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6, 2008

  • consumption and culture

    出得黎行,預左要還。讀了人家的書,當然要寫兩句﹕
    通識.消費—大學生的文化考察個案》陳政成、姚偉雄編著,香港﹕光出版,2008-3

    自從政府宣佈新高中增設「通識科」後,大家亦隨之起舞﹕

    1. 中學在初中就增設通識科、或在高中開設綜合人文科作準備和汲取經驗。
    (開設綜合人文科是教育當局建議的,但初中通識科就被有關官員批評為不恰當,因為要先打好知識基礎才講通識云云。但我認為其實只有分科精細如大學,才需要通識科。通識作為科目,在中學並非必要。教授思考方法、資料處理之類固然好,但不是必然要開設「通識」一科才做得到。)

    2. 教科書商開始編寫和售賣「通識科」教材。
    (但採用的學校不多,因為通識科的題材比較熱門、貼身,所以老師大多自行製作教材。)

    3. 大家走進書店/書展,會發覺總有一堆書被冠上「通識教育」的標籤。
    (但是否適合通識科教學用,則見仁見智。我倒覺得所有介紹冷知識的書都有機會被當成「通識書」兜售。)

    4. 就算足不出戶,無線電視也為你提供「通識增值節目」《事必關己》。
    (可惜內容出錯,兼且把舊聞炒作當新聞。胡兄()在下已批評過。)

    由於「通識」泛濫,以致在下每次見到標上「通識」主題的作品,都帶有懷疑。究竟這是「冷知識」﹖還是通識科教學可以用得著﹖

    當然,有人會說「甚麼都是通識」。
    理論上,通識科的目標是能力,而非具體知識(雖然知識仍屬必須),不同材料都可以用以訓練同樣的能力。一位優秀的通識科老師可以把幾乎任何事情都變成教學題材。
    但這不是人人都做得到,大部分老師仍然會依照「大路」的題目和建議材料進行教學。不少學校亦「集體備課」,不同老師都會用相同的題材教導學生。
    所以,「通識」材料是否可以方便帶入課室利用、融入教學活動當中,就決定了它是否「實用」。

    ---

    作為「通識科」材料,本書最大的弱點是﹕「符號消費」或「消費文化」並不屬於通識科探討範圍之內。正兄看到本書立即想到「全球化」單元,但根據課程內容

    —全球化對人類來說是祝福還是詛咒?
    全球化有甚麼特徵和發展趨勢?
    —全球化為各國帶來利益抑或只是有利於已發展國家或者是國際性資金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
    全球化使文化和價值觀趨向單一抑或多元?帶來相互排拒還是融和、演進?
    —全球化的擴散是促進國際間的了解,抑或加劇了種族、宗教、文化和政治實體之間的衝突?
    —全球化在不同國家之間或在一個國家內所產生的影響是相同抑或相異?
    —世界各地的人怎樣回應全球化?為甚麼?
    —內地和香港的社會應怎樣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為甚麼?

    在下不需任教高中通識科,儘管標示了一些我認為相關的議題(藍色),但不知道如何把這本書套用到上述課題之中。期待對通識科更有認識的看倌指教。

    (這是說本書「符號消費」的理論框架難以套用到「全球化」單元教學,而不是說本書跟「全球化」現象沒關係。書中的聖誕老人、Cosmopolitan、二線品牌、迴轉壽司、可口可樂等,都是「全球化」(或全球在地化)的事例。)(另一例﹕益力多)

    編者之一說﹕「學生報告不是人家認為是小試牛刀的作品,祗看作示範作品而已。」但如果課堂裡不用教理論框架(符號消費)的話,這本書就變成「閱讀篇章」或「示範作品」而已。

    ---

    另一個應用的可能,就是乾脆把內文當成「閱讀篇章」用。
    本書提及的消費文化,有不少都跟「表現個人風格」、「潮流」或「埋堆」有關。其實跟通識科「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的內容也很有關係﹕

    主題1:自我了解
    青少年的自尊受甚麼因素影響?它與青少年的行為和對未來的期望如何相關?
    —為甚麼青少年被賦予某些權利和責任?
    有哪些流行而顯著的趨勢會對時下香港青少年構成挑戰和機遇?他們如何回應這些趨勢?
    傳媒所傳遞的信息和價值觀,對青少年有甚麼影響?
    —對於青少年把握機遇和應付挑戰,如逆境或重大轉變,各項生活技能為何重要?為甚麼有些青少年易於掌握生活技能,但有些卻感困難?

