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12, 2006

  • [書海潛遇(17)—總類(000)]

    總類也者,總其成也。凡不能分於各類者,歸此。
    如前述,方某初作目錄之時,未有「賴永祥」相伴(更沒有查閱網上目錄的便利),故分類錯誤之書,比比皆是,因循至今。

    然「總類」之劃分,亦確是奇特(就是無法分類才在這裡嘛),簡介如下﹕
    (參考賴永祥分類法之介紹)

    000 特藏   (一館特殊需要而設,如善本書、禁書)
    010 目錄學  (有關「圖書」之學,物料、出版、書目、讀書等入此)
    020 圖書館學 (與前者略異,乃有關圖書「館」之學問,然私人藏書、藏書票亦入此)
    030 國學   (經史文哲無所不包,除非打算集中排列,否則分入各類可也)
    040 百科全書 (古之「類書」入此)
    050 普通期刊 (即雜誌報章,「普通」即非特定一科目也)
    060 普通會社 (任何未專門學會、會社、協會、博物館等)
    070 普通論叢 (即散文,多入 855。分科亦可,如科學散文 307)
    080 普通叢書 (叢書很少入 080,反而分科入,例如科學叢書 308)
    090 群經   (即四書五經,不就是中國哲學 120 的範疇嗎﹖)

    方某所藏,未有使用 000、030、050、070、080、090 各號。
    雜誌(050)收藏,未有列入目錄,將於 [書海潛遇]大系列末章—[書海潛遇(18)—期刊(050)] 稍作介紹。

     

    [圖書與館(010-029)]

    破例,先介紹一本(套)我沒有買,也沒有讀的書。

    《陳君葆日記》,商務(香港)

    圖書館員應該做甚麼事﹖就是這樣了。
    固然,我們不是生於亂世,我亦不想遇上烽火要拯救藏書。
    不過,圖書館員就是守護書城的人。
    正如博物館員是守衛文物的人一樣。

    為文化興滅繼絕,我們是人類文明的守護者
    雖然我們收藏的不是甚麼善本、孤本、驚世鉅著,但我們也是在守護文化世界的一部分。
    我常常告誡下屬們,不可以看輕我們的工作。

    見胡志偉淺論《陳君葆日記》(三頁)﹕

    「陳君葆……一九三四年起受聘於香港大學,擔任中文學院教席及馮平山圖書館館長。……一九四一年香港淪陷後,他保護了中外人士與各大圖書館寄存於港大圖書館的廿四萬一千三百多冊中英文書籍,避免了被日寇焚毀或變賣的厄運;他還從棄置在中環郵政總局內的廢紙堆中搶救出一批港府檔案,如醫務總監的文件與生死註冊處的紀錄簿,為香港重光後確認居民身份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因而於一九四七年榮獲英皇喬治六世頒授OBE勛銜。
    早在南京失守前,國立中央圖書館將一百一十箱珍貴典籍南運,寄存於港大馮平山圖書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香港迅速陷日,那三萬多冊善本書被日本憲兵發覺,盜運一空。抗戰勝利後,陳君葆從審查日本戰爭罪行的外國友人博薩爾信中知悉這批珍貴圖書存放在東京上野公園的帝國圖書館內,即函請中華民國教育部次長杭立武向駐日盟軍司令部交涉運回,避免了這批國寶級圖書流失異域。」

    裡頭黨派之見(那是刊於內地網頁的啊),可以不理。事實複述,可以參考。

    題外話,兼讀胡先生對《李光耀回憶錄》的感想(兩頁)。
    他批評譯文不通順,我是同意的。不過胡先生應該沒在南洋住過,所以他不知道,Queen Counsel 在新加坡確是「女皇律師」而不是「御用大律師」(這是香港的譯法),而卡車「Lorry」在南洋人口中確實是「羅厘」。翻譯有不同,就正如香港的「的士」,新加坡是叫「德士」一樣。
    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文化,用詞也有不同。例如廣東人把「元」稱為「蚊」,南洋人則稱為「溝」。香港的「兩個半」在新加坡即為「兩溝半」。文字不通順,可以商榷﹔但專有詞和翻譯,就不宜以「大香港主義」概之了。


