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4, 2009
-
AO and the government of Hong Kong
曾銳生《管治香港﹕政務官與良好管治的建立》,香港大學出版社,2007
圖書館的贈書,但一直沒時間看,前陣子才借來看。
由於書不是在下的,所以沒劃記號,無法針對細節作介紹。幸好外頭有不少更深入的書評,看倌可參考文末的連結。討論香港政治的書籍當中,以介紹香港政府架構為多。香港歷史的討論亦以港督或部分政治人物為主,以政務官群為主要視角的書籍,(至少在中文世界)本書應該是第一本。
政務官,有如香港政府的「幹部」。負責管理政府部門,由地區協調(民政處)到擬訂政策(政策局),均政務官所主。政府部門首長和高級官員,亦多出自政務官。
與各部門配屬的專業官員(如醫生、社工、建築師等)相對,政務官是各部門適用的「通用」官員。除了政務官外,負責日常行政和人事管理的「行政主任」、負責前線管理和執行的「文書主任」均屬各部門「通用」,會不時輪調。這幾個職系的公務員都直屬公務員事務局,不隸屬於各部門。(因為會輪調,就算派駐某部門,他們也只是歸部門「使用」,升遷輪調仍歸公務員事務局管理。)眾書評當中,有些人認為本書對政務官過多溢美之詞,把他們的功勞捧得太高。
當然,由於這本書正是講政務官的,所以自然把重心放在他們對香港發展的貢獻。而且由於受訪者多是前政務官(非政務官通常不會知道某些內情,所以也不能說不合理),自然亦容易對同僚「讚多彈少」。
不過,如果說作者一面倒讚揚政務官的話,也不公平。畢竟就是連某些政務官,也對同僚提出了批評。(尤其是從外調入的政務官,較易覺得本地同僚缺乏廣闊視野。)依在下看,本書的重心其實是旨在討論,既然政務官並非社會最精英的人(儘管他們自認精英,但無論本地人或外來人,最精英者大多投入香港商界),那麼為何香港政府的施政可以維持穩定,還能讓香港持續發展﹖(港英政府的施政並不差於英國政府)
作者認為是因為團隊精神和輪調制度的緣故,讓政務官有自信、團結、而且熟悉政府運作,所以令政府順利運作,而且鮮有貪腐。雖然,這些特色並非政府故意為之,例如經常輪調就是因為早期官員嚴重不足所致(英國本土的官僚通常不會調來調去)。
不過作者同時指出,這些特色同樣招致政務官的重大缺點,就是墨守成規和目光短窄。尤其是經常輪調,令政務官對每一個部門的運作都不熟悉(他們熟悉的是一般行政程序),所以不會亦無法制訂長遠的政策,經常都只在應付「緊急事態」。恰巧這種急功近利、目光短窄的特色,與不少人眼中「香港人」的印象十分相似。
他們可以很靈活地運用常規去完成工作,但只求解決眼前事態,沒能想到為未來制訂政策。這也是香港政府一向為人詬病之處。不過,我關心的倒不是作者是否把政務官捧得太高。
我更關心的是跟港英時代對比,現在的政府似乎更錯漏百出,官員也失去以往那種從容大度。正如在一篇舊文中提過,英國人為香港人帶來了法治,但我們只享受了法治的好處,法治的意識其實未植入內心深處。所以英國人撤走了,香港人儘管可以繼續運作行之有效的舊制度,但是否有能力對制度翻新、修補,就令人懷疑。
同樣是政務官,為何以前和現在不同﹖
1. 權力來源不同﹕雖然均非民主政府,但港英政府的最高層(港督和三司)均由倫敦指派。英國政府是個民主政府,亦即是說,香港政府的行為受英國選民的監察。雖然太間接,但某些過分侵犯人權的措施,亦可能在英國國會受挑戰。所以港英政府行事會比較靠近英國標準。
回歸後,特首改為小圈子選舉,特首的權力變成來自「宗主國」和「本地貴族」兩者加持。中國政府並不民主毋庸再議,但「本地貴族」對特首有選立之權,亦足以令特首行事比港督有更大制肘。(雖然,港督也有因為得罪本地商界而迫離開的例子,但這大抵都在開埠早期政府財政困窘,仰賴商界支持之時。此後港督如得到英國政府支持,即可放手改革,不怕觸犯本地勢力。畢竟廢立港督,只在英國。政府財政穩健,港督就毋須仰個別鉅商之鼻息。)
某些人反對普選的理由,是因為怕政府權力來自平民,則要向平民不斷「派糖」。
若沿此理,則政府權力來自本地一小撮人,「派糖」對象可想而知。
政治就是利益分配,人人雨露均沾社會就穩定,「分贜不勻」就是混亂之源。2. 外來政務官﹕直到「大英帝國」殖民地幾乎完全消失之前,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而且政務官可以四處調派。雖然香港有自己的政務官團隊(早年也是來自英國),但也有曾於其他殖民地工作政務官。這些外來政務官為香港政府帶來較廣闊的視野和多樣化的經驗,對改善政府工作很有貢獻。
外來政務官對本地政務官的一大批評,正是說他們長年在香港工作,視野太窄而且自信膨脹、沒有遠見。這種情況在港英末年到現在,政務官均出自本土的情況下,應該更為嚴重。這種問題有個簡單的名詞﹕「大香港主義」。
3. 權力帶來自信﹕由於港英政府由開埠始,高層官員就嚴重不足(其他地方的精英根本沒興趣來香港做官),所以官學生(即後來的政務官)一旦獲聘,前途一片光明,幾乎可以肯定成為高官。就是在港英時代後期,由於政府功能膨脹導致高層職位增加,所以據書中記載,入職的政務官就算不是特別出色,也可以成為部門副首長(如副處長)。
