方某於六月接受《新聞透視》訪問,討論對博物館的愛好,本集將於星期三播出﹕
博物館蘊藏著一個城市的文藝歷史,香港有否博物館文化?港人參觀博物館的習慣如何?政府計劃恆常免費開放五間博物館鼓勵市民參觀。現時每年投放八億幾元在博物館,原來只有一、兩成開支用在展品上,是否用得其所?
二零一六年第三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 PDF版
今期嘗試加入海事博物館節目表,但節目太豐富,所以無空間所加入其他文章了。敬請見諒。
英國公投揭示了民粹操作的醜陋,但香港卻是連普選也沒有,又有甚麼資格去取笑人家﹖提升民智仍是我們永不過時的基本任務。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2. 雋語錄
---
今季wishlist﹕
展覽﹕
歷史博物館﹕海上雄獅—羅馬海軍與龐貝古城 (8/6-29/8)
海事博物館﹕風雲變色:香港早期颱風 (15/7至25/9)、聚沙成海:海上及陸地的古絲路貿易 (17/5-31/12)
孫中山紀念館﹕時評X幽默=辛亥革命前後的漫畫 (17/6-10/10)
科學館﹕古怪動物園 (1/7-2/11)
海防博物館﹕天子.公民—末代皇帝溥儀 (26/8-13/2/17)
講座﹕
海事博物館﹕颱風與航運 (16/7)
海事博物館﹕拆解丙午風災 (23/7)
科學館﹕探索中微子、物質終極結構的探索 (30/7)
歷史博物館﹕羅馬神話及其對文化與日常生活之影響 (30/7)
海事博物館﹕香港颱風政治經濟學 (13/8)
太空館﹕「新視野」眼中的冥王星 (14/8)
太空館﹕中國古天文學概述 (15/8-29/8逢星期一晚)
孫中山紀念館﹕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德關係 (20/8)
歷史博物館﹕古羅馬的偉人偉事 (27/8)
科學館﹕香港的古怪昆蟲 (3/9)
孫中山紀念館﹕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張之洞 (24/9)
歷史博物館﹕民國時期女性的身體和健康 (25/9)
世界踏入2016並沒有好轉跡象。香港固然繼續被舐共集團肆意破壞,連騷亂也無法動搖這批混混。外國繼續發生恐怖襲擊,就連台灣也連環發生斬人案,暴露了一直以來的政策缺失。
其他民主政體或者還有希望改變政策,我們呢﹖
新聞版﹕
1. 醞釀修改品位法、政府組織法 (棋聯訊)
棋聯邦政府傳出消息,將會修改品位法和政府組織法。主要為了提升屬國元首和政府首腦的相對級別,並把2012年品位法中官員和其他公職人員的關係分清。有更 多憲法中沒提及的職位都將轉為「官員」類別,而官員「品級」和其他公職人員的「位階」亦可能會兩軌合併,以免混淆。在棋聯修改有關法律後,新棋亦將隨之修 改相關法例。有關修改完成草擬後將公佈諮詢,然後付諸實施。
為了符合罪刑法定的法治原則,多年前行憲時曾有訂立聯邦刑法的構想,政府直到現時未表示任何計劃。但有可能於修改品位法和政府組織法後跟進。
2. 方潤之網搬遷進度緩慢 (本報訊)
方潤之網遷入Google site將近一年,方潤搬家亦已過一季,但現時從轉移到新網頁的資料仍然不多。現時較完整的部分包括文章分享、方圖檔圖書雜誌資料和博物館節目日曆。棋王國相關網頁內容最為缺乏,棋王國各類法律和推廣弈棋委員會的棋類文章仍付之闕如,就連電子版聯合報亦未有全部期數。按照方潤的工作速度可能要等到暑假才有較多資料上載。
3. 方圖檔淘汰舊書減少數目 (本報訊)
方圖檔圖書統計已於二月完成,搬屋後方潤清理了少數舊書,令今年中期統計圖書總數減少四十多本,是有統計的十九年來首次。被清理的主要是一批購入多年、已失去參考價值,而 大部分亦是方潤未讀的舊書。所以這些清理亦令統計中未閱讀書的數目有較大跌幅。方潤表示還未完成所有書籍的整理,所以這年內仍有可能淘汰少數舊書。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Imperial 2030大國崛起 (方潤)
朋友的朋友帶來遊戲。其實也不新,中文版出了若干年了,只是不知好不好玩自己沒有買。遊戲規則本身算很簡單,回合的流程也很清晰。唯一常變的是究竟誰去操縱某個國家。
看倌沒聽錯,這個遊戲並不是每人領了一個國家就玩到尾,然後看哪個國家勝出的。在下看來這個是十分「反民族主義」的遊戲,因為遊戲並不著重「國家」的崛起 (中英文都可以說改錯了名)。整個遊戲的軸心是背後操縱這些國家的玩者及其資本。一個很「共濟會陰謀論」式的資本主義遊戲。(共濟會是個遍佈全球的精英社 團,由於具神秘色彩,故出現共濟會背後操縱各國和世界歷史的陰謀論。)
遊戲開始時每人會被分派一個國家,他就要購入本國(和另一國)指定數目的債券。無論任何時候,擁有此國債券價格最多的人就可控制國家。由於每人都買了兩國債券,所以就算玩家不夠六人,六個國家(歐盟當一國)都應該有某人控制到。
六國由俄羅斯開始順序執行,首回合控制該國的玩家可選擇由興建工廠、(免費)生產軍備、購買軍備、調遣軍隊(和作戰)、稅收、投資者分紅任何一項行動開 始,每回合只可做其中一件事。但首回合之後,就要在「行動輪」中順序前進一至三格到指定的行動中,除非玩家自行額外付費進一步前進到其他行動。
每次有國家通過「投資者」這一格時(就算不分紅亦然),手持「投資者牌」的玩者就可從銀行收取二百萬並任意購買一張債券,這樣可能令國家控制權易手。如果 有任何人未能控制任何國家,就會手持「瑞士銀行牌」,可以在持「投資者牌」者後購買債券。「瑞士銀行牌」甚至可以用來強迫國家行動在通過「投資者」格時必 須停下分紅。「投資者牌」開始時在控制俄羅斯者左手邊的玩家手上,執行後再向左邊傳。
每次執行「稅收」的時候,計算國家轄下工廠和佔領的中立海陸區(這個遊戲有趣在佔領對方國境也沒有額外收入,只會妨礙對方的收入),扣除軍隊數目後就是國庫收入,但控制玩家可從中「抽水」。
怎樣算贏﹖每次收稅都會增加勢力點數,國家勢力點數影響國債回報。有國家到達25頂點時,把玩家手上各國債券利息乘以其勢力點數加總,再加上手上現金,多者為勝。
這個遊戲玩起來相當靈活,國家需要軍隊去佔領,但又要打仗消耗他們免負荷太重。玩家更不拘泥於一國,大可掏空甲國再拿錢去搶旁人建設好的乙國。我們那局朋友結果就是這樣贏,算是十分警世。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2. 雋語錄
---
今季wishlist﹕
展覽﹕
歷史博物館﹕日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 (至11/4)
歷史博物館﹕海上雄獅—羅馬海軍與龐貝古城 (8/6-29/8)
孫中山紀念館﹕時評X幽默=辛亥革命前後的漫畫 (17/6-10/10)
講座﹕
太空館﹕愛因斯坦的信使:探視宇宙的新窗戶 (2/4)
科學館﹕「科幻中的科學」講座系列—太空探險 (9/4)
