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14, 2008

  • Nothing hard as plastic

    [天下之硬莫硬於膠]

    刁民發現有學生把「硬」和「韌」混淆了,所以說膠比鑽石「硬」。

    我的回應﹕
    1. 不少時候發現學生連書面指示也跟不上。我懷疑究竟是我的書寫/表達能力有問題,還是他們的理解能力有問題。
    2. 教電腦運用的話,兩年前可以講幾個step,解釋原理,再讓學生做。
    今年的學生,我發現如果照舊,他們根本沒記住第一步(於是就做不下去),於是唯有逐一兩步教。我自己是不喜歡的,因為這跟抓著手教寫字沒分別。
    3. 無論是以「搜尋」作功課的結果,還是我為交碩士班功課而找學生示範上網搜尋,結果都發現學生在「斷章取義」。不清楚內文整體意思,只見到keywords就抄下來……結果找出來的東西和要求的並不相關。

    那份功課是小組習作,當然不是方某一人的產品。我們用問卷問了一些背景資料,然後開幾條問題請他們找答案﹕
    1. 輻射是什麼﹖
    2. 元素週期表中排第47的元素是什麼﹖
    3. 香煙有哪些有害物質﹖
    4. 太陽系有哪些行星﹖
    5. 「迷姦水」的化學成份中含有哪些化學元素﹖
    6. 全球每年死於哪一種癌症的人數最多﹖
    7. 為何天空是藍色的﹖
    8. 食物添加劑E621是什麼﹖
    (我們把1-4視為較易的題目,而5-8比較難,需要技巧較高)
    完成搜尋後,我們再跟學生討論。請他解釋搜尋時的行為,例如為何會選擇某關鍵詞或網頁。

    當然,我們的研究只在兩所學校各找四個學生,不能說代表了全港學生,但得出的結果頗「有趣」。(藍色是在下意見)

    首先,在各種網上資料源中,所有學生都認識 Yahoo、Yahoo 知識+、和 Youtube。(3Y??)
    有六個人知道的﹕Google、網上討論區。
    五個﹕百度、維基百科和Yahoo新聞(還是Yahoo…)
    四個﹕blog。
    三個﹕「百度知道」、Google news、和其他搜尋引擎(搜狐、新浪、MSN各一)。
    兩個﹕BBS。(這種古董還有兩人說知道,頗令我驚訝)
    只有一個認識 wisenews(看來還要多宣傳)
    沒有人表示知道 RSS。

    然後,當學生找資料遇上困難時﹕
    六個表示會問同學。(塘水滾塘魚)
    找家長、網友、和其他朋友(非同學亦非網友)的各有兩個。
    找其他家庭成員、學科老師、和其他老師的各有一個。
    沒有人打算找圖書館主任

    "the teacher-librarian did not seem to have played any significant role in their (students’) learning"
    —Alexandersson and Limberg (2003)

    所有學生都說沒有人教他們搜尋技巧,例如使用搜尋引擎的「進階搜尋」、布耳邏輯(AND, OR, NOT)、切截功能(*, ?)等。即是他們的搜尋技巧(如有的話)都是自學的。

    開始搜尋時,七個人先用Yahoo、其中五人同時用Yahoo知識+。只有一人(學生H)會先嘗試用維基百科找答案。

    我們原本預計搜尋需時20-30分鐘。結果所用時間由10分鐘至65分鐘不等,平均27.25分鐘、中位數42分鐘,遠超出我們的預期。(快的人不是因為找得快,只是因為他們放棄得快。我們容許學生決定何時停止的。)
    五個人放棄部分題目(=未找到答案而放棄),三人放棄5.(迷姦水),兩人放棄6.(癌症)。一個學生G(超級學生)放棄了三條題目,其餘四個學生各人只放棄一條。

    題目2(元素)和3(香煙)全部人都答對。題5則最難,只有一人答對(學生F)。題6也有四人答錯。
    三人表示題1(輻射)最容易,因為關鍵詞就在問題當中。
    四人覺得題5最難,因為他們只能找到迷姦水的化學名稱而非組成元素。(其實只要他們多走一步,改用該化學名稱作關鍵詞就可找到。但似乎他們只會用「迷姦水」作關鍵詞,使用這個通俗名稱的網頁,當然不會解釋化學結構。)甚至有兩人找到的答案根本毫無關係。
    兩人覺得題6最難,因為找到的網頁太多,而且找到的是癌症知識多於統計。(那是因為他們只用「癌症」作關鍵詞,所以找到很多無關的資料)
    在題6中學生只會打單詞或整句問題作搜尋,找不到就改改關鍵詞。他們似乎不知道去某些地方(如世界衛生組織)就可以找到這些資料。有些學生(包括我的學生)已找到相關網頁(如香港癌症基金),但只看了首頁就走,沒有鍵入仔細找。

