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0, 2013
-
[又是圖書館主任協會年會]
方某早說了,從來只是過路的……
只是身為章癡兼「諸事人士」,一見到修章建議,立即「だめ」。連忙打了封電郵給會方,告訴他們這樣修章有問題。最後結果是部分接受,部分沒接受。
不過我也發現原來手上印出那份會章已是2007年的舊版,跟他們口中的版本有不同。但怎麼的會章怪得連等額選舉,把贊成票改信任票也要現場動議的呢﹖真的要回去好好研究,然後寫個審章報告給他們參考一下。(他們把 massmail list 的 member 也當會員一種,其實到後面「法定人數」、「會員彌償」那類條文都會出事的,只是他們自己沒想到,而我一時亦沒看到。章則這回事真的不是你想改就可以隨便改……)
陸生每次見到,都會催促出來當幹事幫手(的確今年也不夠人了)。方某只是對章則和文件擅長,只能在這些方面幫得上忙呀……你們不如叫我去專責看章寫文件……
---
抄抄今年聽到、想到的有趣東西﹕
1. 在2006 PIRLS 小四學生閱讀素養調查中,香港學生資訊類閱讀能力全球第一,文藝類排名較低。
而2009年的調查,對非連續文本(如圖表之類)的閱讀能力比連續文本(即文章)為弱,學生對非連續文本學習機會亦比文學類為少。
到2011年,仍是全球第一,仍是資訊閱讀優於文藝閱讀、仍是女生優於男生,而這屆得到 distinct 的香港學生亦多了。但香港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動機、信心和投入都是排榜尾。(很明顯香港學生的表現只是應試訓練的結果,所以跟我們在坊間或網上見到人們普遍閱讀理解欠佳的現象沒有衝突,因為後者不是考試自然不留心。)
2. 不同的跨課程閱讀方式﹕融合式(找一個主題各科共同進行)、跨學科統整(科本閱讀)、超學科統整。
3. 美國領事館的先生又來推銷(免費)英語學習材料了,還問教育局的代表會不會跟他們有衝突……
(當然有啦,共共要慎防你們這些外國勢力介入香港教育嘛)
4. 23/3將發表「課程發展與教學實踐」的中學圖書館主任問卷調查結果。
5. 現在一年兩次借書送小禮物,今年似乎吸引力有限。
如果改為「裕華式」,借了書可以抽獎,看看拿到幾多份禮物,會有趣點嗎﹖6. 跨學科閱讀報告的表格,為了讓學生自由發揮,所以只是表格開首給他們幾種方式選擇(如簡介讀後感、或改寫內容之類),其餘都是給他們寫字的橫線。
如果要訓練學生的閱讀和反思,是否針對那一科,在表格上加上不同的問題比較好﹖
但如果這樣又會令一些能力較高的同學都無法自由書寫,是否一張紙兩面印不同款式的表格呢﹖---
近年都在期望自願縮班完成後,可以擴大圖書館(雖然已知範圍很小),藉機重修一下。所以開始留意一下人家的裝修佈置。
前幾年問中一新生,還有很多人的小學圖書館很小(比敝館小的就真的很小了)。這兩年再問新生,已經沒幾個了。就像可立這間,就算不計門外同樣劃給圖書館的空間,只看室內也比敝館大一半不止……所以學生很難不怨敝館地方太小。兒童圖書館多數會粉飾,成人館通常就不會那麼鮮艷。可是組長給我的反應,就是似乎他們也喜歡兒童館那套(甚至有人想我給他們一個脫鞋坐上去的台階——我哪有地方﹖)。
難怪中大圖書館也搞了個「泉下有知」了。(當然正式不是這樣叫,只是這部分建在水池之下,還像唐宅地庫般可以仰望池底,所以被校友起了這個搞笑渾號。)「海洋 」場景有船和燈塔,船都是上網的地方,倒符合漫遊網絡的特色。
「路軌」末端還有個隧道口通往遠方呢……
(牆上的老師好書推介,我們也在做,總會吸引到同學借來看的。
方某甚至另外拿一些書掃描封面,A4紙印出來貼在走廊吸引注意,可惜效果似乎麻麻……)讓學生自製一本小書,也是好方法。(其實方某在中學也做過,不過是英文科)
(有些組長說膠椅難坐,應該全面改用油壓椅云云。但油壓椅其實頗貴,而像這裡見到的款式,我想小朋友坐還可以,「大牛龜」可能很快會坐爛。)嘩,這年頭竟然還見到令人懷念的《漢聲小百科》﹗
咦﹖我記得有一輯教人「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的呀,為何見不到﹖這一套偏偏就缺了一月號,難道……(嘿嘿)