科學館﹕中微子的變面把戲 (6/5)
海防博物館﹕抗戰時期香港人的教育經驗(1931-45) (7/5)
海防博物館﹕淺談先秦至南北朝時期中國的戰爭、軍制與軍旅生活 (4/6)
太空館﹕高能量天體物理學 (25/6)
歷史博物館﹕淺談兩個考古遺址公園:意大利龐貝與柬埔寨吳哥 (25/6)
假期用來清之前太忙未去的博物館展覽,所以星期五去了科學館看這個講粒子加速器的展覽。
粒子物理,有些地方我也不大明白,有點好奇這個展覽打算怎樣說故事。因為多年前由德國設計的一個展覽,就難到連在下也看不明白,很難想像一般人還能怎樣理解。
展覽入口提及了一堆本地贊助和協助機構,即是整個展覽由科學館自行設計的麼﹖我很難想像香港科學館怎樣能單靠自身力量去搞一個粒子物理學展覽。
但見到裡面的展品就明白這些不可能是科學館自己設計的,那些展品一定來自有份建設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國家。場刊和網頁都有提及展覽內容是由倫敦科學博物館提供,有點奇怪為何沒在入口說明。
入口處陳列了一些有關早期次原子粒子研究的展品,並提及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成立—正是他們主持建設LHC。
拍這張純粹因為一見到「兆」字的翻譯就令人頭痛﹕
問題是「兆」字可以同時代表幾個不同的數值。
說明牌的「兆」字指 tera- (10^12),萬之後的數詞以萬進位、萬億為兆是清代的習慣,也是台灣的譯法。而香港以往是跟台灣譯法的。
但大陸卻把「兆」當成 mega- (10^6),十萬為億、十億為兆(即百萬)。更慘的是,這不是因為共產黨破壞文化,其實民國初年也是這樣譯,結果到現在電台頻率的 megahertz (百萬赫) 還是被普遍稱為「兆赫」。而這又不是民國初年玩新文化搞出來的,中國「自古以來」已經有一個數詞代表三個數值的習慣,可謂「差不多先生」之尤。
於是多謝古人,到今天你見到有「兆」字的數值,沒有英文的話還要大費周張去猜究竟它是指哪個數……
因為沒預期帶相機所以用手機拍得不清楚,這封信是由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各國代表打電報給其中一位CERN倡議人。內容很好玩,說組織已於各國代表同意的條款下誕生,「母子平安,醫生謹以致賀」。(英文真的這樣寫﹗XD)
之後大家會繼續見到科學家的幽默感。
這個展覽好處在於,旁邊放了不少漫畫講解粒子物理。本來就已經難明的事,如果還不用多點圖像的話,只會趕客。
我猜有不少觀眾是第一次接觸「暗物質」和「暗能量」這些連科學家都未搞清楚的概念。
當然,其實更重要的是解釋一下原子和構成它的基本粒子是甚麼一回事﹕
其實這幅圖應該放在入口,因為連這點也不明白的話,其他故事也不用說下去了。
(的確科學課程有教原子的,中學有讀理科的自然也應該知道質子、中子和電子。但你總不能預期所有入場的人都認識這個。總有些人沒學過的,更不用說有些人已把所有事還給老師。)
當然其實它放在這裡,主要是為了解釋「所有由夸克組成的物質都稱為強子,這就是大型強子對撞機名字的由來」這一點。
入口展示歷史的第一區後是劇場,播放一段由四位老中青科學家講述工作的影片。其中那個女生自稱是博士生,當日負責在內部會議中向團隊其他成員宣佈找到希格斯粒子(當然對外宣佈就是大人物去做啦),說亡父是科學教師但無緣見到這一刻云云。
(來源)
我有懷疑過這些是否演員,不過在一個過萬人參與的研究組織中,有這樣的例子似乎也不奇怪。而且願意(甚至希望)上鏡的科學家其實也不少。
(後話﹕相貌也不錯的,早知應該拿相機來拍 )
對撞機用的磁鐵組,每組最長十六米多一點,這是基於歐洲公路貨車的尺寸限制。就正如講「路徑依賴」時通常會提及「馬的身型影響了羅馬馬車路的闊度,繼而影響鐵路軌距,最後影響了太空穿梭機用的火箭尺寸」這個故事(儘管故事不完全正確但大體沒錯)。這種關係實在有點像 James Burke 那個著名的《Connections》科學史節目。
你以為外圍那塊是磁鐵﹖(其實我也以為是)
抱歉,其實不是。
中間穿過的兩條管是對撞機裡兩束相反方向粒子穿越的通道。雖然它們是要碰撞的,但只會安排在有探測器的特定地點相撞,在其餘位置自然要分隔開。
真正的磁鐵是包著那兩條管的線圈,是超導體電磁鐵來的。
包著它們的「眼鏡型」不鏽鋼就只是用來固定位置的套環。
外圍很大塊的,其實只是鐵塊。用來傳導整條管的磁場和導熱,然後整條大管浸在液態氮下保冷而已。
要在常溫下併合和維修,卻要在超低溫下運作,可以想像部件的冷縮熱漲有多嚴重。事實上經冷卻後這些磁鐵之間必定會產生空隙。就像馬路接駁位要填上橡膠一樣,磁鐵部件之間就靠這些連接組件來承受伸縮張力﹕
事實上這些連接組件就曾經破裂,導致液態氮洩漏,結果花了超過一年停機維修﹕
另一宗意外竟然只因為雀鳥把法包碎掉到地面設施,又要清理維修。別看這部對撞機大得驚人(圓周直徑27公里、偵測器有幾層樓高),就連一塊麵包碎也足以令它停機。連核反應堆也未必有那麼敏感。
電磁鐵的首尾(當然有首尾要不然電從哪裡來﹖)都是被樹脂充填,由樹脂的坑洞可以看到電線進出的方式﹕
(上面)一般的電磁鐵是兩極,某些地方會做四極聚焦磁鐵,進一步收窄粒子束﹕
中間的第四區又是播放影片,以簡單線條勾畫粒子對撞的探測器,足有幾層樓高﹕
要吸引觀眾,動畫的粒子對撞場面當然少不了。這裡「畫公仔畫出腸」了質子裡面的相連夸克﹕
(雖然我懷疑沒科學背景的觀眾有多少會「記得」這個三角形是想描繪夸克。也許加上標示會清楚一點,但就會破壞了原畫面的簡潔。)
展出各探測器的不同部件,老實說這方便解說比較弱,不太能讓人明白是怎樣探測的。分別是ATLAS的穿越輻射追蹤器和CMS所用的矽製路徑探測器﹕
現代大型研究通常涉及很多國家和組織,而CERN本來就是國際組織、LHC又是國際項目。一件CMS元件已經由多個國家分別製作﹕
解說ATLAS量能器的不同部分。它們就包在先前的追蹤器外圍,本身還要分開幾層,第一層電磁量能器先攔截電子和光子測量其能量,第二層強子量能器攔截質子和中子,最後第三層緲子譜儀是用來追蹤緲子。
(中性粒子如中子或光子在追蹤器裡都是追蹤不到的,直到被量能器截下為止。)
說明牌指CMS的電磁量能器總共要用上76000個鎢酸鉛晶體(當電子和光子穿過時會發光,能量越高發光越多),這些晶體每個長成要兩天。這批晶體是靠一間已轉型的前蘇聯兵工廠花十年製作出來的。另一個項目ALICE的電磁質譜儀也是用同一種晶體。
這是另一項目LHCb使用的頂點定位器,用來精確定位碰撞產生的底夸克。可見其孔洞比其他探測器小得多,只距離碰撞點7 mm。
說明牌指為了避免被粒子束蒸發,注入粒子束後甚至要把組件拉後。那麼又如何精確測量﹖沒有解釋。(是發生碰撞時再推回去嗎﹖)
