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0, 2012

  • History of HK currency

    星期六剛剛聽完歷史博物館的香港貨幣歷史講座。

    講者(馬德和先生)介紹了很多硬幣紙幣,所以不詳細記錄了。方某小時候對郵票、錢幣之類都有興趣,曾讀過相關的書,所以不少這些硬幣紙幣的圖像都見過,只是故事就不大了了。

    以下均為筆錄內容和追加網絡資料,註「方按」為個人意見。

    ---

    香港早期用的是中國銀兩、銅錢,由於銀兩成色和重量處處不同,所以後來民眾都喜歡用成色一致、重量一致的洋元。

    西斑牙佔領墨西哥後得到很多銀礦,所以發行了很多銀洋。有些「花名」反映了其花紋,例如「雙地球」、「雙燭台」之類。「本洋」的名稱緣由沒有定論,講者認為可能因為「Spain」的發音之故。
    (方按﹕西班牙文自稱「Hispania」,中譯「日斯巴利亞」。李喬的《官場溜滑踢》就記載說某守舊大臣不知世界地理,以為這是日本別名。)

    墨西哥獨立後繼續發行銀幣,由於印上鷹徽,故稱「鷹洋」。

    那年代英國本土的英鎊不准出口,所以英國人拿了東印度公司發行的印度盧比來中國使用。各國亦有專門鑄造一些拿來東亞作貿易用的銀元,稱「貿易銀」(Trade dollar)。維基上就提供了美國和日本貿易銀的照片。美國貿易銀(1873-1885)因有女神捻花圖案,故稱「揸花」。

    英國的貿易銀上不只有英文,還有中文和馬來文,一直發行到1935年。(我有點懷疑那些文字其實是阿拉伯文而非馬來文,不過東南亞的爪夷文樣子都是差不多的,所以無法辨別。但維基的說明是爪夷文。)

    ---

    英鎊雖然是香港政府早期的結算單位,但因為英鎊不出口,所以並沒有真正使用英鎊。

    英國曾把先令運來香港使用,但因為先令的金屬價值遠不及其面值,而中國人仍未接受「法幣」觀念,使用貨幣仍是看其金屬價值,所以先令並不受歡迎,大眾仍是用鷹洋為主。

    (方按﹕中國未有發鈔儲備觀念,所以早就試過濫發紙幣以致大幅貶值,於是最早發行紙鈔的中國在明朝就廢除了它)

    可是,由於鷹洋由太平洋另一端運來,數目不足。在廣受歡迎之下,1847年甚至出現「升水」(使用價值比面值高的)情況。依賴那麼不穩定的外國貨幣作通貨當然是不理想的情況,唯有繼續使用其他洋元,最後香港決定自行鑄幣。

    1863年由英國皇家鑄幣局為香港鑄造第一批「香港一文」硬幣,直徑只有15mm,比現在的一毫(17mm)還要小,因為太細小所以不受市民歡迎(反正是銅鑄,市民寧願用中國銅錢)。
    「一文」英文稱「1 mil」,即千分之一元(1866年曾發行書「香港一千」的一文硬幣)。

    方按﹕一文等於千分一元,可以想像在那年代也不值甚麼錢。可見我們稱「不值一文」的確是可悲的情況。
    英國最小的幣值便士(pence),就有「not worth a penny」的說法,等如我們的「不值一文」。(舊制一英鎊等於二十先令,一先令等於十二便士,一英鎊即二百四十便士。新制一英鎊等於一百便士。)

    「香港一文」在1864年沒訂製,但有少量流出,現在一個值幾萬元,不過多假貨。

    其後香港鑄造了其他硬幣,例如﹕
    1863﹕一仙(27mm銅)、一毫(18mm八成白銀)
    1866﹕五仙(15mm八成白銀)、二毫(22mm成分同左)、半圓(即五毫,32mm同左。1867也有但非常少,現在一個至少值幾萬元)
    1866-1868﹕一元(39mm八成白銀,重量與其他洋元相同,都約25.65g)
    1890﹕半圓(30mm八成白銀,無先前硬幣的「萬壽邊」,現在一個至少值三千元)

