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19, 2006

  •   [晨讀速報—搞笑學物理]

    上星期剛剛讀完一本好書﹕
    (見[書海潛遇(9)],十一月二十日日記)

    (現正追雜誌,還沒想好跟著再讀哪本……左擁右抱真煩人啊 )

    為免再見到學生如喪考妣的面目,決定作個新嘗試﹕晨讀課做書介。
    (反正給他們時間也不會看書,我來說書總好過跟他們大眼瞪小眼)

    相比起上幾個月讀的書(大都是中史、政治的嚴肅題目),這本書應該有吸引學生之處。
    一般「生活物理」的書,只是借生活來介紹物理,內容還是比較正規。
    這本書突出之處,在於不單從生活之中說物理,而且告訴你,他作為一個科學家,是怎樣面對這些問題的。
    內容表面上看來跟那些《生活的物理》差不多,但其實方向很不同。

    不同的讀者會有很不同的得著。程度比較低的讀者(沒怎樣讀過物理),可以當笑話看,順便接觸到一個科學家處事的方式(和認識到物理的不同方面)﹔程度比較高的讀者(預科及大學程度),對裡面提及的不同題目和作者的解釋,會有更多的思考和啟發。
    事實上,這本書我讀得比較快(個多星期),但其實大部分時間還不是用來「讀」書,而是思考作者提出來的說法。(當然這不代表方某的物理程度很高啦 )

    這種「不同讀者都適合看」的性質,也是我稱之為「好書」的原因之一。

    學生的反應不錯……最大的原因是因為這本書最末章是一個性教育的題目……
    我不介意跟學生談性教育,甚至很樂意,因為我跟他們談,至少我肯定自己的知識大體正確,至少可以讓學生學多點性知識。至於他們「實行」時還記不記得在下的教誨,我可管不了。(記得就最好啦,我可不想見到自己學生出事的新聞)

    作者引以為榮,得到「搞笑諾貝爾獎」的「浸餅乾研究」,似乎得不到香港學生的興趣。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香港人根本不習慣把餅乾浸濕來吃,這只是西方人士的習慣。西化如方媽媽者與之焉。)

    反而我的「吹水本能」勉強維持著學生剩餘的注意力﹕
    作者談怎樣煮蛋,我就講講甲醇和假酒問題。
    作者談食物氣味,我就扯到「日本廁所協會」和「富豪石崇如廁」的八卦事。(幸好讀過朱維德的《原來如此》)
    唯一不用我「吹水」的,就是我完全不熟悉的回力標,談談作者附上的笑話就行了。(反正我就是沒有運動細胞)

    最受歡迎的,當然是最末講性教育的章節。(在我的課堂上,這大概是學生 attention 最高的一刻 )

    不過「No pain, no gain」,學生聽得起勁,我就得犧牲嗓子了。
    碰巧昨天又給助理傳染了傷風,今早又對學生「鬥大聲」,現在痛得要命……

    結論﹕還不錯,不過犧牲太大。

    為學生留下的註﹕維基百科—搞笑諾貝爾獎

Comments (6)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