    "participants tended to use search terms only from the original question"—Branch (2003)

    "Most children opted to search under broader terms ... rather than more specific terms"—Bilal (2002)

    學生E指出,他在小學時曾經試過鍵入全句問題,但發覺很難找到網頁(因為網頁未必有同一句句子),所以改用短詞。(這是因為他們不懂改寫句子作搜尋)
    可是,當改用短詞,結果就是回報一大堆沒關係的資料,令學生無法處理。他們最後還是要修改或加長關鍵詞才能接近答案。

    更大的問題,是學生似乎並不理會資料來源是否可信和準確。(跟很多研究的結論一樣,亦跟我在知識+型社會中提出的問題一樣。)
    他們只關注難不難找、要花多少時間。學生G甚至表示,如果在搜尋引擎回報的第一頁結果中看不到答案,她就會放棄,除非那是功課(所以她一人就放棄了三條)。學生F則認為如果花的時間太多就會放棄。所以他們只分別花了10分鐘和27分鐘,低於平均。
    當然,也有學生比較願意花功夫。例如學生E會看回報的一至三頁,打開三四個網頁看看,然後才會放棄(他用了52分鐘,沒有放棄題目)。學生H甚至深信「凡問題必有答案」(儘管劉兆麟會說這只是中學生心態),所以他用了44分鐘去找出所有答案。

    更有趣的是我們發現了一些關係。(儘管,因為人數太少,不能證實)
    1. 花最短時間搜尋答案的兩個人(即是最快放棄的人)平時不會去圖書館
    2. 同樣地,他們花在看書本和新聞的時間也很少
    3. 平時花最多時間看電視的人(如G),願意花在搜尋答案的時間最少。反之看電視時間最短的人(如學生B),花在搜尋的時間最多。
    (好像又提供了電視害人的證據。但我自小常常看電視的。)

    詢問學生為何選擇某網站開始搜尋,大多是因為熟悉,有很多學生在小學時已經用Yahoo。(不奇,連我們的老師都用Yahoo)
    也有一些學生選用Yahoo是因為用途廣泛。
    學生F說選用Yahoo知識+是因為問題夠多而且容易找到答案。再一次,又是只留意到知識+集合問題的能力,卻沒理會那些無名氏提供、不受審查的答案,根本不可靠。而且那些答案很多時候連引述來源也沒有,想查證也做不到。(果然是一個抄功課聖地)

    可是最省時間、放棄題目最多的兩位學生,答錯的題目似乎不比其他學生多。(即是他們沒放棄的題目,作答水平和其他學生相若,只是他們不及別人有耐性去完成所有題目。)
    其中一個原因,是對問題的理解,題5和題6都有很多學生「解錯題」(所以最後有耐性和沒耐性的都答錯差不多數目的題目)

    是故,硬膠天下無敵。

    ---

    那份功課是﹕Fong FuYun, Ip HingWai, Lam PakTo, Cao XiXi (2008). A study on the online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of juni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Hong Kong. MLIM 6319 Information behavior group assignment

    (註﹕標題改自《老子》﹕「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硬者,莫之能勝」)

Comments (19)

  • //那份功課是﹕Fong FuYun, Ip HingWai, Lam PakTo, Cao XiXi (2008)「A study on the online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of juni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Hong Kong」MLIM 6319 Information behavior group assignment//

    點解英文會用「」呢個引號o既?

  • @arttacker - 因為那是趕收工隨手打落去的。

  • 這其實是一個警號,在資訊年代,我們的學生竟然不慬得找合適的資訊。劣質資訊(如知識+)被奉若神明,深度資訊以及有關的搜尋技巧不被重視,我們得擔心下一代會變成什麼樣子…

  • 有幾點值得提出:
    1. 雅虎品牌有價, 甚至比google出名
    2. 識bbs的, 指web-bbs還是telnet bbs? 知道有bbs, 但他們去那個bbs? 這是我的個人趣味
    3. wisenews連我平日都不會想到, 更何況找資料
    4. RSS我覺得並不user friendly. 最初時候我連它是個程式還是web application都不太懂得, 而且看comment回覆並不方便(要知道好像刁民或者方大或者肥醫生, comment含金量甚高), 如果不是看blog看上癮的話根本用不著RSS. 所以學生不用並不奇怪.
    5. 二十年前, 我學校都有圖書館主任, 但我對他的主要印象也不過是教學生怎善用圖書館, 本身不是"會行會走會立即出答案的圖書館(一笑), 誰會想得到去找圖書館主任答一些學科問題?
    6. 我覺得學生的問題之一在於他們不知道"答案應該長得怎麼樣"
    7. 用電腦越多, 越缺乏耐性去尋找下去, 還是說是if and only if的循環, 有待考察.
    8. 很重要的觀念: 讀書沒錯求知識, 但沒甚麼人以"學知識"為樂趣, 大多數人只求應付困難而讀書,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特別是我以為學生容易放棄的主因.

