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5, 2010

  • 昨天回去看會考放榜,順便清理一些工作。

    可惜,「圖書館員讀書不成」的詛咒似乎避不開……

    ----------------

    夜晚約了《遊戲官場:陞官圖與中國官制文化》的作者卜博士請教。
    因為還收到其他讀者的意見,所以他乾脆約了他的老師邵一鳴教授(他笑起來樣子有點像鍾景輝 )和另一位讀者余先生,移船就磡到浸大開個龍門陣共議。

    像電鋸兄的埋怨,這本書沒有多少新東西,只在整理舊說和把陞官圖數碼化。作者回應說本來打算加入其他東西,不過趕著書展出書無法搞,而且期望先寫成一本書,在圖書館裡為陞官圖先佔一位,以後再圖推廣。

    讀者余先生更是奇人,除了席間牽扯到中大中文系舊時奇人親兄之外,又跟金庸玩過圍棋還是陞官圖(我忘了他說甚麼),他還拿著一大堆不同版本的陞官圖來討論﹗一看就知是「動真格」的。

    大家都有共識,如果要推廣陞官圖,第一件事就是要進一步校對修正錯誤,和整理出一個清晰、方便初學者的統一規則(當然這不排斥玩其他規則,當變種就是)。因為像方某這種初哥,對著陞官圖也冒出一大堆疑問(我寄給卜博士的信足有一整頁),那麼較沒耐性的人,遇上問題只會乾脆不玩,反正現在可以玩的東西多的是。

    有了這個基礎,才再考慮其他。例如是否重新出版陞官圖,甚至加上精美配件像外國桌上遊戲般吸引新手,都是後話(余生稱找人贊助免費送給學校應無困難)。現在要先做的還是搞好規則和校對。

    余先生和卜博士都是有心人,想來電鋸兄既然對陞官圖略有研究,如果也有心推廣,何不共襄善舉﹖兄台的認識應該總比我深。

    ---

    在下提出的一些問題和答案﹕

    1. 在下嘗試把每一個位置的來源編了個表格(就是用了幾日幾夜做的那個…),陞官圖中有些位竟然是「無來源」的,即是說沒有任何一個擲骰結果會指向這些位置。包括「恩貢」、「歲貢」、「鄉試同考」、「縣大使」和「河院巡檢」。這些是校對失誤還是原作如此﹖
    答案是三興版原圖如此,應屬「歷史上的錯誤」。

    2. 有些職位是很怪的,擲到較差結果指向的官位,反而比較好的結果為優,例如﹕
    —「學院教諭」,擲「功」任「國子監典簿」(從八品)、擲「良」任「國子監學錄」(正八品)。
    —「鹽院大使」,擲「德」任「簡縣」(正七品)、擲「才」任「河院州同」(從六品)。
    答案也是,原圖本來就有些「bugs」。

    3. 有些官名註錯了﹕
    —「國子監學正」註「才鑾錄」,但鑾儀衛根本沒一個官有「錄」字。邵教授說是「鑾經」(鑾儀衛經歷)之誤。
    —「世爵騎都尉」註「德藩都」,同樣理藩院沒一個官有「都」字,疑為正五品「郎中」之誤,因為同一註「才內員」,內務府員外從五品。這懷疑得到確認。

    4. 「內務府總管」沒印上品級,但怎樣看也不像公差(因為公差一般只會指示在原職如何陟黜,不像這裡會指明改任何職)。書前另附牛津道光版陞官圖作「正二」,中文維基的清朝官職表亦同。不過其實作正二品也很怪,因為註「德藩侍」是同品,反而「才理正」、「穿花宗丞」都貶到正三品,不太合理。
    不合理這一點恐怕暫時無解,不過確認了這的確不是公差。

    5. 因為排版問題,書後陞官圖中「外府司獄」漏了整整一行,書前牛津道光版作「德一位、才主簿、功京照」。確認如此。

    其他席上各人提出的勘誤﹕
    5.1. 鑾儀衛主事註「德四員」應為「德內員」。
    5.2. 生員註「功優貢」應為「功拔貢」。
    5.3. 男爵「同工」應為「同上」。
    5.4. p.9 引文「蠶蛹陳壽書」應為「參用陳壽書」,顯然是拼音輸入之誤。
    5.5. 翰林院庶吉士註「二三甲德二位」之「二三甲」實可刪。這只因為另一版本是「二甲德二位、三甲德一位」,但這版本已變成「德二位、才一位」了。
    5.6. 圖中出現若干「幺」實為「么」之誤。(其實「幺」是「麼」的簡寫,「么」才是指「一」,內地人經常都把「幺」寫成「么」。不知為何維基字典把「」「」兩字反過來解。)