    主題2:人際關係
    —香港青少年常處身於哪些重要的人際關係?這些關係有甚麼獨特和共同的特徵?
    在不同的關係中,青少年如何建立身份和理解角色?
    為甚麼青少年與家人、師長、朋輩和約會對象的關係會有轉變?
    —香港青少年怎樣反省人際間的衝突和與人建立關係?
    —現代社會的人際溝通方式如何影響青少年與他人的關係?
    —甚麼因素促使香港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

    亦有些初中相關的學習經歷﹕

    (A) 主題1:自我了解
    影響個人發展的因素包括:隨青春期而來的生理、情緒和社群發展的轉變及處理這些轉變的方法;個人的獨特之處;兩性間的共通及相異處;個人身份認同及自尊自我形象及自我意識;個人的長處及短處;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金錢運用;處理壓力和挫折感;處理感情的經驗;面對陌生處境的策略;在挑戰的環境下作出決定等。

    (B) 主題2:人際關係
    影響對性的態度、人際關係、價值觀和信念的因素;身份認同和社會認許;個人在家庭及其他社群中的角色、權利及義務;友儕群體及它的影響;性別角色與關係;與異性的關係;從眾與獨立;在日常生活中化解衝突的簡單技巧;增進人際關係和社交技巧;尊重與自己有不同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人;在社區內與人溝通及和睦相處;參與社會事務的重要性等。

    老師大可把本書篇章當閱讀材料,讓學生讀一兩篇,然後討論個人感受、分析作者所言是否合理之類。書中涉及漫畫、遊戲機、玩具、時裝、壽司等等,都是青少年感興趣的題目,應該能起帶動討論、進入課題之效。

    雖然這似乎不是編者的原意吧﹖
    可是,書,只要用得著就好。

    ---

    那麼,還有甚麼地方用得著這個理論框架呢﹖有﹕通識科的專題探究
    「專題探究」是新高中通識科的評核方法之一,就像預科生物科的學生要寫報告、成績納入高考成績一樣。新高中的通識科學生也要各自提交一份報告,作為考試評估的一部分。

    根據課程文件,專題探究的宗旨是「獨立」、「自主」,題目是由學生自選的﹕

    學生為獨立專題探究選擇的題目,須與在學習範圍的學習有所聯繫,也須擴闊到六個單
    元的學習內容沒有直接述及的新問題、議題或情境上
    。簡言之,學生所選的題目須與一
    個或多個學習範圍有聯繫,並延伸到新的主題或議題,從而可以透過獨立專題探究的學
    習機會,聯繫、應用和擴闊他們在通識教育科的所學。

    課程建議了六個探究主題,以滿足以下條件﹕

    —引發多角度觀察和擴闊知識的可能性
    —聯繫三個學習範圍的可能性
    訂立有趣和學生可處理的題目的可能性

    儘管本書跟建議主題「傳媒」有關,但學生也可以選取其他題目﹕

    只要有關的題目與一個或多個學習範圍相關,並延伸到六個單元沒有直接探討的當代議題上,便可接受;即使學生選訂的題目與上述多於一個的探究主題相關,或與建議的探究主題完全無關係,也是可以接受的。

    「消費文化」當然涉及多角度觀察、橫跨不同範圍(肯定涉及「個人」和「社會」,「科技」則視乎如何處理),而且肯定是有趣和「就手」的題目。應該是很好的專題探究主題。
    如果同學有興趣進行消費或流行文化研究的話,本書可以提供「理論框架」和「示範作品」。除了學習理論、順籐摸瓜進一步找相關參考外,老師亦可以跟學生一起分析本書的各篇報告,看看有哪些優、缺點,讓學生更清楚報告該怎樣寫。

