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8, 2011
-
few words about anti-nuclear movement
[有關反核的幾句話]
福島核電廠出事,自然又令大家憂慮核電安全的問題,環保團體自然也就把握機會呼籲棄用核能。沒空寫得太詳細、亦不可能專業,不過留幾句話,看倌不必當成定論,只是幾點詰問﹕
1. 首先要說的是,其實我也反對大亞灣核電廠,亦反對在附近再新增核電廠。
只不過原因不是「反核」,而是香港三面環海、人口又多,有事時無法疏散。福島的人還可以向後撤,我們呢﹖就算來多一次敦刻爾克大撤退也不可能撤走七百萬人那麼多,總不成重演鐵達尼號乘客爭上救生艇那一幕。
何況,我不相信中國的核能監管會比日本人嚴格。2. 其實一直不明白,核能專家如李焯芬等人,用以強調大亞灣比福島核電廠安全的理由之一,竟然是「壓水堆有三個迴路」。
當然這是安全保障之一,但問題是這次福島出事不是因為迴路滲漏,而是因為「後備發電機被海嘯破壞」所以冷卻水無法循環。在這樣的狀況當中,兩個迴路和三個迴路也沒分別。強調有三個迴路,倒更令人擔心「多一件零件,多一個故障機會」……有專家說第三代反應堆在上頭直接有個冷卻水缸,不用依賴電力。那麼先不去討論「如果連這也壞了怎麼辦」,我倒想知道究竟大亞灣那些反應堆上面,安裝了水缸沒有﹖
3. 個人認為,除了因為輻射不可見之外,對核能的恐懼很大程度上是出於風險錯估。
正如在統計數字上,我們死於車禍的機會遠遠高於空難,但怕飛機的人多於怕汽車的,更不要說有誰會要求廢除汽車了。4. 「如何保證百分百沒事」是一種迷思、沒意義的問題。因為世上根本沒一種技術能保證不出意外,亦沒有正常人會要求工程技術「零風險」(你住那幢樓也不保證永不倒塌的)。
正如飛機做得再穩固、操作守則更安全,也無法完全避免空難。但我們要廢除民航嗎﹖
也許有些人會想「我不坐飛機就不關我事」,但九一一之後應該沒人會覺得空難的後果不嚴重吧﹖(世貿遺址十年後還未重建呢) 你坐不坐飛機,空難都關你事的。5. 冠東兄在面書質疑「輻射超標食物對人無即時危險」的意思,我的理解是「短期攝入沒危險」,他懷疑是「吃了短期沒危險(但長期沒人知)」。我想大家要去看看英文版才知道這片語的原本意義。
不過如果是「怕輻射」的話,與其怕那些輻射微量超標的蔬菜食水,似乎更應該怕二手煙(幾十年前煙草商已知道煙草含釙,有技術去除但從來不做,當然更不用說香煙含有其他非輻射的致癌物質了),也許亦不應該住在香港(香港主要是花崗岩地形,會不斷釋放有輻射的氡氣)。
6. 何況,核能是否真的是「最危險」的能源﹖我很懷疑。
世上歷年來死於核電意外的人,除以年數,可能還比不上一年內死於礦難的人呢。(單是中國一年就死幾千人了。福島核電站用了幾十年,這次意外最後會死多少人﹖幾十個﹖幾百個﹖)如果反對核能是因為核能危險,而危險的意思是會導致死傷疾病。那麼我相信(沒數據在手,但按常理計應相去不遠)死於燃煤發電的人(礦難死者 + 空氣污染導致死亡和疾病 + 全球暖化導致的糧食減收和其他死傷風險)遠遠高於核能發電。
如果說福島和切爾諾貝爾附近的土地被輻射污染,可能永遠不能使用所以很恐怖,似乎也沒留意到採煤一樣會嚴重破壞地貌(不少都是地面採礦)。有些所謂「低硫煤」只是在礦場開採出來的煤,就地用水洗走硫化物,對於燒煤發電的香港人當然乾淨,但對煤礦當地留下更多污染。
更不要說,大家很怕「輻射」,但似乎不知道燃煤一樣會排放輻射……
這些污染和破壞難道不比核意外嚴重﹖抑或只是因為每天都死一些人,不是一次過的重大事件,所以大家視而不見﹖如果要為了拯救世人而停用,第一件事應該先停燃煤發電﹖還是核能﹖
(反核論點還有甚麼盲點,有另一位博客詳細指出)7. 環保組織如綠色和平,核能固然反對、燃煤當然也罵,那麼他們推動的再生能源可以完全取代上述兩項﹖
姑勿論綠色和平為了譁眾取寵耍小手段已非一日之事,就算完全相信綠色和平自己的說法,風能和太陽能加起來也只能滿足香港21%耗電量。
一時沒找到最新資料,但燃煤最少佔香港發電量超過一半,核能只是12%。你打算拿這21%來取代核能﹖還是減少燒煤﹖
(大陸的情況差不多,他們推動風力發電佔中國發電量十幾%的計劃。核能只佔中國發電量幾%而已,大陸同樣是依賴燃煤發電的。)更不用說,打算在香港外海建風力農場的計劃,同樣有保育組織反對的。不如請各路環保人士先「拗掂數」,然後再來推動好嗎﹖
我完全贊成政府以政策傾斜可再生能源、扶助其技術發展,但期望可再生能源供應大部分能源需求,顯然不是可見短期將來可達到的事。8. 當然,另一件可以做的事,是提升能源效率和減少浪費。可是提升能源效率只是減少單位能源消耗,只要享受的要求繼續增加,能源用量不會有明顯的下降(如果不是繼續增加的話)。
根據統計,香港電力最大的消耗項目應該是冷氣。但我說不想要冷氣巴時,已經有人說這要他的命,那麼大家在家裡還會少開冷氣嗎﹖(剛在TED見到一段片,講者調侃說洗衣機耗電耗水,但連環保人士也無法拒絕機器帶來的方便。)
其次就是照明,我們願意管制香港商店霓虹燈嗎﹖(我會贊成立法管制的,但恐怕有些人會認為我在「破壞營商推廣自由」、「規管消滅香港特色」吧﹖)9. 綠色和平另一個反核理由,是鈾礦數量有限,核能並非永續。