    6. 同衙下級見上司送禮五籌,是只送一次還是每回合都要送﹖我的理解是只送一次,否則如果停在同一衙門多幾回合,豈不是送禮送到破產﹖
    答覆是「見面禮」,所以如果官職不動就不用再送。但如果在同一衙門更動職位,只要品級有別還要再送。

    7. 有些低級小官可能玩到「贓出局」,那總沒理由坐著看大家玩下去的,我想應該會立即從出身再開始吧﹖
    答覆如是。但有人懷疑「停科」如何處理﹖席中各人卻有不同處理,余先生當出局、邵教授和我都當停一次、卜博士卻認為停三次(因為三年一科)。

    8. 例中稱先「大賀」者不必賀後得(大賀)之家,那麼如果有人不是大賀,而是休致、予告之類離局的,是否還要賀後來得大賀之人﹖我的理解是因為例只稱「大賀者不必賀人」,予告只寫「榮歸」,按字面解既然沒寫大賀就當不是大賀,於是要賀後來人。不過這樣理解也不合理,因為予告也是退休,明明已退出官場了,人家退休怎麼還要送禮﹖
    邵教授的理解是,「各贈十籌榮歸」也視為「賀」,只不過是「大賀」者得各人贈三十籌,予告的待遇差一點而已。所以不用再賀後來者。

    以邵教授的玩法,為免先大賀者呆坐看著其他人玩,所以乾脆第一人大賀就當終局,立即計籌。由於其他人大多還未升到最高職,所以這時計籌更刺激。(如果繼續玩下去,其實大部分人都會升到從一品,那就沒那麼分別了。)

    9. 圖中註「御史」是指「監察御史」還是「巡街御史」﹖因為圖中沒說明。由於「監察御史」有一註指往「巡街御史」(柔下一),「巡街御史」也有指向「巡漕御史」(柔巡漕),卻沒任何一註直指「監察御史」,所以我認為「御史」其實就是指「監察御史」。
    邵教授同意這推論。

    10. 宮銜和封典,在現實中都是兼銜,大官都是把這些銜附在原職之後的。那麼陞官圖中的大官,擲到這些宮銜、封爵之後,下一回合就只是搬在宮銜或封爵上繼續擲﹖還是保留原職,一擲就兩者同行﹖在陞官圖和著作中,看來暗示前者(因為只要兩件標誌物,所以除了原銜和大計/處分/公差以外就再沒有用來標示兼銜的了)。
    答覆是的確如此直接遷到宮銜和封爵繼續。我自己嘗試過兩者同行,雖然不是行不通。不過確實比較麻煩,而且大家還質疑「咁你咪好發」﹖(因為同時得到兩個職位的獎賞)

    ---

    其他席上所聞﹕

    11. 書中最大的遺漏,是「聚」(三骰相同)的處理,在出身以外的情況只看兩骰。其實在出身以外的情況中,「聚」可以當兩次,例如「聚四」(擲出三個四)就當兩「德」。如果不這樣理解,部分職位註明「二德」可以如何如何,就無法理解。(因為擲到兩個四當一「德」,四個四即「全四」卻依例當「四德」)

    12. 席中大家同意,既然廢除「捐官」(這樣很無趣,幾乎人人都立即捐道台做,下面的官位就用不上了),那就不應該讓人選擇是否當「天文生」或「醫士」這兩種前途較差的出身,否則連這兩個衙門都不會有人走進去。應該要所有人接受命運安排。
    同理,「召試」、「謄錄」之類其實沒甚麼好處,又讓人選擇去不去,同樣有不合理之嫌。

    13. 有意見認為「正途」只包括曾擔任「修撰」、「編修」、「庶吉士」等翰林院職位的進士。依例「詞科」和「鴻博」也算是正途,有人懷疑「詞科」是否其實包括所有進士。據稱「正途」定義沒甚麼影響遊戲進行,反正尚書都註明「漢員非翰林出身德即大賀,不作協辦」。

    我思疑,光祿寺有句「異途出身典簿不得作滿缺」,難道翰林會貶到這裡嗎﹖這個「異途」相對的「正途」,應該是指「舉貢生監」以外那些「非科舉」的出身吧﹖

    14. 有些人玩法是出身時就算擲到兩對,也只准行一對的結果,除非是註明的紅二對或素二對。

    15. 有人懷疑,為何內務府不當「滿缺」﹖

    16. 公籌用完,可由所有在局者再供籌。不過有人的玩法是已賀者不必供籌。

    17. 「內廷」中軍機處其實很重要,沒理由只當閒職,建議升格像內閣般自己有一格。
    而且內廷中所列各職位,其實都是讀書人才能當的(異途出身學人家當「經筵講官」、「南書房行走」或「起居注」麼﹖),所以建議應該像協辦大學士般限正途出身者擔任。(換言之,異途出身遇此等公差,當留任。)