LHC的實驗是以「每秒發生四十萬次碰撞」的頻率進行,自然會產生出海量的數據,單一電腦不可能處理得到。所以他們一開始就建立了一個全球網絡,把數據複製並分散儲存於不同地點的雲端伺服器,以便各地科學家取用分析。亞洲幾處地方都有參與研究的中心,但只有台灣一早參與設立了最高等級的 tier 1 數據中心。(這點多年前《科學人》報導過,但現在找不到那篇文章。)
當然這又沒有香港的份。事實上以香港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的錢,已經足夠單獨建立一部LHC有餘。事實上人家集合各國之力也「只是」用了132.5億美元(約1033億港元,已包括截至找到希格斯粒子為止的運作費,而三跑預算是1415億)。興建那條「不快的高鐵香港段」也用上近九百億,反正都要倒錢落海,投資在LHC之類的大科學項目足以令香港成為科研項目的大股東了。
展示研究室角落的地方,複製了很多研究室常見的學術海報之類。但最吸引人的當然是科學家順道貼上的諷刺漫畫﹕
「138億年前,就在宇宙誕生之前,外星科學家正在準備開動LHC實驗」
(因為外界對LHC的安全有質疑,認為有可能製造黑洞之類的危險後果。)
「遺失愛貓—尋獲請歸還予薛丁格,既生且死。」
(因為是「扮研究室」的環境,所以現場沒有解說。這個「薛丁格的貓」的梗你要懂一點量子力學皮毛才懂得笑。「Dead and alive」則是戲仿通緝令上的「Dead or alive」—生死不拘。)
「前粒子物理學家是最差的生物學家」
(因為他們只靠把東西撞散來研究 XD)
「強大雷射束—切勿以剩下那隻眼來觀望」
(笑點﹕剩下那隻眼﹖)
「保持冷靜,然後賴地硬」
(老實說我不知 blame root 是否有特別意思,但我猜是指跑步跌倒後推說被樹根絆倒,即是廣東話「賴地硬」之意。)
(補記﹕朋友指教說ROOT是CERN用來分析數據的程式,換言之這裡的 blame ROOT 是指把失敗責任推給ROOT程式。倒仍是「賴地硬」之意。)
「研究室」中,先前影片的女生再次出現,展示發現粒子訊號的一刻﹕
(來源)
的確需要向觀眾解釋一下標準模型裡面這堆基本粒子是甚麼一回事﹕
(其實單是中間「無端端」有堆現實中不見構成物質的重夸克就已經夠難理解了。)
事實上科學家探測到的不是希格斯玻色子,而是它的衰變產物,這一點自然也需要解釋﹕
(咦﹖我突然發覺好像整個展覽都沒解釋過費米子和玻色子是甚麼意思……﹖)
教學生電腦時,在下會告訴他們互聯網起源於美國應付冷戰而建立的分散式網絡系統(ARPANET)。但如果深入一點的話,也可以告訴他們現在用URL和超文本方式傳送資訊的形式(WWW),其實是由CERN的人員開發出來。
最後一區的入口有一張投影桌,展示粒子物理學尚有哪些問題有待解答。嘗試用這個模式去介紹是不錯,可惜的是投影解像度太低,英國原展覽只用英文或者還可以、圖畫起格也沒問題,中文「起格仔」幾乎就看不到是甚麼字。有些我自己猜得到(反正就是科學雜誌也讀得到的那些),有些我也不知道確實說了甚麼。
解釋玻色子如何傳遞相互作用力是好事,不過你假設觀眾會自動看得明費曼圖……﹖
就像最右那幅描述弱核力的費曼圖,實際上相當違反直覺。其實在觀察者看來,並不是一個下夸克和一個中微子交換W玻色子,然後變成上夸克和電子,而是下夸克變成上夸克,然後射出W玻色子再衰變成電子和反中微子。在量子力學而言,反粒子等於是一個逆時間行走的正粒子,所以一個向外射出的反中微子,在費曼圖中可以一個射向內的中微子代表。看倌是否明白﹖在下就不敢說自己真的明白。但至少看倌應該明白為何我說費曼圖不是自動看得明白的。
如果說香港沒有參與,也不公平。不過是這幾年才開始,並非像台灣般一早投入,角色自然就輕得多了。
暗物質存在的證據之一﹕觀察星系旋轉速度與星系可見物質推算的速度不符。由於旋轉速度與質量有關,顯示有一些質量是來自「觀察不到的物質」。
暗能量存在的跡象﹕觀察到的宇宙膨脹數據,與根據已知物質總量推算的不同模式皆不符合,顯示有未知的斥力參與宇宙膨脹。
Science被戲稱為「晒銀紙」,基礎研究尤其難有實際應用。但事實上LHC也不是沒有現實貢獻,例如研發LHC使用的超導體磁鐵可改善核磁共振造影的質素,開發質子束技術也可以用來治癌。LHC的龐大數據量也帶動了相關運算和信息學技術的發展。
問題是﹕花了近千億的LHC,如果要「自負盈虧」,每次治癌要收多少錢才夠﹖除了億萬富翁之外還有誰用得起﹖
所以政府資助基礎研究,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大開支而現金回報太少或回報期太長的投資,根本不是商業機構願意和能夠承擔的。
同樣道理,其實一些需要長期承擔的事業,是否適合商業經營﹖亦屬疑問。就像核能發電,高輻射核廢料要儲存以十萬年計才能把輻射降至較低水平。連一個國家能否生存十萬年也成疑問(中國人吹得再遠也只能吹到「五千年」罷,十萬年根本是智人物種史的數量級啦),你期望電力公司會有那麼長壽去看守核廢料﹖
未來展望這方面,我想真的不能期望觀眾(包括在下)看得明白了。你想討論超對稱﹖
襯放假有點閒,去筲簊灣清掉未看的展覽。
順道去「咪誅連」麵店食個遲來的午餐。明明我沒有帶方家animals出來、既沒拖拍又沒約人,為何這張單會寫「2人」的呢﹖
就在天后廟斜對面,員工應該不會見到「污糟野」吧﹖
------------(我是邪惡鮮油多的分隔線)------------
實在這兩年看多了那些跟大陸合作,強調共軍、幾乎不講國軍的抗戰展覽,這方面已經沒甚麼期望。不過這次提供的舊影片頗多,所以英美視角都有。而且雖然還是較多強調八路軍和東江縱隊的事(東江縱隊畢竟在境內打游擊,倒是應該提及的),但國軍的事跡也沒有避,連蔣光頭的照片也不少。算是近年抗戰展覽中比較「平衡」的一次。
(沒刪掉歷史圖片中的民國旗,需要讚揚嗎﹖)
展廳入口外有個燈箱,展示日人《大同畫報》的「新香港十景」。極盡「語言偽術」之能事,把壞事都說成好事。人們擺明是因為戰禍缺錢和被趕回鄉,才把舊物拿出來變賣,也說成是當局便利民眾的露天市集。
「倀傳媒」有多醜陋,不只這一次淪陷,上次也是一樣。
當年原來真的會宣傳「煉奶是嬰兒的恩物」。因為煉奶成份跟人奶相距太遠,所以現在已不可能再這樣宣傳了。
老媽生於戰後,但當時物資仍然短缺(連出世紙也是日本人的),外婆曾在黑市買來那些戰時被藏在泥裡的煉奶,開水給老媽喝。據聞當時那些煉奶已經變了色(好像是綠色,我猜是罐的金屬變質溶在奶中吧),幸而喝了又沒事。那年代就是這樣,沒死就算好了。
日本佔領時的電費單。有趣在於因為燃料不足,除了宣傳節約和燈火管制之外,單上也附有另一張「御注意」,說明本月用電超過限量的話,要在下月用量中扣除。
見到「香島日報」有沒有覺得很熟﹖你沒搞錯,它在淪陷時就是叫這個名。助紂為虐,一脈相承。
這幅幾乎每次抗戰展覽都要展示的加拿大徵兵廣告。
人家說 Remember Hong Kong,我們又有沒有 Remember Canada﹖博物館有,其他人呢﹖我倒認為除了邀請加拿大代表在港紀念重光之外,香港也應該派人去他們那邊參與紀念,例如Winnipeg,人家整團新兵送來犧牲呢。(奇就奇在,香港跟人家並不是姊妹城市)
這幅圖唯一吸引我注意的是﹕青衣島顯示沒可能離港島那麼近。原來日本人畫圖也可以那麼「求其」。