    除了本書,消費者委員會亦主辦一個知名的中學比賽﹕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
    消委會也提供了一些參考資料,相信不單消費文化研究,對其他主題的探究亦有幫助(因為不少方法是相通的)。
    我在《選擇》雜誌見過得獎報告的簡介,不過只有一頁,跟讀整份報告的感覺應該很不一樣。

    其實,如果不理會「通識」的話,我也贊成正兄所言﹕看學生如何分析這些「熟口熟面」的事物,也夠有趣的。
    本書亦可以讓中學生了解到,學問並不是遠離生活、沉悶的象牙塔文章,對生活習慣的觀察也是學問。學問就是對人生的反思,與生活息息相關。知識,沒有大事小事之分。

    「世事洞明皆學問」呀﹗

    ---

    感想、意見、或挑骨頭﹕

    (尤其有些涉及資訊評鑑和運用的問題,這是我的專業,所以就當「改簿」,挑出來示範一下。由此作者是大學生,所以我會比較嚴苛一點——反正大學生做報告也要被「插」的,希望適合中學老師作示範用。)

    p.23 符號論的「能指」和「所指」對學生而言似乎有點難明。缺乏文化研究訓練如在下,只能把「能指」理解為「文本」、「所指」理解為「意義」。

    p.31 「文化產業把一套作品的符號不停地複製到其他衍生的多媒體作品時,漸漸變成供應過剩。」

    相比聖誕老人,我似乎想到更本地化的例子﹕兩大電視台玩死「包青天」和「睇真D」的歷史。(其實現在還是一樣,一旦有新節目形式,兩台就會不斷出節目,令觀眾看厭為止。)

    p. 38 「當時筆者於報張撰文表示」,報「張」應為報「章」。

    p.49 「可口可樂公司更把原本有綠色和藍色的聖誕老人變成只有代表可口可樂公司的紅白兩色」

    如果這一句已經可疑的話,註釋更可疑﹕(抱歉,方某就是個會讀註釋的人,因為「魔鬼在細節」)
    「Urban Legends Reference Pages: Coca-Cola Invents Santa Claus, http://www.snopes.com/cokelore/santa.asp. Accessed on 2007-5-15。」
    這個網址可疑,是因為 urban legend 本來就是形容一些傳聞、不肯定的事,怎麼可能參考這樣(不夠確定)的說法﹖而且在我印象之中,snopes.com 好像是專門「踢爆」謬論的。

    幸好作者提供了網址,一查之下果然﹕

    Claim: The modern image of Santa Claus - a jolly figure in a red-and-white suit - was created by Coca-Cola
    Status: False

    該網址表示,雖然可口可樂利用了這個形象,但紅白兩色的「標準聖誕老人」早於可口可樂之前已出現。
    你拿這個網址作註釋,支持自己的內文,不是開玩笑嗎﹖

    p.53 同一作者的另一註釋﹕「荷李活廣場—裝飾主題﹕聖誕校園」,《星島日報》,日期不詳

    怎可能「日期不詳﹖」
    只要到 wisenews 把報章標題打進去,就查得到了吧﹖
    如果那是太舊的報紙,寫小型報告說「找不到」還可以接受﹔但我相信寫小型報告的同學,用的文章應該是近期的,在 wisenews 應該查得到。所以沒有查,只是懶,連上網用 wisenews 也懶。

    p.62 「最後,筆者認為今時今日的香港經濟暢旺,中產階層冒起,以致生活風格的需求大增。」

    其實前文完全沒有提過這回事,這是憑空而出,完全沒有資料支持的論點。
    當然,以小型報告而言,這種到結論才突然「冒」出來的論點,我也寫過。所以同情,但不能同意。

    p.68 「壯闊的氖單色波浪紋,使 iPod 的質感十分鮮明。」

    老實說,讀理科的在下,也不明白「氖單色波浪紋」是甚麼……不知是譯錯還是在下孤陋寡聞。

    p.75 (作者討論舊式手提遊戲機的技術問題……)「另外,它們均不能塑造一份文化價值,只停留在玩具的層面上,而未有進一步發展。
    那麼 PSP 和 NDSL 呢﹖簡單來說便是解決以上的所有問題,特別是文化價值。如此它們跨越了玩具的門檻,化身成一種符號(sign),它們的「所指」(signified)成功表達弱持有者的生活風格和社會地位。」