    18. 另一種私下玩法是,同一官位如已有人當,後來者會「被阻」(這有點像飛行棋)。例如「煩府」已有一人,後來者擲到「煩府」就會變成「候補府」,再根據「候補府」所擲結果行。如果也擲到「煩府」的話,就當實授。

    19. 三興版已有人製成電腦版了。真是孤陋寡聞…
    陞官圖有那麼多不同版本,有用四骰、五骰、六骰之分。因為六骰組合大多,建議「統一規則」只行四骰,以求簡便。初學者先習之,有興趣可再學其他玩法。

    20. 余先生認為所謂「紅二對」其實不是「四四一一」,而是「兩對四」(即四個四),因為牛津版中的「紅」其實只指「四」云云。不過箇中考據似乎略為複雜,我暫時理解不了。

    ---

    有些不是疑問,屬於在下個人意見,附列於此﹕

    21. 書中 p.57 說宗人府長官是宗令而非宗丞,陞官圖只有宗丞應是傳抄之誤。在下看法略有不同,因為陞官圖是「陞官」遊戲,但宗令只會由皇族出任,非一般官員所能遷任。如果出身就是皇族,鍾鳴玉食,還需要在官場浮沉嗎﹖維基的清朝官職表亦無列出宗令的品秩,可能根本沒有(皇族還論甚麼品﹖)。我想陞官圖不列出來可能只因為宗令一職在遊戲中根本用不著,就正如圖中也沒有「皇帝」一樣。

    22. 書中 p.90 說「揀發知縣」是指窮縣。但在下所讀過的書中都未見過這種說法,書中所註《清史稿.職官志》亦無記載。「揀發」在字面看來只是一種委任方式,有人可以告訴我這是甚麼一回事嗎﹖(席上太多陞官圖本身的討論,我沒提出來。)

    23. 卜博士建議加強罰則,擲到獎勵可以連擲,「贓」的懲罰卻要等下回合再擲。我覺得這樣不公平,因為不同現實中貪污,這裡擲到「贓」只是運氣不好。如果這樣做,一時運氣不好的人就很難追上來。

    ---

    各位看倌(尤其電鋸兄)是有意見的話,請指教一下吧。

    後話﹕上網搜尋時找到有篇文,作者提及鄭學仁先生。原來館長除了吹笙編曲,又懂陞官圖﹗
    沒機會跟他玩一局,可惜。(當然,在他處只待上幾個月,他根本不會認得我的)

Comments (5)

  • 「幺」才是「么」的本字。例如見《說文解字》。《字鑑》及《字彙》等等辭書,也明言「么」是俗寫。類似地,「麼」(下方為幺)字古時也俗寫成「麽」(下方為么),大陸可能因此將「么」當作「麼」的簡化字。

    「幺」跟「么」之間的取捨,其實是兩難。儘管「幺」才是「么」的正字,但近世書籍已多用後者(尤其是跟賭博有關的,更是一律用「么」),所以執於本字等於勉強復古。可是像台灣教育部般,將「幺」貶為「么」的異體字,又未免昧於史實。然而,像大陸般將「么」當作「麼」的簡化字,又造成新問題,例如形容詞「么麼」(細小之意)明明不是疊詞,但「簡化」後變成「么么」,就很容易令人錯讀。

  • @The suffocated - 至少我記得以前查商務小字典,「幺」「么」二字已是我上述的區分。

  • 方潤所說的,或商務小字典所載的,是從俗的用法。台灣取「么」棄「幺」,也許是避免與注音符號「ㄠ」相混。而現今書籍用字,以及電腦漢字編碼,亦受台灣影響甚深。

    但,這不代表是傳統漢字的正確用法。香港教學的用字標準,當以《常用字字形表》為依歸。而表中已明確規定,此字寫作「幺」。見: http://www.edbchinese.hk/lexlist_ch/result.jsp?id=1184&sortBy=stroke&jpC=jbc 因此在香港,當以「幺」字為正。「么」字未必不可接受,但說「幺」是『誤』、「么」是正,則無疑是本末倒置。

  • @syaoran_tsubasa - thanks,但上面仁兄提到的混淆問題該如何處理﹖

  • 「yao1 mo3」一詞,如果寫簡體,當寫成「幺么」。

    如果寫繁體,香港與傳統《康熙》系的字書規範一樣,以「幺麼」為正。台灣則以「么麼」為準。個人建議依照香港的寫法。

    總之,在繁體系統中,「幺」、「么」二字是一樣讀音、一樣意思的異體字,不會與「麼」字混淆。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