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14, 2008

  • the map of food

    世界地圖系列又一本﹕
    食物的世界地圖》21世紀研討會編,台北﹕時報,2007

    栗子姐(/姑/姨/婆 )說這本書錯得很嚴重,毫無品味、吃飯只為填飽肚子的方某倒視而不察。
    何況,任何一本討論食物歷史的書,大概都很難保證正確。因為各種傳說太多了,而且大多沒有正式的記載。就是在本書中,作者也表明書中記載的,只是各種傳說中他們認為「比較合理」的而已。要把食物的歷史徹底梳理,顯然需要不下於編撰百科全書或大字典的功夫。

    如果不計較準確度的話,本書也算是有趣的讀本。有很多不同國家文化的飲食故事。當然,無需盡信就是了。
    這本書跟同系列的相比,總算多一些「地圖」,用來顯示各種食物的(大致)流傳途徑。

    (最奇怪的是,在本書封面上,我竟然發現趙薇、張國立變成「美食旅遊作家」了。)

    ---

    筆記,或挑骨頭﹕

    p.22 「馬鈴薯被引進西班牙屬地尼德蘭(Nederland,現在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

    如果寫英文的話,那應該是 Netherlands,現在這個詞專指荷蘭。對於三國,稱為 Low Countries (低地國家)比較貼切。

    p.31 「在篤信天主教的愛爾蘭,英國國教會對於天主教徒的鎮壓行動不斷,特別是自從十六世紀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與羅馬教廷決裂之後。」

    不知是原文還是譯文有問題。當然是英國教會獨立(即聖公會)後才會鎮壓天主教,先前英國國教就是天主教,何來「特別是」決裂之後才鎮壓﹖

    p.36 「像這樣用胡椒來比擬辣椒的辣味,在歐洲語言裡也有類似的情形。例如英語紅辣椒(red pepper)的pepper不用說也知道指的是胡椒。」

    這是我搞錯了,一見到 red pepper就想起紅椒。
    Red pepper的確是紅辣椒,紅椒的英文是 pimento 或 sweet pepper (甜椒)。

    p.38「十六世紀前葉,鄂圖曼帝國侵略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時發現了辣椒。數年後,他們遠征至多瑙河沿岸並在匈牙利建立殖民地,就在那時把辣椒也帶過去了。」

    鄂圖曼帝國何來伸延到印度了﹖
    但我無法解讀出本來的正確意思(如果日文原本有正確意思的話)。

    p.66 「培根」即「煙肉」(bacon),又一個意譯優於音譯的例子。

    p.80 圖註「圓米就是我們日常所吃比較黏的米﹔長米則是東南亞、西亞、歐洲常吃,比較粉的米。」

    他指的是「珍珠米」吧﹖那麼日本人吃的。
    這本書是日本人寫的,用「我們」沒問題,但翻譯時不能不改。

    p.82 「雖然深受中國飲食文化影響,可是菲律賓人又和中國人不吃冰涼菜餚的習慣不同,不管是飯、菜還是湯,他們都特意涼了之後才開始吃,這一點令人覺得十分有趣。」

    受中國影響嗎﹖
    東南亞本來就有不少菜色是放涼才吃的,大概是氣候問題吧。

    p.84 「其實優格原本是土耳其游牧民族所製造出來的,連名字都是來自土耳其語。在土耳其,優格通常被拿來加入沙拉或湯品等料理中,在希臘及保加利亞等地也採用同樣的烹調方式。另一方面,優格也被傳往中亞以及印度等東方國家。」

    酸乳酪來自土耳其,是這樣的嗎﹖(維基記載,yoghurt這英文名是來自土耳其的。)

    p.86 「名列世界三大料理第一位的法國料理,據說如果沒有醬汁,就無法成就龍頭地位。」

    抱歉,作為中國人,我不服氣。

    p.90 「其他還有一些冠上日本的食物,這裡再介紹一種叫作「日本風味」(Japanaise)的半球形冰淇淋(bombe glacee)。bombe是法文炮彈的意思,用在點心就表示一種有兩層構造的冰品,外層是比較硬的冰淇淋或雪酪,裡面則是比較柔軟的冰淇淋。讓人感到疑惑的是﹕這道甜點的外層是桃子雪酪,內層是紅茶口味的冰淇淋,比草石蠶更讓人不解為何是日本風味,簡直是無從猜起。」