    1866年香港自設鑄幣廠,開始自鑄硬幣,亦為民間藏銀鑄成幣(另收手續費)。當時民間流行檢驗銀幣有否造假,銀號檢證後會戳上本號印記以作辨認,但香港銀元上印了維多利亞女皇頭像,禁止戳記,於是不受歡迎。1868年終於大蝕三十幾萬收場。

    ---

    戰前香港還發行了以下硬幣﹕

    (英國造幣有個慣例,就是每有新王登位,幣上頭像的方向就會調轉。維多利亞是望向左邊,之後的愛德華七世就向右。喬治五世向左,「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愛德華八世向右,喬治六世向左,伊莉莎白二世向右。)

    愛德華七世﹕
    1902-05﹕一仙(27mm銅)
    1903﹕五仙(15mm八成白銀)、一毫(18mm成分同左,1905年的很少,價值過萬)、二毫(22mm同左)、半圓(31mm同左)

    喬治五世﹕
    1919、1923/24/26﹕一仙(27.8mm銅)
    1931﹕一仙(22mm銅)
    1932-33﹕五仙(16mm八成白銀)

    1933年是最後一年用白銀鑄幣。

    1935﹕五仙(白色的紅銅鎳合金 Cupro-nickel)、一毫(18mm成分同左)

    喬治六世﹕
    1937-39﹕一毫(20mm鎳)
    1937、1941﹕五仙(16mm鎳)
    1941﹕一仙

    這個一仙還未來得及在香港發行,香港就淪陷了。未運港的被英國回收融掉,已運港的亦被日本運回國內造炮彈,亦傳有運載船隻在中途被日本打沉的。現存的是在日本發現,相信是日本人融掉前被個別人士私下收藏了。

    ---

    戰後發行的﹕

    喬治六世﹕
    1948-51﹕一毫(黃色黃銅鎳 nickel-brass)
    1949﹕五仙
    1951﹕五毫(紅銅鎳,第一年用於五毫)

    伊莉莎白二世﹕
    1958-79﹕五仙(16mm黃銅鎳,1980年也有鑄造但沒發行。這一套以1964年特別少,因為當年皇家鑄幣局太多訂單,外判給私人鑄造商,但後者的模印了少量就已壞掉。)
    1955-80﹕一毫(20mm,1980是最後一年出「大一毫」)
    1975﹕二毫(19mm,1905年後首次重新鑄二毫,邊緣改為波浪型)
    1958-75﹕白色五毫(23mm紅銅鎳)
    1977﹕黃色五毫(22.5mm黃銅鎳)
    1960-75﹕「大一元」(30mm紅銅鎳)
    1978﹕「小一元」(25.5mm)
    1975﹕二元(28mm,首次發行,波浪邊)
    1976/78/79﹕十角型五元(31mm)(博物館舊書載1977年屬錯誤,而五元紙幣發行至1975年止)
    由於十角型五元多假幣,尤以海底隧道收到很多。故發行三批後即改為現在圓形厚餅加安全凹邊的款式。

    1975年前所鑄的硬幣,現已退出流通。後過渡期始鑄的洋紫莉幣,因應大陸炒賣熱潮而大量鑄造。後來熱潮減退,再加上電子財幣(八達通)流行,硬幣需求已大幅減少,1998年後再無鑄造。政府從無公佈各種硬幣紙幣發行量,但據聞1998年鑄造的數目太多,到今時今日還未發行完。

    1975﹕女皇訪港紀念金幣(30mm 22k金加銅,含0.47安士黃金,面值一千元)
    1976﹕開始發行生宵紀念金幣(龍年,面值也是一千元),分精裝(鏡面、刻印較深)、普通裝,只連續出12年完成一周期就沒有再發行。其中豬年(1983)適逢香港前途談判,人心不穩,特別少人認購,故存世亦少。
    1975﹕女皇第二次訪港紀念金幣。
    1988﹕通用幣紀念套裝,包括五仙到五圓。
    1994﹕十元紀念金幣(中間黃金、外圍是白銀加金)。由於造型與十元硬幣一樣,不太受歡迎。
    1997﹕回歸紀念金幣
    1998﹕新機場紀念金幣
    2002﹕五十元面值紀念金幣(五小福)

