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19, 2007

  • where can the plastic hide?

    [廣大何容一物膠]

    ---

    心繫家國又一聞﹕

    中國成為世界第一造假大國後,繼續精益求精。

    世上有「假食品」,亦有「假新聞」,並非中國獨有。
    但唯獨在中國,連關於「假食品」的新聞,原來都是假的﹗

    明報﹕紙皮作餡新聞實為造假報道

    這前無古人(保證後有來者)的)「雙假」產品,代表中國的造假文化又提升到另一境界,獨步全球。

    (但這宗新聞出台的時候,根本沒有人會懷疑—包括我。因為假貨實在太多,既然有化學蛋、大頭奶粉,連皮鞋都可以煉奶,用紙皮作肉餡有何難﹖
    可謂負負得正,假假成真。)

    ---

    心繫膠港﹕名畫當不雅影視處鬧笑話

    還是鬼佬的回應最大快人心﹕「STUPID」

    響應庫大,齊貼不雅物品﹕

    (嘩……露晒點呀……告我丫笨﹗)

    蔡志森指封面可接受,那麼我倒想知道,當年說大衛像「不雅」的評審員,又是何方神聖﹖香港還有比死光社更「嚴於把關」的﹖

    「他認為作品非旨在挑起觀者性慾」

    -->咁究竟邊位淫審委員睇完《中大學生報》被挑起性慾﹖請他站出來作證。
    頂多我代學生報送他避孕套乙個,先到先得。

    「他補充,每年淫審處都會審評極多作品,絕大部分評審都不存在爭議,標準不會令人無所適從。」

    -->「沒爭議」,只不過沒有人閒著跟你「爭議」罷了。
    除左淫審委員,有咩人鍾意危襟正坐睇色情物品﹖

    ---

    鄰博指明報訪問死光社校長的報道有抹黑之嫌。

    但如果那些說話全部是這位校長親口說出,而不是明報記者「老作屈佢」的話……
    你怎麼能肯定是記者故意排成這樣,還是這位死光頭頭,根本說不出一個合理的論點﹖
    (觀乎死光同人歷來聲明的水平,此說甚有可能)

    既然博主也同意這位校長的言論「低能」,那麼就算記者原裝照錄,也會同樣「抵死」。

    明報抹黑他﹖
    也許吧。(畢竟「學生報事件」中明報也被死光勢力整了,絕對有動機)

    博主說﹕「在這樣爭權﹑互相攻擊的氣氛下,香港還有得救嗎?」
    看看是誰先爭權、先攻擊人吧﹖
    還是那一句江湖規矩﹕先撩者賤,打死無怨。

    (當然,博主針對「傳媒責任」,這方面我並無異議)

    --------------

    有人在討論「膠」字該不該用。
    但讀書時竟然給我讀到這樣一段「膠的考證」﹕

    嘉慶時,鮑桂星任河南學政,以割裂文句命題而著稱。一次他將《中庸》篇內的「今夫山,一捲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一句,命題為「大草」,即取前句尾,後句首,而拼湊成題。這樣的命題,學子拿到以後哭笑不得。士人詩評曰﹕

    「廣大何容一物,滿腸文字亂蓬茅。
     生童拍手呵呵笑,渠是魚包變草包。」

    士人把鮑姓拆為魚包,諷刺其是草包。

    (頁313,李孔懷《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香港﹕三聯,2007)

    看來有搬上偽基的潛力。

    文中說是河南學政,但我猜想那場考試應是廣東的試。「渠是魚包變草包」的「渠」,很明顯就是廣州話的「佢」(舊書會寫成「渠」的)。

Comments (14)

  • 方兄

    剛在弊blog解釋了為何我認為明報有抹黑,過來再post一次:

    比起壹週刊訪問蔡志森那篇,這篇的手法當然沒那麼明顯(那篇擺明車馬係踩,而這篇是暗踩)。請留意紅字的highlight吧,記者不斷強調校長認為傳媒的負面,但,請留意,在引號中直接引用(direct quote)與這些強調真的呼應嗎?

