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30, 2009

  • Microeconomics and behavior

    牛奶可樂經濟學 2 —行為經濟學版》Robert H. Frank,北京﹕人民大學,2009

    之前其實介紹過這本書的「前集」,不過台譯版是《經濟自然學》。我還是比較喜歡台灣的譯名。(《經濟自然學》是直譯 Economic Naturalist,「牛奶可樂」只是書中其中一個故事)

    自從中三讀了一些經濟皮毛之後,一直到大一才修了個經濟學概論。讀完後才發覺教授主要都在講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偏偏這些東西(例如聯匯制度)我自己看書也學了,想聽一點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卻學不到。
    於是我問教授是怎麼一回事。教授反而說修這一科的同學大多在中學讀過經濟(那還讀這一科幹啥﹖還不過是「碌科」﹖),他們接觸的多是「微」,所以才多說一點「宏」。

    先前有老師閒談時問我是否讀歷史的,因為印象中從事圖書館的都是讀文科,而且見我很喜歡閱讀。
    我笑問﹕「讀理科不能喜歡讀書的嗎﹖」

    換言之我正式上課學經濟,只是一年加一個學期,其餘都是看閒書自學的(不過沒讀過張五常,因為他書太多,沒興趣追)。這本算是讓我在閒書之中學了一點微觀經濟學。

    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延續《經濟自然學》的「講故事」模式,用來討論微觀經濟和行為經濟,對於入門讀者來說應該是很好的讀本。
    弱點就是,為了認真介紹經濟模型,書中自然用上了不少算式和圖表。這一點跟《經濟自然學》的「純故事」模式相差很遠,不喜歡數學的讀者可能因此卻步。

    ---

    筆記,或挑骨頭﹕

    p.6 作者序「唯有當某事帶來的收益不小於成本時,你才應當做它」

    跟p.10的內文對照,你會發現這裡應該是「大於」。正如在下介紹《寓言中的經濟學》中提過,如果交換的結果是等價的話,那即是等於白費力氣。

    p.16 「我們的現行慣例存活至今,是因為它確實有效。」

    「存在即合理」式的推論,但不見得必然如此。慣例之所以繼續,也許只是大家不覺得它帶來很大壞處而已。

    p.17 「基於這一推理,兩組人平均所吃的比薩餅的數量應當相等。5美元的准入費屬於沉沒成本,應當不對當事人所吃比薩餅造成影響。然而,沒有獲得優惠券的小組,吃的比薩餅要多得多。」

    這個實驗設定似乎有點奇怪。
    雖說原先付出的五元「比薩放題費」是沉沒成本,但如果你得到優惠券,那麼你的沉沒成本就得到補償。如果你覺得吃飽了,就可以拿著優惠券下次再吃。如果你沒有優惠券,你下次就要再拿五元才能吃比薩,很多人不單會吃飽,甚至會吃過飽。
    影響吃多吃少的,可能是對於「未來是否要再付出五元才可以吃比薩」的考慮,而非對過去事件(沉沒成本)的考慮。

    p.28 「該不該保留殘存的紅杉林,歸根結底是一個道德性問題,是一個牽涉到我們價值觀的問題。道德性問題問的是應不應該的問題,可經濟分析本身無法回答此類問題。在一個對自然與古物心存敬畏的社會,紅衫的命運或許智迥異於一個持有其他價值觀的社會,哪怕兩個社會的成員在所有相關經濟事實和理論上都持有完全相同的觀點。」

    這正是香港人經常出現的盲點﹕忘記了經濟學只是對「價值」的分析工具,而不是價值本身。
    這種「唯經濟論」歸根究柢,其實是「唯金錢論」。

    p.44 「4. 凸性﹕混合的商品總比單一的商好。如果你對A、B兩種組合的偏好相同,那麼,如果布一個組合包含了一半A和一半B(或其他任何比例),那麼,較之最初的組合A和組合B,你肯定喜歡這種混合組合。」

    套香港補習天王的說法會更簡單易明﹕雙丸理論。
    (這段中文譯得很兀突冗贅,這是後話。)

    p.52 「重要的是……儘管有了退稅,消費者還是大幅縮減了自己的汽油消耗量。如果汽油是一種常規商品,則退稅的作用,就是部分抵消了價格上漲帶來的收入效應。」

    如果香港稅制不是較美國簡單、有很多不要交直接稅的話,上次我建議的碳稅補貼其實以退稅支付會更好,因為不怕變成「補貼浪費電力」(上次環保組織對政府資助電費的批評)。

    p.61 「對一家有著龐大沉沒成本的廠商來說,動機截然不同。如果這樣一家公司要停業,大量無法清算的投資就泡湯了。因此,物質利益使得這些廠商想盡一切辦法繼續營業。而如果買家知道這一點,他們就能對這一部分廠商生產高質產品的承諾多些信任。如果此類廠商膽敢次貨收高價,它就拉不到回頭客,也就根本生存不下去,從而導致沉沒成本全部泡湯。」

