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8, 2006

  • [福建船政]

    今天熱得要命,竟然汗流浹背。

    素來怕出門的隱蔽青(老﹖)年方某,常會動「一次出門做幾件事」的經濟腦筋。
    原本打算上港大搞圖書證手續,順道找師妹吃飯(更順便取回借去的《菊與刀》),再到海防博物館看展覽。
    怎料師妹要找同學拍畢業照(不找我 ),所以上港大變成只有單一目的。

    我只能說﹕港大的圖書證政策極之迂腐。
    明明採用「八達通」式的易拍卡,繼續讀下去的話,圖書館職員把卡裡的資料「o都」一聲更新不就成了麼﹖
    偏偏在卡上印了限期,於是繼續讀下去,就要再辦一次發卡手續(交表後等一星期取卡)。年年都要去兩次西營盤,費時失事。(如果港大在九龍塘則例外 )

    早知煩成這樣子,當年我就不把校友閱讀證交出來換這張 SPACE 學生證,反正我不借書。

    -------------

    於是在大學吃飯後,花了一小時前往筲箕灣。因為我坐巴士到北角,再轉電車﹔原來最慢的,是巴士……

    遠道而來,是為了海防博物館的「福建船政」展覽。

    老實說,對一般參觀者,千里而來看一個小型專題展覽,似乎不值。(我看得特別慢,也用了一小時不夠,坐車來回也差不多三小時了)
    不過三軍當中比較喜愛海軍如我,再加上讀完《大清海軍與李鴻章》後就對這段歷史特別感觸,所以仍然願意花時間來看。
    (又﹕學校竟然沒有買《大清留美幼童記》,於我眼中是一大失算)

    展覽的英文名稱寫成「Fujian Arsenal」(福建兵工廠),我覺得譯成「Fujian Naval Base」比較好。
    否則被人譯回中文時,變成「福建阿仙奴」就不好了。搞不好以為大陸連球隊也有假的。

    近年看展覽,尤其是歷史展覽,特別喜歡比較中英文說明的寫法。倒不是有心找碴,而是比較不同的寫法,有時會讀到不一樣的故事。
    看看博物館的人怎麼把中國的固有名稱(如官職)譯成英文,其實很有趣的,有一種「比較政治」的味道。

    展覽中複製了北洋艦隊的旗幟,同樣的圖像看倌可以到大陸的「北洋水師」網站去看,我不轉載了。
    雖然當年除了北洋水師南洋福建廣東各建立了水師(詳情見「北洋水師」網站武器資料庫),但為保護京師重地,所以資源傾斜北洋水師,各水師中以北洋最精,其餘大多充地方守衛。不過福建馬尾的船政學堂,是中國最早的海軍學堂,亦是中國洋務運動的重鎮。
    就像《大清海軍與李鴻章》,我們也可以見到馬尾船政怎麼給庸官污吏玩死。《明報月刊》說霍英東在故鄉南沙怎麼給貪官耍、新加坡在蘇州工業區怎樣焦頭爛額。中國人根本沒有進步過。

    為何胡溫不敢像老江般自吹自擂﹖是因為他們看到中國的問題有多嚴重,搞不好的話,不要說甚麼「中國人的世紀」,就連中國人能否在繼續站下去也成問題。「掘起」不成,就只有等後世「發掘」的可能,所以才顯得特別小心翼翼。這不是那些民族沙文的所謂「愛國者」所能明白的。

    如果說有甚麼缺點的話,就是那麼船隻模型。
    除了幾個比較大的軍艦模型比較像樣,那些小模型簡陋得不堪入目。

    同場有學生參觀,笑那些船一打就沉。
    我看那倒不是因為模型太小的緣故,而是因為製造太不認真。那些小模型連船上的武器也沒表達清楚,猶如「舢舨充炮艇」,不被學生看扁才怪﹗

    ---

    有位像老師的人帶著學生參觀(猜他是老師的理由﹕他沒戴職員證),提到有位防守台灣的。
    竟然他說到姓劉,我還想不起是誰。直到他「開估」是劉銘傳,我才記得在維基讀過。

    近年記性越來越差。前幾天鬼婆介紹互動白板(interactive whiteboard)的應用(我倒覺得只是 gimmick,學生對新事物總是較專注的,我相信黑板初面世時一樣很吸引學生),找了一些網上的教學網站作示範。我還走出去玩一個認花朵各部分的遊戲,竟然答錯﹗(不要讓港大知道,否則可能收回我的證書 )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我本來是教生物的,但這個遊戲的內容,有不少連高考生物科都沒有教。我是修生物化學的,所以大學時也沒讀過。為西方兒童設計的遊戲,所用的詞語自然比較多,對他們不難的生字,也可能令我們人仰馬翻。)

    -------------

    去程回程兩望,四處的旅遊指示牌,過了一年,仍然寫著「真教堂」。

    就算我寫信也沒用(官僚不理會利益不相關者),還是請崇真堂的會眾自己向民政事務局要求更正吧。

Comments (4)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