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6, 2008

  • collective memory

    香港集體回憶》,葉一知,香港﹕嘉出版,2008-7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行文令我有點驚訝。

    如果看倌知道「葉一知」,你很大機會跟在一樣,是刁民公園的忠實讀者。對於作者「葉一知」和「野蟹」就時事的冷嘲熱諷,該不陌生。此等「刁民」也曾出版其他書籍,由於內容尺度,我沒有買。

    不過我在書店一打開這本書,如果不是之前看過葉一知的「廣告」,真的有點難以置信。
    因為內文很平和踏實,跟「刁民公園」(和之前各書)的筆法完全不同。(當然,這不是指他們其他作品「不踏實」,只是寫作手法比較浮誇。)
    葉一知突然由「刁民」變成「行者」(註一),向讀者細說遊蹤、講歷史、訴感想。

    所以我決定買一本放在圖書館。(如果不是因為家中空間越見不足的話,自己也會買一本)

    回想讀過的「香港掌故」書籍,作者若不是學者(如蕭國健),就是一批很早已出現、在報章寫專欄的掌故作家,已去者如梁濤老先生,在世者如饒玖才、朱翁朱維德、以至吳昊等,均已屬「老一輩」(吳昊應該是最年輕的一位了)。
    這些前輩的才華當然高,我們亦受其哺養,才發展出對香港歷史的興趣和知識。可是,老兵總會凋零,如果香港歷史只靠老一輩去整理、爬梳,恐有中絕之虞。

    幸好,我們這一代有網際網絡。雖然專欄之路漸窄,但更多年青人義務貢獻心力,在網上整理香港掌故資料。遠者有建邦兄參與之香港地方,近者亦有眾志成城的中文維基(儘管有些不認識香港的管理員胡亂刪文)和葉一知發起的香港誌

    香港一向是一個只注重經濟的城市,以致香港人被譏為沒有歷史的族群。
    我們這一代,受前輩之孕育,社會對於保育歷史文物的意識亦略有覺醒。我們也應該培養下一代,讓他們繼續關注、保護香港的歷史和文物。
    香港的生命在於與別不同,如果香港人都變成內地人、香港變成跟內地城市一樣的話,那是自毀之路。(同樣地,那不是說內地人和內地城市「不好」)
    我們要保留香港的特色和優勢,亦必須讓下一代對香港歷史有更深入的認識,使其不至於讓現今片面、庸俗之愛國宣傳污染和洗腦。

    忘記「老香港」,最終會失去「香港」。

    所以,對於這本新一代寫的香港掌故,在下樂觀其成。亦希望這本書出版成功,可以吸引更多新一代投身於香港歷史掌故的發掘與維護。令香港可以繼續踏在過往的風霜上,發熱發光。(註二)

    (註﹕
    1. 葉一知自稱「旅行者」,含意請參見書首自述。我倒更喜歡沿襲李天命的「行者」一詞。
    2. 取自甄妮主唱的電視劇《奮鬥》主題曲。)

    ---

    筆記或骨頭﹕

    彩頁﹕「青山禪院被喻為香港佛教的發源地」

    應是「譽為」。

    p.43 提及牛奶公司,其實牛奶公司的意義不單是供應廉價牛奶。
    如果沒有牛奶公司,當時香港根本很難買到新鮮牛奶。居港西人和醫院都需要牛奶,牛奶公司在當時也應該算得上「公用事業」。

    p.45 「今天的婚姻,那裡還是件莊嚴神聖的事﹗」

    應是「哪裡」。

    p.53 「英國很快便委任陸軍上尉威廉.堅恩(Captain Caine)為首任裁判司,並於1841年4月30日上任。」

    也許我們按香港的習慣,稱之為「威廉堅」比較好,反正那條街也叫「堅道」。
    按尾音加個「恩」字,似乎比較接受內地的習慣,香港不應照跟。

    還有,那時既然是義律自把自為佔領,委任他的也不是英國政府,而是義律自己。

    p.75 「胰島素震盪」即 insulin shock therapy,其實是一種不可靠的治療法,所以提及主角(永恩)病情反而變壞,並不是甚麼奇怪的事。根據英文維基的介紹,盛行於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所以那位醫生提及這個故事,醫學背景是真實的。