日本投降後,英軍服務團給營內戰俘的通訊,讓他們大概了解在囚期間英國和世界發生的事。
這個互動圖片和漫畫瀏覽程式,不知為何有中文繁簡加英文,偏偏不弄個日文版。不期望讓他們了解祖先當年怎樣對待別人麼﹖
這個展覽真的很邪惡。XD
簡單幾張圖,講講這幾天。
星期五是學校放假前一日,怎料助理突然病了所以一腳踢,而且還要招呼見習的同工,所以相當忙。
《圖書館戰爭 The Last Mission》原來這天就落畫,所以不能等星期六,這晚就要約朋友去看。但臨收館前就有個學生跑進來,說被當堂要印一幅圖教功課。當年去公共圖書館應徵助理圖書館長,就是因為回答收館也讓趕功課的人印功課而沒獲聘(官僚而言這也是很自然的,並不奇怪)。不過我就跟他說「你一個人沒盡責任,就是會牽連很多其他人。例如我今晚約了人看戲,現在就要等你印完功課才可以走。」
話雖如此,因為這場戲較晚,所以還是趕得及的。
家騮﹕「fans請我食monkey business﹗」
戲看了,之後再寫。
------------(我是家騮食住香蕉等睇戲的分隔線)------------
星期六朝,出門聽講座,要考慮一下是否更換學校的圖書館系統。
之後找老媽看同樣快要結束的文化博物館展覽﹕祝福的印記—傳統童服裏的故事
繼發現大廈樓下貼的春聯倒反了(給管理處寫了信才去更正),連博物館也有平仄問題。這一句如果你懂平仄,就會知道「香者蘭為王,竹稱君子品」上下句應該調轉才是(應該以收平聲的「王」殿尾)。而人家原件其實沒錯,「竹稱君子品」在右方(左耳﹖)、「香者蘭為王」在左方,是博物館自己寫說明時倒轉了。
奇怪的是,同一展區其他展品就沒搞錯。例如這個「少小須勤僉(儉),老來向(享)榮華」就是以平聲的「華」收尾。
旺仔是抄它的吧﹖XD
看劉小康展覽才知道,原來青衣街市樓梯那些顏色光圈裝飾是他設計的。不過這套裝置好像沒有保養,後來逐漸壞掉了。
------------(我是青蛙笑住等捉棋的分隔線)------------
星期日又是大導棋局。
Terra Mystica,有點像 Small Worlds 但沒那麼複雜的遊戲。儘管如此,這些太多特殊規則、個個玩家都不同的遊戲還是讓我有點怕(我覺得Small worlds更恐怖),而且每次都玩得不好。畢竟就算是章癡,章則法律通常都是同時適用於所有人,沒有這樣人人規則不同……
(Konichi蛙﹕仔仔揀左同我一樣既綠色都係贏唔到呀。)
大導演本來想我拿 Ticket to ride 亞洲版去玩上次未玩的另一面,但最後大導自己去玩另一個game,結果我們還是玩組隊的這一面。
這次組隊,Hannah有張烏蘭巴托去中亞某城市的common destination card,於是我也放了一張北京去中亞另一城市的當 common card。另外兩張由上海去蘭州、由北京去香港的,較為安全(因為四人局裡東海岸都有雙線,不怕被搶),就留在手上自己解決。我們需要一起解決的,就只是由北京前往中亞的路線,這裡路線少但較長,得分會較高。
之後發現她留在手上的牌竟然分別只需要伸延至哈爾濱和加德滿都,所以只要主幹完成了之後,就十分容易解決。
原本害怕對方會搶北方的少量路線,但後來發現原來他們要連接南亞和中國中西部。雖然複線多不怕搶路,但相對也較短難搶高分。
看倌看圖就知道,紅色的我們可以用較少、較長的路線去連接所有目標城市。而黃色的對方目標城市卻分散得多。更不幸的是他們漏了城市沒連接未發現,完局時進一步拉開了差距。(自幼愛讀地圖的在下,認地圖這方面算是頗有自信,所以有信心不會走漏 )
(Konichi蛙﹕仔仔同Hannah姐姐組隊終於贏左啦﹗)
又,其實買這副地圖時,封面已經令人不明所以﹕
(BGG)甚麼叫「五月的最佳獲勝」﹖﹖畫面有點共產味,難道講勞動節﹖
直到這天 Hannah 問五月是否May,我才想到原來是 May the best win 的劣譯﹗
連 google translate 也不是這樣譯了(其實應譯為「願最好/最佳的獲勝」),究竟這誰譯成這樣的﹖
(P.S. 這幅地圖右下角還有圖章印款式的簽名寫著「艾倫月」的,因為作者叫 Alan Moon。XD)
趁暑期未完,有一天空閒去「解決」了三間博物館的展覽。
首先去文物探知館看那個「發跡香港」。文物探知館的專題展覽廳本來就是比較小,所以預計很快看完。但這次看得更快,因為根本沒甚麼「文物」展出來。今次找設計學院的學生,去設計一批跟香港工業歷史有關的藝術品,其實跟「文物」沒甚麼關係,感覺比較像是文化博物館的展覽。(那麼為何不放在文化博物館﹖)
除了「工廠妹萬歲」和介紹當年女工生活,倒有三幅舊照可以給大家發「想當年」之情﹕
(題外話﹕在旺角匯豐外曾經見到一張「哪三位美國總統曾經在附近度身訂製西裝」的廣告,感覺十分「唔啦更」——訂西裝關銀行咩事﹖看清楚才知道原來是海事博物館「香港製造」專題展覽的廣告。應該是因為匯豐銀行有份贊助所以才貼廣告吧。這個廣告設計算是頗引人好奇的。)
---------------------------------(我是勞動光榮的分隔線)---------------------------------
然後走去尖東,先解決午餐,然後走上半島中心的樂聲陳列室幫老媽問東問西。問完就去科學館睇西洋奇器。
這邊一樣沒有幾張照片,不是因為沒展品,而是因為不准拍。除了開首那些電腦動畫之外,其餘的部分全部不准拍,甚至還有個保安叔叔坐在展廳前舉起「不准拍攝」的牌子……不知為何他們比歷史博物館更嚴格(人家只是不准用閃光燈),不過人家說不要拍就不拍囉,面斥不雅。
其實入口位置頗為浪費空間,一大條走廊沒有擺甚麼東西,只是簡單介紹了一些名詞。然後轉角位十分驚人地擺了個(我猜有一個半人高)的半球,用來投映會轉的立體康熙朝《坤輿全圖》﹕
當時對美洲北端的了解,還比不上澳洲。
然後又是近年廣受歡迎的故宮動畫,故宮那麼大、可以介紹的東西那麼多,趙廣超這條水真係可以吃足十年。
把太和殿剖面真的很精細﹕
望著那幅故宮地圖,發現原來在下雖然玩過陞官圖,但只想起文華殿、武英殿、體仁閣大學士,想不起其他殿閣了。
裡面展品其實很多,可惜的不是不能拍,而是互動展品不多。尤其是天文儀器(只有幾件很簡單的有樣本試用),有很多單看文字介紹其實不太清楚怎樣用的。現場的互動展品仍是太「小朋友取向」,沒甚麼複雜的儀器讓人試用。
中途見到一件清朝人體模型的複製品(其實就像現在的,只是身體更欠線條像根木頭),幾個少年、一對普通話母子、和一個像是導賞員的阿姐圍著在研究怎樣把身上的器官砌回去。聽見其中一個少年說自己在讀高中,明年DSE要考生物。
這件模型對方某來說當然是沒甚麼值得好奇的,因為小時候已經常看人體解剖圖(謎之聲﹕媽呀,好毒呀﹗),對這些模型其實頗熟手。不過我看完附近其他展品,發現他們還未砌完,於是湊過去八卦一下。如果要考生物科但連人體模型也砌不完,沒問題麼﹖(其實也不一定有問題的,反正考試不會考你砌人體模型。我讀書時也只有少量問題會涉及器官位置。)
發現少年指著右腎對上的器官,不知道那是甚麼,而旁邊的人(尤其是那個普通話媽媽)在亂猜一通。