    「港督都可以叫做『肥彭』,校長又是什麼?為什麼不可以替老師改花名?」

    如果你將這句說話抽出報導來看,不難發現,句說話其實可以是一個反問,可能是對「改花名」行為的一種肯定,或者單純的不置可否;但如果夾帶了記者前面一句:

    電影電視醜化教師和校長,令學生不再尊師重道, 「港督都可以叫做『肥彭』,校長又是什麼?為什麼不可以替老師改花名?」 效果很明顯是將「改花名」的行為視為醜化,並將責任歸於電影和電視身上。又例如:

    「以前穿一件頭泳衣,母親都可能不太鍾意。選美的布料愈來愈少,愈來愈暴露,現在去游水,人人都穿『比堅尼』,不當成一回事。」 這是一句直接引用,表明枚長對視比堅尼為一歪風;但如果夾帶了記者前面一句:

    只是傳媒宣揚歪理: 「以前穿一件頭泳衣,母親都可能不太鍾意。選美的布料愈來愈少,愈來愈暴露,現在去游水,人人都穿『比堅尼』,不當成一回事。」

    效果就變成校長認為比堅尼歪風是傳媒造成的了。

    同學,或許你會認為,可能校長真的這樣認為,但,請細想,如果校長真的只認為傳媒的功能全然是負面(老實講,我也不相信一個校長會看不到傳媒的正面功用,就算係,都唔會在受訪時一面倒地只集中在負面吧),他對記者說的時候有一定會明確地表示出來,記者一定絕對不會僅僅引用這些旁枝的。

    p.s.
    接引用(direct quote)在新聞寫作中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如果受訪者沒有講過一模一樣的字句的話,記者是不可以用引號引起的。也說是說,校長受訪時是否有直接講過他否定傳媒的說話是絕對成疑的。當然,正確一點講,校長對傳媒的否定很可能絕大部份是記者的自行演繹;而作為一個負責任有良心的記者,他是有必要以直接引用去支撐他的演繹的,你認為引號中的說話有做到這一點嗎?

    -----------------------------------------------------------------------------------------------------------------------------------------------------------------------------------

    對了,你提到才想起,如果依這種方向思考的話,我認為「校長先生竟然係低能到講「道德標準不會變」的謬論」明顯是中了「圈套」的;不過,我清晰一點指出吧,我誌為校長多少認為傳媒的負面,不過,明報的手法是將這一面的意見誇大了不少(明報也應該不至於完全「老作」)。

    網主認為的「江湖規矩」,對不起,但我實在不認為這樣的氣氛有利討論進行;身為一個教育者,也不認同「先撩者賤,打死無怨」這說法,這不過是卑污者用來包裝自己反擊的藉口而已。

    p.s.
    不知你在文後提到的「膠」字是否與我的評論有關,不過我還是先澄清吧 --- 我那句是「校長先生竟然係低能到講「道德標準不會變」的"謬"論」,沒有用「膠」字。

  • 謝回應。

    那些論點,你的原文已有,我亦知道你的意思。
    只是我並不肯定《明報》真的有歪曲他的意思。(但我認為「動機」成立)
    沒有打括號,不代表校長沒說過。說不定有些人(尤其是校長)愛長篇大論,所以被記者「斬件上」而已(版面有限,就算記者不斬,編輯也會)。但究竟剪輯時有沒有歪曲﹖就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了。

    (上次受訪問而引起風波,記者處理報道帶來問題,我可以說有親身經歷。)

    同樣地,前後不呼應也不能肯定就是歪曲。因為就算看其他沒有爭議的純資料報道,這也是經常會出現的問題。可能是記者編輯「剪輯」水平太差,當然亦有可能是故意歪曲。

    舉個例﹕
    > 只是傳媒宣揚歪理: 「以前穿一件頭泳衣,母親都可能不太鍾意。選美的布料愈來愈少,愈來愈暴露,現在去游水,人人都穿『比堅尼』,不當成一回事。」
    > 效果就變成校長認為比堅尼歪風是傳媒造成的了。

    我認為該校長甚有可能表達過類似的意思。因為「選美」根本就是傳媒搞的(電視台也是傳媒),所以他批評電視台選美「暴露」,和批評「傳媒宣傳歪理」,基本上相通。

    如果連這樣也說是記者老屈,似乎不成立。
    從這段引述中,不同的讀者可能對校長的話有不同看法,但如果不認同他那套的話,就會很清楚這校長很保守,因為他連傳媒搞選美的衣料也嫌「暴露」。前者是基本立場,後者的引述就是例證。