    如果你看過《有你終生美麗》(A beautiful mind),主角納殊就曾在精神病院接受過這種「療法」,過程十分嚇人。

    p.121 「『美利』,其實是當年殖民地大臣美利爵士(Sir George Murray)的名字。所謂殖民地大臣(Colonial Secretary),乃港督的首席秘書,職銜等同今日的政務司長。」

    這點肯定有誤。

    首先,「殖民地大臣」當然不可能是港督的秘書,殖民地大臣(Secretary of the State for the Colonies)是英國殖民地部(舊譯理藩院)的主管、港督的頂頭上司。
    港督的秘書,是布政司(Chief Secretary,當年經公科課本也是這樣寫的),早期亦稱「輔政司」。
    作者混淆的原因,是因為兩者都有Colonial Secretary的稱呼。(早期的香港憲報就印上「Colonial Secretary」的頭銜,那是輔政司。)

    其次,現有的職位正式名稱應為「政務司司長」。當然,按照我們一般的簡便稱呼,這也不算錯。

    其三,如果英文維基的資料無誤,那麼美利爵士應該不是落成當時的殖民地大臣。
    書中寫美利樓落成於1846年,英文維基和中文維基則寫1844年。
    但英文維基記載美利爵士於1828-1830年擔任戰爭暨殖民地大臣,並分別於1834-1835和1841-1846年擔任一個稱為Master-General of the Ordnance的職位,中文維基譯作軍械總局局長(根據英文維基,此職管炮兵、工兵、防禦工事、軍需等事)。
    換言之,無論在1844或1846年,美利爵士都不是殖民地大臣。當然,為紀念「曾任」殖民地大臣的他亦有可能。

    p.124 「我們久不久會聽到官方人士說﹕『你看,美利樓是一個多麼成功的保育例子。』
    是的,其成功在於,當美利樓在中環時,它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但遷移到赤柱後,因位置不同,建築物料也有所改動,所以它由一級歷史建築降至不予評級。」

    這句正是香港官方「保育」政策的寫照。

    p.148-149 「新亞當時是全港最窮的大專院校……各人需要四出勸捐借貸,才能維持學校的運作。當中,包括台灣蔣經國。
    ……蔣介石非常禮遇這位國學大師,跟他一起共晉午餐……
    最後,蔣介石出於與錢穆的交情和對新亞之同情,願意捐助新亞,當中別無政治含意。」

    首先,給錢的是蔣介石。蔣經國應該是接頭人而已。
    其次,說老蔣捐助錢老「別無政治含意」,似乎有點欲蓋彌彰。我不是說蔣介石要干預新亞書院、或者利用新亞作反共基地之類。而是錢老本身就是反共的、新亞早年亦奉民國為正朔,老蔣支持他也合情合理。錢老遷台後,老蔣更為他築樓,足見老蔣對之相當尊崇。
    (又,錢老也不同胡適,不是自由主義者,只會宣揚傳統、不會找政府的麻煩,自是十分符合會搞新生活運動中華文復興運動的老蔣脾胃。)

    p.189 「金文泰,香港第十七任總督,是一個中國通,不單懂得中文,還在香港任官學生(即今日的政府主任)時學會了廣東話。」

    應是「政務主任」(AO)。

Comments (7)

  • (剛寫完一篇書介,轉過頭又讀到另一篇......)
    1. 野蟹寫抒情文,比寫時事評論好看。:p
    2. 近代中國人不是有「打倒昨日之我」的癖好嗎?:<

  • 「喻為」沒錯,你提的「譽為」是另一個解釋,不適用於此。

  • @chestnut_girl - 這我可不同意。這裡用「喻為」是不合理的,因為這不需要比喻,只要稱譽。

  • 1. 不覺得那句有任何讚譽成份,不妨找作者問問。
    2. 「喻」不只作比喻解,請查中文字典。

  • @chestnut_girl - 1. 可以問問

    2. 我查過台灣教育部國語辭典,但不覺得有其他適合的意思。
    3. 亦或妳不如告訴我「喻為」在這裡應作何解。

  • 問完作者再說吧。若真是讚譽,那便是我錯。

  • 我很佩服你每次看完一本書都這麼用心吧看到的漏洞(提議改善之處)羅列出來。我看的時候就會說、會批評,完了卻沒有像你那麼好,整理出來跟別人分享(加討論)。

    真的佩服!  

    我也覺得這本書應該很好看,只是還未買。書展那天沒有找到,現在沒有折扣又覺得有點......    我也是看吳昊先生的掌故書籍長大的!很喜歡呢!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