    新舊式遊戲機的分別,是否真的在「文化價值」呢﹖我不知道,但在這份報告中看不出跟 gameboy 有甚麼分別。

    p.77 「在一個同時追求統一性及差異性的社會中,手提遊戲機已成必備品。」
    一人一部手提遊戲機可以追求「統一」,但如何有「差異」﹖(就是顏色、遊戲不同嗎﹖)

    「新加和任天堂公司……」應為「新力和任天堂公司……」

    p.78 「……每場時間十分短促,極度適合消磨等車、乘車的『垃圾時間』。」
    不是要批評作者,但我實在不覺得那有多「垃圾」。

    p.85 「索尼(Sony)旗下的 Playstation 3……」
    後來我才知道索尼是內地對 Sony 的翻譯。我終於明白為何周星馳《鹿鼎記》的字幕會把「大學士索尼」譯成「Scholar Sony」了。

    p.87 「這結果除了反映港人盜版意識薄弱外……」
    我想那應該是「版權意識」吧﹖

    「但就切合潮流來說,無疑 PS3 是較 Wii 優勝的。」
    這結論的最終一句,我看不出在前文有何支持。又一個憑空而出的結論。

    p.88 註釋 3 「天涯社區—『陶傑雜文選登(轉載)』……」

    同 p.53 的問題,只要把標題輸入 wisenews 的話,應該會找到出處。
    引述「轉載」的問題,就是不能肯定真假。姑勿論有人陰謀造假欺騙學生,就是像「阿嬌曾表示拒絕婚前性行為」的誤傳,只有去查才知道真假。如果不查證,就可能人云亦云地犯錯了。
    (當然,人云亦云的錯,亦非不可原諒——每個人都會犯這種錯。問題還是那句﹕用 wisenews 很容易啦,交功課不能懶。)

    p.102 「現今香港人外出旅遊的目的有很多……坊間各種自助遊書籍,成行成市。由此可見,現代香港人旅遊行為已不單純是像從前的人一樣到郊外為了娛樂和消遣,而是為了見識異地文化……」

    作者提供的論據只是﹕旅遊人數增長、去哪裡、自助遊書籍增加,如何支持「不像前人」論點﹖
    在這裡「由此可見」四個字是假的,前文和後文其實沒有關係。但如果不仔細去想,就很容易跳了步,以為這個論點已經得到支持。
    (其實這裡只要刪去「由此可見」四個字,當成兩段文字並列,就沒有問題。有時作者濫用這些連接語,也不自覺地麻痺了自己。)

    p.104 (蔡瀾)「他的打扮永遠都是十分樸實,突顯其有學識、有修養、有品味的形象。」

    同上,「以」字所表示的因果關係其實並不存在。我實在看不出打扮樸實和學識、修養、品味有何關係——文盲也可以打扮樸實的。我亦不會因為蔡瀾打扮樸實而認為他有學識、修養和品味。

    又,篇幅問題﹕這篇文章並四頁,題目是〈比較蔡瀾與胡慧沖的旅遊文化〉,但頭兩頁都只是在介紹「旅遊消費模式的轉變」,第二頁尾開始討論「文化中介人」,第三頁中才介紹蔡瀾,介紹兩個人的篇幅其實不足一頁(蔡瀾約四分一頁、胡慧沖半頁),予人「妹仔大過主人婆」之感。
    主題似乎是「看文化中介人在旅遊消費中的角色﹕以蔡瀾與胡慧沖為例」才對。

    p.109 「90年代起,女士在香港社會的地位已攀升不少。……加上受西方文化薰陶,她們的思想較為開放,對性愛的態度也十分大膽。……為了突顯自己與傳統女性不同,她們不會買《姊妹》……所以當時新引入的 Cosmopolitan 便成為她們消閒刊物。」