    因近年金價高企,很多紀念幣的黃金價值已超過收藏價值,大陸炒賣殖民地幣的熱潮亦早已過去。錢幣店認為太貴很難賣出,所以部分已被拿去融掉套現。當然反過來說這樣也減少了存世數量,剩餘的收藏價值就增加了。

    ---

    至於紙幣方面,一開始只是民眾向銀行存入白銀的證明(如同中國的銀票),而且香港也沒有自己的法定通貨,所以早年香港任何一間銀行都可發鈔,只要民眾肯接受就成。不過獲政府承認、可用來繳稅交款的鈔票只限於﹕

    1. 有皇家特許狀(Royal Charter)准許發鈔的銀行(印度除外,因制度不同)
    2. 由殖民地政府立法成立准許發鈔的銀行(如匯豐銀行)

    香港總共曾有八間銀行發行過鈔票。

    1845年東藩匯理銀行在香港開業,1846年首發「五員」鈔票。1851年才獲皇家特許狀,總共發行了五元、十元、二十元、廿五元、五十元、一百元、五百元、一千元等面額鈔票。1884年倒閉。

    (當年一千元已可以買起一條街,而香港的銀行倒閉較有秩序,通常會通知市民兌回鈔票,所以大額鈔票很少有存世的。東藩匯理的一千元鈔票只剩下一張給外國銀行作辨識的「樣版票」存世,已沒有流通票存世了。)

    有利銀行(印度倫敦中國三處匯理銀行),分別在1857-1892、1912-1974發鈔(最後一次發行的是一百元鈔)。1959年被匯豐銀行收購,1978年交回發鈔權。1984年賣給萬國寶通銀行,隨後交回銀行牌照。

    有利在1912年發行了最後一次廿五元鈔票。廿五元和五十元鈔票的發行量一向較少,因為這兩個數目實際上很容易以其他面額的鈔票湊成,所以需求量不大。亦因此這兩種面額鈔票較稀有、收藏價值較高。一般而言,你拿同一數目的錢,換成廿五元或五十元鈔票,長遠會比換成其他普通面額鈔票更有賺頭。

    渣打銀行(印度新金山中國匯理銀行),1859年在港開行,1863年始發鈔(金管局網站說是1862),1956年改名渣打。(維基指1911年改稱渣打、1969年合併為標準渣打)
    渣打發行的一百五十元紀念鈔(2009),初出時還曾跌破面值。所以炒紀念鈔也是有風險的。

    Agra & United Service Bank (呵加喇銀行),1863年始發鈔,有一百、二百、五百各款,1866年遇上金融危機停止發鈔,1872年即倒閉。流通鈔全部收回,所以只剩下樣鈔。

    (1866年金融危機殺傷力相當大,很多銀行都撐不住。)

    匯豐銀行,1886年成立,1872年發行一元鈔票。香港五百元被稱為「大牛」,即起因於匯豐其中一款五百元大鈔,曾有耕牛圖案,並套以啡色。

    香港中華匯理銀行(National Bank of China),1894年開業。曾發行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五百元鈔票,但幾個月後就在1911年倒閉。鈔票沒存世。(金管局網站說是1891成立兼開始發鈔,維基指馬先生自己的著作稱有樣鈔存世。)

    1895年港府規定,除非港督向英國內政大臣申請獲准,否則不准銀行發鈔。這一著被認為是匯豐、渣打之類的英資銀行,密謀打擊有華資的中華匯理銀行。

    Asiatic (亞西鴉特匯理銀行),和 Bank of Hindustan, China & Japan (慳度士丹、中國及日本匯理銀行),都是準備發鈔時已倒閉。

    中銀香港,1917在港開分行,1994年始發鈔。
    1994年發行沒英文字母的紀念鈔,五千元一套,但曾跌到只值二千五。近年回升也不過五千左右。
    2008奧運紀念鈔。
    2012百年紀念鈔。