於是我決定出口術﹕你記得五臟是哪五臟﹖這是其中一個,你認得其他的就會知道這是甚麼。於是他用排除法就知道這其實是脾臟。
導賞員大姐說起「脾掌消化」,但其實這只是中醫臟腑的看法(再重申﹕中醫臟腑不等於現代科學的器官),在西醫的現代解剖學而言,脾臟只不過是負責收藏和過濾血液淋巴液的地方。由於這甚至不是課程內容,學生認不到脾臟其實不出奇。當然,連心肝肺腎都不知位置的,就真的需要多點教育了。我們初中的科學科有沒有要求學生讀這個﹖
要批評的話,就是準備展品說明時似乎不夠小心。至少我發現兩個問題﹕
1. 「工部」在某展板竟譯成 Ministry of Industry,十分「現代化」的譯法。雖然工部的確有管工匠的,但其實它並不是搞甚麼「工業政策」,而是管公共工程。不過其他展板又會譯成較多人使用的 Ministry of Public Works。(英文維基譯 Ministry of Works)
2. 更扯的是,為展品說明撰文的館長似乎真的把1901年庚子西狩當成是慈禧和光緒去西部狩獵……中英文都是這樣寫。「西狩」只是庚子拳亂之後慈禧挾持光緒逃難的委婉說法呀。(外國使節多偏向有意循西法改革的光緒,慈禧要繼續軟禁光緒、把持朝政,自然不可能讓他留下給外國人「解救」掉。)
科學館館長對歷史不在行不出奇(修歷史的去了歷史博物館吧﹖雖然2.只是初中中史程度的東西),不過給隔壁歷史博物館的同事過目一下不可以麼﹖
---------------------------------(我是漢清兩朝的分隔線)---------------------------------
由於沒多少值得我動手的互動展品,所以一小時就看完,然後走到對面看歷史博物館的漢武盛世展覽。
外頭的抗日戰爭圖片展,感覺是為了敷衍上頭跟隨北京把九月三日列為假期的倉卒之作。因為只有幾塊展板和圖片,連展品也沒有(甚至真實的「相片一張」也沒有展出)。基本上跟讀初中課本那些圖片沒甚麼分別。
外面一塊展板介紹香港的漢代遺址,當然最為人熟悉的就是李鄭屋漢墓吧。(但是否已肯定這是漢代的﹖以前有人認為嶺南屬「化外」,懷疑這是稍後時代才傳來漢朝樣式的嘛。)
另外有個角落讓人穿漢裝拍照,當然方某志不在此。另一邊倒有件頗有趣的,就是模仿未央宮的立體投影模型﹕
利用投影可以很輕易讓觀眾了解宮殿、椒房殿、少府、中央官署(兵工廠)、闕樓等地的相對位置﹕
不看實物沒留意到原來官印可以小成這樣(跌落食物吞埋落肚都未必知…),而封泥除了有方形還有饅頭形的。
幾個南越國的金印玉印。說明採用《史記》的中原論述,既然你是朝貢國又自行稱帝,自然就是「僭越」。不過我對立場興趣不大,倒是驚訝於原來那幾個印都不怎麼大(不如後世的玉璽),尺寸跟「賭神朱古力」差不多。另一有趣的是,原來那時已經流行用龜鈕。
馬馬﹕「呢度D動物陶像幾似我地架,除左馬仲有牛呀、豬呀、羊呀、雞呀……」
(方按﹕其實我覺得漢朝的動物俑比人俑更像真)
傷心大發現﹕你標示現在「廣州」的地方明明是深圳龍崗……廣州不就是在當年南海郡治那個位置嗎﹖
沒有下襠,除了玉覆面外還有塞竅。說明指包括肚塞和陰罩,那支大的應該就是肚塞吧,但陰罩是哪一枚﹖說明牌沒逐塊說明。看來就只有那隻像玉扼的東西用來套著陽具﹖
這個銅鍾旁邊那支綠色液體,好多人沒看說明牌都不知道是滲了銅綠的古酒。
這幅特別拍下來,因為每個三角形那麼小的空間中都繡了隻水禽,難度十分高。
別說古人沒有創新意念,這個可以合蓋的銅羊尊燈、和收集燈煙的羽紋銅鳳燈,跟現在的產品相比也不分高下。
六博早已失傳(維基有人聲稱知道玩法但看了也不甚了解),單看棋盤看不出怎樣玩的。又沒想到漢朝已有十八面骰。
鑄錢有銅範、有陶範。不過你看王莽那些「小泉直一」、「大泉五十」比原本的五銖錢還要小(卻聲稱分別值一個和五十個五銖錢),就會覺得實在太「搵笨」了。在那個商品貨幣時代,發行貨幣的物品價值,不可以跟貨幣面額差那麼遠吧。
古簡要用試管裝起保存,而銅削就是「刀筆吏」用來削去簡上錯字的刀了。
馬馬﹕「呢隻擺明係有翼既馬騮啦。」
(家騮﹕邊個話我﹗)
這個心形燭台(說明牌叫扶桑樹形),現在同樣的造型也應該很受歡迎吧﹖
原來當時西域已經流行這種大人頭的布,看起來有點像印第安人。
傷心大發現之二﹕攝政應該是 regent 而非 acting emperor 吧﹖不過王莽篡漢前曾稱「假皇帝」,這個譯成 acting emperor 倒是傳神,不過中文就應該用「假皇帝」而非「攝政」吧。
有些中史朋友批評說堆了很多展品但不知想說甚麼故事,也有些應該會批評強調嶺南和中國關係的「國民教育」企圖吧﹖不過整個展覽,除了那幾個「僭稱皇帝」的南越王國印章之外,有甚麼展品是真的展示出嶺南跟中原很有關係呢﹖似乎倒見不到了,儘管場內已有部分廣東、廣西的文物。
也有中文朋友批評主題「漢武盛世﹕帝國的鞏固和對外交流」像英文多於中文,倒真的很貼切。更不用說,整個展覽沒提過,漢武帝一個人把文景之治留下來的財富都花光了,他一個人「大頭症」(柏楊語)製造出來的「盛世」形象,其實也就是漢朝「盛極而衰」的開端。與其說這個展覽強調嶺南和中原關係,倒不如說這種盲目附和「強國」、「盛世」而不知收儉的意識,更為危險。
------------------------------
博物館的回應﹕
方先生:
感謝閣下的寶貴意見,有關閣下提出「西洋奇器」展覽展板文字的問題,我們將會盡快作出修正。
歡迎閣下再次蒞臨科學館參觀。
梁穎恩
香港科學館助理館長
方先生︰
您好!感謝 閣下對香港歷史博物館和「漢武盛世」展覽的支持!
有關地圖上廣州位置的標示,我們其實早已發現問題,並用貼紙改正有問題的地方。惟貼紙可能在閣下觀看展覽期間脫落,我們亦隨即作出修正。我們會繼續密切留意,以防止這個情況再次發生。
至於 閣下的第二個建議,我們同意你的說法,一般而言攝政的英文是「regent」。「假皇帝」或「攝皇帝」是王莽攝政時期的稱號,在一些英文著作中亦見「acting emperor」的用法 [例如Denis Twitchett和Michael Loewe合編的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 The Ch'in and Han Empires, 221 B.C.-A.D. 220,頁229]。根據《漢書‧王莽傳》,當時群臣奏言:
「……臣請安漢公居攝踐祚,服天子韍冕,背斧依于戶牖之間,南面朝羣臣,聽政事。車服出入警 蹕,民臣稱臣妾,皆如天子之制。郊祀天地,宗祀明堂,共祀宗廟,享祭羣神,贊曰『假皇帝』, 民臣謂之『攝皇帝 』,自稱曰『予』。平決朝事,常以皇帝之詔稱『制』,以奉順皇天之心,輔翼 漢室,保安孝平皇帝之幼嗣,遂寄託之義,隆治平之化。其朝見太皇太后、帝皇后,皆復臣節。自 施政教於其宮家國采,如諸侯禮〔儀〕故事。臣昧死請。」太后詔曰:「可。」
因此王莽攝政,以及稱為「假皇帝」或「攝皇帝」,兩者其實皆指同一件事。當然,我們下次再作同類展覽時會更審慎用字,使中文及英文的文字更加相符,以避免引起誤會。
我們再一次感謝閣下的支持和意見!