    打電話問功課—知識的寶庫》文留石,三聯(香港),1991-7(1)
    改變歷史的書》R. B. Downs,聯經(台北),1998-12(1)
    圖書館的故事﹕人與書,千百年來不曾平靜的歷史》Matthew Battles,遠流(台北),2005-7(1)
    《圖書維護學》楊時榮,南天(台北),1991-5(1)
    《書的故事》(中華文庫),魯向,中華(香港),1975-9(1971版)
    《圖書館學概論》Jesse H. Shera,楓城(新竹),1986-3(1)
    《中國圖書分類法》賴永祥編訂,(編訂者)(台灣),1989-4(新訂七版)

    《知識的寶庫》,「打電話問功課」系列之一,是方某第一本以「圖書館」為主題的書。大體介紹了圖書館的功用、運作、維護等方面。方某對賴永祥分類法的熱情,由此而起。

    《改變歷史的書》是一本「談書的書」。作者選取的十六本書,都是對西方社會影響甚鉅的真正「鉅著」。「鉅著」當中固然有些像達爾文物種起源》或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大塊頭,也有些像潘恩常識》般的小冊子。
    當然,作者有自己的偏見,例如對共產主義的大力鞭撻(我倒贊成的很 )。同樣的,也有西方人的偏見,只選了西方人的書。這本書是集中於近代的(否則聖經、可蘭經、佛教經典、論語之類必定入選),但縱使如此,諸如《毛語錄》對國外共產革命的影響,也是延續至今的。

    《圖書館的故事》,買了未讀的書(只看了導讀)。一本以圖書館歷史為題的書,難道不會吸引我嗎﹖
    歷史告訴我們,焚書不止秦始皇,古今中外皆有。獨裁者最怕的,莫過於自由思考的知識份子。為何文革專門反智,可明矣。

    《圖書維護學》,一本幾年前見過,不捨得買﹔借了來讀,始終還是要找來買的書。
    書如其名,討論如何維護圖書。舉凡圖書擺放,以至復修,皆有著墨。專業圖書館,原來對舊書有脫水還原之法,不過此法所用化學品,遇水放熱,不能暴露於空氣,必須於真空隔間中使用。圖書館竟然變成化學實驗室了。
    (其實當年供職央館,訓練時亦有途經修復室。如果不是「手工盲」,這難道不適合我嗎﹖)

    《書的故事》,一本很舊的書(比方某還要老),主要是說明中國書籍的發展故事。
    《圖書館學概論》是一本買了未讀的書,實在無法給甚麼意見。

    中國圖書分類法》(切忌與大陸的中國圖書「館」分類法混淆)現已有新版,方某現職的圖書館亦有採購。不過嫌尺寸太大阻礙地方,方某可沒有買來更新了。
    另需留意,雖然香港公共圖書館的分類號與「賴永祥」接近,但他們採用一套比較古老的系統,即劉國鈞中國圖書分類法。賴永祥分類法即依此而來,但兩者在細分上有所不同。

     

    [百科(040)]

    方某之「百科」,列書甚多,然多非真正之「百科全書」。
    只因被「百科全書」一詞所蔽,但凡不入一科、不同範疇混雜者,皆列入此類。

    嚴重警告諸位看倌,若有意尋找以下書籍者,切莫到 040 搜尋,否則自誤,與我無尤。


    《金氏世界紀錄大典》Norris McWhirter,第一(香港),1980(?)
    (封面﹕《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2006年版)》,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年01月)
    珍奇世界》L. Allen, S.L. Harris, C.H. Howell, K.M. Kostyal, R. Sammon,秋雨文化(台北),2002-12(1)
    《世界十大謎案》劉華亭/華康編譯,星光(台北),1985-11(1)

    健力士世界紀錄,我上手的《金氏世界紀錄大典》是舊書攤買來的,雖然已經失去參考價值,但整本厚書充斥各類不同的「世界紀錄」,也令人眼界大開。不過相比起以往有很多很有意義的紀錄,現在連「千人齊跳繩」也列入紀錄,似乎是太濫了。(全地球幾十億人,不是每天都一起放屁嗎﹖)

    《珍奇世界》是國家地理雜誌的叢書之一,主題是「世界奇觀」。
    《國家地理雜誌》是以照片聞名的,所以「古代世界七大奇觀」這個無法攝影的題材(這些奇觀不是完全消失,就是只剩遺跡),篇幅沒有想像的多。「中世紀七大奇觀」、「海中世界七大奇觀」、「現代世界七大奇觀」的篇幅就多得多,尤其海中世界的照片非常漂亮,令人嚮往。
    不過,對於內容的說明就不算詳盡。給學生作入門,是很吸引的。對於做研究而言,還需要更多的資料才成。