    首先﹕文首(p.108)不是說「Cosmopolitan 自 1984年在香港出版」嗎﹖怎麼90年代還是「新引入」﹖
    其次﹕「對性愛的態度也十分大膽」的論點有何支持﹖當然不否認思想比較開放了,可是從大眾傳媒所見到的現象(和市民的反應),香港人怎麼說得上「大膽」﹖
    (冒犯一句﹕作者是否也受西方文化薰陶﹖是否同樣「對性愛的態度也十分大膽」﹖
    只要想想這句就知道有多不合理。)

    p.115 「這個情況,可以用《奢華,正在流行》一書形容情況……(引文)
    所以,有人認為 Cosmopolitan 透過廣告及各種示範等,放大了「人靠衣裝」的影響。」

    究竟「有人」是誰﹖是《奢華,正在流行》的作者﹖還是另一人﹖我看不明白。
    中文維基香港網絡大典,就經常可以見到這種「有人認為XXYY」而沒說明是誰的情況。

    (另參考偽基百科﹕據氏家族 )

    p.138 「可惜,我們推斷到在香港 H&M 消費的大部分都是「新貴」(new rich),他們的消息意念是以經濟資本主導。……」
    可惜,我不知道他是如何推斷到的。因為這段文字沒有上文下理支持,也沒有在註釋提供參考資料。他說自己推斷到,卻沒有告訴我們如何推理。

    最後,借 p.92 的 Kidult 題目發揮一下。

    首先,一見到「傑斗」為題,立即就會想起吳偉明的知日部屋。看看註釋,果然。

    其次,受敬愛的陳老師教導,我寫文章時總愛找引言作「卷首語」。其實作者對「傑斗」的「平反」討論,可以找到一句名言概括之﹕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離婁下》

    迂腐書生如某,自會覺得這樣加一句,格調完全不同。

    最後,書中部分同學犯的問題﹕濫引維基
    如果作者是一般中學生,交功課懂得引用維基的話,我會稱讚他「識貨」。
    可是,大學生還東引西引都是維基,那就不恰當了。

    最慘重的情況﹕可能被人誤導。例如剛結束的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中,綠卡事件就曾波及維基百科。英文維基「綠卡」條在謝長廷召開記者會前一晚被(不知何許人)修改,變成謝長廷攻擊馬英九的根據。
    如果抄了這些誤導的資料,輕則像謝長廷般「面懵」,重則功課泡湯。這種資料在中文維基更多(因為「有人」太多﹖),必須仔細留意。

    此外,維基也不適宜被當作權威引述(尤其對大學生而言),因為維基是網民編輯,沒有品質審查。
    我這樣說不是反對學生找維基百科,維基百科是很好的資料源(否則在下不會參與編輯),但不是這樣用。

    舉個例﹕
    我曾有一份功課,要討論學校如何成為一所「知識管理學校」。可是,雖然沒有走堂(蹺課),我仍然覺得自己說不清「甚麼是知識管理」,那怎麼討論呢﹖
    於是,我進入英文維基的 knowledge management,希望看看人家的解釋。但我沒有把維基的解釋抄到功課中(事實上我沒有把維基那條目讀完),我到文章後面找「參考資料」。
    英文維基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一般重要的概念都有不少參考資料可供選用。相比維基百科本身,那些參考資料都是「上得台面」,可以用來交功課的。
    其中特別有一篇〈The nonsens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吸引了我(因為它否定了我的功課﹗),於是我仔細閱讀,然後把這篇文章運用到我的功課當中。