    是因為內裡包著紅茶冰淇淋,像日本國旗「日之丸」吧﹖

    p.108 「一般烹調羊排或小羊排,不是用火直接燒烤就是裹一層麵包粉再用奶油煎炸。」

    「奶油」這詞真的很煩,一時是「cream」,一時卻是「牛油」。

    p.150 「以狩獵的守護女神為名的不是點心﹔說到法國料理的「黛安娜風味」,指的就是雉雞、鹿等野味的料理。」

    人家就是「狩獵」女神嘛……當然是吃野味啦。

    曾經有人舉出「不准做 mince pie」為英國的荒謬法律,這一段可以解釋他們的疑惑﹕

    p.156 「中世紀的基督教徒根據耶穌誕生的傳說,一開始把這種派做成馬槽的樣子,並用派麵糰做成小人偶放在上面。不過,在清教徒革命之後,他們認為模仿聖子所做成的派是一種「偶像崇拜」而予以杯葛。克倫威爾的國會甚至決議人民不得再做,也不能再吃這項食物。」

    p.169「雲吞這個詞彙蘊含著希望考生能有凌雲壯志,一舉通過科舉考試的意思。不過雲吞是粵語的說法,以標準國語來說就是餛飩。」

    一向「雲吞」就是「餛飩」的廣東話(而餛飩則源於「混沌」),真的沒聽過這種解釋……

    p.170 「有關饅頭的傳說,有一則傳說與《三國志》的英雄諸葛孔明有關。」

    是《三國演義》吧﹖

    p.173 「像魚翅這類乾的食材稱為「乾貨」。「貨」通常是指非常昂貴的東西,一般將乾鮑魚、乾海參、魚鰾或海燕窩(譯按﹕珊瑚草的俗稱)與魚翅合稱四大海味而受到珍視。」

    「濕貨」很貴嗎﹖街市一般魚菜水果也算「濕貨」。
    四大海味應是鮑(魚)、(海)參、(魚)翅、(魚)肚吧﹗(魚肚即魚鰾)
    海燕窩這種東西,算我孤陋寡聞,真的沒見過。

    p.174 「像平民料理中的「八寶菜」這樣以吉利的數字與文字組合來取名的方式,筵席料理則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蒸魚料理就叫作「富貴有餘」,因為「魚」與表示有餘的「餘」同音。通常筵席的最後一道主菜是魚,同樣是用來表示多到吃不完的意思。」

    有知以來,我去的飲宴從來沒一次以「魚」作為最後一道主菜的。
    就是不計「炒麵飯」、「美點雙輝」和生果,「蒸魚」後通常還有一道「當紅炸子雞」。

    p.180 「……後來並設立了「伊比鳩魯學園」,開始研究教育。據說,那裡也是首次招收女學生的學校。

    這裡「school」應譯為「學派」吧﹖

    p.201 「源由是一八一一年拿破崙之子誕生時,有人獻給他一桶白蘭地。這年天上出現慧星,葡萄大豐收,因此祝賀的氣氛非常熱烈。」

    是「彗」星。

    p.210 「暫時離開美食的議題,來談談與拿破崙三世非常有關的食品—乳瑪琳(margarine)。」

    植物牛油就植物牛油,搞一個沒人聽得明白的音譯來幹啥﹖

    p.212 「當時的上流社會常沒來由地討厭大蒜的味道……」

    這跟僵屍怕大蒜的傳說有關係嗎﹖

    p.218 「一般人常說,歐美人把麵包當作主食。麵包雖然不似米飯之於日本人那樣具有主食的地位,但對大多數的歐美人而言,麵包絕對是最基本的地位。」

    這段真令人難以理解。

    p.235 「總而言之,直到近代為止,鵝在歐洲都被視為一般老百姓的一點小財產。如果連鵝都得殺來吃,那就表示生活陷入了困境,了無希望的意思。」

    就像中國人家裡的雞。

    p.237 「羅馬最強盛時期的酒宴,大部分是將前菜的套餐與主要的套餐分開,前菜通常以蛋為第一道菜,之後整個餐宴則以蘋果作為最後一道甜點,這是筵席的基本流程。特別因為蛋是酒宴的第一道菜,所以廚師花了很多心思在這道料理上面。」

    有沒有想起蔡瀾拿「蛋」來考廚師﹖

    p.246 怎麼日文的鱈魚(tara)跟土耳其文的魚卵(tarama)那麼相似﹖

    p.272 「炸菜—油炸料理的總稱。有不裹麵衣不沾粉直接油炸的「清炸」,以及以紙包覆再炸的「包炸」等各種方式。」

    後者好像沒吃過。

    「潤餅—一種類似可麗餅烘烤成圓薄狀,將肉或蔬菜與甜麵醬等一起包起來。春捲和潤餅都是立春的應景食品,現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吃到。」

    沒吃過,跟我有關係嗎﹖

Comments (18)

  • 潤餅台灣有…
    但跟春卷差好遠喎!!

