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7, 2009

  • The Dukedom of Manchau II

    [文抄公國第二炮]

    近日庫大在他那邊討論「埋舟」的兒時玩意()。今天助理請了病假,忙到不得了,但亦因為不能走開,所以坐在電腦前可以抄抄書。所以乾脆拿圖書館裡那本《港人生活望後鏡》出來當文抄公好了。

    各人對遊戲細節的描述有點不同,這也是正常的,因為這些被認為是「小兒科」的東西,根本沒有人去制訂一個「標準玩法」,演變出不同的玩法也不出奇。

    《港人生活望後鏡》魯金(即梁濤),香港﹕三聯,1997,頁163-166

    「捉匿人」不是「兵捉賊」

    早期香港由於缺乏兒童遊樂場,兒童只能在住宅附近的橫街窄巷內進行集體遊戲,其中如踢毽子、跳繩、拔河等遊戲,都是人所共知的。這些遊戲現時仍有小孩子玩,不必細表。這裏只談及一些現時已無人玩的遊戲,俾大家知道本港早期兒童是在毫無玩具之下,如何進行遊戲。

    有一種遊戲名叫「捉匿人」,其中「匿」字讀音近似於「呢」音,「人」字則讀「因」音,故此「捉匿人」叫作「捉呢因」,有些人稱之為「捉賊」,其實用「捉賊」來形容這種遊戲是不確實的。

    一群兒童在猜拳時決定誰人做「捉匿人」者,一群孩子只有一名負責捉人的,其餘的都是被捉者。倘把捉人者名為「兵」,被捉者為「賊」,則「兵寡賊多」,不符合捉賊的社會生活面。可證「捉匿人」就是「捉匿人」而不是兵捉賊。

    「捉匿人」遊戲是先用猜拳決定誰當捉人者,猜輸的一名兒童,則作為捉人者,他被指定面向一塊牆壁,雙手將眼掩着,不能偷看,但他口中則呼着一、二、三、四……叫到第十聲,就可以轉回頭。其他兒童在他叫到第十聲之前,已紛紛找地方匿藏起來,他在叫定第十聲之後,就開始行動,到各處去捉拿匿藏起來的兒童。在被找到匿藏起來的兒童時,這兒童還可以發足逃走,避免他捉住。若被他捉住了,這個兒童就要做他的替身,由匿藏者變成捉人者,即替代前一位兒童、面向牆壁,依照規則,待各兒童匿藏起來,然後去捉人。

    「抬匿人」遊戲有幾項規則,是兒童們必定遵守的,第一項規則是捉人者在找到匿藏起來的兒童時,只須用手觸到他的身體即算捉到他。這是避免扭纏及摔倒的規則,假若沒有這規則,兒童們就會發力將捉人者摔開,少不免扭傷及摔倒而受傷。第二是,匿藏者只須跑回捉人者面壁之地,觸及那塊牆壁,即算報到。在手觸牆壁時,捉人者即使觸及他也不算捉到他,因為他等於回到原地,不屬於匿藏。

    這種兒童遊戲無須有成年人監督,而兒童是要遵守遊戲規則的,假若有一兒童不肯遵守規則,被捉人者觸及又說沒有觸及,則大家認為他野蠻,即可拒絕和他遊戲,他就在一群兒童中成為一位蠻不講理的兒童,以後很多遊戲都不會讓他參加。這裏建立了一些守法的觀念和服從公斷的觀念。

    有人稱這種遊戲為「捉賊」遊戲,是不知這種遊戲的起源,他們只見那個捉人者像找尋賊人似的,找到了又像追賊似的,使以為捉人者是兵,那些匿藏者是賊。在香港至今尚未有兒童傳統遊戲的研究者作有系統研究早期的兒童遊戲,致被一些人誤導,視之為「捉賊」遊戲。

    在玩這種遊戲時,捉人者所面向的牆壁被認為是一個據點,匿藏者只須在跑回這個據點之時不被捉人者雙手觸及,即算勝利回歸據點。他們在跑回這據點時,立即用手觸及牆壁,在觸及牆壁時高呼一聲「周」﹗這一聲高呼非常重要,也是成為研究「捉匿人」遊戲的焦點。稱之為「捉賊」遊戲者也是依據這一聲「周」作為「捉賊」的證據,因為廣州話稱「捉」有時也叫「周」的。

    從「捉匿人」遊戲中的規則和遊戲方法,可以知道是反映珠江三角洲一帶對水鬼找替身的心理。首先是在大群兒童當中,只選出一名為捉人者,其餘的都是匿藏者。這位捉人者便是水鬼的化身,他去找尋匿藏者,更似水鬼找替身。更相似的是捉到一位匿藏者之後,這匿藏者就代替他而成捉人者,情形就和水鬼找到替身一樣相似。這是遊戲規則中似水鬼找替身之點。