    這不是假話,不過也不完全真。作者大概沒想起有很多大企業都試過(甚至現在還)「次貨收高價」,但仍然有人光顧。(百佳賣油魚就是個大家熟悉的例子,百佳賣不適合人類食用的魚,雖然因此要罰款回收,但現在還不是繼續營業賺大錢﹖)

    企業裡面「次貨」佔整體生意的比例、「次貨」的嚴重程度、企業宣傳等都有影響。
    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中,很多內地廠商的奶粉都出問題,而最嚴重的三鹿公司破產收場。難道三鹿的沉沒成本還不夠大嗎﹖

    p.65 「然而,為達到這一目的(禁止僱主詢問僱員婚姻狀況和是否打算要孩子),光是限制僱主詢問統計類問題還不夠。如果一位婦女意識到,自己所屬的統計類別恰好是最受僱主偏好的類別,她便有動機主動將信息告知僱主。這一分解流程繼續,最終會使得所有求職者主動透露哪怕是不受僱主偏好的信息。未能主動提供信息的求職者,統統會被看成是最不受歡迎的類別——不管他們的實際情況如何。如果法律想要達到預想目的,它必須禁止求職者主動提供這方面的訊息。」

    p.73 「……英國花了大筆軍費,不顧一切地從阿根廷手裡奪回馬島(福克蘭群島)的主權,儘管日不落帝國早已威風不再。從這些例子來看,人似乎並不總是信奉利己主義。」

    這不是個好例子。
    需知道英國外交有句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首先,福克蘭群島上住了很多英國人,搶回這塊地方當然是利己。
    其次,就算不計眼前實利,「聲望」也是很重要的。讓其他國家知道自己會不惜一切開戰,就會阻止別人侵佔本國利益的意圖。換言之,開戰對英國的長遠利益有好處。

    p.79 「鷹與鴿的例子還闡明了自然選擇的一個重要性質,即對個人而言有利的特點,對整個種群來說不見得有同樣的好處。」

    所以自然選擇其實解釋了「惡」的起源。

    p.81 「還有一種辦法是改變控制行為的心理認知——用經濟學術語來說,也就是有著並不僅僅基於狹隘自我利益做事的偏好。比方說,假設被綁架的人質是個著名的信守承諾的人,背信會令他感覺糟糕。這種強烈的背信感,使他不會在獲釋後報警,哪怕此舉符合他的實質利益。綁匪知道這一點,也就會放了他。」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孔子的態度﹕

    「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為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於匡,今又遇難於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鬬而死。』鬬甚疾。
    蒲人懼,謂孔子曰:『茍毋適衛,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史記.孔子世家

    (自譯﹕
    孔子到了蒲之後,公叔戍就以蒲為基地叛發動政變,蒲人於是阻止孔子離開。弟子中有個公良儒,以私車五輪跟從孔子,為人長賢有勇力,他說﹕「我曾跟從夫子遇難於匡,今日又遇難於此,這就是命運。我與夫子再遇難,寧願打鬥而死。」於是很激烈地打鬥。
    公良孺的勇鬥令蒲人畏懼,於是蒲人跟孔子說﹕「你不去衛國,我就放了你。」兩方約定之後,由東門放孔子出去。孔子卻轉往衛國。子貢質疑說﹕「可以違反協定的嗎﹖」孔子說﹕「受要脅之下的協定,神明也不會理。」)

    (「第二年初,西元前四九六年,靈公三十九年,孔子轉徙到鄰近的匡邑。此時領有蒲和匡的衛國豪族公叔戍反叛靈公。大家都知道孔子是靈公的客卿,且反對豪族,所以被圍襲,以致弟子們大為恐慌。……
    門人中武勇的子路和以私車五部隨行的公良孺等,奮勇抵抗圍兵數日之久。最後和公叔戍交涉,以發誓不再回到衛國幫助靈公為條件釋放。……
    公叔戍讓孔子一行從匡的東門出去,孔子卻繞向南方向衛都進行。子貢問孔子﹕『可以違背誓約嗎﹖』孔子回答﹕『以劍脅迫之下的誓約,神不管。』很乾脆地丟棄偽誓。」
    —林復生《孔子新傳》p.101-102)

