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12, 2006

  • 好文推薦﹕


    中大早期建築興衰史
    http://www.xanga.com/thomaswonghk/453606840/item.html


    那些人完全不明白。「老土」,就是中大的樸素和可愛之處。
    香港不需要另一所「港大」來表現殖民地風格,也不需要另一所「理工」或「城市」的入時氣息。


    -------------


    從倫弟那邊見到的﹕
    哲學散文—別耍,李天命閒雪軒—媽的,別耍,李天命


    雖然喜歡讀李天命的書,不過方某早就過了「追偶像」的年紀。(其實也沒追過甚麼偶像)
    在其他地方也看過對李天命的批評,認為李天命的語理分析未能跟上英美最新進展。不會覺得難受,因為哲學上看法不同是很平常的。何況李天命介紹的語理分析,根本就是針對一般人,所以用不著講得高深。
    事實上,李天命也沒叫人把他當教主,也沒說過自己是最高深的哲學家。如果有人可以把哲學說得比他好,又像他講得那麼動聽,我也樂意去聽。


    不過這段批評,我倒覺得是有人看李天命不順眼。


    1. 翻譯問題,說成是李天命有意栽贓,未免是小人之心。
    李天命既然出名,每一句話都會被人仔細剖析。如果他有意搞鬼,被人捉到豈非自壞名聲﹖作者說李天命猜不到有這種考據狂去針對他,似乎是太小看別人了。想「對付」他的人何止您一位﹖
    我猜這些重要著作,應該有多於一個譯本﹔李天命看的譯本,可能不是作者看的那個。(李天命可能不懂德文,這是一個缺點。因為德語世界搞哲學搞得最「高深」,不懂德文很難讀得懂。)


    翻譯重要文獻都有附「邊碼」﹖
    也許是,但沒有的也多的是。
    我見過兩個《物種起源》譯本,兩個都沒有「邊碼」。其中一個是台灣商務的出品,難道商務印書館也有惡意要「誣陷」達爾文了嗎﹖


    2. 最重要的是﹕也許您可以靠「左解右解」來把海德格的那句文字解通。
    不過,如果真的可以用一般詞語解釋清楚的意思,反而寫得晦澀不明,令人不知所云。這種故弄玄虛,難道不就是李天命要批評的嗎﹖
    您可以不同意李天命的批評(認為海德格故弄玄虛別具意義),但那不代表李天命的批評不合理。


    3. 同文後附評論,有人更質疑「語理分析」本身的意義。
    這人在批評語理分析「同義反覆」,似乎還沒搞懂語理分析是用來幹甚麼的。語理分析是在於破多於立,它和一般的哲學思想有根本的分別。語理分析只是一種工具,它並不要求去取代其他哲學思想,或者提出甚麼「人生意義」。
    (這種批評,有點像「ICAC 都唔似得郵政局,淨係識查人,唔識賺錢」……)


    至於一段文字的解釋權應該在作者(被分析者)還是在讀者(分析者)﹖作者偏向前者,而我則認同詮釋論(雖然我並不太了解這個學說),傾向後者。
    (日本首相去靖國神社,我們不是說他「傷害中國人民感情」嗎﹖小泉說他只是去悼念亡魂啊……那麼我們下次不要再批評小泉啦﹗)


    (補記,另一篇對「別耍,李天命」的回應﹕Beautiful Insanity—那到底是甚麼意義﹖)

Comments (19)

  • 有關中大之事﹐願君看此一則 http://blog.bencrox.info/?p=220

    有關靖國神社的問題﹐強力推薦三月號的《讀書》﹐到旺角樓上書店應有售。

    有關批評李天命者﹐實則﹐文人多敗行﹐毀人以成我﹐常有的事﹐見怪不怪了。(我常覺得這種敗行﹐很易犯的﹐自己也免不了偶而為之。)方兄的伸說﹐三點皆中﹐欣服。

  • 1. 高論已讀,我倒沒甚麼意見。

    2. 貪心點﹕網上有冇得睇﹖

    3. 我不想把人家想得太壞。也許他們對李天命的批評有正確的部分,我亦樂意見到。不過我似乎嗅到很重的酸味。

  • 方生,我越來越佩服你﹗
    0係越黎越多博客都減產既情況下,你仍然可以每日出產咁多文字,加埋你個方潤書房,睇到我驚啊 =]

  • daniel﹕你好似唔發覺我都減左產喎……日記早就不日記。

  • 貪心鬼……目錄就有得你睇…http://www.cc.org.cn/newcchtm/linkdushu.htm
    6 蚊本咁大把﹐一個月才出一本﹐長買長訂也不會敗家的。

    住得不近嘛﹐不然借給你﹐或讀完送給你﹐都冇所謂。

  • 最多都係隔左一兩日0者,所以唔係太覺
    但你一下筆就一幅幅字海咁,嘩....