香港歷史博物館
二級助理館長(考古)
陳慶源
紐倫堡也不是說去就去,要聽候差喚的。所以這天未知時間,就先去海防博物館看了這個展覽。不過有點令人失望,雖然跟義勇軍特展也是佔用專題展覽廳的同樣空間,但感覺展品少很多。雖然堡壘大堂樓梯貼了特展貼紙,但原來上層也沒有額外展品。
展廳燈光非常昏暗,當然是為了保護文物,不過拍照就很難了。堅持不用閃光燈,所以下面的圖自然就難看了。
這本小冊子的作者是「博古」,其實就是共產黨人囉。
既然是向廣東的革命博物館借展品,整個展覽自然也是強調共產黨的多,國民黨的少。
仍是中共找郭沫若辦的報紙《救亡日報》,不過引起在下注意的是……
(「獻金,獻金﹗﹗愛國的烈火,獻金的洪流﹗」)(課金的起源﹖)
鈔票、軍票之類見得多,債券較少展出。無論國府或日本的都寫了息率,不過戰後在大幅通漲下都沒甚麼用了吧﹖
國府債券書面上寫的是民國二十七年(1938)發行,打算到民國五十八年(1969)還清,指定每年平息六厘。計劃用三十年收拾抗戰殘局,不算過分,只是歷史沒有這樣的機會。國幣先因為惡性通漲一文不值,然後國府就連江山也丟了。
日本債券寫的是昭和十七年,沒有寫何時還清。只是寫面值金三十圓,但賣出價是二十圓,那十元差額應該就當利息。看起來利息很多(50%),但不知道還款期限就沒有意義了。
有幅照片是船員慰勞共軍游擊隊,沒甚麼奇怪。不過搞笑的是那艘船偏偏叫「日本皇后號」……
這張說明牌這樣寫﹕「廣州路德興號發給日本橫濱正金銀行的發貨單﹕廣州淪陷後,草資銀行全部撤離,橫濱正金銀行等日資銀行乘機壟斷淪陷區的金融業」
但右下角貼了張票,寫著「中華民國印花稅票」,左邊也是民國年號。或者是偽政府已經接管了市政﹖
又一張拍得不清楚的照,當時香港是連買柴也要配給的。
(所以據聞有人上山斬柴,日軍也嘗試阻止。)
這張未看說明牌,但見整張都是中文,沒理由「檢便」兩字就是日文,所以相信是檢查大便的證(這也要有證﹖)。因為當時霍亂流行嚴重。
前文述《默然捍衛—香港細菌學檢驗所百年史略》提過,香港淪陷時日軍的確因為霍亂流行而加強檢查,但身為英國人的醫務總監司徒永覺後來報告說,日本人的肛門抹棒檢查是亂來的,根本沒有保障細菌活性,以致驗了一萬人只發現一個陽性。就連日本人強制施打的霍亂疫苗也是品質惡劣,令民眾手臂受細菌感染發炎。
不過隨街捉人去驗肛門本身已經夠黑色幽默的了。
日本兵不只在太陽旗上題字,而且還把每一攻陷地方按日子排列成射線狀﹕
見到這頂帽有想起金剛嗎﹖(笑)
(網絡大典)
之前沒留意到的,是現在有些展櫃已經改用這種照明。大概是LED,而且光源也不在櫃裡(應該用了光纖),那就不會發熱了﹕
當然,就算展覽偏向共產黨,游擊隊也不是沒做好事的,拯救盟軍飛行員就是游擊隊看家本領。
戰後繳獲日軍指揮刀乙把當然值得威威,不過游擊隊連繳獲日軍漱口盅和米桶也當戰利品就未免有點小家……
(不知為何想起翻板大富翁那張「擊落米格機」,大富翁又不是戰爭遊戲,當棉被和買愛國獎券都很正常,但怎麼會去擊落米格機呢﹖)
日本於九月二日宣佈投降後,共產黨的確想要東莞、寶安、惠陽一帶日軍帶他們投降,展覽有一張游擊隊發出的指示,只是字跡太模糊就不貼了。
只是日軍沒理會他們而於九月十五日廣州投降(而負責的張發奎是國軍將領當然也就沒提了,於是上文下理看起來就像是日軍應該是收到共產黨的指示然後就投降了),香港的日軍則於九月十六日向夏愨投降(當然也沒有提中英瓜葛之下,夏愨是同時以「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代表」身份受降的)。
於是整段最後那句2014年定九月三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就變得很突兀。為何2014年才定下來﹖為何香港現在不慶祝重光﹖館方似乎不認為小朋友會問這些問題。
---
最後一幅倒是跟這個展覽無關,而是在其他展廳碰巧見到的﹕
在維基百科有一個頗麻煩的譯名,就是准將,正式的對應頁面是Brigadier general。
由於維基百科不知何時開始在元維基限制了A語文的一個維基頁面只能譯成B語文的一個維基頁面,而不能共時有兩個譯名。這個規則是很奇怪的,因為兩種語文詞彙之間從來不是一對一的關係。於是英文Commodore就沒有中文維基頁可以對應,變成沒有譯名。但就正如這幅展板所示的,我們對Commodore的譯名,向來就是「海軍准將」。
當然,以維基那些人的性格,他們絕對可以拗Brigadier general跟commodore不同,正如英國自己也當這個職位(連同陸軍的brigadier)是校級而非將級。可是在NATO系統中,其實兩者都是當同等的一星級(OF6)。而日文維基則另設一個「代將」的頁面作譯名。
上星期一去紐倫堡,本來打算過海順道去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拿學校的東西、然後去醫學博物館。但又查發現兩者都是星期一休息,於是就留待星期四看中醫後再去。
從地圖上看,這個中心是離地鐵西營盤站不遠,卻被幾幢樓包圍,不知該怎樣進去。
這天因為做了天灸,膏藥貼在身上很刺痛,更加痛到連看過地圖的細節都記不到。中途截住個妹妹問路,原來對方也不熟路要拿手機出來查。本來不想人家花太多時間,而且覺得自己模樣好像警訊裡面那些騙手機大叔……不過實在太痛所以根本不知如何開口叫人家不用花時間。結果她只告訴我「好像在西邊街」。
然後行到西邊街,就是以前在港大出入時已經熟悉的西區社區中心(舊贊育醫院)﹕
這時候我已經痛到忍不到,而且也已經過了一小時,想到社區中心一定有廁所,決定跑進去先處理了那個天灸貼,其餘之後再說。
當我搞了一輪去清除天灸貼和抹掉剩下的膏藥之後,打算行出來繼續找路,但突然看到﹕
吓﹖這裡有他們的信箱﹖
大佬﹗怎麼你地址只寫門牌,不乾脆就寫「西區社區中心後座」﹖這樣易找得多﹗
之後經高街行去醫學博物館,途中見到茶餐廳就解決午飯好了。
---
因為平日+大雨,所以人很少。就是臨走時才有一堆小孩成團的走進來。
本來想看的是瘧疾專題展,不過從旁邊走進去,先見到的是講流感的角落﹕
看起來很先進的注射方式,因為先進得滯我淨係睇說明和影片也不清楚是怎樣做的﹕
醫學博物館因為地方小,而又由很多人和組織捐出展品,於是有時就會有點奇怪亂入的感覺,例如這裡﹕
原來早期曾經要用這些膠球來填塞肺癆病人的空洞——儘管不太明白為何要填就是了。
於是變成在瘧疾展的背後逆序看上前頭。
這個「瘧疾局」好像在市政局史中也沒見過。(市政局的前身是潔淨局)
聯合國千禧發展目標(雖然官譯是「千年」,但我認為millennium譯成千年是不對的,因為你不是打算用一千年去發展)值得大家了解一下﹕
樓梯轉角是沙士攝影集,為何只有醫管局為犧牲的醫護人員下半旗﹖既然也補頒了英雄勳章,不值得降區旗麼﹖
醫學博物館是西醫牽頭成立的,但意外地並未因而排拒中醫。
另一個展廳就是以中醫為題。除了以中醫的器具為展品,展板以「中西醫對比」為題,說的是「脾」。不知道是否會定期更換。
這個展廳的主題是婦產科(雖然同時又有西醫書院和北洋醫學院的畢業證書副本,展品始終放得有點雜)。可沒留意到,原來現在新加坡的母嬰死亡率還是比香港高,為何﹖