    ---

    > 「先撩者賤,打死無怨」這說法,這不過是卑污者用來包裝自己反擊的藉口而已。

    我不覺得有多「卑污」,你似乎忘記舊約已有「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規矩,孔夫子也有「以直報怨」的說法。難道古人都是「卑污」﹖
    (「報怨以德」是老子說的)

    (當然,對我而言,「打死」只是誇張說法而已,純粹是指被反擊得體無完膚。如果撩下人就要死,咁確實係野蠻無疑。)

    ---

    「膠字考證」是沒關係的,已有分隔線。
    正如上面的假新聞跟你的討論沒關係一樣,只是我習慣把不同的東西「炒埋一碟」。

  • 方兄學識豐富,自然懂得分清;然而,小弟乃從audiance study的角度去嘗試分析普羅讀者的看法,需知道一般讀者並非如方兄和李天命般擅長語理分析,一眼就可以分清語理邏輯的;從文本分析的角度去看,意義(meaning)並非完全內在於文字的,讀者本身的閱讀方式也影響了最後的meaning(正如同一篇小說,不同人會讀到不同的意義)﹐而我之所以有「效果就變成校長認為比堅尼歪風是傳媒造成的了」的推論,是因為在一般白話文的結構中,冒號前方通常為「說話者」,後方引號的內容為說話內容;試比較以下兩例

    (a)只是傳媒宣揚歪理: 「以前穿一件頭泳衣,母親都可能不太鍾意。選美的布料愈來愈少,愈來愈暴露,現在去游水,人人都穿『比堅尼』,不當成一回事。」

    (b)小明:「他小強不是一個好人」

    兩個例子的結構很相似吧?

    當然,你可以說這種分析不夠精確,事實我也無法證明全香港是不是大多數人都會這樣讀,這也是文本分析的難處;但,相信比起方兄提出「立場」與「論證」的閱讀,我相信有更多人會得出我所指的效果,畢竟,例子(b)可是一般人由細學到大的基本白話文法。

    另外,請讓我更以澄清,我並非指明報一定「老屈」,只是我認為它強化了校長對傳媒的負面印象而已;而事實上,我不認為校長本人在訪問中,一面倒地表達其對傳媒的負面印象(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記者應該不難找出直接引用的言語的,詳見http://www.xanga.com/mrsamso/604869586/3550425386299922010236947245033034028436323772740265311.html內我對hystericireul的回應)

    在下也不認同「先撩者賤,打死無怨」的說法,僅僅是基於個人價值,認為「還拖」只會令討論氣氛更壞,發展為雙方的意氣之爭而已;當然,也有人認為可以「先亂後治」的態度觀之,我不反對,因為這是另一種理念。

    對於方兄拋出舊約﹑孔子等言論,我不明所以;但方兄以孔夫子有「以直報怨」的說法,推而進之為「難度古人都是卑污」的論說方式不表苟同 --- 退一萬步就算我認為孔子「卑污」,也不等於我認為古人全都卑污(正如小弟是一個嶺大的香港人,小弟認為做人不能「以直報怨」,難度又代表香港人都認為做人不能「以直報怨」?);再者,孔子亦是人而已,孔子放屁未必香,我實在不明白方兄拗出孔夫子大名,卻又對夫子的看法(為何做人要「以直報怨」?何時要「以直報怨」?)不加以解釋,意欲何為?僅僅拋出夫子一名,卻表過他的道理不講,又不解釋方兄為何同意,實在予小弟濫用古人之感。

    也許是方兄太看得起小弟,以為小弟精通諸子百家,以為小弟對於孔子「以直報怨」的說法早已看得透徹所以表過不贅;可惜是小弟實在沒有認真讀過儒家之思想,若果方兄真這樣認為,小弟有負方兄厚望了。

  • 真是個真假難分的年代....

  • 高帽不必戴,純粹意見交流。

    1. 我的回應正是認為,「校長認為比堅尼歪風是傳媒造成的」,其實很可能是事實。

    > 「記者應該不難找出直接引用的言語的」
    我們不知道究竟是「校長沒說過,記者隨便亂寫」,還是「校長說得太多,記者唯有節錄」,亦不知道節錄過程中有沒有偏離原意。

    2. 至於你說明報寫得不好,我在原文末亦已說過﹕「(博主針對「傳媒責任」,這方面我並無異議)」

    明報既然在招牌上標明「公信第一」,以高標準作要求,亦屬自然。
    我只是說明報不見得歪曲了校長的意思。

    3. 關於「以直報怨」這點,閣下可嘗試 google 一下。

    《論語.憲問》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有人問﹕「以德報怨」如何﹖
    孔子答﹕那麼用甚麼來報德﹖應該以直(公平)報怨,以德報德。

