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10, 2006
-
好像但凡會考放榜,大家都要講會考。
本來沒打算跟潮流,不過既然想到一些,寫寫沒壞。
反正我的學生升班之後,雖然沒機會再教他們(不知是誰脫離誰的魔掌 ),但他們只有不足兩年的時間……我真係唔希望兩年後見到有人喊。
(但很明顯有些人的態度,只不過是「hea 多兩年」而已……)說成績不重要,是騙人的。除非你乾脆做老闆。
說一試定生死,也是假的。尤其現在升學途徑特別多。
(何況會考成績,只是在升學和找第一份工作的時候才特別重要。除非工作有學術性質,否則有工作經驗之後,老闆大多認為成績不及業績重要。)---
雖然我跟館裡的中五同學不太熟,但星期三還是回校去「八卦」。
原來敝校也有不少 A 的,至少數目出乎我意料。敝館有位同學還拿到 19 分,我覺得已經算不錯了。(六科 C 已經 18 分)
另一位同學雖然只有 14 分,也可以原校升學。
有一位只有 8 分,但他走得太快了(我在回校途中已經見到他離開),根本沒機會問他有甚麼打算……---
今年聲稱十優狀元特別多。但我不覺得是好事。
(對於狀元、名校之類的東西,我本來就不認同。)碰巧是升中派位 banding「五變三」的第一批學生,教統局自然想領功。
我只見到學生兩極化,因為會考還是「派 grade」(就算日後改為 qualitative assessment,評級也許還是有「比例」的成分),十優狀元多了,等於「好成績」集中了。另一方面,據聞「零分」者也增加了,說明「貧者越貧,富者越富」。成績好和成績差的學生越見集中,很難說不是「五變三」的結果。
學生差異越來越大,老師要照顧學生就越見困難—尤其現時香港還是大班教學。(連我那些「閒科」也見到學生差異大得驚人)
學校很難同時「拔尖補底」,精力集中其一,即失其二。
本來成績好的學生容易「自力更生」,在老師難以兼顧之下,成績差的學生就更難追上。所以成績差異越來越大。另外,更有一個被視為「常識」的教育心理學問題﹕「Big fish small pond effect」。(有興趣請自己上網找找看。又﹕一篇有趣的文章,竊以為譯作「雞口牛後」比較貼切。)
Banding 多的時候,banding 低的學校雖然別人看不起,但裡面的學生始終還是有「第一」的。有些成績差的學生,因為在校內的相對優勢,被鼓勵努力讀書(相反,有些本來成績較好的學生,在頂尖學校裡自嘆不如人而放棄),所以不同組別學生的差異,可能因此收窄。
當 banding 減少的時候,同一學校甚至同一班都有很多不同成績的學生,原本的「雞口」變成「牛後」,可能因此喪失了自信和奮鬥心。各校裡「第一」的同學就是原本 banding 較高的學生,於是成績的差距便拉闊了。
(當然上述乃高度簡化的說法,單靠上述語句無法推出這結論。)在讀教育的時候,我還是反對分 banding 的。
但現在的現象,很難說是我想見到的結果。補充閱讀﹕好同學的腦筍尚開—懸殊、鄧璟浩—會考隨感 (RISK)
Yahoo新聞﹕明報—皇仁仔打劫紓壓,6尖子摘10A,校方喜悲交集、
明報—表現平平被比下去,名校中游生易被忽略、
明報—名校摘A減,歸咎Banding5改3、
明報—受訪狀元懼高考,全選拔尖---
先前不想寫,因為我的經驗毫無意義。
大學畢業之前,我的經歷還是相當平穩的。
(直到大學畢業那年,老爸中風、失戀和無法讀研究院三大「慘劇」接踵而至,再加上之後失業。那幾年是截至現時為止,最痛苦難熬的年頭。)
因為會考和高考都沒有波折,順利過渡,所以沒有甚麼「實戰經驗」可以分享。
第一位女朋友放榜的時候,成績不好,我也不懂得幫她。還是靠小米奇教她怎樣轉去 IVE 的。(那時 IVE 還是新生事物。再過兩年,我妹 公主會考放榜時,也是去了 IVE。當告訴老師她去「專業教育學院」時,老師還問她﹕「妳想教書咩﹖」—因為老師以為是「教育學院」……)
所以,叫我談會考放榜,真的沒甚麼參考價值可言。
我從來不怕高考,因為我心儀的純理科系本來就是「水泡科目」,只要沒有不及格的話,一定讀到。