  • 就李天命那裡作一點回應:

    1) 出名不等於會被分析。我們中間有誰願意去分析龑如心的思想?要被分析得首先要有被分析的價值,而出名並不一定能對事物賦予這種價值。另外,無論是我對李氏的粗暴解讀,還是你認為的李氏己經謹慎處之,都只是我們的假設。但一個「學者」是有責任確定自己對引文與及所論及的事物的理解是沒有搞錯的。

    而有沒有邊碼是很看出版社預計譯本是給哪類人讀的,譬如商務的漢譯名著系列,清一式均附有邊碼(至少我手上十數冊也有,包括物種起源)。

    2)關於那句話是不是「左解右解」,稍後你再看看我做的文字。另外,李氏給那句話的評語是「沒有意義」,而不是「玩弄言辭」。「玩弄言辭」不是「沒有意義」的證據--沒有人會因為他的偷竊行為而被判強姦的,「玩弄言辭」和「沒有意義」是兩個不相干的罪名。

    映雪

  • 感謝映雪的回應,兩邊的回應都讀過。

    1. 我說「出名」的意思,是為了回應閣下指「李天命歪曲原意蒙混過關」。
    我的意思並不是說「因為李天命出名,所以一定會小心」。
    而是說,作為一個出名的作者,李天命很清楚自己的作品會有很多人細讀分析。如果說他會以為自己做了假也沒人知道,似乎是把他看得太蠢。

    他是不是出錯﹖我不知道。
    不過如果說李天命惡意做假,這種陰謀論我便不敢苟同。

    2. 明白妳的意思。(先猜妳是女性,希望不會又猜錯)

    不過妳解了那麼多次,我仍然不明白海德格究竟講甚麼。
    原本沒有人解(包括李天命在書中直指這句沒有意義),我還以為自己明白他想說甚麼,經妳逐字解釋,我反而完全不明白……
    我還自問是個 educated layman。

    這就是為何李天命這個在妳眼中看來「無理」的批評,會得到一般人的認同。
    因為對於其他人(至少—我)眼中,這句說話就算加了註,仍然是無法理解,於是「缺乏認知意義」。

    3. 確實期望閣下把這個貼到李天命那邊,因為我很想知道李天命會怎樣反應。

    某些人在閣下那邊的說法,令我很不爽。
    李天命有盲目的追隨者,這不是李天命自己的錯,他的書(至少我看過若干本)裡面從來沒有自認權威(除了某些戲語,例如說自己是無敵的—沒理由當真吧﹖)。李天命仍沒有鼓勵別人對他不加批判地信任。
    他提倡獨立思考,亦不可謂不善。

    做個不好的比喻﹕正如盲目的基督教徒多的是,李天命也沒有指責耶穌。
    有些人就是盲目,拜耶穌、拜阿拉,現在拜李天命。這個是人性的問題。

    再伸報﹕我是李天命的讀者,不是李天命的「迷」。
    我自己的書介裡,也提及一些對李天命的質疑。(見二月十三日日記)
    但我很 enjoy 讀他的文章,這是事實。

  • 嗯,你猜錯了,我是男生是個公開的公開 (相對「公開的秘密」來說,我從沒有打算隱瞞甚至是大方的承認)。

    1) 這一點我是沒有異議的,那裡的確是陰謀論。但情況實在是異常地詭異,李氏曾出版存在主義概論式的書,我不可能做假設他對存在主義最重要的人物的重要著的譯文 (無論是什麼語言)也沒有看過。那,為什麼他不好好去下一個註釋?

    我承認是有出錯的可能性。但,如果對海德格的用語方法有深一點認識,應該知道面對海德格是要非常的小心。或者說點「漢語界哲學史」,第一個把海德格著作翻譯成漢語的是海的學生熊偉,但當時只是挑了十來章來譯,而其中一章便是李生引文的出處。這從側面反映了這一章的重要性。加上那句話涉及到海對死亡的詮釋,是不可能不細讀--李生是沒有粗疏的理由的。