    亦即是說,維基百科作為資料源,它的作用是方便學生了解課題,並把他們導引到其他「參考資料」之上,而不是把維基百科本身當作資料來引述
    個人認為,除非是一些眾所周知的事實(例如成龍生平、使用維基文庫的經典文本等)、或者很難找到正規參考資料的題目(例如﹕奶茶寵物小精靈),否則都不適宜直接引用維基百科。若是大型報告,也應該找成龍的傳記和《寵物小精靈大圖鑑》去查證。

    -------------

    延伸閱讀﹕正兄的「閱讀報告

    利益申報﹕這本書是編者之一(姚偉雄兄)贈送的。
    (儘管我不認為這篇是鱔稿,但利益收授講清楚比較好。請看倌自行判斷。)

Comments (8)

  • 符號消費,或正式來說,是符號學(semiology),在研究消費文化而言是很重要。 但香港,即使大學,幾乎沒有人正式教授,陳政成的課堂中有特定的section講符號學,已是很罕見的說。所以,"能指","所指"變得好像很深奧。其實如果有人開始帶頭教一些基本的概念,普及起來的話,符號這個"與我們同在"的項目,應該是可以廣泛理解的。正如經濟學也有許多複習的概念,但因為中學及大學有正式課程講過,大家也會表吸收到。
    所以,這本書反而是想拋磚引玉,希望日後香港通識課程會納入符號學的item ~ (非常長遠的理想... )

  • 感想、意見、或挑骨頭:

    (尤其是方兄「希望適合中學老師作示範用」,所以我會比較嚴苛一點XD)

    「……只要到 wisenews 把報章標題打進去,就查得到了吧﹖
    如果那是太舊的報紙,寫小型報告說『找不到』還可以接受﹔但我相信寫小型報告的同學,用的文章應該是近期的,在 wisenews 應該查得到。所以沒有查,只是懶,連上網用 wisenews 也懶。」

    上網多年我也不知道甚麼是wisenews。大學課程(或那些大學生的相關課程)是否有教他們用這個?

    「p.78 『……每場時間十分短促,極度適合消磨等車、乘車的「垃圾時間」。』
    不是要批評作者,但我實在不覺得那有多『垃圾』。」

    不是要批評方兄,只是看見那麼多「……「……「……」……」……」實在不順眼。我學過的用法是「梅花間竹」地用,聽說有些人最外層用雙引號,我自己最外層用單引號。

    「p.85 『索尼(Sony)旗下的 Playstation 3……』
    後來我才知道索尼是內地對 Sony 的翻譯。我終於明白為何周星馳《鹿鼎記》的字幕會把『大學生索尼』譯成『Scholar Sony』了。」

    翻查史提芬周的《鹿鼎記》片段,無論字幕、國語、粵語均是大學「士」而非大學「生」。

    「p.102 『現今香港人外出旅遊的目的有很多……坊間各種自助遊書籍,成行成市。由此可見,現代香港人旅遊行為已不單純是像從前的人一樣到郊外為了娛樂和消遣,而是為了見識異地文化……』

    ……
    (其實這裡只要刪去『由此可見』四個字,當成兩段文字並列,就沒有問題。有時作者濫用這些連接語,也不自覺地麻痺了自己。)」

    「現今香港人外出旅遊的目的有很多……坊間各種自助遊書籍,成行成市。

    現代香港人旅遊行為已不單純是像從前的人一樣到郊外為了娛樂和消遣,而是為了見識異地文化……」

    刪去「由此可見」,當成兩段文字並列,還不是有這個意思?有分別嗎?(其實這樣的斷言根本不可能找到甚麼有力理據)

    另,沒有旅遊不是「行為」,「旅遊行為」冗之又冗。

    「p.104 (蔡瀾)『他的打扮永遠都是十分樸實,以突顯其有學識、有修養、有品味的形象。』

    同上,『以』字所表示的因果關係其實並不存在。我實在看不出打扮樸實和學識、修養、品味有何關係——文盲也可以打扮樸實的。我亦不會因為蔡瀾打扮樸實而認為他有學識、修養和品味。」

    真正樸實的人就不會去「突顯」甚麼。背後可能反映了一些複的心態,例如打扮得樸實就是「扮野」等等。

    「p.138……

    最後,書中部分同學犯的問題﹕濫引維基。
    如果作者是一般中學生,交功課懂得引用維基的話,我會稱讚他『認貨』。」

    認貨?「識」貨是吧?