  • 大大把上一篇刪除了?

  • 1. 佢冇話一樣。

    2. 收埋左,之後會有個「潔版」。
    你果邊冇必要改,我係覺得D討論會惹麻煩o者。

  • //「培根」即「煙肉」(bacon)//
    食「培根」我覺得係食人肉...

  • 知識就是煙肉。XD

  • NeDerlands好像不是專指NeTHerlands啊……

  • ivyst: Nederlands是荷蘭語,不過作者真的寫錯,因為Nederlands在荷蘭語中是解作「荷蘭語」的,並非「荷蘭」。而(The) Netherlands就是荷蘭官方認可的英文寫法,因為Holland只代表國內其中兩省,不過一般非荷蘭人都不太介懷。

  • 不是說錯得很嚴重,只是看見書中把 bread and butter 譯成「家常便飯」,覺得有點過份罷了。

    我對吃也沒甚麼研究,書中會否有其他的錯,實在不得而知。

  • 另加我的連結有點怪 (我在舊文中只問了一句),不如刪掉吧?

  • 1. 書裡面沒寫錯,是Nederland﹕http://nl.wikipedia.org/wiki/Nederland
    只是我在後面的引文忘了改回 -th-。
    這個 Nederland 指荷蘭,而非三國。不過,比利時曾幾何時也是荷蘭的一部分。

    2. 對於 bread and butter,香港人應該熟悉。如果我們想起那本《性是牛油和麵包》的話。
    (那是一本討論性工作者的書)

    那個連結,只是告訴人家誰是栗子啦。

  • 1) 愈是熟悉愈容易錯,所以在出版前的查證工作很重要。

    說起來,同系列另一本《常識的世界地圖》,最終也沒讀完,因為那個 bread and butter 的錯,讓我對整個系列失去了信心。當然,書的編排也不見得很吸引就是了。

    2) 要我說多少遍,我不是叫栗子啦!別害我讓真的栗子告侵權......

  • 是不是要我叫栗子姐﹖

  • 栗子姨/姑/婆都得,總之唔好用咗人哋個名!(發火~~~)

  • 不懂分......   

    紅椒跟紅辣椒不一樣的嗎?那麼紅椒是指那種紅色的 Bell Pepper 嗎?

    請見諒我的孤陋寡聞!(及請解答,謝。)

  • That's why 本人一直都無法視台灣文等同於中文...... 

    台灣人的音譯異常恐怖,可不是一般的恐怖。培根、優格、甜不辣等都是經典,不能盡錄。更恐怖的是,他們以為那些真的是中文,想當然地以為我們能理解......   「乳瑪琳」更是你的最新「精選推介」!

    不過,話說回來,港人叫「煙肉」,也有中國人叫「燻肉」...... 不過最少雙方都可以理解......

  • 1. 紅椒跟青椒一樣,是不辣的。

    2. 那又不能此記,香港也有巴士、的士、多士和士多。
    還有燕梳、按揭、科文、沙展等等單看中文也不知道是甚麼的東西。

    杯葛倒是大中華通用。

  • @fongyun - 燕梳不是書面語啊!「沙展」也有「正名」的呀?!(不像「培根」,「培根」就是正名,就是書面語!!!)

    甚麼是科文?(Sorry,我笨。)

    巴士的士那類不一樣,因為沒有本來的概念,類似假借,是引入的,好像「巴士」,現在誰都知道了(中港台的人),更已被中國收進「規範詞語」之列。(當然,我也明白公共汽車和出租車...... 不過,有人說過,公共汽車意義太廣,不及巴士好。)又好像「意大利粉」和「義大利麵」,因為是意譯,所以儘管叫法不同,大家都會明白,因為「粉」和「麵」都是固有概念。而中國的燻肉和香港的煙肉都是有意義的名稱,不像台灣的培根,根本只是亂來的音譯...... 重點是,應該先考究自己的文化裏面有沒有類似概念/東西,如果有的話,必取意譯為優先。又,如「甜不辣」,要盡量避免一些有相關意思的字,免卻「遐想」以致誤會。(Tempura 當然不辣,可是也不甜呢!)「黃油」、「牛油」和「奶油」都沒有大問題,「植物牛油」就很明確清楚了,偏偏要搞一個「乳瑪琳」出來,跟「奶油」這個常見的物品一點關係都扯不上,就是問題。

    這就是我說應該避免的「普遍低水準」翻譯,就是台灣文的一大問題。

    那麼,紅椒應該就是那種紅色的Bell Pepper 了,我想。謝解答!

  • @Frostig - 科文 = foreman,管工之謂也。地盤常用。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