這個理由更離奇,如果核能充其量只能多用幾十年,遲早都要淘汰,各國見到鈾礦有限自然就不會大量加建核電廠,那麼還需要大力反對麼﹖(當然你可以說留下高輻射很麻煩之類的,但輻射本身就是理由,不需要再加這一句啦)
更有甚者,綠色和平沒說出口的那句,其實是怕核能普及後核燃料循環和快中子反應堆之類的技術會更成熟,讓核能可以「永遠」使用吧﹖10. 但要強調,我並不是說核能安全並非嚴重問題,也不是支持大力增加核能。否則福島出事後我就不用一直在擔心和追看最新消息了。分別只是,我擔心,但不恐慌﹔因為我知道最嚴重的情況,也不會差過當年的切爾諾貝爾。
我認為長遠而言核能(至少,核裂變發電)是應該逐漸淘汰的(就等於我們未來不應繼續燒煤),大力投資可再生能源、減少燒煤、提升能源效率這些我全部贊成。但要等待再生能源完全取代能源缺口,應該不是這二三十年內可以達到的事。
要減緩全球暖化、同時又要滿足增長中的能源需求,核能可能是能源供應組合之中無法避免的選擇之一。問題只是我們願意用多少核能、冒多少的風險,正如考慮我們願意繼續燒多少煤和承擔燃煤帶來的風險一樣。敬告反核的朋友們﹕單靠訴諸恐慌,無法解決問題。
Comments (27)
現時反對核能,最重要原因,唔係怕佢死好多人。而係輻射塵會四散,污染水土,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先回復安全。留人又唔係,唔留人又唔係。當然,要睇散咗幾多,散到幾遠。核能要水,發電廠又唔離人太遠。水多人多嘅地方,多數係工商漁農各業要區,水土唔用得,咁又係好煩嘅事。
反核能?先學會節約用電吧。
1. 裂變能發電從設計,建造,運作到關閉,還有整體的監管,都需要嚴謹和誠信的處事態度.
以現代中國政府與中國人的處事馬虎,隱惡揚善又愛作假的態度,中國根本不應該發展裂變能發電.
2.大亞灣和嶺澳一期的反應堆是第二代設計,嶺澳二期的也只是強化第二代(Gen II+)的設計,
是沒有第三代反應堆的大水缸的.而所謂的"不用依賴電力"也只是放水的裝置使用內置電源而已.
3.管制光污染應該只限人類正常睡眠時間,例如2300/0000至日出,
這些時間內,人流非常稀少,對"營商推廣"和"香港特色"恐怕沒有甚麼影響.
4.在聚變能發電可以商業應用之前,裂變能發電是無可奈何的中短期措施.
除了水力發電之外可再生能源效率始終太低,難以應用,惟有期待聚變能發電成熟.
@zeuscho -
兩樣嘢無必然關係。節唔節約用電,核能並非唯一方法。唔好講到非此卽彼。
要節約用電根本係必要。但現時制度,唔單止唔要你慳電,重要你用多啲電。工商業大量用電,反而有節扣優惠。電力公司投資咁多,無人用,又點去維皮。要人人節約呢樣嘢,只可以由制度着手。
以現時科學技術,係無辦法簡單又安全咁,控制到核電廠同廢料安全。起廠容易,要處理廢料難,要應付人爲出錯又難。受影響係好大範圍,持續多年。化學污染尚有一綫機會清除,物理污染係無辦法清除。以現時人嘅享樂,建築喺未來人嘅痛苦。今次福島出事,處理必定以萬萬萬圓計,經濟生意崩潰,以至遷徙,人身心俱損,就算政府話安全,心理陰影仍在,得不嘗失都不足形容。
核能有改善餘地,例如用第二啲燃料,廢物衰變嘅半衰期極短,一但洩漏,影響唔會咁深遠。有人話釷,有人話核融合。但現時所有嘅,斷唔係呢種情況。
除咗核能,尚有日能,水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天上嘅日,供給無限能源,必定有法得之。家下用核能,只係不過係貪平而已,唔理日後代價。
1. 核能的可行性不是假設100%不會出事. 而是投資者在出事前100%已將股票出手 而且離開核電廠100公里以上
2. 李焯芬是信佛的. 點解唔明白一個核電廠成壞住空都好大鑊. 三重冷卻比較安全的完因是一旦輻射物由堆心泄漏出泠卻水. 會有三層先漏出外面...不過事實係漏穿到第一層冇咩理由穿唔晒三層..
3. 風險不是這樣計的吧. 斷估日本撞車 點都唔會撞到台灣香港都有損失 風險=出事機率x可能損失 核電出事機率小. 但係一出事收科費出基本上係冇人計到
4. 沒有人需要核電保證100%冇事. 而係你地出事既話唔好叫我埋1%單. 核電?一產生場外風險就冇可能置身事外
6. 因為中國 呢個世界的煤礦平均來說是比核電危險的. 講完 (我想好快可以講因為中國所以核電平均來說更危險)
7. 綠色和平其實係要求全人類改變生活 生產方式 我睇其實人類的問題其實是人口問題 所以可能仲有global depopulation
8. 管制超光街燈
9. 問題係 如果核電係預計既時間玩完, 其實所有負責保管核癈料既公司都會破產
增殖堆更危險. 只要想像一下用鋼桶裝住液態鈉放入三峽你就知幾得人驚. 一出事一定厲害過石墨堆
10. 現在的問題是商人們以為因為有核能 所以用電的習慣和以前一樣+越演越烈......
轉貼﹕
http://georneys.blogspot.com/
U can find some interesting materials from the blog written by Eveln Mervine.
