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15, 2006

  • [中西醫學台] (棋王國電視﹖)

    電腦剛剛重開,不大有時間寫文。
    (本文其實在電腦未送回的時間,已經開始準備。)

    可以談談最近讀的兩本醫學書籍,可惜兩本都有點不滿意。

    (三民書局)
    圖說中國醫學》,洪禎徽編譯,立得(台北),2005-5(2)

    被這本書吸引,除了因為當日有八五折(這本書很貴)之外,還因為有很多圖解(甚至有幾頁彩圖)。
    中醫學是建基於古代文化的體系(這是廢話,任何醫學皆建基於該時代的文化,古希臘如是,現代醫學亦如是),它對於生命和疾病的解釋,跟現代科學的概念(特別是解剖實體)都不符合。所以對於方某這種自小都是讀西醫著作的人,縱使「據稱」對中國古文化「也有點認識」,但如果拿著一本滿是字的中醫書籍,是不大可能看得明白的。
    所以,對於這些難明的概念,改用圖像表達,會比較容易吸收。

    書中有兩幅圖是我最喜歡的,閣下看過應該就會明白我的意思﹕
    (自行掃描)

    第一幅圖把中醫對人體機制的看法,濃縮到一幅圖之中。雖然不見得完全準確,但對應內文一起讀,諸如「營衛氣血」之類的分別,就很容易理解。
    第二幅圖把五行和五臟等等關係統括起來。在一般書籍中,都是用表列﹔改用圖像,讀起來更順暢。

    但本書最大的問題,是出版馬虎。
    從內容可以推測,是譯自日本著作,但內文讀起來並不順暢。部分譯得比較通順,部分簡直好像機器翻譯,不像中文。有些地方甚至不成句,可見翻譯和編輯極度馬虎,糟蹋了一本好書。

    (另外,網上有討論提及這本書有抄襲嫌疑。並不是說出版社抄襲日本原書,而是說連譯本都是抄來的。無法證實,姑且存而不論。

    不過,回想李逆熵曾經提及的「楊子江之謎」,出版社聘請編輯出版圖書,隨時可能日後出版社改名再出版,連編者名稱也改掉(如果是筆名的話)。這抄襲嫌疑,可能也是這樣。

    —有關「楊子江之謎」的來龍去脈,見《挑戰時空》的〈我為甚麼愛看科幻小說〉(見 [書海潛遇(13)],一月十三日日記)。李逆熵與楊子江之遇,本身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整本書基本上讀完,由頭到尾讀了一次。不過對於經脈穴道的部分,就真的讀不入腦,儘管已有圖表歸納(十二經脈的關係),但仍然難以理解。所以讀過便算,不求甚解。

    有關中醫的書籍,方某讀得很少,在 [書海潛遇(6)](去年八月二十日日記)曾經討論過,各位可以參考。(我想《中醫的科學原理》應該重新拿出來讀了。當年不懂生物化學,根本讀不懂。)

    我對於中醫的看法,跟維基裡面的說法不大一樣。我認為把中醫學和「順勢療法」這種假貨一併而論,是侮辱中醫。
    我認為,把中醫學視為「偽科學」,是搞錯重點。因為中醫學本來就不是「科學」。中醫的基礎理論,只是哲學。當然,五行學說有點勉強比附(這方面比較接近偽科學),經脈之說亦沒有實體支持。但只要中醫不聲稱自己符合科學,它就不是偽科學。

    不科學不等於無效(雖然不科學的理論靠不住),中醫幾千年的實踐就是例證。中醫所用的療法亦可以用科學方法研究,予以證實或推翻。但中醫理論不符合科學,並不影響對中醫應用之驗證。
    現代科學對中醫的不同方面,例如中藥方劑、甚至針灸,都有科學研究背書。這些研究證實中醫有實效,這跟中醫理論科不科學是兩回事。

    所謂順勢療法,則連科學研究都通不過(還不過是安慰劑效應),根本沒資格跟中醫相提而論。把中醫叫「替代療法」我沒意見(因為中醫可與西醫互相替代),但「另類療法」這種名稱,還是留給既無根據亦無確實療效的順勢療法吧。
    (又按﹕香港人似乎不知道,所謂脊醫,其實也是一種另類療法。脊醫理論認為很多疾病都跟脊骨問題有關,但這些關係其實沒有經過證實。他們把自己稱為「脊骨神經科醫生」,實有故意與西醫混淆之嫌。)

    所謂「中醫科學化」,有些中醫認為這是把中醫變成西醫,所以反對。如果中醫科學化只是把中醫套進現代科學裡面(就如現在的「科學中藥」),那麼「把中醫變西醫」的批評是對的。
    中醫科學化的另一方向,是把中醫原有比較「玄」的理論,嘗試以現代科學去剖釋、用科學解釋中醫所見的現象,把中醫理論科學化。中醫理論的科學化,肯定會對於古老哲學的體系造成衝擊,但不必然變成西醫的樣子。也許,會出現另一種與西醫學截然不同,但同樣符合科學原則的醫學體系(雖然可能性似乎不大)。

    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實在跟以下提到希波克拉底學派的四體液說有點相似,都是一種樸素的哲理醫學﹕
    (城邦)
    醫學簡史》,Roy Porter 著、王道還譯,商周(台北),2005-10(1)