這位仁姐特別之處,在於她是日佔初期進入那打素醫院接受護士訓練,到戰爭末期才獲得畢業證書,一星期後日本就宣佈投降。於是她們就成為唯一一批得到日本證書的護士。
科學教育應該讓學生知道這點﹕為何人類多難產﹖多謝演化囉。
科學教育也可以有情意的,不過不是那些甚麼教大熊貓當國民教育,而是告訴他們懷孕是多危險的事,併發症一大籬﹕
旁邊的展廳以檢驗工作為題,其實也是這幢建築本來的主要工作。這個展示的是檢查老鼠是否有鼠疫的場境﹕
恐怖的是,原來職員是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檢查老鼠,沒聽見誰惹病算是大吉。而且不一定都是這裡見到的晚清人士,因為同場買了博物館出版的《默然捍衛—香港細菌學檢驗所百年史略》,裡面受訪的老職員(大概就是戰後的員工吧)仍然說他們檢查老鼠時是沒有防護措施的,沒人受感染是幸運。
細菌學檢驗所(後來改稱病理檢驗所)並不只是檢驗疫病和製造疫苗,雖然書中視之為衛生防護中心的前身,但其實他們負責的東西比衛生防護中心更多。書中就提及檢驗食水和牛奶,甚至在大部分醫院未有病理科前要負責檢查病人的樣本。
(檢測水質的多管發酵法)
早期藥物供應不多,西醫不像現在開藥隨時給你藥丸藥水就行。他們除了帶藥箱出診,往往還要自己製備藥物,把所需的成份藥粉混和開給病人服用。
(這個藥箱由英國醫生捐給中大醫學院,再轉贈給醫學博物館)
當時的政府手冊,詳細記載了每個醫務化驗人員的生日、薪點和增薪日期……
由於這幢建築的歷史,當初最關注這幢建築和推動成立博物館的,自然包括病理科醫生,所以這裡介紹幾位他們的老師。這位侯寶璋教授除了教書,還在報章撰文討論古人的病理問題﹕
這裡介紹如何驗瘧疾,但看完還是看不清厚血片和薄血片的分別﹕
香港政府曾經自行製造多種疫苗(天花、霍亂、狂犬病、傷寒/副傷寒、鼠疫、小兒麻痺,書中還有提過淋病和葡萄球菌),書中記載還供應到鄰近地區﹕
如何檢查疫苗是否有效﹖原來牛痘是用雞蛋驗,注射進去後會在胚胎膜上產生痘疤﹕
地庫一角是麻醉科展品,麻醉機原來同時用多種麻醉劑,而且有彩色標示﹕
(白色﹕氧氣、黑色﹕二氧化碳、橙色﹕丙烯、藍色﹕笑氣、中間兩盅的氟烷和forane)
[古文物偵探筆記]—鄧民亮博士
1. 重點是﹕每一手主人都會留下痕跡。就不說乾隆皇或文人雅士賞畫後會忍不住題字,就連瓷器,往往在底部都會留了貼紙,就像行李箱遊歷各地就會有一大堆各地貼紙一樣。
2. 例如一個明永樂年青花纏枝花卉紋魚簍尊,底部就有一堆貼紙反映了一百年來的流傳經歷﹕
2.1 Alfred Clark是Gramophone Co.的創辦人之一(這公司後來變成EMI),很有錢,也愛收集瓷器,加入了英國的Oriental Ceramic Society。所以留下了OCS的1954年展覽貼紙。
2.2 另一個Mostra D'arte Cinese-venezia (1954)貼紙,雖然講者自言不懂這語文,但經查知道是一個紀念馬可波羅的元朝古物展。這件花瓶顯然也有參展。
2.3 Spink & Son (1974)是拍賣行的拍賣會貼紙,這是Clark遺孀把花瓶拿去拍賣留下的。講者說英國發達時,有很多人都對中國瓷器有興趣,所以有大量的收藏,但去到經濟蕭條的時候就被迫賣出。OCS就是一個有錢佬組成的專業會社。
2.4 T.Y. Chao (1978)則是趙從衍家族基金會買入後的貼紙。講者說趙從衍大家未必知道是誰(他也是搞航運的),但他有個兒子大家都認識(雖然沒講明但應該大家都知是誰吧)。他是敏求精舍的成員(一如OCS,敏求精舍也是一個有錢佬的專業俱樂部),也曾參加1986和1987年的蘇富比拍賣。
3. 中東長期都是「混合文化」的輻心,他們的銅碗或陶碗都類似中國物品的樣式。
另一方面,中國青花畫法也出現「波斯化」,而青花顏料本身也是來自中東。(方按﹕《青花瓷的故事》有提過後者)
4. 另一例子是明永樂宣德青花花果紋入棱瓶,這個瓶的貼紙有﹕
4.1 1946 OCS,是戰後第一次復辦(戰時怎可能拿瓷器出來﹖),這主人應該也是會員。
4.2 1954 OCS
4.3 1954 Mostra D'arte Cinese-venezia
4.4 Brodie & Enid Lodge 相當有趣,因為他們就是靠以陶瓷作火星塞絕緣體而致富,購藏瓷器大概也是相關發展成興趣吧﹖
4.5 Eskenazi是另一間古董拍賣商。
5. 另一件北宋晚期汝窰青釉筆洗(羅桂祥藏品),反而在歷史中被隱沒了部分線索。
5.1 原本乾隆皇在碗底題了首詩,刻在釉面,但反而被人磨走了。磨走後就露出了胎釘(又稱芝麻釘,燒釉時用來隔開瓷器和底板用)。
5.2 磨走御詩已是怪事,但為何會知道﹖因為這隻碗連了份光緒丙午年(1906)文件。陳元輝說他的父親陳瑞安購得此碗,原本載了乾隆皇的詩「趙宋青瓷建汝州,傳聞瑪瑙末為釉,而今景德無斯法,亦自出藍寶色浮。」因為怕收藏御碗會招罪責(方按﹕那麼為何要買﹖)。
5.3 本品跟台北故宮的同類藏品相同,台北故宮載南宋周琿《清波雜志》﹕「汝窰宮中禁燒,內以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可許出賣,近尤難得。」瑪瑙為釉是個傳說,因為通常「御用」的東西會被看得神奇一點。碰巧瑪瑙的成份和釉料一樣都是二氧化矽,所以也不能說絕無可能。
6. 南宋/元官窰淡青釉長頸瓶(羅桂祥藏品)
6.1 奇怪之處在於,這瓶的釉色造型似被稱為「龍泉窰」的民窰多於官窰(北宋汴州、南宋杭州)的出品。
6.2 日本米內山庸夫是1928-32駐杭州總領事,但似乎對考古興趣更大(當時日本人也學英國人搞考古)。他發掘南宋的「郊壇下窯」,證實當地真的是當時的官窰,亦出土了大批陶片墊圈、墊餅、匣缽、支釘等。這批出土物都被標上「昭和五年」(1930)字樣。
6.3 他們使用了含鐵釉加氧化鈣助溶劑,這樣在氧化焰下呈黃色、在還原焰下則呈橙色。(窯變)
芝麻釘的存在也可以用來辨別真偽,因為這是當時燒瓷所需的。而且也可以觀察釉內的氣泡(這些氣泡也會影響顏色)。
6.4 於是日本人證明了官窰也有生產過類似的器件。
7. 龍泉窰青釉紙槌瓶(南宋/元)
7.1 這種瓶在日本稱為「雙耳瓶」或「花生」(大概是因為茶道室用來插花之故﹖),他們當成國寶看待,與其他國家的定位大異。他們連一些不太漂亮的也當寶,甚至破損了也會用黃金補釘。他們特別愛宋朝的,原因是這些物品引入日本,並反映了日本歷史上的流傳。
7.2 例如大阪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就有件「銘萬聲」青磁鳳凰耳瓶,銘萬聲是後西天皇借自白居易《聞夜帖》的詩句「擣月千聲又萬聲」而名。
7.3 龍泉窰其實不只是指浙江單一地方的窰址,而是一大批同類風格民窰的稱謂。龍泉窰由浙江南傳到廣東和東南亞,北傳到韓國和日本。它們不限於一地,而且大量生產(民用嘛),但不同地方的手工當然會有點分別。例如現存有些留了拉胚紋、或者釉色不齊等,如果是官窰早就會打爛重作,只有民窰才會當次貨出售而流傳至今。