Posted 3/29/2011 10:59 AM by cc
@ruby_omnibus - 其實你說那些問題,燒煤也一樣的,只是我們每天見到塵土飛揚不以為怪。
《國家地理雜誌》曾有一期採訪美國露天煤礦,不單嚴重破壞地貌,尾填土還隨時引發大水災毀滅附近城鎮。只是死於煤的人太多、歷史又太長,我們才不當成一回事吧。
「供給無限能源,必定有法得之」--->這是迷信,連綠色和平也不敢說可再生能源可以滿足現有需要啦。
@zeuscho - 如果改徵碳稅又畀人話壓迫貧民了(雖然其實可以補貼,把壓力主要放在企業和商廈)。
@飛蚊導彈 - 謝補充資料。
@持書者 - 2. 「漏穿到第一層冇咩理由穿唔晒三層」--->如果咁講的話汽車不用裝氣袋了,「穿到車殼冇咩理由穿唔到氣袋」﹖
多一層就多一層阻擋,就要更大的力量才能穿透,自然也就比較安全。當然他說的話有何問題,正文早已明言。
3. 點解唔可以咁計,空難都可以不同國家既人死埋一齊啦。
依家日本核電廠爆炸,香港有咩損失o者﹖買唔到日本奶粉﹖食唔到日本魚生﹖
如果你想講輻射塵的話,那倒不如不要住在香港了,因為你日吸夜吸花崗岩帶來的氡氣仲勁過果d極微量既輻射塵。
4. 燒煤係100%會出事,咁你就願意埋單了﹖定係因為死果個唔係你,煤場離你一千公里不只,所以冇所謂﹖
6. 「因為中國 呢個世界的煤礦平均來說是比核電危險的」--->你似乎低估了外國的礦難。
7. 「綠色和平其實係要求全人類改變生活」--->我好似冇聽見香港綠色和平要求市民少開冷氣。
9. 我正是說現實跟綠色和平說的剛好相反,不知他們為何會拿「鈾礦會用完」當理由。
(中國現在應用的應該是燃料循環技術,而非增殖堆吧﹖)
10. 這是倒果為因,是因為電力需求增加才要加建發電廠(不論哪一種),商人(甚至一般香港人)才懶得理那些電是怎樣來的。
如果因為搞可再生能源導致加電費,我可以想像市民和商界會抗議加價,而不是反思自己是否用電過多。
當然,我講左我支持搞可再生能源,甚至政府補貼、徵碳稅之類我都會贊成的。只是我不認為這樣就可以輕易淘汰核能,至少在這二三十年內。
@fongyun -
所以家下唔係講,人死人傷,天崩地裂,火山爆發,河水改道,地升陸沉。呢啲嘢過後,無耐就起屋住人。話之火山爆過,水浸迥,照樣耕田。
但水土佈滿輻射塵,就人唔往得,種嘢唔食得,呢個就係差別。
退一步講,要計開採,鈾礦同煤礦一樣有問題?正如中國掘稀土金屬,都係一樣成災。鈾礦同其他礦產一樣,要開採,提鍊,加工,運送,一但度度使用,開採必定由易入難,環境一樣受破壞。
處理大量半衰期長嘅輻射物,咁又點計呢?有邊個地方願收留,呢種爲毒萬年廢物?由海邊運去沙漠無人區,長途跋涉,交通意外風險係高。當年青衣油庫,都要計算運油車,喺住宅區出意嘅風險。
我個人唔反對用煤,查實只要肯揼本,煤塵、二氧化硫、甚至二氧化碳係可以清理。化學處理,點都易過核物理處理。
正如之前所講,核能可行性有好多種,但現用嘅,係最平嘅一種。我並非完全反對核能,而係現有一種,會生產大量長半衰期廢物。
如果着眼係溫室效應,核能幫到幾多?呢啲要衝量過先可以計數。各國發展核能,原因並唔係溫室效應,而係擔心石油供應唔穏定而已。
另一個係人爲因素。發電廠講利,既要回報股東,又要避免大加電費。咁成本必定,有咁平得咁平,左慳右慳。先係廢物廢氣,其次係安全。
核電廠,安全求極高,洩漏絕不容。故此,設計必複雜,零件必多,多則易出錯。要避出錯,人員必質素高,侍廠必無微不至。一但人才不足,又或經濟不景,裁人減薪,又或用平零件替代,能否保持質素,以至安全,就會成疑。平時唔會覺,有事就大鑊。
@ruby_omnibus - 我講既係﹕碳礦開採完之後,塊地都係唔住得人唔種得菜架,只係你同我睇唔到既地方。
鈾礦第一應該不會露天開採(不肯定但好像沒聽過),第二核能能量密度遠高於燃煤。同樣的發電量下挖鈾礦的開採量應少於挖煤。而且核電廠通常一年才換一次燃料。
你以為煤灰不危害健康嗎﹖像正文連結那位博客話齋,煤灰管理和核廢料管理差幾遠﹖
依家已經有處理,但不代表可以隔絕,總的而言燃煤越多空氣越差。
你話第二種核能,釷發電仲發展緊(而且睇黎都有某些安全問題未解決),核融合有排都唔成事添啦。得既話人地都用左啦。
(而且如果釷係咁好用,咁過多一排搞得掂大家咪安心囉。我地唔需要擁護鈾發電既。)
「各國發展核能,原因並唔係溫室效應,而係擔心石油供應唔穏定而已。」--->取代石油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溫室效應也是原因之一。自從全球暖化成為議題後,很多國家都計劃以增加核能來取代原本化石能源的需求,歐盟更是如此。(當然今次事故後歐洲可能再次停建,這是後話。)
人為因素--->沒有異議。我覺得把核電廠交給私營是不合理的,像這次的東京電力,有錢他們懂得賺盡,出事的時候竟然要求撤退。社會決定採用核電,大家是要很清楚需要長遠承擔(/負擔)才成。
我在正文中強調的,只是說就算不用核能,用其他能源其實也會招致長遠負擔,只是我們習慣了不覺察而已。
@ruby_omnibus
全世界都主力使用煤炭與生化能源的話,數十年過後地球的一大部份將不能住人,太平洋島國、孟加拉會在海底下。核洩漏是一小地方不能住人。使用核能並非最好的方法,但是現在科技水平下最有效(相對成本與收益+風險)的方法。
@fongyun
中國核能發展陷於兩難局面:發展核能,沒有能力監管;不發展核能,沒辦法持續發展經濟與應付氣候與環境轉變(見《核電厰選址的政治科學》http://wp.me/pXZbk-95)。是制度跟不上經濟與科技發展的典型案例。在現階段,我不認爲中國能提出任何有效的解決方案。我們「人民」可以考慮三個選擇:1)冒險發展核能,希望經濟發展會帶來制度改變與風險不會發生, 2)放棄經濟 ,3)依然以生化能源為主力發展經濟,不管環境。從風險角度來看,2)、3)是最差選擇,因爲風險發生概率比1)大得多(差不多等於1),風險發生所帶來的成本不比1)少。我個人會選擇1)。至於要不要在香港附近建核電厰。。。這又是另一大難題。核電厰需要大量用水,需要在海邊,珠三角地區人口密集,需要大量電力,所以可以選擇的地點其實不多。所以更好的選擇是監管。。。香港政府可以考慮設立新的一家核電公司,到中國收購與經營核電,由香港政府管理,加上民間的核能監察組織介入。這方法可以一試,因爲港鐵已經在中國開展業務。如果香港可以花錢把核電接手過來,我願意花這個錢。
@山中
- "生化能源"是指"化石能源"嗎?
