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9, 2008

  • magazine 200801

    [今期注意(2008/01)]

    《明報月刊》2008年1月號

    最吸引的文章,大概就是透過蔣介石的日記,看他如何對待毛澤東。既想他死但又希望他會跟自己合作的自我矛盾。
    在謀略而言,蔣介石和毛澤東相比,似乎差太遠了。不過,如果當年毛澤東死了,蔣介石是否不會(亦不能)把中國玩得那麼「盡」﹖

    劉銳紹討論「改制改革的結」。既然中央能夠靠曾蔭權直接面向市民,又哪會買民主派怕﹖只要不重蹈老董太遠離民情的覆轍,小心翼翼的,香港人根本就會忍受一個不民主的政權(反正忍英國人也忍百多年了)。民主派既無籌碼,權在我手的中央自然不需要跟你講甚麼「互信」了。

    馬龍的漫畫很有趣,說了兩句話﹕

    「如果……民主普選是好東西,為什麼要再等十年

    如果……民主普選是壞東西,何不乾脆說﹗﹗」

    有分析說中央有誠意讓香港普選,我不懷疑。但那肯定不是「真民主」。
    問題是,民主派有沒有「假戲真做」的勇氣,香港市民有沒有「把假戲變成真」的決心。
    只要市民施壓力,「假民主」終有一天會變真。(正如有梁家傑同台,曾蔭權也要向全港「拉票」。再假也好,總算要面對市民。)
    如果市民沒要求,「假民主」就是一道很好的麻痺劑。就像奧古斯都不稱帝一樣。

    對於我們而言,假民主是一種侮辱。是侮辱我們的智慧和尊嚴。
    對於中央而言,假民主是很安全的政改方案,因為中國傳統最怕失控。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資本主義,「有中國特色的(假)民主」也可以變真民主。
    全視乎我們有沒有階段式策略和足夠的意志,和,我們有多長命。

    另一篇論〈十月革命與馬克思的政治理論〉短文,值得香港人回頭看看共產政權的開端。
    還有一篇〈梁湘罷官〉,趙紫陽大家都知道,但還有一些其他受罪的人,我們卻未必認識。

    《科學人》2008年1月號

    有趣的封面故事〈異形就在你身邊﹖〉,源自科幻小說的概念﹕與已知生命形式完全不同的新生命。
    雖然「地外生物學」被譏為「還未找到研究對象的學科」,可是這種「非一般」的眼光,卻令我們對於眼前的生命形式和演化,有更多的反思和認識。如果沒有「異形」,我們往往對眼前的東西習以為常,看不到其中特別之處。(甚至以為生物非如此不成,變得自我中心。)

    (不瞞你,初上大學的時候,我曾經想過響應李逆熵的呼籲,以「非碳生命的生物化學」當研究題目。)

    一噸二氧化碳賣多少﹖〉令我想印給學生看,但因為太長,所以沒有印。
    講環保講得多,往往變成「生活小節」的討論,很多時候令人覺得「少丟一點有甚麼用﹖」。也許對於迷信「中環價值」香港人,也要讓他們知道除了道德遊說外,還有甚麼「實際」的方法。
    不過,正如作者所言,碳交易並未成熟,有很多漏子。政府管制(例如碳稅)還是必須的。

    於是我印了〈基因決定你吃啥﹖〉,我覺得對學生(甚至老師)都更貼身的消息。
    儘管消委會常常出面「踢爆」有誤導成份的醫療/科學聲稱,但市面還是充斥這些說辭。
    美國最新的噱頭就是「營養遺傳學」。
    營養遺傳學本身是一門正規的學科,就是旨在研究飲食和基因的互動,希望藉此達致個人化醫療,甚至有點像中醫的「食療」,針對個人基因透過飲食減低患病機會。
    可是,這門學科還有太多不肯定的地方,遠遠未到實用化的地步。但已經有商家聲稱可以達到效果,向(怕死的﹖)民眾推銷貴價營養補充品,和打開報紙也看得到的健康忠告。事實上,他們的推銷和忠告,跟你的基因沒有多大關係。

    聽了覺得很熟﹖
    是呀,反正我認為市面大部分的健康聲稱,跟這種噱頭沒有分別。
    但信者得救,人就是愛當冤大頭。

    然後,是兩篇討論「語意網」的文章。(原來暴民大大也寫了這篇,不找沒留意)
    事實上,我認為這種東西跟圖書館的關係很大(因為圖書館就是資源中心)。這兩篇文章雖然很普及化,但看完後我還是不敢說理解背後的技術。

    最後,我誠意推介生物科(或科學)老師找來看的﹕〈顯微鏡下的生命藝術〉
    一般而言,生物科看的顯微鏡片和圖像,為了遷就課程,都很簡單、清楚,沒有甚麼吸引的地方。
    這幾頁網上沒有的,就是「2007年奧林帕斯生物顯微攝影大賽」的得獎作品,老師可以在堂上投影一下,讓學生看看最新科技如何讓我們看到生物的「內在美」。

    國家地理雜誌》2008年1月號

    封面故事〈來自火山神靈憤怒的警告〉報道印尼火山爆發。

    面對火山爆發,有「不動如山」的巫師﹔小心翼翼的政府和科學家﹔躁動著要去除「異端」崇拜的伊斯蘭教士。
    最有趣的是,儘管印尼早已成為共和國,原來還有「蘇丹」存在(蘇丹是以往的統治者,現在馬來西亞文萊也有蘇丹)。那位看守火山的巫師還是由蘇丹依傳統僱用的。

    高科技垃圾何處去〉是我印給學生看的另一篇文章。
    我的舊手機用了八年才換,學生引以為笑。他們應該要知道,隨便丟棄的電子產品,會為別人(和自己)帶來甚麼問題。縱使我們不是丟在垃圾桶,而是賣給回收商,它們最後也可能堆成垃圾山。

    中間有一連頁「不定時的電子危機」畫示,說明電腦各部分含有哪些有害物質,回收率又有多高(低﹗)。可惜因為圖的背境顏色太深,不適合油印,唯有割愛了。

    回收大觀園〉,另一篇想印給學生看的文章,因為那些圖表很有趣,應該可以一新學生的耳目。畢竟他們學的只是圓形圖、棒形圖、折線圖,其實圖表還有很多種,可以表達不同的數據。

    數據雖然是美國的,但也可以從中看到回收的力度十分不夠。
    可惜,這篇的文字太少。如果印來給學生看,除非我想得出很傷腦筋的問題,否則小朋友也許掃過就算,然後老師就會怪我給他們太少字看。

    神祇的容顏〉介紹千多年前的印度石窟壁畫。

    有多美﹖我不懂評論。但有一幅畫很有趣,畫一隻猴子騎在牛頭後,雙手掩著牛雙眼。旁邊說明﹕

    「畫在阿塔石壁上的寓言故事中,最迷人的其中一幅裡有一隻猴子與前世生為水牛的佛陀。在這個殘缺畫面中,佛陀忍受著猴子的滑稽動作﹔後來猴子戲弄一隻未獲啟迪的水牛,被踐踏至死。」

    有沒有想起一些人﹖

    回首前塵往事〉報導北達科他州高地平原的廢棄城鎮,照片展現出很恐怖的末日景象。
    香港實在是個太擠的地方,儘管很多人捨不得舊區重建,但再舊的區也不致於如此。
    要在香港找到文章形容的狀況,恐怕只有到新界一些荒廢的偏遠原居民村落才見得到。

Comments (2)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