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12, 2006
-
剛剛從學校圖書館借來《香港身份證透視》,一天就讀完﹕
(三聯書店)
身份證這種證件,一般論述不多(講護照的書倒有一本,不過在下沒買)。
尤其因為證件管制甚嚴,一般人也不可能「收藏」證件(不單持有別人的身份證,就算持有多於一張自己的身份證,都是違法的),所以很難見到甚麼「證件收藏家」和著述。
以香港身份證為題,甚至把日佔時期住民證也列入討論範圍,似乎只有這一本。(維基的介紹也沒有包括日佔時期的住民證)大體而言,作為香港身份證的歷史簡介,讓讀者了解其脈絡,這本書已經很足夠。對於身份證和香港人身份認同的關係,也有頗堪玩味的論述。不過,可惜的是,這本書仍然有些缺點﹕
1. 別字比較多。當然,數量上沒有前陣子介紹的那兩本那麼恐怖(見四月九日、三月廿九日日記),我記憶中大概只是五個左右(重覆寫錯未計)。但大學學者寫的書,竟然也校對不嚴,未免令人有點失望。
一般的別字,還算無傷大雅,但有一些別字,足以變成事實訛誤﹕「中國政府不同意美國出兵朝鮮半島,支持李成晚政府」(p.168)
很明顯他們提及的,其實是李承晚。南韓沒有一個總統叫「李成晚」的。
2. 「香港政府乃改用自我調節型的移民政策,一方面以固定數目形式,例如每天批出150名配額……」(p.138)
事實訛誤﹕香港政府既然在1949年前沒有入境管制、沒有審批來港人士的資格,自然也沒有規定「150」的法理基礎。這數字其實是大陸方面的廣東省公安局規定的,香港政府充其量只是協商和參與意見而已。內地誰可以來香港,一概由公安局決定。
3. 「最初的身份證制度,規定持證人必須打上手指模的做法,在20世紀50年代或者仍然可行,但在今天講求個人私隱的社會,便顯得不可行。」(p.195)
每個擁有身份證的人,都應該記得申請的時候,都蓋了手指模。
這句說話,只能理解為「身份證上已經沒有手指模」,但字面上容易產生「現在領身份證不用再蓋手指模」的誤會。
(註﹕新加坡的身份證,仍然有指模和地址,甚至連血型也有。)4. 「到1983年,在港英政府推出第一代電腦身份證的時候,當時的選舉事務處,便更加就身份證持有人的資料,是否可以直接轉為合資格選民的安排,提上議程。按當時選舉事務處官員表示,換領電腦身份證後,只要利用電腦的運作,便可以將全港合資格選民「自動過戶」,轉為正式選民。(香港《星島日報》,1983年3月28日)」(p.194)
這件事都現在還沒有發生。
該句所在的段落,是在描述身份證資料庫和選民資料庫互通,讓所有市民自動成為選民。但作者沒有解釋清楚,直到現在,「選民登記」仍是獨立手續。市民需要自行向選舉事務處登記為選民。
(如果記憶無誤,申領身份證表格上,亦有一個方格讓申請者剔選成為選民,如是者則入境處會把資料交予選舉事務處。)對於想多點了解香港身份證背景資料的讀者,本書值得一看。不過,上述問題為本書蒙上了一點陰影。(雖然這些問題其實不算嚴重)
Comments (3)
工作關係經常看身份證副本,最常見是智能身份證對上一代的舊身份證,其次是智能身份證,間歇性收到八十年代的身份證副本,有次更收到六十年代的身份證副本。
也想看看本書的介紹。
校對不嚴,別字無數,在八卦周刊司空見慣,現在也波及書本。
六十年代……不是早就該換了嗎﹖
是啊,不知道為甚麼那人會保留到現在。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