- 由於社會風氣問題,中國發展核電的風險遠比其他國家要高
(修橋舖路建學校都可以偷工減料的話,建造核電站一樣可以;
化工廠大爆炸都可以封鎖消息的話,核電站出意外時一樣可以;
建造時偷工減料,出事時封鎖消息,風險能夠不高嗎?)
-至於香港的問題,最好就是香港政府發債,籌錢與中電港燈合組公司,
全面收購大亞灣和嶺澳核電站共六個反應堆,百分百只向香港供電.
然後參照深圳灣口岸模式,將核電站範圍劃歸港方管轄,
使用香港法律,並派香港警察和消防駐守.
以現時大亞灣向香港的供電量推算,如果六個反應堆全部向香港供電的話,
可以提供香港近九成的電力,遠超邱騰華提出的五成目標.
這樣,最近香港的核電站就可以全面由香港公司,按照香港標準來營運,
為香港提供既便宜又比較環保的電力,減輕市民的負擔
同時也減少本地電廠的排放,改善香港的空氣質素.
最後,香港應與廣東省簽訂協議,要求省內新建核電站,與香港距離不得少於一百公里,
並協助廣東在遠離香港的沿岸地區建廠,以長遠地防止內地劣質核電威脅香港.
@飛蚊導彈
抱歉,我是有點混淆了biofuel跟fossil fuel。説到Biofuels,它們也不能取代核能。http://en.wikipedia.org/wiki/Issues_relating_to_biofuels
中國發展核電風險當然高。但跟其他同等風險的影響力相比,這風險發生的概率較低。所以冒險發展核電是相對較好的選擇。
「使用香港法律,並派香港警察和消防駐守」
不認爲中國政府會接受這樣的條件。
如果廣東任何一家核電厰出現大問題(記得核電厰要設在海邊),我不認爲香港能全身而退。
鈾礦也是露天的. 基本上去google大神 查uranium mine 就可以看見大部份還是露天...
因為所有礦產成本最平的都是露天礦 而且通常也比較安全. 煤礦大都是地下礦的原因是該國沒有露天礦床/挖光了.
其實污染厲害金礦都有份的.
所有露天礦採光採淨後 有規管既國家都會有填土恢復工程.
核電的風險很低. 但是連大亞灣放漏鋼筋都唔記得的話, 我好懷疑香港人根本就唔識得咩叫風險.
其實1. 講到怕 我一點都不怕核能出事. 反正機率幾小 長期來說一定會出事 而且可以批死一定係政府(啫係「中產」人士)埋單.
正如東電一定破產/國有化一樣. 我估計中電一定會係某電站出事後蜥蝪斷尾
其實2. 講到白. 不在我的後院是合理的 從來危險產業的問題都是 誰知道 誰大聲 誰在聽 和最後放在誰的後院裏
最愚蠢就是那些 因為 為別人著想 明知道危險 但還是放在自己後院的人.
如果大聲嗌過救命還放得這麼近 肯定係因為你冇錢/冇錢移民. 笑
其實3. 講到尾. 根本就是地球的人口承載力 人口密度 人口分佈 規模效應 等等的問題 核電是冇可能滿足長期的電力需求的.
如果真的想要永續發展, 我們早在2001就應該太空漫遊了.
@持書者 - thanks for telling,但為提供同等電量,挖掘鈾礦的量應當比煤礦為少。因為核能的能量密度比煤高得多,而且核電廠通常一年才換一次燃料。
「所有露天礦採光採淨後 有規管既國家都會有填土恢復工程」--->係做得好的話國家地理雜誌就唔使篤爆自己國家也做不好了。
1. 所以我認為應該乾脆國營,讓國會監督。不過中國搞就乜都死。
2. 最要放一處,只是如果有足夠的民主協商,接受風險的地方通常可獲得其他政策/財政優惠作補償。例如日本的焚化爐可為所在地區供電和提供暖水。但香港以前的焚化爐連這也沒有。
3. 正文說的正是,以現在的需求,根本任何單一能源都應付不了。
太空漫遊是沒用的,只不過是把破壞擴展到太空而已。
@持書者
「核電的風險很低. 但是連大亞灣放漏鋼筋都唔記得的話, 我好懷疑香港人根本就唔識得咩叫風險」
。。。你的風險概念也不正確。核電風險的「影響力」很高,但有效的監管與科技發展可以把風險發生概率降得很低(長遠的風險是不確定,不等於1/一定,因爲科技水平與監管效率會改變)。「亞灣放漏鋼筋」是監管問題,應付方法是加入民間監察與信息流通。
「其實2. 講到白. 不在我的後院是合理的 從來危險產業的問題都是 誰知道 誰大聲 誰在聽 和最後放在誰的後院裏
最愚蠢就是那些 因為 為別人著想 明知道危險 但還是放在自己後院的人.」
說到底就是自私。享受電力帶來的生活水平的上升但不為電力帶來的外部性負責。更好的選擇是政府與民間的同時監管,爲什麽不考慮?社會選擇的目的是為社會帶來最有利的收益。我在《核電厰選址的政治科學》已經指出這是最差(等於不負責任)的選擇,因爲這選擇只是把責任推給其他監管能力較弱的人。用日本作例子來想,福島核電厰不在你居住的長崎,難道它出問題對你完全沒影響?興建核電厰是影響整個社會的決定,所以它是社會選擇,不是你個人或你居住的社區的選擇。
「核電是冇可能滿足長期的電力需求的」
但你需要短-中期過渡,讓其他更好的科技發展起來。完全推翻核電等於把短期到長期的鏈結打斷。沒有短-中期的時間與空間,如何找替代能源?