7.4 這件瓶無法追查在羅氏之前的流傳狀況,因為在私人手上的瓷器較少記錄,通常只有文字記錄大小、形制,不如書畫經常被題字而留下痕跡。(故宮的藏品則由乾隆皇下令畫師為所藏瓷器畫像,以防調換。)
8. 1981年羅桂祥捐紫砂茶壺
8.1 這個茶壺壺底有「陳仲美」款。
8.2 茶壺其實來自李研山,廣東名畫家,戰時曾居港、淪陷時居澳門,晚年又定居香港。他在1942年畫了幅石溪壺館試茶圖,題款﹕「余得石溪沙壺,客來試茗,斯畫適成,因命為石溪壺館試茶圖。」
當時戰亂,很多人要變賣身家維生,而李研山在澳門教畫,生活仍算閒適。他在澳門時就在地攤「淘」了這個茶壺回來。
博物館方面本來也不知道這段歷史,只是當館長訪問李研山家人時,問及李研山是否很喜歡茶壺﹖家人說就只有收藏過幾隻茶壺,現在只留下一隻,就在你們茶具文物館囉﹗於是突然就明白了。
8.3 書畫仿畫筆法也會不同,但工業技術(只要師傅肯教的話)幾乎可以完全承傳(例如模具就能代代相傳),所以紫砂茶壺也有人仿製古物。
9. 外銷梨形小壺(約1750)
9.1 其實這只是「爛陶壺」一個,為何年份會那麼清楚﹖因為這個壺是從南中國海的沉船打撈出來,是羅桂祥託人在荷蘭拍賣買來的。
9.2 Michael Hatcher於1985年把這艘沉船打撈出來,船名Geldermalsen號,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由廣州載貨到雅加達再回荷蘭,途中沉沒。
9.3 沉船上122人只有32人生還。不幸的是,當年生還者回到荷蘭還要受審。因為這艘船還有很多值錢的瓷器和黃金,所以生還者被懷疑是否監守自盜。現在發現船上有很多黃金,算是遲了幾百年幫他們還個清白。
9.4 相比起瓷器黃金,這隻爛陶壺只是船員自己順道帶的「下欄貨」。究竟是用來賣、送給親友還是自用則不可考矣。
10. 沈右「行書送醫師沈伯新序卷」(北山堂書法藏品)
10.1 這幅字是少見擁有的題文可以完整地交待了整個流傳過程。
10.2 這幅字寫於1350年元朝「至正十年夏六月廿有六日」,沈右是蘇州人,以孝行出名,其後入了祠。他是父母雙亡,由祖母養大。祖母活到九十歲,得到官府賜宴後卻泄瀉不止(大概是消化不良了)。延醫沈伯新,只著用臘月雪水煮小米粥餵之,就醫好了。為了酬謝名醫,又開一場飯局送行(方按﹕可見中國人都是吃吃吃),席中又請了十八位名人入局。
10.3 這幅字的序言借西晉李密《陳情表》自許(李密也是由祖母養大,被晉武帝征召時書陳情表,以照顧祖母為由力辭)。席中其他名人和應題跋,包括周伯琦和顧瑛。
10.4 周伯琦是元仁宗任皇太子時的老師,後領集賢院。顧瑛則為昆山望族,無心出仕。元朝前期對漩漢人壓迫太重,士多逃避,到仁宗始恢復科舉(講者說已中斷三十年,維基百科載七十五年),周出任監察御史。可以沈右這場飯局除了酬謝,也是有意把「出仕」和「隱逸」兩批人拉攏一起。
10.5 這幅字收藏了十年後,再次題跋,是由高遜志(1360)和吳洪(1362)。當時元末大亂,直到張士誠佔領江南後,人們才有閒情再賞字。但就在吳洪題跋後,朱元璋來攻打張士誠了。
10.6 朱元璋勝利後抑制支持張士誠的江南人,於是這幅字又沉寂百年。之後再曠跋的是吳歡,時值為母守喪三年。
10.7 到弘治甲子年(1504)人日,沈伯新的五世孫沈煦,請沈周(四大畫家之一)題跋。沈周文中除了自言「我小時已見過這幅字」之後,還添加了故事。說沈伯新原本無後,原欲購一女子為妾。怎料發現女子是友人之女,於是當場為她另行覓人改嫁。可見其不願乘人之危云云。
10.8 到嘉靖五年(1526),得祝允明(即祝枝山)題銘。(吳郡沈氏良惠堂敘銘)
嘉靖八年(1529),又得文徵明題跋。文徵明不單是畫家,而且對歷史也有研究,更為老師沈周的題跋補正錯字。
10.9 其後又中斷了幾百年,直至1821年才重新出現。其間有一個明末項元汴的印章,此人乃知名藏家,所以反而多人偽造其印章騙人。這裡留下了一個疑團。
10.10 (由南宋沈良惠算起)第二十三世孫沈文葉題「嘉慶間為族人失去越年餘,文葉於於市中見之,以重金贖之。復印『良惠世世子孫寶之』之章於…(這裡有四個字抄得太撩草)…,俾後人慎守勿替」。即是說這幅字一直在沈家,直到嘉慶年間才「失年餘」,那又怎可能曾在明末的項元汴手上﹖這個印是嘉慶當中那「年餘」加上的嗎﹖
10.11 之後又遇上太平天國之亂。期間有「玉生先生」、湯貽汾、程庭鷺覽(1857咸豐丁巳)等題跋。湯貽汾應題於1849-1852年間,太平軍攻克南京前,因為後來南京城陷後他就投池殉難了。
10.12 太平天國中期,江南遍地戰事,經濟重心移至上海。期間又為蘇州望族禇德彜加「松窗秘玩」印。再到上海徐小圃中醫加「小圃所藏」及「五雲雙星研齋」印。再之後共軍南下,徐小圃也去台灣,大部分藏品都寄大名鼎鼎的太平輪付運,自然也就隨船沉沒矣。其餘物品再轉來香港,又是另一故事了。
11. 文物的「雙胞案」有不少,不一定就是偽造,有些同為真品。例子之一就是藝術館虛白齋的《亙古無雙》和中國書畫收藏的《百花卷》。
11.1 《亙古無雙》包含的畫家,由惲壽平和王翬分別獲邀到某家花園畫成。雖然他們是朋友,但卻是分別受邀,事前不知道的情況下被畫主裝訂成一冊,名《亙古無雙》。
11.2 亙古無雙後來落入南海巨室黃氏手上,再到收藏家黃季度手上。但黃季度的後人將之分拆為二(方按﹕分身家吧﹖),部分落入鍾氏手上,另一部分由黃式之購得。最後鍾氏那部分於清末民初時落入辛仿蘇之手,辛氏再向黃式之換來另一部分,將之復合。然後辛氏於北京辦戲班生意失敗,此冊又輾轉到何冠五、莫元瓚(二十世紀中期)手上。到五十、七十年代歸入劉作籌「虛白齋」收藏,最後捐給藝術館。
11.3 至於百花卷,則出自溫其球。別人投筆從戎,他則於甲午戰爭後退役學畫,由於他是順德人與辛仿蘇同鄉,所以有機會可以臨摹藏畫。雙胞的畫應該就是在此期間臨摹而成。
11.4 講者指出,臨摹因為是有意仿傚,所以筆法很難自然流露。
12. 尋源﹕工藝本來就是代代相傳,包括稿件,所以歷代做出器物都相同。但一開始的「稿」從何來﹖工匠又不是畫家,新稿新品何來﹖
12.1 明末嵌螺鈿山水人物畫方碟,圖案就是來自顧炳的《顧氏畫譜》(歷代名公畫譜)。因為明代印刷業發達,所以這類畫譜流傳很廣。工匠就可以從中「借取」圖案。12.2 明後期百子圖漆器,圖案則來自程君房百子圖(現藏故宮)、《程式墨苑》百子圖。
12.3 透雕仕女窺簡圖香筒(17世紀)(葉義醫生捐贈),源自朱稚征竹雕窺簡圖竹筒(故宮藏),圖案來自陳洪綬(1598-1652)《秘本西廂》。明代中後期流行《西廂記》,故工匠亦將圖案用於這些流行商品中。
13. 留青山水臂擱(20世紀)
13.1 有「三吳一馮」之一的吳徵(1878-1949)題字「畫而自刻之」,難道身為畫家的吳徵還有竹刻留世﹖
13.2 首先要研究這幅圖是畫給誰,臂擱上的《鍥不捨齋圖》是畫給金紹坊(金西元,1890-1979),其兄金城亦為畫家。金本人原考上土木工程系,卻放棄而轉學竹刻,這個臂擱就是「以畫自刻」的成品。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