    我最早讀到這個故事是在《孔子新傳》,為了找回原文,竟然還在網上找到有師生討論孔子是否因為這次背信而「冇運行」(終身不得志),夠有趣的。

    如果從法理角度看,孔子背信並沒問題。因為法律有個「受脅迫」(duress)的辯護,在刑法和民法都適用(雖然標準不同,刑法所需的脅迫較強)。受脅迫之下訂立的合約,可致無效。孔子受生命和人身自由威脅之下才答應不回衛國,他完全有權不承認這個協定。

    但就算我們不把道德看得那麼僵化,作者的分析還是帶來問題。如果匡人/蒲人是作者筆下的「理性人」,而又知道孔子會背信的話,那麼當然不會放他走。他們之所以會放孔子走,也不過是因為孔子是有名的君子,才相信他會守信用而已。

    馮兩努曾經說過,做奸人做得最成功的,不會是石堅,而是黃飛鴻。因為人人會防「奸人堅」,但不會防備「忠實的」黃飛鴻。所以最成功的人不會常常騙人,只會在最重要關頭才背叛人。(猶如狙擊手不會隨便開槍,一開槍就要打死重要目標,打偏了就不會再有機會。)
    其實孔子背信亦可以由此理解。如果他不是一向守信,人家就不會信他、他也逃不掉了。只是他逃了這一次之後,就再沒有下一次機會了。再需要逃走的話,孔子可能真的要學作者的建議,向對方提供一些自己的醜聞當代價才行了。

    這事大概顯示了一種單純、「戇居」式道德操守的效用。

    p.87 「要是檢驗成本低於1,合作者的人口比例還會高些。」

    換言之,鼓勵人老實的最佳方法,就是方便大家檢查誰是不誠實的人。這也是街市擺放「公秤」的道理。

    p.94 「自利模型會毫不含糊地預測,分配者會提議自己留19.99美元,接受者僅得1美分。面對這一單方面的出價,接受者肯定不開心,可自利模型認為,他總歸還是會接受,因為Mr+0.01>Mr。依照自利模型的邏輯,接受者的理由是,儘管1美分的收益並不多,但比拒絕提議甚麼也拿不到強。又因為遊戲只進行一次,無法指望以拒絕的方式換取下一回更有利的提議。」

    為何會不開心,就因為心理因素。因為人生並非這樣「一次過」的。

    「假設S代表有待分配的金錢總數,要是接受者同意分配提議,他所得的金錢份額為P/S=(20-Pa)/S。若用便利的方式表達接受者對公平感的重視,我們可以這樣說﹕當P/S之比偏離0.5(偏多偏少都一樣),他的滿意度就下降。」

    肯定偏多偏少都一樣﹖人衡量「公平」的時候,通常都會對自己偏袒一點。

    p.95-96 「在前述例子裡,接受者只用一美分就懲罰了分配者提出的單方分配方案的做法。要是潛在的損失更大,人們還會拒絕單方提議嗎﹖沃納.古斯和同事們進行了多次同類實驗,金錢數額最高增加到了50美元。他們發現,哪怕錢多到了這個地步,可要是分配者的提議低於總數的20%,接受者還是頻頻拒絕。
    當然,也有時候,對公平的重視會讓位於對絕對收益的關注。比方說,分配者提出,接受者可獲得100萬元的10%,要是接受者仍然拒絕,那倒是怪事一件了。」

    1. 「用1美分就懲罰了對手」,是拒絕接受的理由之一。因為我們知道對手是個人,自己損失1美分就可以懲罰對方的貪婪,不亦快哉﹖如果我們明知對手是電腦的話,就未必會鬥氣了。
    2. 最後的說法,可說回應了香港人的口頭禪﹕「每個人都有個價」(everyone with a price tag)。

    p.105 「試想,有個人在1982年以每瓶5美元的價格買下了一箱紅酒。到了今天,同樣的紅酒每瓶賣100美元。紅酒商想以60美元一瓶的價格回收這箱酒,可這人拒絕了,儘管,要是讓他自掏腰包的話,他最多願出35美元的價格購買這種酒。理性選擇理論對這種行為無法做出解釋。」

    既然市價是$100,為何我要以$60賣給他﹖世上只有他會買酒嗎﹖
    (如果的確只有這人會買酒,那就沒有$100的「市價」可言了。)

    p.108 「比方說,有一個人今年消費了50000美元,去年消費了45000美元。另一個今年消費了50000美元,去年消費了55000美元。那麼前者對自己生活標準的滿意度可能高於後者。故此,消費太多又太快的人會建立起一種更為苛刻的參照。他們必然會在這種參照系下對未來的消費量加以評估。」