@山中 -
水位上升,都係溫室氣體問題。要對付嘅溫室氣體入大氣。而貪平嘅方法代替,而唔顧後果。
家下問題唔在燒煤、石油、天然氣,而係燒時有溫室氣體,查實只要將溫室氣體轉化成其他物質,就唔係問題。呢啲嘢化學工程,都可以做到。只不過,轉化要成本,肯唔肯搞而已。
(燒化石燃料,查實極之唔好,原因非溫室效應,而係嘥料。化石燃料可以造好多藥物,化學工業產品。)
家下未廣泛用核能而已,假若核能同燒化石燃料都咁普及,核輻射洩漏嘅風險,到時就唔講得笑。家下日本六縣受輻射影響,話大唔大,話細唔細,但影響人口都唔少。農作物唔食得。家下連鈽都洩漏,對海產有萬年影響。(希望日本政府同電力公司唔好死撐,快啲搵美國同俄國專家,搞掂鈽洩漏。)假若咁多發展中地區起核電廠,萬一有事,人口又多,糧食又斷,咁點搞?
核電廠係有壽命,熄廠都要有人長期打理,以防輻射洩漏。唔似燒化石源料,話拆就拆。有乜私人公司,願意長期打理,唔生財嘅發電廠,到時又係百姓孭數。成本效益,通常都唔會計埋呢啲。
日本輻射洩漏,都唔係第一單。之前東海村都有一單,係核燃料處理廠,唔小心將鈾含量,加到臨界點,搞到有連鎖反應,兩人死,十幾人傷,附近嘅人都要疏散。(http://en.wikipedia.org/wiki/Tokaimura_nuclear_accident)一但普及,呢啲嘢就會越來越多,人爲疏忽唔單止見於發電環節,生產、運輸、廢料看管等。廠少重可以精工細貨,廠一多,就唔會係咁精工。人質素會唔平均,管理有次品,產品都有次貨。風險又高一籌。
重有一點,核廢料喺我哋來講,係避之則吉。但係喺恐佈份子,偷來要脅政府、發神經宣洩,就唔講得笑。呢啲成本,亦都唔會寫落預算之內。難道每次運廢料,都要搵大隊軍隊保護,而廢料場,要重兵註守?喺發展中地區,係咪會得咁嚴,時時警惕,都係問題。
@山中 -
....
閣下的見解真是 你說的第一,二點似層層, 但係第三點必然會令一和二失敗 而且是屬於另一套完全不相容的mindset.
1. 首先 發生意外的風險 就算機率再低. 最終也是會發生的 一萬年發生一次意外的機率. 不代表它不會明天就發生.
而可靠性工程本質就是利潤和風險之間的平衡, 現實話俾我地知道 利潤是所有商業入面最大的, 長期風險算個毛
因為照核電專家所說的風險來說已經夠低的了. 再低就「無利可圖」/「無競爭力」/「嬴利能力低」= 換ceo / lobbying to lift Government regulation(s) ->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就是一個例子
所以根本唔存在「有效的監管」和 「科技發展」使意外風險降得「很低」的可能
在現實世界的話是你看反轉了:為了升高利潤而改變/發展科技 以繞過現有監管. 直到風險提高到直接出事為止
http://news.mingpao.com/20110331/taa5.htm
...靠慳錢上位 乏核知識...tmd 好例子
而福島出事前世界各國其實有延長核反應堆壽命的計劃, 福島也在此列. 所以我可以批死如果唔係今次福島出事. d廠都會用到出大件事為止
2. 香港又有幾多人因為商用電力太賤而令到生活水平下降? 一買一賣之間不一定係有公道的 更何況買賣雙方其實都無你/潛在受害者/市民大眾份.
正如收了選票不做事的不是他/他們不做事. 而是選他的人(財閥/800)根本就不用會理他/他們對國家/「社會」做了甚麼
「社會」的運作方式 簡單的講法就係各種利益和權力的平衡 因為「社會」本質就是一大堆互相不能混埋一舊既野既總體
根本就不存在作為整體的社會. 就根本不存在所謂社會的選擇了 (個人認為很多時候權力者口中的所謂社會. 只是為了利用人類作為群體生物的幻覺)
人不為己. 不是因為天誅地滅. 而是公有財的自然流失.
簡單來說「社會的看法」/「社會的選擇」以個體市民的看法來說就是你口中的「自私」互相角鬥的給果
要求別人不自私, 然後食花生睇人點死既 就是最自私的人. 要求自己不自私 然後聽天由命的 就是中國人<-此處為貶義..笑
作為香港人, 歷年聽天由命. 都唔知幾時俾天收.
3. 中短期有利潤. 本來就沒有必要/需要過渡 86年出了事. 花了多少年過渡?
我沒有想過推翻核電的可能. 而是合理的監管必會令核電無利可圖. 季度利潤太重要的世界裏面根本就沒有長期替代能源的空間 收買監管機構/科學家才是正理
最後與其說傳媒使人恐懼, 不如說香港人 中國人 日本人 台灣人 對核電的安全感更令我覺得恐懼
核電廠商就是真實世界的淫QB?