    (方按﹕金管局網站提及還有「印度東方商業銀行 / Commercial Bank Corporation of India and the East」發鈔,這一點馬先生沒提過。)

    政府早年印鈔,和渣打銀行早年一樣,都沒有印上年份,只靠內部看發行號碼辨識年份。亦可看財政司和銀行經理的簽名辨認年份。政府發鈔到1949年才開始印年份。

    1935﹕壹圓(又稱「鬍鬚佬」)(方按﹕有些人竟問「鬍鬚佬」是誰,不就是喬治五世﹖)
    1941﹕一仙、五仙、一毫

    1941年尾,市面貨幣奇缺,中國銀行有一批伍圓紙鈔(現場小朋友不知道,此「中國銀行」非中銀香港,是內地銀行。中銀香港是其分支,這批非港幣五元)積壓在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印刷廠。港府隨即徵用,加印「香港政府一元」,是香港唯一的加蓋紙幣,但發行一個月香港即淪陷。

    1945﹕壹分、伍分、拾分(都是單面,先前為雙面)
    1952-59﹕伊莉莎白壹圓
    1960年代﹕一分、五分、拾分

    1960年一元始出硬幣,到1995年政府所印鈔票全部停用。

    2002﹕始發十元紙鈔
    2007﹕再發十元膠鈔

    ---

    觀眾發問環節﹕

    1. 所謂「迫簽紙幣」是淪陷後匯豐銀行留在庫房的一批鈔票。當年小面額紙幣都已印上銀行總經理和司庫(Chief Accountant)的簽名,至於五十元和一百元鈔則只印上總經理簽名,司庫在需要時可授權職員代簽(他有一批職員專門負責簽名),五百元鈔則兩個簽名都留空,需要時才由總經理及司庫簽署發行。另外還有一批是渣打銀行的。

    (方按﹕早年的鈔票樣式其實跟支票差不多,只是中間寫明面額和見票即付。)

    當年日軍就迫俘虜營裡的銀行職員簽發鈔票,拿去華南各地收購物資(畢竟匯豐鈔票較有信用,日本軍票則不受歡迎)。迫簽紙幣約五百萬張,面值近一億二千萬。

    聽眾以為這批鈔票是無儲備的。其實方某以前已讀過(忘了是《日佔時期的香港》還是梁濤先生的《香港中區街道故事》),事後香港政府為了維護港幣信譽,立法容許匯豐銀行分期補足這一批鈔票的儲備,而沒有選擇廢止或任由它們無儲備流通。

    2. 對於受損鈔票,各銀行都有自己的規定。據知匯豐和渣打要求有「見票即付」、鈔票號碼,而且最少保存到2/3。至於中銀則要求不超過20%破損、沒有塗污。

    3. 膠鈔雖然貴(澳洲專利),但壽命長得多。而且因為膠鈔難上墨,所以亦難造假,發行膠鈔的國家因而偽鈔大減。

    4. 1995年中銀五百元和一千元特別少。「江湖傳聞」是因為當年有富商被綁架,用了這一批鈔票作贖金……所以這一批鈔票並不保留流通。

    5. 對於保存紙幣,不宜過分抽濕(免變脆)。無論紙幣硬幣都宜用膠套減少接觸空氣和手汗。
    絕對不能用洗銀水,古董幣需有古董模樣,洗成全新樣子價值至少跌一半。

    現時參考書籍較以往多,而且有香港錢幣研究會等會社可供參與。(方按﹕有些網上討論說人家抬價,不過這恐怕無法避免,賣買錢幣不還是生意一宗﹖正如學打麻將總要「交學費」……)
    要入門收集貨幣,不應貪心,可從價格較低的紙幣硬幣開始,先練好對基本構造的認識和辨認能力,然後才涉足較高價的。
    尤其避免到大陸買,因為假貨多,而且近年技術日精、非常像真。連老手也未必看得出,新手更無法分辨到,總之便宜莫貪。

Comments (1)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