    中國人有句更簡單的俗語﹕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這方面最生動的例子,應該是濫用藥物者未能預料到自己的耐藥性會越來越大。注射可卡因的人一般會陷入這樣的深淵﹕初次嘗試後他飄飄欲仙,於是,他指望反復注射能給他帶來同等程度的快感。可他很快就發現,為達到這樣的效果,他必須使用越來越大的劑量。過不了多久,他就只得靠非常大的劑量來避免煩躁不安感。毫無疑問,要是吸毒者能在一開始就看清適應性的發展模式,邁出悲慘第一步的人大概伯少很多吧。」

    也許會,但也有很多人明知有害也照用的。香煙是個明顯的例子,人對遠未來事件概率的把握不及近未來的,只要不是吃了立即死都會有人去試。

    p.111 「然而,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發現,倘若提問方式不同,哪怕是經驗豐富的醫生,也會做出有違標準模型預測的治療方案推薦。在不確定條件下做決策,我們務必要當心道德的影響。請試著按不同的提問方式變換選項,看看回答是否會不同。如果確有不同,不妨想想哪個公式最準確地概括了你的關注點。」

    問題並不在於道德本身,而在於我們對一個問題下道德判斷時未夠周全,未有考慮不同因素和角度,就以問題最初出現時的狀況(甚至措辭)來下決定。這也是訓練「多角度思考」的重要性所在。

    p.129 「圖7-3所示的短期生產函數的最後一個特點——超過某一點後,產出隨可變投入的增加以遞減的比率增長——叫做『收益遞減律』(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

    似乎稱為「邊際收益遞減律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更為恰當,因為整體收益並未減少,只是每一單位投入所帶來的產出減少,即是「增加的幅度」越來越小。

    p.138 「(複述亞當史密斯的原文)若按每人生產1/10來算,則每人每天可生產4800枚。」

    應為「4800枚」。

    p.144 表8-2 第二欄的標示「C」應為「FC」

    p.175 「在美國,專利的期限是17年,這個數字對許多發明而言太長,對另一些又太短。尤其是,有人認為在處方藥行業,專利期限應當延長,因為光是測試和審批流程就要用去當前專利期限的絕大部分時間。這種看法頗有說服力。」

    在我眼中,其實沒有說服力才是。既然藥廠還爭相研究新藥,那即是說它們在現行專利制度下仍可賺到錢。那還需要給它們多賺一點嗎﹖

    p.177 「還有些時候,政府會收取極高的特許費,實際上也就是強迫特許公司向消費者索取高價。這種做法常見於機場管理方,他們會把自己的櫃台空間拍賣給出價最高的投標人。要是你對拉瓜迪亞機場一個熱狗賣5美元看不順眼,千萬記住﹕罪魁禍首是紐約港口管理局。」

    這說法很明顯跟《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的說法相反﹕

    第七章「人人都要有價值概念」,說得是拍賣和投標。聽起來會想起香港賣地,書中用的例子是英國拍賣 3G 頻譜的故事。
    給在下的教訓不在於故事,而在於結局﹕3G 頻譜牌照以天價售出,但作者強調這跟消費者無關。影響用戶價格的是有多少牌照(即稀有性和競爭),而不是在於拍賣價格。反過來,就算政府送出牌照,商人一樣會藉機賺大錢的。

    我認為那位作者(Tim Harford)說的更合理。因為熱狗之所以貴,是因為投標者願意出高價競投﹔他們願意出高價競投的原因,是因為機場櫃台空間有限,所以能做「獨立生意」的店舖可以收取高價,機場的旅客仍然得光顧。

    p.188 「有一天早晨,在費城30號大街車站,3個律師和3個經濟學家碰在了一起。他們都是打算乘地鐵前往紐約」

    在費城坐地鐵不會去到紐約吧﹖應是「火車」或「鐵路」。

    p.193 「……納什均衡,它指的是這樣的一種組合﹕在給定其他人策略的條件下,每個局中人選擇自己的最優策略。故此,在納什均衡狀態下,任何一方都無動機改變自己當前的策略。請注意,在囚徒困境中,各方局中人選擇自己的佔優策略,最後得到納什均衡。然而,誠如我們所見,納什均衡並不要求各方局中人都存在佔優策略。」

