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23, 2007
-
(小廣告﹕方某人出書—想去座談會的,留意中華提供的新報名途徑喔﹗)
(又﹕據聞座談會尚未滿座,想去的儘快報名啦﹗)(告示﹕訂書已收到,訂了書的朋友可以聯絡我取書。有時間的話,去座談會也可以呀﹗)
-------------
一段很好的影片,介紹了 Web 2.0 對人類生活的貢獻。
如果不是畫面「飛」得太快的話,我會推薦全港教師收看。(需知老人家會眼花的)
影片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6gmP4nk0EOE相比起網主很喜歡 Web 2.0 不單「linking information」,還「linking people」,帶出 Web 2.0 可以促進「人和知識」、「人和人」、「知識和知識」之間的互相交流……我比較喜歡最後「懶哲理」的一段﹕
We'll need to rethink a few things ...
copyright
authorship
identity
ethics
aesthetics
rhetorics
governance
privacy
commerce
love
family
ourselves.在側踢小姐那邊聽了關於 blog 的各方討論……星期日的座談會,主題也希望增進所謂「知識型博客」的功能。可是在開拓新天地的時候,不要忘記有一堆問題拖住後腳。
老實說,我對博客沒有甚麼宏大期望(除了倫弟指出,令拙作得到注意之外),我認為 blog 也不過是人類文化的另一個「新玩意」(難聽點說是新屎坑)。我不相信人類在墮落(懷舊人士的批評,如孔夫子),但我也不相信人性會提升。Blog 只不過是一件新工具,人類的美善和邪惡,都會由之顯現出來。就如刀可以用來救人、也可以殺人一樣。(例子嘛……不用我舉了吧﹖)依筆者看,人類社會的問題,有很多都是源自文化發展。不是說文化發展不好,而是文化發展太快了。筆者在第一章第二節說過﹕「對人類的文化發展來說,因為人有學習的能力,而溫故知新的過程,卻有點拉馬克主義的影子。」相對於演化需要數百數千代去達致大轉變,文化上的轉變只需要一兩代的努力,人類文化上的「革命」(不是指文革﹗)往往只由少數人去領導。
由人類思想和科技發展改變環境而導致的社會進步,比生物和心理的進步(這裡指一些潛意識之類的深層心理)快得多,個人認為,兩者之間之巨大落差正是不少道德問題的根源。道德,其實就是心靈對環境的適應過程所產生的一些規則。
我們的技術一直進步,但人性還是原始人的那套,所以才會產生道德問題——因為適應不來。
Web 2.0 要 rethink 的,其實也不過是新科技浪潮所帶來的衝激「之一」而已。
還有工業化、核能、人工智能、基因分析和改造、複製人…………有些人意圖令世界停留不動、阻止改變,以為可以消滅問題。這種心態,和當年反對洋務變法、反對改革開放的人,沒有分別。
我只強調﹕直接面對問題,想想怎樣解決比較好。因為歷史潮流,從來不為人的主觀意志所轉移。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不停重新思考、重新定義自己。
(這樣說好像有點存在主義)
-------------
時事欄﹕
1. 刁民公園—力撐金沙,對抗民粹
(我完全支持一知的立場。衡平法也有原則曰「He who comes in equity must come with clean hands」,賭場不准十八歲以下的人入內,是明文規矩。這少女分明是乘人不備以違規入內,自己犯規在先。根本連賭的資格都沒有,怎可能拿錢﹖)2. 不要再講「香港女多男少」了,
那只是因為香港人長命,而女人更長命,阿婆越來越多而已。
在一般年齡層中,男女比例還是差不多的。「男少女多」只是阿公阿婆的事。
反之,「大陸男多女少」卻是真實問題,因為一孩政策之下,其實有很多應該出生的女孩「消失」了。
Comments (10)
早前我有將這段片發俾教我 ICT 既 instructor,佢有冇作進一步散佈就唔知喇。
我一直都向呢位阿 sir 分享最新的教學相關資訊和技術,佢表示下年會介紹俾 student-teacher 知。讓更多新老師了解 Web 2.0 和對教學的作用,咁我想做既野就算達成了。
若方兄有同樣的渠道和影響力,何不推薦給全港教師收看?做了始終好過冇做,姑勿論效果如何。
「若方兄有同樣的渠道和影響力,何不推薦給全港教師收看?」
當然就是沒有啦。
我說的推不推薦,也不過是這裡一句話而已。
就好似我寫的文雖無力影響大眾,但靠其他人的協助,我的訊息還是可以得到傳播。做到這點,我已經感到很安慰了...
阿簡生物筆記
http://a-chien.blogspot.com/2007/02/web-20.html
噢﹗雖然只是一句話,要做也是可以做到的,最緊要係有心,力其次。
WEB2.0 引伸的問題有很多
例如知識的權威會一個又一個地倒下
不能辨真假的消息充斥社會
或是斷章取義或個人意見味重的文章會被視作新聞
還有現在的傳統新聞經已開始變得感性
版權界線含糊,任何形式的創作均會被視作免費
專欄作家將會失業
文字創作質素進一步下降
新聞從業員會轉型轉為報導更為觀眾所希望見到的新聞
或是報導一些觀眾不能從網上找到的消息,就像當年娛樂雜誌由明星專訪一夜間變成全是狗仔隊
原因是甚麼?就是因為當時已經不用經雜誌去接觸明星的"表面"靠電視已經夠,娛樂雜誌唯有轉型
新聞界遇上web2.0也是一樣
新聞價值從此改寫
對我來說Web2.0還只是新的第4媒體的過渡
長遠來說第4媒體與第5媒體會整合
雖然Web2.0改善了過往欠缺資訊的謬誤
但是科既上沒有突破
隨著新科技出現web2.0也會被淘汰
HI! Not sure if you still have any idea who I am.
For the imbalance of male and female in HK, can you tell me how you come to your conclusion?
From a report from Statistical Department last year (so not included any info from last year's census), excluding foreign domestic helpers, and in the age group 25-44, there are 913 males per 1000 females. I cannot find the corresponding figures in 2006 Census report yet. It's true that their "by-age-sex" figure is exaggerating because they include foreign domestic helpers, who are predominantly females in 20s and 30s and most are not going to get married in HK. However, it seems that even excluding them there are still more females to males in 25-44 age group. Probably it's because some HK men marry mainland young ladies and they eventually come to HK.
Though, it may be true that for those unmarried local male and female in 25-44, the imbalance is not really a serious problem as advertised, though the competition from mainland would be disadvantageous to HK girls.
周生,當然記得您。
因為我看報導時,他們沒有註明是 25-44 歲的,所以我的理解就是「人口老化的自然結果」。(好,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
913:1000算不算離譜呢﹖因為我沒讀人口統計學,所以不知道。
男性長期在境外工作(如大陸、外國)的數字應該比女性為多,這會不會也是因素之一﹖
「娶大陸老婆」真的多到足以令本港適婚年齡層男女比例偏離正態了嗎﹖
emm.. It seems 913:1000 deviates from normal.. usually at birth it's 1 female to 1.03 male.. but anyway, I haven't dug deep into this area, so I don't have the related literature in my mind.
Your idea is certainly another possible reason for the imbalance.
那個短片很好呢。不過大部份教師不會看得明/有興趣看的。
所以不推薦了。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