    其次是當兒童跑回據點時高聲叫「埋舟」。這就是把舟作為據點可免被溺,這是反映當時在河涌或海灣游泳時,不可離開船艇太遠,要經常在舟子附近,遇到有什麼不妥時,馬上抓緊舟子,抓住舟子就不怕水鬼找替身了,因此才有叫「埋舟」的原因。「埋」,廣州話有「靠近」之意﹔「埋舟」亦即指靠近舟子。

    兒童遊戲都有反映生活面的意義。因此「捉匿人」決不是反映兵捉賊,而是反映游泳時要在船邊游泳,同時以抓緊船邊為最安全,抓住船邊就不怕水鬼找替身。這是「捉匿人」遊戲流行於珠江三角洲及沿海地區的原因,香港四週都是海灣,因此亦流行這種遊戲。

    在其他山區地方,兒童們甚少玩「捉匿人」遊戲,却以玩捉迷藏為最多。捉迷藏和「捉匿人」不同,捉迷藏是捉人者的眼睛被綁上手帕,他看不見其他被捉者,被捉者因為都開眼,反而可以在後面戲弄捉人者。捉迷藏是反映迷途者的徬徨狀態,被綁起眼睛的人陷於受窘之境,一似在山深林密中迷失方向,很難找到一個過路人問路。是以在沿海地區,玩捉迷藏的兒童極少,我曾見過香港兒童也玩捉迷藏,但常常玩到捉人者因無法抓住一人而發惡,把眼上的手帕掙脫,宣佈不再玩下去。

    如果棟篤笑牧師讀過這篇文,他的教會會不會在報紙登廣告叫父母不要讓子女玩「捉依因」,以免變成「交鬼」﹖

    (後話﹕這本書還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除了這篇外還有幾篇講兒時小玩意的。梁濤先生的其他掌故書籍都很好,有興趣的可找來一讀。除了「魯金」外,他還有其他筆名如「夏歷」。)

Comments (11)

  • 嘩~ 很詳細的解說~

  • 魯金的分析很有趣,像人類學者。玩「捉匿人」當然不等於玩兵賊,但就此"證明"沒有兵賊遊戲是否太武斷呢?兵賊是另一種遊戲,我更懷疑「點指兵兵」的機制是本土發明的。當然,兵賊遊戲中也借了"舟"這個概念,代表避難所,"舟"因而out of context了。

    「點指兵兵點著誰人做大兵,點指賊賊點著誰人做大賊,上兵下賊」這遊戲是多兵多賊(我玩的例是被捉的賊會變成兵),絕非如魯金所說是少兵多賊。

  • 講開水鬼,以前屋企住油麻地避風塘附近,朋友之間有好多旦家仔,佢地會同你講邊度邊度有水鬼,你平時見嗰處岸邊冇乜浪,但如果有「啱」嘅人行落去,就會突然打大浪將個人捲走。同時佢地話如果真係跌落水感到有水鬼拉住自己隻腳,要講「好彩」,咁樣水鬼會以為自己收魂收唔實,一時失神就會鬆手,可以趁機逃脫。

  • @Birdy - 你看內文,他並沒有說「沒有兵捉賊遊戲」,只是說香港流行的那種(=他描述的那種)並非貪捉賊。(「香港本來沒兵捉賊」是我在Kursk那邊說的,不是梁老的原文)

    正正因為兵捉賊應是「多兵多賊」,所以他以「少兵多賊」論證那遊戲並非「兵捉賊」。(有點像數學歸納法的作業)

    @chungpui - 海邊不時有暗湧,遇上時有被拉扯感覺不出奇。現在也經常出這種意外。

    我有個舅父都是據聞在碼頭邊被旋渦捲走而死的,幾天後才找到……

  • 有點好奇...被旋渦捲走係會點? (當然唔係想感受)
    係唔係會被捲落水底, 而且有力都上唔返黎?

    尼段抄得好好!!
    請問「捉伊人」係唔係同以上其中一個遊戲相同?

  • @addie1125 - 不就是「捉匿人」的訛轉嗎﹖

  • 我記得以前都有玩「捉依因」.

  • 如果棟篤笑牧師讀過這篇文,他的教會會不會在報紙登廣告叫父母不要讓子女玩「捉依因」,以免變成「交鬼」﹖  -- No La Gwa, just a game.  Actually, at a later stage, we have changed the game to be 'infection', meaning to have the 'catcher' catching another person to have the kind of 'sickness' infected to him / her so (s)he can recover Ga, haha. 

  • @Birdy - 

    我玩的例有時不會讀完全句。

    @fongyun - 

    咁「荷……嗎」呢?有無提到?

  • @Frostig - 車,依家萬聖節咪又不過 just a game,誰會當那些鬼是真的﹖

    @smileooooooo - 冇印象。

  • @fongyun - Well, Halloween is more than just a game Ga.  There is history......  This day has some special meanings.  Well, of course, if you ask me, asking for candies is totally okay, haha.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