---
在操場見到這個版本的《三字經》,跟在下見過的版本都不同。懷疑是「現代版」,至少不是古人寫,而是民國後甚至中共建政後才寫的。因為寫得很差,跟以前留下的版本完全不配合。
大家看看,我再解釋為何覺得「差」﹕
《三字經》的各代版本,其實是很有邏輯的,通常就是一段開首、然後數字、然後四書五經諸子、然後中國簡史、然後勸學。數字的部分,也是由三數到十,依數序列出相關的概念。
這個版本劣跡,首先出於數字部分。
傳統三字經一開始就是三才、三光、三綱、四時、四方、五行,然後就是五常、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
這個版本卻竟然可以在「五行」後竟然加插一段「十干」「十二支」,然後還什麼黃道赤道……之後又回到「四瀆」、「五岳」、再「四民」才到「五常」。五常後又插了一段「植物」、「動物」,然後才是「六穀」、「六畜」、「七情」,七情之後竟然又有「五色」「五味」「五臭」,然後「八音」之後竟然又回到「四聲」才是「九族」「十義」,十義之後又來個「五服」……當然,我們可以看出,這個版本的作者想把「同類」的事物放在一起,但破壞了原版「按數字排」的次序。
《三字經》不是百科全書,而是童蒙讀本,正如原版的三綱、五常、九族、十義都是講人際關係,但不必放在一起。傳統的編排是為了方便小朋友誦讀易記,如果你調亂了次序立即就會發現。像這個版本不同數字(甚至沒數字的)穿穿插插,不怕小朋友讀到亂龍麼﹖﹗而且加插的文句跟原有的根本不配合。
例如五行和五義的寫法,都是「曰AB、CDE」的模式,但新增的「五色」「五味」「五臭」卻是「ABC、及DE」,跟原本的方式不同。這樣改變模式其實不方便小朋友誦讀。
更大的問題,是文義不通。
例如「我中華在東北」是什麼意思﹖我還以為是滿洲人寫的,說自己發源於東北呢﹗
上網找解釋,竟然說是「在地球的東北邊」。一個圓球何來有「東北邊」﹖如果說歐亞大陸,中國橫跨東亞之南北,也應該是「在亞東」而不是「在東北」。如果說中國在歐亞大陸的東北邊,那麼嶺南算是甚麼﹖「赤道下溫暖極」已重複了「赤道」這一目,並不符合傳統的編排方式。而且「溫暖極」也不見得,吉力馬札羅山亦在赤道附近,但山頂有雪。(喔,我同意對這句是挑剔了點,畢竟這只是童蒙讀本,得其大概足矣。)
至於「江河淮濟」仍是「中原」獨大觀念下的寫法,他們當珠江是什麼﹖(珠江是中國第三長河流呢﹗)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徧水陸」,其實也是很粗糙的說法(生命豈只動植物二分,植物又豈只草本木本)。如果說民初有這些內容還算了,現在給孩子讀《三字經》只為了讓他們接觸中國文化,有必要把科學課的內容(而且不準確的)都塞進去﹖
「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先不論同樣粗糙和不必要,說「飛走」對小朋友來說肯定很好笑。因為雖然你可以理解為「牠們會飛和走」,但聽到這句的人首先想到的應該是「飛走了」的「飛走」。而「此五味,口所含」,口如何「含」味呢﹖不應該是「口所嘗」嗎﹖
其實那些「加插」的句子,如果不是亂插、或文義不通,就是根本不必要。例如動植物這些科學堂內容,或者「五服」這類早就沒人理的東西。當然不是說沒人理沒人用的東西就不要學,但有需要放在童蒙讀本那麼早﹖
還是找回我見過的那些舊版本,還比較靠譜好讀一點吧。
Comments (2)
好像書籍都集中在科學知識方面,文史哲好像很少,推介一下本地文學也可以吧。也許也斯、西西、董啟章這類不易讀,但何紫、阿濃這一類還可以吧。
@Bohemian - 閣下留言似乎不時文不對題,是說「哪些」書籍都集中在科學知識方面﹖少文史哲﹖
我寫的書介﹖我寫的書介是基於個人興趣,少看文學當然沒甚麼好介紹啦。我也沒責任為了別人的興趣去讀書。也斯西西董啟章我全都沒看過,怎介紹﹖
(咪話,人地悼念也斯quote左佢幾首新詩,連韻腳都冇,我真係睇黎睇去都唔識欣賞……)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