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10, 2005

  • 書海潛遇(4)—社會

    [禮俗、生活]

    《洋相—英美社交禮儀》蕭芳芳,中大(香港),1990(16)
    (這是新版本的封面)

    蕭芳芳的大名相信不用我多加介紹,這也是她的暢銷書之一,出版多年,多次再版。
    禮儀手冊一本,不算突出。但學禮儀之餘,欣賞一下「芳芳姐」的文采,亦是樂事。

    《漫畫實用知識叢書﹕西餐禮儀》李牧,萬里(香港),1990-5(?)

    一本舊得我相信你不會找得著的書。
    講西餐禮儀的書很多(如《洋相》),這本書有甚麼突出之處呢﹖就是漫畫。
    簡單而容易的西餐禮儀入門書,容易讀、亦容易理解。尤其刀叉使用和某些食物的吃法,透過漫畫解釋比千言萬語更為有效。

    我相信也有類似的新書吧﹖

    《「搞笑學英文」之鬼聲鬼氣》李蒼瑜(古鎮煌),明窗(香港),1993-2(?)

    古鎮煌另一套作品之其中一本。
    我倒不打算靠這本書學英文,這本書值得留意之處是在於比較中西不同的民族性,作者所謂「人鬼之別」。
    透過很有趣的例子,作者講英文,又講民族性,讓你看到很多平時不會留意的中外之別。

    《愛人.同志—俗詞的文化意義》王德春,商務(香港),1990-2(1)

    另一本很舊的書,不過應該仍然有售。這本書專門討論大陸的俗語,有關它們的起源和趣事。


    《道路使用者守則》運輸署,香港政府,2000-5(?)

    我知道我未必有資格,但仍然會講﹕不學駕駛,也該學做行人。
    這句話不只是邦兄想說,我也這樣想,因為「不懂走路」的人實在太多。只是「人撞人」通常不會有死傷,所以沒人關心而已。

    雖然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倒是那些「道路語言」的道路標誌,自小就很喜歡這些東西。

    雖然只是幾塊錢,想連這也省下的,請看﹕
    http://www.td.gov.hk/road_safety/road_users_code/index_tc.htm

    [教育]

    《學校與改革—人本主義的傾向》M. Fullan & A. Hargreaves 原著、黃錦樟、葉建源編譯,香港教育圖書(香港),2000(1)

    其實不需要特別推薦,因為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看。
    教改浪潮之下的另類聲音,重視由教師出發,對由上而下推行的改革效果存疑。刺激起我「沒有愉快教師就沒有愉快學習」的想法。

    這本書原是美國著作,在翻譯時改用一些本地例子(所以叫「編譯」),方便理解。

    當然,再簡單一點的,看《姨媽姑爹論盡教改》吧。雖然我也未有時間去看。

    《打倒符碌—做個有料大學生》劉紹麟,守沖社(香港),1998-9(1)

    一本非正式的「大學生手冊」,大學生的學業、通識、課外活動(上莊)、家庭、愛情,以至畢業論文、擇業的痛苦等等,作者都跟你細說。有一些是提示,也有一些是「講道理」,不過讀起來不悶的,相信我。

    說是「大學生」,但這本書我也是大學生涯臨近完結(第三年)才讀到。我認為所講的做人道理,就算不是大學生,也一樣合用的。

    反正大學生活只是進入社會之前的一站罷了。

    《裙情洶湧—我們的校服好年華》李照興主編,皇冠(香港),2001-1(1)

    見公主提到,貪有趣找來的。想也沒想過,「校服」可以一本書的主題。(日本那些色色的就另作別論啦……今日講正經事 )

    當然,學術價值不大。但如果說參考價值的話,集合不同男女對各種「校服現象」的解讀,也是值得一看的。

    不過對令人大惑不解的「冷衫現象」沒有多著墨,比較可惜。

    《大清留美幼童記》錢鋼、胡勁草,中華(香港),2003-11(1)