    其實最惹我反感的是,那句說話是在佔 32頁(德語原著的 P.235-P.267)的第二編第一章中,倒數第五段裡面,即 P.266。也就是說,李氏的「剪裁方法」一開始就將前面30頁的編幅一下子就沖進馬桶裡了,繼而宣稱它沒有「意思」(而不是沒有「認知意義」)。我看不順眼的就是這種手法,霸道地截肢,並透過最少是含糊化(甭說這多少有種歪曲的意味了)去符合自己的論點。

    2) 嗯,其實,我還沒有開始解的... 只是拿一個較好的譯本對比一下李氏譯法的錯漏。所以我沒有就最怪僻的「可能的不可能性的」「論述」過什麼,只是懶懶閒地找些同義句子推搪過去。

    另外,我遇上海德格的過程是挺有趣。儘管很早的時候就讀過少量關於他的「概論」,但我真正發現他是偶然地看到陳嘉映的論文,中間時間超過年半。他確實是晦澀加怪僻的典型。在開始閱讀存在與時間前,我己經至少有二十份論文打底,但讀起來有些地方看五六次還看不清。(勞思光好像說過,他大三讀這本怪物時,全班就只有他一個看得來... ...)

    不知你是否知道「認知意義」這個詞語可以說是一個哲學的專有名詞,和意義meaning 是兩碼子事。如果李氏指那段話是沒「認知意義」,我可以同意,畢竟「認知意義」有其固定的含意,我可以不可同意這個含意 (而事實上也是),我但沒權禁止李生使用那個含意。但他現在卻是說「意義」。

    3) 嗯,己經在做一篇正經點的論文。

    對於某些人的言論,我想我最多只能把你的說話貼到我那邊吧(苦笑)。不過事實上,我對於李生的行徑確是很質疑的。他,好像一邊無視學界對「邏輯三律」以至形式邏輯的質疑,一邊繼續 (我倒不清楚他停了沒有)宣傳三律和形式邏輯。基於這個,所以我對李生的心態確實是有作了很大的保留。

  • 喔,我「又」猜錯了……

    2. 我想李天命應該是在討論認知意義。
    不過我沒有找回原文細讀,所以不敢下定論了。

    3. 期望看看李天命會不會變成巨人哥利亞。

    我認為,李天命寫的是普及作品,不顧學界爭論也是很平常的。
    (除非學界質疑的是三律和形式邏輯完全錯誤,因此不應該向大眾介紹吧﹖)

    就像科普作品,現時介紹恐龍絕種的書,大都以隕石說為準。不是每本書都會介紹某些古生物學者的質疑(尤其目標讀者科學水平越低,越是如此)。當然,有提及爭議的肯定比較好,但卻可能變成太累贅而(對一般讀者)缺乏吸引力。

    雖然,我想我明白閣下的保留。

    4. 因為某些人的反應,在下暫時不打算到貴網回應了。
    如果我的意見只以「語意模糊」四字應之,而不需要討論或解釋的話,那麼我也沒必要跟他糾纏下去了。

    但對於閣下的回應,非常感謝。
    因為閣下很努力希望讓我們理解您的意思,縱使我們的看法不同。

  • bow to you both...

  • 2) 其實基於那個在前面的「迷糊不清」,我以為「毫無意義」是只能詮釋作「意義」而不是「認知意義」的。畢竟「認知意義」在大部份時候是指命題能否被實驗--即便有命題是有meaning。而那段錄音稿有這樣的說法:「完全的無意義,最低限度它的的意思是不清楚的」,我想,這也是我對李氏「毫無意義」的理解沒有搞錯的一個重要證據。

    3) 學界的趨向是對三律、形式邏輯作保留,而以非形式邏輯「凌駕」於其上,也未致於宣為「完全錯誤」。所以,如果李天命以「鐵則」或「最終準則」去定位這兩者,在我看便是一種「妄顧」。不過李天命是不是出現過「轉向」 (感覺上他近期好像愛談情緣而不談邏輯)?

    4) 嗯,文字上,你們己經走到光譜的兩個極端。

    最後,我第一次對李氏那說的評語是「先理解,後批判」。我是容得下異己的--當然,有條件的,他還肯說理或者有最基本的理由、或者不是納粹份子;而李氏的話,則牽涉到學術操守的問題,即便逃得過一個「刻意扭曲」的罪名,也跑不掉一個「嚴重疏忽職守」的責任 (well,這是連帶了他在學派上淵源考慮的,所以是滲進了我對文人相輕的仇視在裡面)。看法不同不重要,一元化是退步的決定性原因。

  • 2. 不討論李天命,只討論一點﹕「認知意義」應該不等於「可驗證性」吧﹖
    命題可以驗證固然一定有認知意義,但有認知意義的命題,不一定都可驗證吧﹖
    (例﹕「宇宙有創造者」這斷言,有認知意義,但不可能驗證。)

    3. 以我的理解,李天命介紹邏輯並不限於形式邏輯。他所講的有很多都是屬於非形式邏輯的範疇(如「訴諸無知」)。

  • 2) 可以參看我在哲散有關文章的第六個留言。不過,就「認知意義」而言,那裡有很多人比我有更好的掌握。似乎,「認知意義」只是就邏輯上有沒有被實證的可能,而不是說說實際上能不能被實證... ...

