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1, 2011
-
The Dukedom of Manchau IV
[文抄公國之四—兩種人類]
趣文一篇,當成抽水也好、解嘲也罷,悉隨尊便。
〈教師也不算甚麼〉(張倩儀《0後風雲—香港城市的熱眼旁觀》,香港﹕生活書房,2011。P.121-123 節錄)
「中學好朋友結婚,因為她從商,我從文,況且好多年來往不密,我們沒有共同的朋友。她這新娘子很照顧我,為免我在婚宴上孤單無聊,百忙裡特意找來一對青年男女介紹給我,意思是請他們給我解解悶。年輕人客氣地坐下,她也轉身去招呼其他人。
社交寒暄,年輕人禮貌地問我做甚麼行業,我說教書。對方面色一變,再也沒說話,又過了一分鐘,乾脆和女朋友起身走開,沒有再回來。
真是大開眼界,我沒偷沒搶,我半點不慚愧。只是這件事讓我知道中學教師在一些香港商業人眼中,是連拉拉話的價值都沒有的。這麼多年之後,我想若果再來一次,我說我是編書的,大概年輕人也會多坐幾分鐘,滿足一下出書的好奇,然後走開。
我從來沒有忘記,八十年代美國穿梭機選平民做太空人的計劃,第一個選的是教師,第二個準備選新聞記者。選中的那個女教師除了升空,還會在太空向她的學生講一堂課,過程全國播放。想想這會是多難講的講課,因為不知從何說起。挑一個優秀出色教師去作這麼難的講課,讓全國人都了解甚麼叫好教育,那是比甚麼敬師活動的表面文章更為敬師、敬教育,而且大力傳播尊敬教育的人文精神。當年還沒有平民上過太空,那女教師將會名留青史。這美好的行動只因哥倫比亞號在升空時爆炸而告終。如果當年沒有這悲劇意外,第一個上太空的平民就不會是腰纏萬貫的商人了。商人憑自己的資財上了太空,他們在太空做了甚麼呢﹖對人類生命價值的提升有甚麼貢獻呢﹖除了作太空旅遊的廣告,有人知道嗎﹖
當年美國以國家之力,選教師和新聞記者當世界第一第二個平民太空人,是一種姿態,顯示對教育文化和訊息傳播兩大價值的尊重,而美國之為世界大國,香港之為金錢城市,從很多方面可以看出來,對待價值的態度是其中一個方面。」
[後話﹕
1. 進一步抽水﹕本來想用描述文理之分的著名說法「兩種文化」作副題,但仔細想來不想侮辱「文化」兩字,唯有侮辱「人類」。
2. 其實我覺得只是那人太沒禮貌而已……又或者他有童年陰影,小時被老師罵/悶到怕了吧﹖
3. 雖然在下不認為商人上太空沒意義,他們也推廣了太空旅遊、提供資金進一步發展民用太空科技,長遠來說對發展太空也有利的。不過也就是這般了,上太空炫富有產業和經濟意義,惟欠文化意義。
4. 一向有人說,香港是個有 price (價格)而無 value (價值)之地。
5. 就如下文中網友所說的,當年升空時爆炸的是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是近年回航時失事的那艘。]---
(方某的其他書評與書介)
Comments (5)
「哥倫比亞號」?是挑戰者號才對吧。
香港都是個skillful但knowledgeless之地。
挑戰者號在升空時爆炸, 哥倫比亞號在回航時解體.
@Anonymous - @beanchung - 你們是對的,是作者記錯了。可能是因為她寫這篇文時哥倫比亞號的新聞印象最強。我只顧抄文抽水也沒顧及這點了。:p
After all, it is very obvious that many HK people (if not most) do not respect teachers or educators......
@alienchans69 - Yes, very true.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