我已經甚麼都不怕了..笑
@ fongyun
....我也覺得那只是高一層次的破壞而矣. 不過人類止於此...er..那也好像沒有太大所謂吧..笑
@ruby_omnibus
先不論化學轉化可行與否(化學物有沒有副作用等等)。先說「轉化要成本」。成本與什麽相對?如果我建核電厰省了成本,我可以把這個錢用在安全措施與研究,得出的結果是更安全的與更有效的核電。
「假若核能同燒化石燃料都咁普及」
以我所知,沒有一個理性的人會希望核電跟化石燃料一樣普及。一般的核電支持者是希望核電取代部分化石燃料,並換取更多讓我們發展安全與高效的再生能源的時間。假如十年後再生能源技術成熟,可以取代核電,我們在十年後將不用討論今天這個問題。中國也可以避開兩難困境。
「唔似燒化石源料,話拆就拆...成本效益,通常都唔會計埋呢啲」
你好像忘了算燃燒化石燃料的巨大成本。
「日本輻射洩漏,都唔係第一單。」
方潤也已經說過無數遍,與開煤礦相比,因核電傷亡人數遠為少,只不過煤礦事件沒有受到這麽重視而已。採油業有BP墨西哥灣事件。
「核廢料」
我沒有聽説過有人贊成在不安定地方建核電。重點是監管。
@持書者
facepalm。
首先,誰說要由商業機構來運作核電?第二,你對風險完全沒有概念。利潤是跟成本相對的,風險是另外一種因素。BP出事是因爲布殊政府去監管。第三,既然BP可以出事,是否代表全世界不開採石油。第四,如果你說所有風險一定發生,那長期來説你已經死了。是廢話沒有意義。你說的風險是Chernobly級風險,還是洩漏風險,兩者不能相對。
「香港又有幾多人因為商用電力太賤而令到生活水平下降? 一買一賣之間不一定係有公道的 更何況買賣雙方其實都無你/潛在受害者/市民大眾份.
正如收了選票不做事的不是他/他們不做事. 而是選他的人(財閥/800)根本就不用會理他/他們對國家/「社會」做了甚麼」...
「社會」的運作方式 簡單的講法就係各種利益和權力的平衡 因為「社會」本質就是一大堆互相不能混埋一舊既野既總體
根本就不存在作為整體的社會. 就根本不存在所謂社會的選擇了 (個人認為很多時候權力者口中的所謂社會. 只是為了利用人類作為群體生物的幻覺)
人不為己. 不是因為天誅地滅. 而是公有財的自然流失.』
huh??? 我只能說你是寫了一堆字,但我看不見任何這堆字有任何結構、情理與邏輯在裏面。
如果你認爲社會不存在,那「社會」也不需要提供任何公共服務與產品、教育、醫療、治安、扶貧政策等等。法律中的公衆利益條款也可以撤銷。也就是說其他人不用,也沒有責任保護你的利益與權利。如果你受到任何侵害,不存在的「社會」不需要給你合法追溯途徑,不需要給你公平審批。當你不在享受社會給你的利益與保護的時候再跟我說社會不存在。
@山中
1. 風險也是成本的一種 如果你不計的話 反過來對意外的撥備(如保險等)也是成本的一種 再反過來的話 減低風險的投資也是成本的一種
我要說的是他們對核風險的準備是無可能夠的, 商業考慮上也不必夠.
長期大家都死了 <- 是的. 所有人就是這樣祈禱的, 搞不好東電社長也是呢. 可是事實是這個世界還有莫非定律, 有更可怕的黑天鵝定律.
最可怕的是風險根本就計錯了. 就像這次福島沒有計地震海嘯combo一樣.
對風險預計最可怕的是將後果play down.
2. 諾貝爾級意外的風險是沒有的. 因為福島應該超過諾貝爾級了 如果大x灣出這種事應該唔使大擔心. 因為身在香港的話你已經死了(題外了..笑)
福島的洩漏風險也是沒有的. 因為可以洩的都已經洩漏了.
3. 公共服務可不是「社會」提供的. 教育、醫療 以前是政府提供的 而在正在私人化/無皇管化中 治安、扶貧政策好歹還是政府提供的
如日本的公共服務提供給香港人不是免費的 所以東電不會+不可能負擔全球範圍污染的清理責任一樣
所有形式的「社會服務」 其實都係由唔同既組織/團體提供, (有代價+不打折). 請先搞清楚
法律/合法追究/追溯途徑 合理與否 限制 限度在哪 還在爭論 不過也不是「社會」提供的. 如果不是的話. 法律面前 XXXX 這句從何而來
(我其實更想講話窮人唔係你所謂「社會」既一部份呢)
我一早話過我唔係話反對核電. 而係指出 基於核能的性質 (短期獲利 長期長蝕) 核電業會自行pk到唔profitable為止 和你所謂的「社會」無咩關係
而你所謂「社會」在我看來. 也真的只是監粗如政府一樣 將所有人綁上船的黑話而矣 (隨意變更定義 size放大縮小..笑)
扭橫拆曲 都係為咗令人以為核電係存在 所以就合理 所以就應該繼續存在既, 我反而睇唔到有咩情理係入面
@山中 -
點會唔可行?地球都曾經有大量二氧化碳,最後就係以碳酸鈣儲起。人識化學,多過核物理。化學工業轉化物質,點都易過處理放射物。核廢料處理,家下唯一辦法,只係有咁密收咁密。你嘅研究,可以解決核廢料問題咩?家下係無解。事實上,爲咗應付溫室效應,家下已有將捕碳、儲碳同再用碳。家下發電廠,可以將八九城二氧化碳收回。
用核電只不過係用一個問題,換另一個問題出來,並唔係真係解決問題,到呢啲問題浮現,就太遲,代價太大。家下中國係粗放式經濟,好多嘢急住用,唔理效益。如果善用,亦唔使用咁多,嘥咁多。例如稀土金屬,非法開採,技術落後,好多都白白流失。中國大慶油田,因爲技術不足,好多都嘥晒。成班人擁去做一行業,而啲嘢搞到做爛市,一係監平監賤,一係賣唔去,呢啲生產,都會浪費能源。又例如,周圍嘅政積工程,起完無用,大而無當,又係浪費能源。中國嘅產品,賤價大量銷去外國,無論運輸同生產,都係浪費。起核電廠係解決唔到問題。化石燃料唔夠貴,又會起多啲樓,整多啲車,運多啲嘢,化石燃料一樣燒多啲,溫室放應一樣喺度。唔通核子起樓,核子車,核子船,核子飛機咩。
家下未普及而已,普及後果就會顯現。事實你都答唔出,往後成本點計,點樣防止廢電廠管理。成本低都係假象。人係貪心嘅,起得一個,又想起第二個,家下唔係主流,一日唔出意外,就會係咁起,唔主流都變主流,反正代價唔會今日出現。你有無諗到,當日香港周圍話要起一座,家下有三座?