在這種情況下,成為政務官等於分享了政府的部分權力。雖然最終決策出於「總督會同行政局」,但擬訂政策的都是政務官(他們綜合了下屬專業官員的意見,決定呈上哪種政策建議),所以從制訂到實施政策,他們可以分享到成功感(有如我們玩 simcity),和培養自信。回歸後推行「高官問責制」,高官由公務官改為政治委任。政務官自然覺得不受信任、晉升受阻,更會覺得政策制訂「不在我」,有功由問責高官領、有過則諉於我(「仙股事件」)。
如果政府由民選產生,也許政務官還比較服氣(高官由民選的領導人指派,較有民望)。但誰知道這只是個小圈子,位居其上的高官既無民氣可使,政務官亦不一定認為他們比自己優秀,士氣受影響絕不出奇。4. 宗主國對「獨立」的態度﹕有一點內地人也許很難明白,就是香港向來享有的「半獨立」地位。香港雖然是英國殖民地,但香港政府的施政獨立於英國政府,甚至可以堅持自己的利益而與英國官員起衝突,書中透過多個例子說明這點。
也許是因為英國殖民地分佈太廣,又或者因為英國「經營」殖民地的策略,令殖民地的獨立性比較強,變成「自養自治」的半獨立施政單位。也許因為沒有歷史包袱(大英帝國畢竟只是二百年左右的事),所以儘管早期為殖民地獨立打仗,但後來已經接受大勢,乾脆讓殖民地有秩序獨立、以保留英國的影響力。所以對於殖民地違背倫敦意願,會較為包容。
(中國則因為習慣大一統,所以對地方離心傾向極之敏感,希望打壓於萌芽狀態。)當然,香港政府也不會故意跟英國作對,可以的話盡量雙全其美。只是如果衝突不可避免,香港官員也不會輕易放棄香港利益。回歸初期,政務官仍然如此(陳方安生多次表示不願打壓香港電台、法輪功等,以至出現「香港良心」的讚譽),卻被新老闆(董建華)視為「不聽話」,於是以「高官問責制」架空之。
所謂「港獨」的疑雲,亦可歸於此。「港獨」向來沒市場,但香港人已習慣這種「山高皇帝遠」的狀態,喜歡自顧自的,於是當內地人要求香港「顧全大局」而犧牲利益的時候,就會引起反彈,而內地人就會當成是「香港人不服中央,有獨立之意」。
現在特區政府越來越依靠中央政府提供政策優惠,但一般香港人仍然持「我自行我路」的態度,就更引起內地人的猜疑。但其實這只是香港兩條路線(依靠內地vs自行更生)的爭議所致。
在這種情況之下,為免觸犯內地利益、為政府帶來麻煩,政務官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就變得更小了。除此以外,作者亦指出一個不少人討論過的問題,就是女性在政務官團隊中相當出眾(甚至出現手袋黨),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地少見,有人說只有北歐國家有同等情況。
正如作者指出,這也是政務官招聘準則的結果。因為政務官是通才、而且首重語文能力,專業學系或理科學生比較少,文科生倒很多。眾所周知女性語言能力通常比男性好,而且政務官更著重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這方面又是女性有優勢),所以無論是報讀文科或應徵政務官,女性都優而為之。
幾年前甚至看過有篇文章,認為考試制度和文官招聘都偏好女生,香港遲早變成女性治港。(當然,自從「手袋黨」失勢後,這論點看來有點誇張。但從長遠趨勢看,女性透過考試制度和文官招聘,在政府內影響力越來越大,可以預期。)發現幾個別字和詞語倒植(同樣地,沒有記下來),不算多。
相關書評﹕
存在寫虛無﹕中英之別
想得多記得少﹕政務官如何管治香港﹖
阿野@獨立媒體﹕接好讀書棒—2007書選
Comments (6)
我想加多一篇書評:http://hk.myblog.yahoo.com/jw!Z9P7aD6CEQIsaIMpw9.Y/article?mid=3378
我看完那篇,才想看這本書的 :p
引用小弟論文的其中一段:
The situation (i.e. the failure of the SAR government in responding to public demand) was worsened by the fact that administrative officers were no longer under sufficient check and balance. It would reduce the incentive of the Government to act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its fellow citizen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Nationalist and Communist alike, adopted an irredentist policy towards Hong Kong. The wave of decolonization in post-war era also created pressure on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These external threats made administrative officers self-restraint concerning the exercise of power, and they would be more sensitive towards the need