    《世界十大謎案》也是舊書沒錯。頗似 Discovery Science 的《The Unexplained》(姑譯﹕疑團待解),有很多充滿傳說的案件。例如通古斯大爆炸究竟是甚麼一回事﹖百慕達三角傳聞發生的奇案……
    連專家也眾說紛紜的案子,這本書當然沒有最終答案,只是讓您認識一下這些討論吧。

    順帶一提,我覺得《The Unexplained》過分傾向於獵奇,有支持偽科學的傾向。對於通靈(靈媒)、外星人之類的傳說,沒有足夠的批判分析。

    《事物的根由》何雅森編,山邊社(香港),1988-3(1)
    《物品的由來》何雅森編,山邊社(香港),1988-3(1)
    《從沒有到有—百物之源》卓德元,商務(香港),1990-3(1)
    《中國的世界第一》吳城,商務(香港),1988-10(1)

    究竟我們每天用的東西,是從哪裡來的呢﹖
    現在也有一些不錯的參考,不過我以前看的就是上面這些。
    《從沒有到有—百物之源》書局還有得賣的,不過已經舊得連商務網站也懶得掃瞄封面了。


    《趣味錄(1)》寒星編,新雅(香港),1985-11(1)
    《趣味錄(2)》寒星編,新雅(香港),1985-11(1)
    《妙人妙事》牧羊人編,新雅(香港),1986-12(1)
    《奇人怪事錄(1)》(奇趣系列),谷中鳴編,新雅(香港),1988-9(1)
    《奇人怪事錄(2)》(奇趣系列),谷中鳴編,新雅(香港),1988-9(1)
    《趣怪地球趣怪事》寒雪,新雅(香港),1991-6(1)
    《地方趣聞小博士》谷中鳴,新雅(香港),1988-10(1)
    《生活趣聞小博士》谷中鳴,新雅(香港),1988-10(1)
    《世界之冠小博士》逸軒,新雅(香港),1990-5(1)

    一些瑣碎趣事介紹,不打算逐本書講(因為太瑣碎,沒甚麼好介紹的),不過這些瑣事,讀之亦頗有趣味。

    《正本三字經》博良編,快澤(香港),?(?)
    《千字文詳解—中國文化常識小百科》潘國森,明窗(香港),1999-7(1)

    這兩本似乎應該放到語文類才對,不過我認為包括很多東西,所以都放到這裡了。

    三字經當然不是粗口,而是傳統社會的啟蒙讀本(啟蒙並非指啟蒙運動,蒙者即不識字,啟蒙即學讀書寫字,屬教育的最基礎層次),與百家姓、千字文齊名。(此外還有幼學瓊林、增廣賢文等)
    記性奇差如我,「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之後就背不上去。不過,我覺得背三字經很有好處,對於中史,背三字經有助於記憶歷史大概。而且,三字經的內容亦提供很多傳統知識,值得一背。
    有關三字經的不同版本比較,在下曾整理一份三字經異同考。比較不周,略可參考。

    千字文相比三字經而言,難度比較高,因為千字不許重複,所以用上很多艱澀生字(對今人而言)。古代除以天干/地支排序外,亦用上千字文。因為天干地支頂多二十二,千字文用字上千,非常方便。《衙門開幕》([書海潛遇(4)],八月十日日記)亦曾指出,衙門裡的檔案,是以千字文排序的。
    俗語中「天字第一號」,亦是出於這種千字文的另類運用。千字文以「天地玄黃」為首,有如英文之「ABCD」,天字第一號即如董太—「A1」矣。(參考吳昊《懷舊香港話》—[書海潛遇(2)],七月廿二日日記)
    有關千字文生字的讀音,見拙文千字文音註

    潘國森這本書,主要是以千字文為綱,引伸各種中國文化知識作介紹。雖然我對於潘國森的立場不敢苟同,不過這本書內容豐富,確實是值得一讀的。

     

    [博物館(069)]

    這部分不單介紹書,也介紹一些博物館。


    《警隊博物館》吳志華 編 警隊博物館(香港) 1994-2(?)
    《香港鐵路博物館》Gerard C.C. Tsang主編 區域市政局(香港) 1995(1)
    香港太空館》崔偉淩 等 市政局(香港) 1993(1?)
    《香港科學館導覽指南》葉賜權 總編 市政局(香港) 1993-6(1?)
    (封面﹕《科學館參觀指南》)