反而會考放榜的時候,有點怕。倒不是怕升不上中六(成績還不至於那麼差),而是因為怕成績不足原校升中六,要轉校。這個推論是有根據的,因為我校內考試的成績,一向排全級四五十名左右。會考本來就是「人比人」的,中六(不看文科)一班三十人。理論上按校內成績排名,我應該是「邊緣人」。
到會考那天,我只準備了推薦信和以往成績表、證書的影印本,以便隨時「跑學校」。(同樣的,那時還沒有分區「中六聯招」這回事。)
派成績表了……我看看……竟然是…… 25 分﹗
對我這種從來不認真準備考試的人(我還在改詩),25 分當然很好。而且學校過往收生,理科班底線一向只是 18 分左右。(現時情況不清楚,據聞前幾年因為轉母語教學,收生成績不好,近年才有改善。)
但如果按校內成績排次,我還是「邊緣人」,說不成今年大家成績特別好﹖我還是不肯定,於是去問班主任—敬愛的陳老師﹕「25 分返唔返到黎架﹖」
然後陳老師向我雙眼一瞪 ,一言不發,非常憤怒的樣子……我還是不明就裡。
然後麥老兄走過來補話﹕「25 分梗返到啦,你問黎都多餘,陳 sir 當然嬲﹗」喂……我真的不知道嘛。
原來我考公開試比校內試好(高考也一樣),這時才知道。
(事後分析,因為校內考試範圍有限,記性之差如我,「鬥背」一定輸。但公開試全部都考,範圍太大,根本背不完。於是平素讀課外書的在下,竟然靠「吹水」比人家「背書」還行。)---
曾經跟中四的組長閒談讀書方法。
其實我這種懶人(對於課業從不盡力),根本沒甚麼「讀書方法」。
沒有速讀,也沒有貼(tip)題。但凡考試,只是拿來課本筆記,把所有內容讀一次。(內容太難記就讀兩三次)
(唯一試過「有方法」的,只是中三某次 EPA 小測,因為沒時間溫習,所以畫了個 mind map 當溫了書。結果如何,也記不起了。)我從沒興趣溫習(平時也不會做),只管看課外書。(陳老師所謂「閒書」也者)
不過,我看的課外書,範圍自然非常廣泛,無論文理都有關係。
(當時陳老師就明言,其實我的中三成績,讀文科理科都可以的)因為多讀課外書,會考內容對我而言,其實大多是「常識」(尤其 phy chem bio)。由中一開始,預科之前的課程內容,不懂的地方很少(除了英文、電腦和附加數)。
幸好如此,我在中學時可以集中精力去背英文(那時八三還是英語教學)。溫習最重要的,只是背英文生字,和記住一些要點。公開試背不下所有東西,對其他同學可能是個問題,我卻沒所謂。
反正在考試時「吹水」,也可以靠課外常識「吹中」。
但同學沒有這種「常識」,就非靠死背不可。警告﹕學我者死。
(一般學生沒有讀那麼多課外書,就算看也是小說居多。這種「吹水功」要靠多年「廣泛閱讀」累積,一年半載是學不來的。)所以,多讀課外書,誰說沒好處﹖
Comments (7)
教統局表示,今年成績勝舊年,反映學校在母語教學下繼續進步.......認為學校有不同能力的學生,學生互相勉勵支持,而學校又善用資源,培育精英,令成績進步。
http://pshweb02.881903.com/apps/news/html/news/20060808/2006080817022037300.htm
其實要如何做才可令"學校有不同能力的學生,學生互相勉勵支持"呢?! 謝謝.
25分!勁la~
邊個係陳sir ar???
1. 學生合不合作,跟能力沒關係,心態的關係比較大。
如果學校太競爭型,學生之間的關係會比較像敵人多於朋友。
2. 25 分其實是很普通的事。
陳sir 已經不在八三了。
等我又黎講dee irrelevant既野啦~
無...
岩岩識既南海人 又係讀好多閒書... (卡卡 比起我一本都唔讀既人)比我識好X多野
跟住我同個"朋友"講, 我覺得拍拖好"徙"時間, 我寧願讀十年"閒書"(拍書拖) 好過拍左十年人拖... (結果都係得個桔)
佢竟然話: 讀閒書都可以浪費時間, 然後大數佢讀既書無用...
好似唔聽我講野...
好老實講我而家都經歷緊失業(去年畢業後搵左幾個月工, 之後做左幾個月, 但公司執左, 而家又搵左幾個月.........)
總覺得挫折的確能令人成長, 雖則我自問仍然不覺得自己真的很成熟
仲有一點: 在香港找工作, 不想當sales真的很難找工作. 唉.
多讀課外書的好處真大呵!
多謝欣賞小弟的文章~!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