of citizens. They had to do so in order to secure the legitimacy of the status quo in front of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Anti-colonialism (Tsang 2007:188-90). These mechanisms of counterbalance were no longer available as long as Hong Kong became part of China. Without sufficient check and balance, the government would become less sensitive towards public needs, and it would be particularly dangerous in an increasingly demanding society like Hong Kong.
Businessmen and administrative officers were once the only ruling elite in the politics of Hong Kong. While the business sectors had already become too fragmented to play the role, it would be too dangerous to allow administrative officers to become the only players in town. Hong
Kong needed to develop a new system to build up a new class of political elite. When Chung Sze Yuen first proposed the idea of POAS, he did not wish the posts of principal officials to be dominated by businessmen or bureaucrats. He made such suggestion under the vision of democrat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arty politics (Chung 2001:224-6). While the strength of the administrative service once guaranteed good governance, the political system would need to be recreated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strength in a transformed political environment (Tsang 2007:194). This indicated that Hong Kong needed “the introduction of a class of career politicians to serve as government ministers above the politically neutral civil servants or administrative officers”, and “there is no alternative but to hold open and fair elections to be contested regularly by well organized political parties (p.195)”. The issue of democratization was no longer something that the governement could treat it lightly.
More...
@rseric -
POAS:高官問責制
Tsang 2007:《管治香港﹕政務官與良好管治的建立》英文版
Chung 2001:《鍾士元回憶錄》
摘於論文的8.2.3部份(第118頁)
我自己係女性,都唔覺得香港D女性有乜特別之處。
只係,我覺得香港的職業女性其實真係要多謝D外傭。無左外傭,邊得佢地咁唔洗負家庭主婦的責任,去發展事業先?我都識得D女人係以上班來逃避帶小孩…此乃後話…
試下cut左外傭啦…我估即刻無左D手袋黨!
@路人乙 - 香港女性當然特別,特別多港女。(說笑﹗)
以現時趨勢,如果突然取消外傭,恐怕會有一批男人要回家帶小孩。
@rseric - thanks!
關於男女比例:
其實不只 AO 如此,EO 也是女多男少......
應該說,整個政府公務員架構裏面,根本都是女多男少。
或者想一想,如果根本連大學生也是女多男少(或者人口都有一點男女不平衡?!)的話,這種現象又有甚麼奇怪呢?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