    納殊均衡,在生物學中即是「演化穩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ESS)。

    p.220 「480-20h=10h,解得480=30h,h=10小時/天」

    應為「h=16小時/天」

    p.223 「對不少人來說,花在工作上的時間量,與其說是自己深思熟慮的結果,倒不如說是僱主強加的規定。同事合作的必要性,解釋了正常工作周的存在,但並不能解釋為什麼工作周是40個小時而不是30個小時。這才是勞動力供給經濟模型真正想幫我們回答的問題。……倘若大多數人覺得額外1小時的閑暇比額外1小時的工資更有價值,利潤至上的僱主們會立即縮短工作周時長的。這裡,我們再度見識到了簡單理論解釋人們行為的力量,哪怕人們自己已經正確地感知到了行動超出控制的直接原因。」

    遠東各地工作特長,大概即是說我們的閑暇太賤﹖

Comments (8)

  • 有沒有看過 The Origins of Virtue by Matt Ridley?  是從進化論的角度解釋道德, 名聲是怎樣演化出來, 頗有趣, 主要針對著進化論就等如弱肉強食就等同一定要自私的想法, 其實進化論可以解釋很多道德如何演化。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哈哈, 普通既溝通技巧, 講bad news之前講個更差既scenario, 到最後先講原本的bad news. 大家會易一點接受,「原來無想像中咁差, 都只不過係咁既姐」

    遠東各地工作特長 - 我大膽地估與勞工, 民權意識有關的。打工仔多數都不會向老板反影出ot對他們的影響(因為敢說出的, 多多少少都會有penalty), 但西方的工會發展發達(英國既public service, 無論鐵路, 消防, 大學, 郵政... 都會擺工, 你試想像一下香港地鐵擺工, d市民既反應會係點?) 勞工權益意識很強, 老板再不能用「你唔做呀, 我搵第二個」既方法

    另一樣就是, 遠東的人想利用勤勞去拉近已發展國家的差距。再進一步地說, 就是我們還未發長出而提供知識, 而不是勞動&時間的工業(?)

  • @henrychiu01 - http://fongyun.xanga.com/322988848/item/

    另一原因是東方人口過多,人多則身價賤。西歐和美國都經歷過不短的勞工短缺時代。東方除了個別短時期外,大部分時間勞工供應充沛。

  • 想讀宏觀經濟學
    完全沒有讀過的話 請問應該看什麼書??

  • 讀過高考的微觀經濟學,一直深受吸引,原因是覺得它解釋人類行為,從而推及人本質的問題,而這個用驗證方法談人性的問題是個有趣的哲學問題。不過現在跟人說張五常其實是個哲學家只怕會被看成左派份子,無奈。

  • @edwardyounghaha - 沒有看過甚麼很有系統的書,都是看不同的書散學,所以沒哪本經典的推薦。不過閒讀的話,古鎮煌那本《信口開河講經濟》(皇冠,1998)和松青那套《漫畫學經濟》(明窗)也不錯

    @wwwing - 但正是需要行為經濟學的修正吧。傳統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很明顯不能反映現實。

    張五常除了跟大陸很老友之外,能有多「左」呀﹖

  • p.6 作者序「唯有當某事帶來的收益不小於成本時,你才應當做它」

    跟p.10的內文對照,你會發現這裡應該是「大於」。正如在下介紹《寓言中的經濟學》中提過,如果交換的結果是等價的話,那即是等於白費力氣。

    in microeconomic, it is suppose to be 'not less than'

    since they still earn norminal profit,the regular business profit, at the equilibrium point.
    The zero here means the surplus profit,created by some specific situation like monopoly, on doing sth is equal to zero.

    so the microeconomic will believe people will still doing business at equilibrium point but not doin wht its cost > revenue
    also, they assume every business will meet equilibrium point someday.

  • @yws54321 - 這裡我不很明白,如果收益等於成本,那豈不是白做﹖如果投入和收獲相等,那麼不如休息一下省力氣。

  • er.....有兩個方向去假設,

    第一個係比較思想上既,

    當有兩個project, 一個既價值(net present value)係0 , 另一個係負數, 你係負責選project既人,你會選邊個?  (當然你都可以兩個都唔選,但其實'唔選'都係一個價值=成本既選擇)

    第二個係比較microecon,

    一般佢講得依d 佢都係講緊production過程

    都係講緊marginal revenue and cost(正如你另外所講,佢應該translate 少左)

    profit maximazing 係MR=MC , 你應該識掛? 依個就唔講了

    (當然我未睇過本書=_=)

    overall, 我覺得你既問題 比較偏向Finance人所講既value/business analysis,而唔係micro-econ, 所以解釋唔通都係正常既..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