    本書作者是英國的歷史學家,專治醫學史。因為是篇幅較短的「簡史」,所以作者明言不包括西方醫學以外的其他源流。只是在討論西方醫學發展時,會略為一談。
    本書並不依循傳統史著的編年順序紀事,而是把有關內容分成幾部分﹕「疾病」、「醫生」(醫治者)、「身體」(生理知識)、「實驗室」(檢測方法)、「治療」(療法)、「外科醫學」(西方傳統外科和內科是兩行)、「醫院」、「醫學與現代社會」,從不同方面探討西方醫學的歷史性轉變。

    作者對於現代西方醫學的困境,有相當好的觀察﹕「日子越過越好,感受越來越差」。
    整體而言,人類的健康其實有很大進步(不單壽命延長而已),不單是發達地區,連非洲也有同樣的趨勢(唯一反趨勢的,似乎是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急性病減少,慢性病和退化疾病取而代之,似乎更為煩人。「我們比過去更健康,但是每個人都對病徵更敏感」,於是醫學的進步,沒有令人更快樂。

    更大的改變,是醫生對病人的態度。
    就在百多年前,西醫還沒有幾多有效的治療手段,連有用的藥也只有幾種。(書中說古人認為反芻動物的胃結石「糞石」可以解毒,是「巫醫時代的遺跡」。身為中國人的我們,怎可能不想起牛黃﹖)
    科學醫學其實在幾百年前開始萌芽,但主要貢獻在於闡明病理,但卻無法立即衍生有效的療法。於是直到十九世紀,醫生仍然沒有甚麼治病良方。醫生對病人仍是以關懷安慰為主,並為病人療養進補、等病人自行痊癒。那時候醫生做不到甚麼,但得到病人的信任和尊敬。
    直到各種檢測技術和新型藥物出現,醫生的工具越來越多、越來越可靠。但醫生要掌握的技術和知識越來越多,醫學組織的專業化和科層化越見嚴重,醫生越來越專注於「疾病」(可以專科醫生為代表),而不是「病人」。

    作者一個更有力的批評,就是當醫生手上的「彈藥」越多越好,就「放棄了討好病人的藝術」,忘記了病人期待親密、信任的醫病關係。而這種關係對於滿足病人的心理需要是很珍貴的。(安慰劑效應提醒我們「信者得救」,病人信任醫生,治療也事半功倍。何況,病人信任醫生的話,也肯定比較緊遵醫囑。)
    現在的醫生只能跟病人短暫交談,就處方送客了。雖然醫生的「治病本領堪稱空前,大眾卻未必在乎」。所以「另類療法」應運而起(或再起),當現代醫學越來越像機器、病人因「非人化」而悲觀之際,另類治療師予人希望。
    個人理解﹕從作者的立場而言,與其說另類療法代表大眾欠缺科學精神,倒不如說是自恃科學的醫生背離了大眾、忘記了大眾的心理需要。

    (舉例﹕關懷病人心理需要的醫生—胡兄的肥醫生@西九龍貧民區)

    前面提到順勢療法的安慰劑效應,本書提出一個比較「良性」的角度。以當時西醫缺乏有效治療方法,很多時候治療反而產生更多傷害而言,順勢療法雖然沒有實際療效,但至少不會製造新的傷害。只是「安慰劑效應」,就已經令順勢療法比當時的西醫學更有優勢。

    後來,西醫靠科學擊敗了另類療法。
    但贏了真理,不等於贏了人心。

    那麼還有甚麼不滿意的呢﹖就是譯名問題。不知譯者是否貴人事忙,本書有很多譯名似乎都是「硬譯」,並不符合台版書的一貫譯法。
    例如 Cortes 被譯成「闊泰茲」、Pizarro 譯成「普札若」、發明顯微鏡的 Leeuwenhoek 變成「劉文霍克」(一般譯為列文虎克 / 雷文虎克)、Peloponnesian War 叫「佩樂波尼薩斯戰爭」(應是伯羅奔尼撒戰爭)。

    在同一譯者的譯作《槍炮、病菌與鋼鐵》(見去年七月五日、八月十日日記)中,Cortes是「科爾提斯」、Pizarro是「皮薩羅」,這些都是慣有譯名。可見譯者並非不知道,而是另有原因。
    這樣不規範的譯名,對於譯文內容,說不上損害(內文仍然通順),但對於中文讀者始終並非好事。曾有涉獵者(如在下),讀起來會很突兀(因為熟悉的人名變了樣)﹔未接觸過的讀者,也很難靠這些譯名進一步找資料。

    《科學人》2006年1月號有一篇不錯的書評〈一部氣度不凡的醫學簡史〉(網上沒有)。當然,書評沒有提到譯名問題。

    本月《科學人》有另一篇書評,由本書譯者撰文,討論現代醫學界問題(那幾本書的作者認為醫學界與藥商勾結,製造「疾病」來賺錢),可與本書描述大眾對現代醫學的不滿互相參照。

    (延伸閱讀﹕〈四體液說的興衰史〉,《科學月刊》1994年1月號
    又,在網上很容易找到有關四體液說的中文文章,但我認為大陸方面有一些文章,實在太自大狂。他們貶抑古希臘人的態度,實在與他們眼中西方醫學對中醫的不屑一模一樣。而且只要你仔細讀內文,就會覺得他們談的不知所云,既講不清中醫學,也講不清古希臘。把陰陽五行當成科學,實在太搞笑了。
    如果他們講的是真的話,那麼中醫肯定是不折不扣的偽科學。
    愛之適足以害之。何況,究竟他們愛的是中醫,還是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