  • 贊同chemhazard的第四第五點。
    可否介紹一下RSS在這些時候可以怎樣使用?

  • 我想轉貼這篇文章, 因為我覺得你的分析很詳盡

  • @copylion - 謝。現在除了中一學生會學硬件外,中二三都是學軟件的。不過有些學生就是連 excel 都沒用好。

    我認為學習搜尋和評價(evaluate)資料,比其他軟件應用都重要。
    但這肯定不是單一科目的責任。

    @raymondwoo - 跟朋友討論到流感恐慌時,他提到「如果讀者沒知識,如何教他們選擇可信資源」的問題。

    結果當然只能訴諸「權威」,無論是學術權威,還是 blog 界冒起的權威。
    我「打沉」了他寫一篇討論文章的念頭(罪過),因為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常識」的問題。一個人能夠看出某些資料是胡說八道,需要是一定的閱歷、知識基礎、和把不同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

    @chemhazard - 1. 所以其實大有可為。

    2. 沒有問,只是給他們一個 list 自己選。
    3. 那只是因為你用不到吧。如果真的要找新聞,wisenews絕對是有用的。問題是,大部分學生都只需要找最近期的新聞,那麼wisenews就似乎不重要了。
    4. 所以我也沒有highlight結果,反正我自己也沒有用。
    5. 圖書館主任當然不會答學科問題(除非是他學的科目),這問題的重點在於﹕學生似乎不把圖書館視為資源,沒打算去圖書館找答案。
    6. 需要找答案的人,通常都不會知道答案的「正確」模樣,否則就不用找了。但至少,要看得出甚麼答案比較可信,這關乎於「常識」。
    8. 沒異議。

    @bigarnex - RSS只在問卷中,問他們認識哪些資訊源時出現過。

    理論上,如果把RSS集合起來,應該可以製造一個個人化搜尋系統。
    (我有個朋友就把他看的 blog 都用google reader訂閱起來,然後設立一個專門只搜尋這些 blogs 的功能。於是他可以從這些他「信任」的資源中搜尋資料,而無需每次都過濾一大堆資訊。這也算是一種方便,儘管我並不提倡如此。)

    @kameyou - 只要引述來源的話,隨便。

  • Hey, guy!  Wisenews is EXPENSIVE!!!!!!  (Except when you are at CU, so that would be free......  )

  • 是故,硬膠天下無敵。  Want to 'laugh die me'?   

  • @Frostig - 不少學校有訂 wisenews。

    敝校也訂了,問題是用量不多,這樣顯得很貴。
    試想想如果大家都不用訂報紙,就用 wisenews 的話,除了省下訂報錢,而且 wisenews 會變得「抵用」。

  • 純粹八卦一問,wisenews有幾貴?

    不過以wisenews取代報紙則不太可能
    除了沒有圖片外,圖表會完全走樣

  • @jac - 他們聲稱個別定價(而且要視乎多少人用),沒有統一價格。不過中學一般應該是每年幾千元左右。

    對於香港主要報章而言,wisenews有原本報紙的掃瞄圖片。

  • 方老師:

    為什麼是hard as 而不是harder than?

  • @smileooooooo - 你對。只因為在下心中想的是「沒有膠那麼硬」。

  • 按:Wisenews 已不是各位想象中的貴。
    另﹐近一年內已有三四家競爭者﹐網上搜新聞已經略為開放了點﹐
    但新聞質素大跌﹐尤其是編審核實能力﹐讓我覺得慘不忍睹。

    作為一個網絡技術員﹐我有興趣評價一下你們設的題目和現今網絡搜索環境的關係。
    倒是可能會有很大幅篇﹐暫時擱下。(近來連寫文也沒力了)

  • 一個很有趣的小調查

    不過以我這種看港產片大、愛走精面的人來說
    最關心的還是最後數段
    如果用10分鐘時間來搜尋得出的結果和用65分鐘是差不多
    為甚麼要浪費那55分鐘?

    相信「醒目」的學生也會提出同樣的疑問

  • @McSkin - 請留意,那是因為前者放棄了太多題目,在餘下的題目中,答錯數目和後者相若。

    亦即是說,後者答對的數目多得多,這就是多花55分鐘的效用。
    最後那段的意思是說,如果單單比較大家都有答的題目(如果後者也只花10分鐘的話),大家答對答錯的應該差不多(=大家的能力差不多)。但後者有耐性,前者則沒有。

  • 看來老師還是不禁止學生做project時上網找資料。要資料的話,只可以用圖書館那些,還要列出參考書目。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