  • 我實習的學校有廿多年教通識的經驗,mentor 本身亦是新高中通識科多個工作小組的委員。他在我實習時多次強調「通識科的目標是能力,而非具體知識」,一定要在這目標下設定教學計劃才算理想。

    另外你要知道課程內容中的「探究問題」和「說明」是「建議」性的,並不是特定的範圍,教學只要是環繞「主題」的就可以了。如你想將「這本書套用到上述」「主題」之中,悉隨尊便。

    見《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頁 10)

    各主題之下設有建議的「探究問題」,為經常出現的當代議題提供可採取的探索途徑,同時也指示有關探究應有的寬度與深度。在處理範疇廣闊、具持久性的議題時,教師可就建議的探究問題選取各種具體的、時事性的議題,與學生進行研習。例如,在討論關於藥物的專營權問題時,教師可幫助學生檢視隱藏於議題背後長久存在的價值矛盾,例如,經濟利益的追求與法律考慮之間的張力。

    每一主題下的「說明」部分,旨在幫助教師和學生理解相關的內容及對某些議題建議一些探究的角度和方向,以供考慮。教師可靈活運用說明的內容,按學生的興趣和能力,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同工或會疑慮這樣做會否不利學生考試,我的 mentor 會分析歷界試題 (非新高中),以求揣摩出一定的試題範圍/模式以納入部分教程中。我根據 mentor 的建議到圖書館分析某一單元的歷界試題,發現現有模式是頗一致的 (雖近年出現預料之外的變更),範圍則比較波動 (資料題有可能跟出卷那年的新聞/新發現等有關;有某些「探究問題」經常在考試出現;或根本不在「探究問題」之列)。至於新高中的情況會是如何,則不得而知了。個人認為,根據基本/熱門/新知這個三個原則發展「主題」是比較好的做法,著學生多留意時事和閱讀課外書,在課程中多滲入培養不同能力的元素,學生自然能應付考試和終身學習了。

    ***

    「氖」應是指 iPod 外殼的霓虹燈那種冷色調吧,英文色名是 [Neon + 特定色 (Red, Green 之類)],iPod 只有「單色」款的,「波浪紋」是質感啦。

    「有人」其實是英文不指明誰人/間接的表達方式,如: It is shown/believed that... 用在一般寫作時 (如︰公文),是誰說的並不重要 (否則就不會這樣寫了)。不過這也是學術論文的典型寫作手法,嚴謹的自然要知道出自何人之口了。

    ***

    每間大學的圖書館應會不定期開 tutorial session,入學時也應該會講解圖書館的資源和一些使用方法,所以是専心的大學生應會知道 WiseNews 吧。上網人士除非對時事資訊有特定需要,一般應不會訂 WiseNews 來用吧,偶而有需要可到各公共圖書館預約免費使用。

  • 誤︰「我實習的學校有廿多年教通識的經驗」... 應是「十多年」...

  • @smileooooooo - 謝,改了。單雙引號只是我懶。

    如果沒有「由此可見」,前句和後句就只是並列,沒有指前句支持後句的意思。至於後句有沒有支持已非我批評的範圍了。

    至於 wisenews,大學並非必修,但大學圖書館為學生開辦(自由參與的)課程,肯定會教到。

  • 謝分析!

    現在才知道「索尼」? 你知道「索愛」是甚麼嗎? 猜猜吧! 回頭告訴你!  

  • 我也感謝中大有wisenews,否則功課更難做!

    不過,自己真的不會訂,離開了學校就用不到了,可惜!!!  

  • @姚偉雄 - 文化研究的基礎課程內容啊!可能別的系不教吧?!可是我們都學了,也覺得很好用啊,可以幫助我們分析、理解很多東西,更深入思考世上不同的現象。希望將來連中學生都有機會學吧!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