    警隊博物館雖然位置偏僻,但收藏了很多香港警隊、香港犯罪有關的歷史文物,值得一遊。
    實習時學生邀請我一起去赤柱(學校旅行),有學生見到我拿著本《第三類黑猩猩》時大叫悶蛋(八月十日日記)。不過,我在懲教博物館時也很留心參觀的啊﹗

    香港鐵路博物館是很多年沒去的地方,不過也沒所謂,因為這些小博物館是不會經常更換展品的。
    喜愛鐵路的我,小時候不知為何多次夢見舊式柴油火車……

    《香港太空館》是一本介紹沒錯。不過現在網絡發達,太空館網頁提供的資料恐怕更詳盡,例如太空館大事回顧香港天文教育發展史等都不是一本小書所能提供的。
    在方某小時候,太空館是不收入場費的,是以窮如方某,常常去看,樂此不疲。裝修後要收錢,我只去過一次就算了。(倒不是入場費的問題,而是我比較喜歡以前的展品。)
    方某高中的時候,經常光顧太空館的免費講座,「第一個她」經常跟著去,變成另類約會。

    《香港科學館導覽指南》已被《科學館參觀指南》取代。性質是一樣的,只是更新版本而已。
    香港科學館是不錯的,不過我覺得太著重「玩」,「小兒科 / 遊樂場」味道太重。相比而言,我更喜歡新加坡科學館,內容深淺皆有,每次去都發現值得學習的東西(見新加坡遊記)。
    還有一樣值得學的,就是他們出版一份叫《Singapore Scientist》的通俗刊物,以學校師生和一般公眾為對象。香港市面的科學雜誌很少(現在連「七十一」也不再賣《科學人》了),而且都是台灣和大陸出版的,選材未必適合香港人。如果科學館也可以出版一本類似的雜誌,針對香港本土的需要,建立香港科普文藝的園地,社稷幸甚﹗
    我當然沒有訂,因為海外訂閱太貴了。您想讀的話,可以到香港科學館的資源中心借閱。

    歷史博物館也是常去的,尤其是它的專題展覽,海防博物館文化博物館去得比較少,因為交通不太方便。至於藝術館呢,方某這種「藝盲」,除非有些與歷史有關的展覽,否則都不會去的了。

    博物館是一種「食水」甚深的項目,但除了政府之外,其他機構主辦的博物館,也有的是。

    香港因維港而開埠,航運實為香港的基礎之一。香港海事博物館是一所新博物館,並非政府博物館,是由香港航運團體經營的非牟利設施。先前看新聞,老董的東方海外好像是主要支持者。(還好,博物館這種蝕本生意,總算找到條大水喉)
    我還沒有去,不過我的小學同學有份籌辦,也值得推薦了。(聽到這個消息時,您可以想像我有多羨慕了。)

    論蝕本,有財主關照「認養」的博物館當然沒所謂,一般市民想要維持一所博物館就夠難了。
    香港醫學博物館就是個好例子,這所博物館由醫學界人士促成,政府除了讓他們免費使用有關古蹟作館址之外,就沒有其他資助。結果這所博物館由一開始就鬧窮,方某初到時就見到他們在募捐。
    館址其實很好,是舊病理檢驗所,富有醫學氣息。可惜地方偏僻(在半山,只有樓梯可達,道路甚窄),要吸引遊人就比較困難了。

    既然維持館址那麼費錢,乾脆連館址也不要了,會有甚麼效果﹖就是變成一所「虛擬博物館」(vitural museum)。
    延陵科學綜合室就是個好例子,由香港人在網上成立,展品經過數碼化處理(即是變成數碼相片吧 )放到網上,不分時段任人觀賞。雖說是「科學綜合室」,但題材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歷史等科目,範圍很廣,論述也很認真。
    如果要說缺點,還是因為志願人士人力物力不足,權威性始終比不上「專業」的博物館吧。還有,討論中國歷史的時候,館主感情太豐富,亦令到內容顯得不夠客觀。(內容事實大致無誤,但語氣方面則太主觀了。專業博物館員,一般都會避免主觀語句,靠展品鋪排,讓展品自己說話。)

    (書影來源﹕香港太空館香港科學館商務網上書店新雅圖書樂園遠流博識網聯經網絡書店博客來書籍館)

Comments (2)

  • 我也曾經想過在圖書館中工作是很有意思的事。

      

  • 找個老夫子讀一遍千字文﹐勝過標音。

    我以往聽過人把「神宿列張」讀了作「神縮列張」﹐像這樣常犯的錯﹐不是擇字標音可以避免的。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