邊度爲之安定,家下最急玩核電嘅國家,往往係發展中國家。伊朗、印度、巴基斯坦,都唔見得幾咁安定。中國都成日暴亂。萬一打仗,廠職員走唔走好,邊過會理?從何可以假設安定?
有啲嘢,唔係玩機會率。金融海嘯,皆因係數學模型所致,以機會率而行,時間一到,又係世人埋單。機會率幾低都好,唔係永遠唔會出事。核電就好似搏下,唔會出禍,就算好多受影響都好,都係以後嘅事。
@fongyun -
採鈾過程,同其他採礦無分別。淺層自然露天開採,但越來越少時。就會開深層礦,掘地道開採。正如煤一樣,電視睇中國煤礦意外,礦工都係地道救出來。以前英國煤礦罷工,都係影地道。可見淺層煤越來越少。鈾礦唔少係露天開採,但喺如果無淺層,先至會掘深層,所以「不會露天開採」係不確。鈾同煤唔同。鈾喺礦藏中,含量好低,要採極多石先至够鍊。採出來亦都要提高純度,兼且再處理,先至可以用來發電。你講嘅能量密度,查實比來無意思。一啲含量低嘅原始礦石,好難同一嚿煤比。而且提煉再處理一樣要能源。
第一應該不會露天開採(不肯定但好像沒聽過),第二核能能量密度遠高於燃煤。同樣的發電量下挖鈾礦的開採量應少於挖煤。而且核電廠通常一年才換一次燃料。
煤灰係會影響健康,但唔係唔可解,亦可轉成其他物料,呢樣係可行。燒嘅空氣差,皆因無做好防污之事。正如一架車,如果唔做嘢,噴黑煙都唔奇。呢啲係錢嘅問題。
核廢料必需深埋地底,絕不可接觸。而且有保安上嘅問題。
事實上唔係無用釷嘅發電廠,印度因缺鈾而用釷,只不過都係成本問題。鈾礦只係喺某啲國家先多,而因石中其含量少,採嘅成本都好大,鈾唔够貴,開採唔化算。
歐美來講,核能喺上個世紀後半係蓬勃過,但後尾係越來越唔興,一來車諾比核災同三里島意外,印象極深,二來早前能源危機,令工業不振,能源需求反而有減。家下工業外移,歐美核電需求反而唔殷切。
樣樣嘢都有所取捨。我只係認核電普及,可預見代價會大。家下容易見到化石燃料普及之害,未到見到核電普及之害而已。
世上有好多疑問,以日本呢啲地熱豐富,又唔缺水嘅地方,點解唔大力發展電熱發電,而以核能爲主軸?菲律賓有二成七嘅電係地熱而來。無個地方都有佢天賜方法,核電唔係必需品。能源有時都浪費喺運輸之上,例如鈾礦多嘅地方,往往都唔用核能。要發展核能嘅地方,往往無合適嘅鈾礦。咁船運又係用石油。唔够能源,往往係急住發展,粗放咁掘咁用所至。舊方法、舊機器、舊設計、舊管理,咁就嘥晒啲能源。到唔够用,就會小心咁用。發展中地區,用核能反而更易浪費能源,反正後果由後代去付。又假若好似歐美,耗能工業衰退,咁核電嘅後患就更易浮現。
@ruby_omnibus - 1. 二氧化碳其實是相當穩定、熵大概算很高的物質,你要把它轉換為其他物質,其實是很耗能的。技術上可以但費用非常高,否則現在已普及,更不要說其實碳捕獲技術也有潛在危險(收o係洞裡怕突然洩漏焗死人,排落海又怕令海洋變酸),不是你看得那麼簡單安全。
2. 我都認我冇數字o係手,但我諗要比較「同樣發電量,需要挖的鈾礦還是煤礦多」應該是可以比較到的,而且我相信鈾礦所需的規模會比煤礦小。
沒有準確數字之下,我嘗試簡單地計一條數﹕
維基百科的Uranium depletion說2005年鈾礦產量最多,是41720噸。
維基百科的World energy consumption說2005年核能佔全球能源供應約6%。(到2008年也差不多)
鈾礦基本上都是用來發電或製造核彈,但近年核武需求應該不多,假設全部用來發電(而且全部在一年內提煉和用完),即是2005年每滿足1%全球能源需求需要開採8344噸鈾礦。
同一條目指出,2008年煤佔全球能源供應26.8 %。
美國能源部的資料http://www.eia.doe.gov/aer/txt/ptb1114.html指,2008年全球煤礦總產量為7271million short tons,1 short ton = 907.18474kg,即是約6596百萬公噸。
亦即是說2008年滿足每滿足1%全球能源需求需要開採246百萬噸煤礦。
同樣為滿足1%的全球能源需求,8344噸鈾礦和246百萬噸煤礦,我想對比應該很清楚吧﹖
3. 至於燒煤污染,有能力減少不等於可以完全處理,正如現在香港也有處理,但空氣不見得乾淨(當然也跟大陸有關,但不代表不關香港電廠事)。如果因為「核能不可能無事」要反核,那麼燒煤也一定有污染、一樣害死人,是否要反煤﹖
4. 我不認為需要/應該提升核電發電比例,我在正文提出的問題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話,我懷疑優先用來減少燒煤發電的比例,對整體環境和人命的好處會大過用來取消核能發電。
5. 同意地熱是個出路,但也別忘記,地熱發電也有誘發地震的風險(幾個月前的科學人有報導)。跟核電廠一樣,這風險主要由地熱電廠附近的居民承受。