    3) 的確,就此點而論,我的確覺得香港需要一個李天命。然而,從很多李氏的支持者的表現來看,李氏可能有將三律、形式邏輯定位為「鐵則」或「最終準則」的可能,不過這個我不太清楚,只是印象中李氏一些舊作是有過類似的意思。

    映雪

  • 2. 大文我已經讀過。
    如果按這個意思,「宇宙有創造者」是沒有認知意義的。
    那麼我就沒有進一步意見了。

    3. 我看過李天命的幾本作品,由《李天命的思考藝術》到《哲道行者》。我的理解就是他並不只講形式邏輯—雖然他的確經常講形式邏輯,但他也同時提及非形式邏輯。在這方面我不認為他有偏頗。

    既然知道李天命的支持者有不少是「狂熱教徒」,那麼大概也不應該對他們的說法過分認真。
    對於這些人,或者我這段舊文的批評仍是適合的﹕

    「論戰剛讀,正正就是「豪仔」所指的不成熟。

    有些教徒讀了點神學便肆意批評,這位無名氏則是讀了點李天命,便以為尖酸刻薄等於詞鋒銳利、思考確當,以為把人家的用辭挑剔一番就等於語意分析。
    (舉例﹕連「打亂秩序」也會「歧義頻生」,我倒想知道有哪些歧義。問「如何打」就更屬無理取鬧之至。李天命早已聲明這是兩回事﹕「有病要醫治,無病不開刀」。)

    其實他批評豪仔的詞語,只是理解角度不同而已。就算不改變詞語,豪仔的意思仍然是清楚明確的。

    這其實正是被新經驗牽著鼻子走的表現。
    (何況李天命並不是要教人尖酸刻薄……)

    只見到刀光之美,缺乏刀光背後的關懷,就係爛仔劈友與刀客決鬥之別。」

    http://raymondwoo.blogspot.com/2005/11/blog-post_18.html

  • 2) 也許我說得不好吧,「有客觀真假可言的句子叫做『有認知性的語句』,通常又稱為『有認知意義的』」。很多地方上「客觀真假」也是能「實證出來」。而部份人堅持的論點是,「在邏輯上能被證偽的就有認知意義」。「世界有創造者」是在邏輯上能被偽,所以有認知意義。不過分析哲學的事我還是個入門。

    3) 所以你見我好多「如果」,「可能」。看那邦傢伙的言之鑿鑿,動輒一個「語理分折是教人正確地思考,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三律」,始終有點空穴來風之感。

    另外,我的意思不是多寡比重上的問題,而是兩者間的關係。也就是說,當在一句在非形式邏輯上沒有問題話明顯有違形式邏輯的定律時,我們取捨的是那一個。當然,依然是就他的支持者表現的思想所說的,有持釋疑。

  • 謝謝(這也是service喔),兩邊都已讀。

    1.1. 如果我說「因映雪看李天命不順眼,所以他說的不合理」,那就是因人廢言。
    猜測心態,不等於「因人廢言」或「對人不對事」。
    (否認映雪屢屢批評李天命的心態有問題,豈非也是因人廢言、轉移視線﹖我可沒這樣說。)
    我還以為對於非形式邏輯略有認識的人都應該明白。

    1.2. 不是女人,不等於要罵戰。
    (我的意見既然只是「語意模糊」四個字就打死了,還有甚麼好說﹖難道去對罵﹖)
    愚以為,有誠意的討論態度,應該是對於異見(或者認為愚蠢的反應),也會耐心解釋和溝通,就像映雪所做的。
    以前我一定會糾纏到底,不過現在已經「冇佢咁好氣」。一番好意提意見,不領情就算了。

    1.3 究竟我說誰﹖我想看上文下理可以清楚。(7-11 就是希文﹖)

    2. 李天命網站那邊的回應似乎更令人不知所云……

  • 嗯,不過是看SITEMETER 時看到連結,順便看看有沒有跟我說的話。

    只回你的 2:嗯,正常,以前跟很多過不少李派信徒論戰。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