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5, 2012

  • 馬蹄露力保馬蹄蟹

    [馬蹄露力保馬蹄蟹]

    星期日其實想留在家裡寫文,奈何建制裡那些「添馬」總是不給我們休息的機會。
    其上者不斷找機會衝擊議會常規,製造繞過一般議事程序的先例,好為日後爭議性法案(如廿三條)闖關開路。
    其下者不斷借不民主、官商勾結的制度攬盡著數,不理外面家破人亡,不惜破壞一切。
    於是大家就像草泥馬般得四處奔跑。

    於是,又來到這裡。

    不像反國教般「殺到埋身」,可以預期人數一定比較少,不可能埋天蓋地。不過人數之少還是令我有點失望,大會說三千人,我四時多看最多一千,而且出出入入很難計。難道海馬真的不及小朋友重要﹖

    (題外話﹕學完天氣觀測後難得有機會看到大片天空,發現有很多高積雲)

    主持不停在說「真正的民意」,但方某對此並不樂觀。跟平反六四或反對國教這類課題不同,香港很多人都是「發展主義者」,只以為發展就是硬道理。如果真的要問所有市民的意見,「真正的民意」站在哪邊還很難說。在這種情況談「真正民意」,恐有自踩陷阱之弊。

    其實公民社會,本來就不是單靠「數人頭」,而是靠「講道理」來推動政策。我方道理在手,應該以之說服市民,而不是先去爭誰「人多」。之所以要搞群眾運動,並不一定是因為我方「人多」,只是因為這政府早已不願跟人家「講道理」,所以任何聲音的人都只能靠「人多」把聲音送進政府去而已。

    方某就見過不少所謂「中產」,對龍尾事件的印象還只是「度度都話環保反對發展」、「我都支持環保但經濟還是最重要」、「海馬點重要得過人」而已。
    這類迷思,我方當然知道有哪些問題,但卻很普遍,不去抗衡主流傳媒每天製造的假象的話,是不能爭取更多人支持的。

    這裡的長期讀者,大抵應知方某並非甚麼「環保主義者」,對周兆祥那些深綠人士把環保當宗教搞更看不順眼。不過就算單從人類中心、功利主義看,我也沒理由要同意這計劃﹕

    1. 那些所謂經濟發展,利益究竟歸誰﹖
    青衣興建貨櫃碼頭,還可以說是惠及全港運輸業,維持香港的主要港口地位,那麼你說要犧牲環境我還能理解。在這個地方勉強建沙灘(這處沒沙灘正是因為水流會沖走沙粒,所以建沙灘根本是逆天而行),除了買了地等發展商住物業賺錢的人之外,還有誰會得益﹖全民享有的環境值得為了這少數人犧牲﹖

    2. 就算不理會利益歸誰的問題,值得為了那少許經濟利益令生物絕種﹖
    環境除了讓人類郊遊享受外,每一種物種都依賴環境生存。連老人家要遷移也不容易,何況是對環境高度敏感的生物﹖把牠們「搬遷」去附近完全不同的環境,真的實際嗎﹖還是像把農村的老婆婆遷上公屋般,讓他們在一個不適應的環境中自生自滅﹖(毛孟靜話齋,當奴搬離官邸,D鯉魚都搬走啦。個管家話鯉魚適應不到新環境會死的,你以為海馬就沒問題﹖)
    還有,生物多樣性對人類也很重要,人類不斷從各種生物中尋找資源。每一種生物對我們來說,就像圖書館裡每一本書一樣,都各有特色難以互相替代。我們永遠不知道在某種未詳細研究的物種中可以找到哪些新資源(已有的例子是在紫杉中找到抗癌藥),每一種生物的絕種,就等於一個寶庫的消失。不只是生命本身的悲哀,亦是人類的重大損失
    香港的稀有物種,找也找不到多少隻,每死一隻就離絕跡近一步。這個沙灘帶來的經濟利益,可以彌補到那麼長遠的生物資源損失嗎﹖

    只要我們的眼光放得夠遠、夠闊,義利之間本無衝突。

    在下不是記者,所以不詳細寫現場發生甚麼事了。只是到記者直播時……
    (寬頻電視記者報導)

    為何義工都用示威標語遮面﹖我還以為只有勁歌金曲或撐政府集會的人才會這樣做的,我方不是理直氣壯、和平理性的麼﹖應該不是怕被人見到吧﹖

    然後事旦台也在同一地點直播﹕
    (事旦台記者現場報導)

    不同電視台的記者實甚友好,拿拍攝位置也是互相協調。另外還有個樣貌標致,像電視台記者的女生跟事旦台的打招呼,但之後又走開了不知是哪裡的。

    又題外話,其實現場很多女生……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愛蓮說)

    大會結束,呼籲支持者都走到草地中間舉牌給記者拍照﹕

    方某沒標語也沒穿藍衣(倒有件深藍外套),不過既然來就是為了「提供人頭」的,所以也站在大家後面,為拍照提供一個小黑點好了。

    同場加映﹕馬蹄露現身支持打氣,大鬧政府「動物搬屋﹖是否傻的﹖﹗」
    (事後她跟現場市民傾談)

    老實說,我對事件發展並不樂觀。

    「But we can only do the right as we see the right
    (但我們只有知道正確的事就去做)

    英皇喬治六世的宣戰公告

    「盡人事聽天命」就好了。

Comments (5)

  • 標題起得妙!

    這件事令我聯想起小時候卡通片的大魔王,通常都是為一己私慾不惜殘害生命。價值觀教育就是這麼一回事。

  • 但係示威之外,家下幾多人真係認識下香港生態環境?學校除口左教書本上的知識之外,有幾何帶下學生到郊區認識下香港生態,教下佢地點樣環保?

    早幾日就有新聞話好多人到龍尾掘海星,未洗政府出手,生態已經被破壞。

  • 看到這新聞還是很感慨,台灣可是由街頭抗爭進化到公民社會。

    另闢蹊徑復興農村
    2012-11-06 09:30

    台灣總統馬英九早前在台東認識了5名青年,念念難忘。“年輕人用活力和創意活化地方產業,讓我非常感動"。

    馬英九在面子書上說,他很榮幸認識有“美農五虎將"之稱的優秀青年,還放上他和5位青年的合影。屏東科技大學畢業的許智堯,運用所學水土保持,提昇釋迦品質;陳弘儒堅持有機栽培,讓家族茶園獲得國際品茶評比金牌獎;陳信價發揚傳統工藝,讓台東陶瓷名揚海外;陳冠銘接下鳳梨釋迦冰品事業,傳承台東特有好味道;吳皇慶結合釋迦品牌和當地的旅遊價值,發展社區產創結合的全新產業生態。

    這些年輕人回應台灣農委會“農村再生計劃",在農委會訓練補助下返鄉,協助改善農村社區的生產、生活及生態空間,提昇農村社區生活機能與活力,並參與農事及農業教育,發展農村產業。

    不少國家都面對城市化的問題:農村的年輕人湧向城市,帶來農村的凋疲與沒落,一些國家因此設法號召年輕人重返農村,復興農村。台灣東南隅的“五虎將"把所學報效鄉土,不但可以將新觀念帶入家園,而且可以逐夢踏實,未嘗不是復興農村、幫助青年就業的另一條蹊徑。(星洲日報/溝通平台‧《星洲日報》駐台灣特派員:歐銀釧)

  • 第三,那裏水質根本不適合游泳,‘泳灘’甚麽呢?擺一堆會被水冲走的沙在那裏,有病的嗎?!然後没有人去游泳,久不久又要‘加沙’?!?!?!

    真的癡孖筋……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