@持書者 - 1. 我們燒煤燒了超過二百年,又何嘗真的有「足夠」的措施去處理燒煤帶來的問題﹖用這種態度去想,唯一答案是甚麼能源都不用。
2. 三個完全錯誤、過度誇張的說法﹕
「福島應該超過諾貝爾級了」--->切爾諾貝爾出事時,反應堆的連鎖反應根本是進行中的,福島的連鎖反應在地震後已停下來,只是散熱出問題。現在固然是極度麻煩,搞了三個星期都未找到哪裡滲漏,但就算這樣也不會比得上切爾諾貝爾嚴重。
「如果大x灣出這種事應該唔使大擔心. 因為身在香港的話你已經死了」--->按此邏輯,如果福島真是這樣的話,附近的居民早就死光了,還疏甚麼散。
「福島的洩漏風險也是沒有的. 因為可以洩的都已經洩漏了.」--->絕大部分的核燃料還是在燃料棒裡。只是部分燃料棒融化令核燃料滲入冷卻水中並隨之釋放到大氣中或滲漏出廠外。最大的危機是燃料棒大量融化、並蝕穿壓力容器,但現在一直在灌水(雖然灌水多到帶著輻射滲漏出來),冷卻應該已做到。
(與之相比,切爾諾貝爾是燃料沒包殼,石墨著火燃燒,濃煙帶著核燃料四處飛散,很明顯是兩件不同級數的事。)
這些東西在下之前跟各位分享(為學校書展準備)的資料連結中已經提過,希望閣下細察,無謂到今天還抱著這些不正確的觀念去討論。
3. 其實如果真的要這樣看,絕大部分能源(包括某些可再生能源)其實都是「短期獲利 長期長蝕」的,結論恐怕還是﹕唯一答案是甚麼能源都不用。
所有問題的根源不是「核能」或「燒煤」或「可再生能源」,而是能源需求太大,而我們的社會節約不下來(或者,不願意節約)。
關於鈾礦產量的數字要更正﹕
41720噸是「鈾」而非鈾礦,因為維基說鈾礦的純度相差太遠,含有的氧化鈾由0.01%到23%不等。
按這個網頁的說法 http://www.world-nuclear.org/info/inf23.html
2005年氧化鈾產量是49 199噸,如果把鈾礦全部當成只含0.01%氧化鈾,則開採鈾礦應為491.99百萬噸,除以6%即是每滿足1%全球能源需求要81.998百萬噸鈾礦。(如果假設鈾礦平均含1%氧化鈾,則為0.81998百萬噸。)
跟246百萬噸煤礦的差距拉短了,但仍然是相差最少一個數字級之遠。
或者還可以借這個網頁,計算2008的情況,以便與煤礦有同一基準作比較。
2008年氧化鈾產量51 716噸,如果把鈾礦全部當成只含0.01%氧化鈾,則開採鈾礦應為517.16百萬噸。
2008年核能佔全球能源供應5.8%,即是每滿足1%全球能源需求要89.2百萬噸鈾礦。(如果假設鈾礦平均含1%氧化鈾,則為0.892百萬噸。)
另可參考世界能源署統計﹕ http://www.iea.org/textbase/nppdf/free/2010/key_stats_2010.pdf
上述計算是全球能源供應,如果單看發電量,燒煤的比例更大,2008年為41%﹔核能13.5%。撇除發電之後,2008年煤佔全球能源供應9.8%。
很熱烈的討論啊!厲害厲害。很久沒見過了⋯⋯
只想回應一句:你說‘要等待再生能源完全取代能源缺口,應該不是這二三十年內可以達到的事。’可是用科學角度來看的話,人類還能生存在地球上的時間不過四、五十年罷了?!這不是等如說‘永遠沒可能’嗎?(溫室效應會嚴重地加劇,很快就會到達臨界點⋯⋯)
@Frostig - 所以個問題正是﹕真的丟得低核能﹖
要核能,擔驚受怕﹔不要核能,死得更快。
這篇文的主要論點是﹕發展可再生能源之電量,優先用來減少燃煤發電,比用來廢除核電,對人類更有益處。
其實就算溫室效應加劇,也不是世界末日,只是世界越來越「難撈」,貧窮人口死得更多。
所以推動可再生能源和節約措施是必須的,如果搞得掂的話,說不定還可以等到廢除核能(或核聚變發電成功)的一天。
@fongyun - 方兄,我的意思是,不管用甚麼能源發電,那些好像飛機、汽車、船隻、建築等等的需求,好像只有不跌反升,已經足以使溫室效應按預料的程度惡化,到大概四、五十年後就要到臨界點了。一個較少人留意到的問題是,一旦北冰洋融化的冰山增加到一定的程度,由於裏面釋放出一直被trap住的CO2,然後我們就可以參考‘金星的故事’了⋯⋯
那些已經超越甚麼‘Maldives 會被淹沒’、‘赤度熱得不能住人’那些地區性的、膚淺的理解,而是全球要共同承擔的後果--世界末日--了。
@Frostig - 因為人要享受。你叫大部分人不去追求享受,只有獨裁政權做得到。
地球不至於去到金星那地步的,億萬年前也試過溫室效應強勁的環境,生命並沒有滅絕,只是適應那氣候的生物跟現今的生物並不相同。全球增溫是會造成災難的,絕種的生物會增加、人的死亡率也會升高。但不會是災難片的那種模式,更像現在每天「陰d陰d」死多左人、「熱浪增加每年死多幾萬人」、「孟加拉洪水暴發幾十萬人死亡」果類……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