    (亦可參考陳永明《哲學子午線》的解釋﹕孔子認為「德」是最高待遇,如果報怨以德,但報德又以德,那麼對於以德待你的人,就不公道了。所以孔子認為,對有怨的人,講公平﹔對有德的人,才報德。)

    當然「以直報怨」和「以牙還牙」,細節上是有分別的(畢竟孔子不是說以怨報怨),上面只是我併起來用。

    4. 你說不贊同「還拖」,我是不反對的。
    就如上次有人聲稱方某看的書都是「垃圾」,我也只是表達不滿,沒跟他吵下去。

    我早說了,這是「江湖規矩」,不是「道德規則」。
    我的意思,不是說「應該」這樣做,而是說死光人既然喜歡四處「撩交打」,早就應該有「被打」的心理準備。經常抹黑別人的人,就算被抹黑了,也怪不得人。

    這番話是針對死光社,不是針對明報的。
    (所以在這一句後,我才要註明對於閣下講「傳媒責任」,我沒有異議。你對明報有要求,我當然沒異議。)

  • 從http://www.cuhkacs.org/~henryporter/blog/index.php 看到:
    呼籲:抵制7月25日明光社賣旗活動

    慈善,只為幫助有需要的弱勢社群。但7月25日在新界區進行的賣旗活動中所捐的每一分一毫,卻只是助紂為虐。明光社不是慈善機構,它的所作所為只為強加自己的道德倫理觀於社會之中,壓抑與他們理念不符的人。除了他們的僱員和支持者外,沒有人會因為那個所謂生命與倫理研究中心得益。

    假若你反對美國的單邊主義,反對小布殊的新保守政策,那請你不要壯大和他同路的明光社。(好啦……我承認它是無辜的……我指小布殊政權)

    假若你真的想幫助在貧病痛苦中掙扎的不幸人士,新界區的朋友請省下你明天的輔幣,一併在再下一個星期捐給真正的慈善機構。

    假若你住在以下地區,7月25日請不要賣旗。

    將軍澳、荃灣、青衣
    葵涌、葵興、葵芳、荔景
    沙田、大圍、馬鞍山、粉嶺
    大埔、太和、屯門、元朗

  • mrsamso:

    應是「敝」Blog。

    另外也發現一個有趣的情況:

    你說「……不可以用引號引起」,方兄回應時卻說「沒有打括號,不代表……」;方兄說「難道……」,到你手上就變了「難度……」。可見大家都不是C&P。

  • 呢度個膠我估應解作拘泥(如《夢溪筆談‧技藝》:「見簡即用,見繁即變,不膠一法,乃為通術也。」,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陝西‧九》:「通運其變而勿膠。」)

    而除左呢個膠外,仲有笨膠,如北魏 賈思勰《齊民要術‧煮膠》:「近盆末下,名為『笨膠』,可以建車;近盆末上,即為『膠清』,可以雜用;最上膠皮如粥膜者,膠中之上,第一黏好。」,繆啟愉校釋:「笨,粗而不精。笨膠,猶言粗膠、濁膠。」

    仲有黐膠:《治禪病秘要法經》卷下:「心如黐膠,處處隨,不可禁制。」

  • 對於古籍,你一定比我清楚。
    不過如果「廣大何容一物膠」解成「拘泥」,不知為何我覺得很怪。

    但聽到「笨膠」和「黐膠」,真令人發笑﹗

  • 「膠」指拘泥是成立的,也可指僵化、不得進退。今天的常用詞語,仍有「膠著狀態」。

    說起這義,與今日流行俗語「膠」來源的粗俗字字義,確有微妙關係。從尸從求的本字,以死板、硬得不能屈見稱,故冠以戇直之「戇」。這種死板拘泥,也不正是「膠」本身含有的字義嗎?

  • ?

    榳箖瞚谽蝚X

    X???

  • 小狼﹕膠指拘泥當然是對的,這點我知道。
    我只是說在「廣大何容一物膠」裡,如果解成「拘泥」,好像有點怪。

    我正是要指出,「膠」字的所謂「新義」就算不從粗話,一樣解得通。

    smileooooooo﹕睇唔到你寫乜﹖(試過簡體和unicode)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