    見七月二十八日日記。

    令人悲傷的故事,中國的現代化就是進一步、退兩步地進行。今人視留學為大好機會,當年交通、通訊尚未發達,讓子女留學,猶如棄之絕域、生死未卜之局。書中摘錄留美幼童李恩富日後撰寫的文章,提及與母親告別的情形,賺人熱淚。

    在這種情形之下,第一批留學生出發了,可是在他們學業未成之時,朝廷又因為怕受西洋腐化,把他們召回,結果只有詹天佑等幾人正式完成學業。(有沒有想起「反自由化運動」﹖)

    回來後,這批留學生確實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在各方面都是領袖人才,清朝大臣有之,民國部長亦有之,各行各業的頭頭更有之。
    但我們看到的是,先行者的悲哀。甲午戰爭這場「留學生大戰」,為中日不同政策所造成的後果作了結論。雖然甲午只是日本進一步侵略的開始,因為由這一刻起,中國就不再有資格當老師了。日人之忘恩負義,由此亦可見一斑。

    李登輝的七國論為民族主義者恨之入骨,我也不認為有可能。(中國的地理結構決定了中國不會長久分裂,這點倒是頗肯定的)
    但如果中國就像歐洲般長年割據,現代化應該會容易一點。

    [社會]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Jared Diamond,時報文化(台北),1998-10(1)
    《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和未來》(同作者,同出版社)

    如前述,《槍炮、病菌與鋼鐵》是方某極力推薦的好書,就是邦兄讀完亦稱讚不已。這兩本書堪稱為「大類大歷史」,《第三種猩猩》主要講人類演化、本能問題,可算是「人類自然史」。《槍炮、病菌與鋼鐵》則講述人類社會文明形成的各種影響因素,可算是「人類文明史」。

    《槍炮、病菌與鋼鐵》令人驚嘆之處,在於其立論之簡單﹕大陸軸線。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軸線不同,影響了美洲原居民所能運用的資源種類,導致他們「輸在起跑線上」。他們輸給歐洲人,非戰之罪,亦非因為先天不足(倒是「上天」所給不足)。詳見七月五日日記。

    雖然我沒買《第三種猩猩》,但在公共圖書館借來讀過,同樣好讀。書癡如我,當年實習學校的學生邀我參加班級旅行,我還帶著去看……結果給一個女學生指責「你好悶」
    (我讀得津津有味,妳只是看著我讀,妳當然覺得悶啦。)

    試讀《槍炮、病菌與鋼鐵》﹕http://www.readingtimes.com.tw/books/book_basic.asp?pclassid=BE&id=BE0049
    《第三種猩猩》﹕http://www.readingtimes.com.tw/books/book_basic.asp?pclassid=BE&id=BE0068

    《民族的世界地圖》廿一世紀研究會(日本),時報文化(台北),2002-4(1)

    講述各民族(主要還是歐亞)起源和變遷的書。讀得太久、印象又不夠深,無法告訴你它好在哪兒,唯有給你一條連結,自己去看﹕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books/book_basic.asp?pclassid=IN&id=IN0013

    《中國人  日本人  韓國人》金文學,萬里(香港),2004-4(1)

    單是作者的身份已經很有趣﹕中國出生朝鮮族人,在中國長大,到日本研究和教書,娶韓國太太。於是寫這個題目的書,似乎非作者莫屬。
    本書主要討論一些中日韓三國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看法。尤其「金玉滿堂」一段能人笑得倒地。中國人向日本人送上書法作品,竟然因為日語中「金玉」實指「睪丸」,而令收禮人啼笑皆非。(滿地都是睪丸﹖﹗)

    不過提及西瓜一段我倒不以為然,因為他聲稱中國人喜歡在西瓜加糖而日本人喜歡加鹽……我從來只聽過西瓜加鹽,沒聽過加糖的。
    也許中國太大,他出身的地方習慣加糖吧﹖但這不可以當成中國人的共同習慣,與其把這點歸因於民族性不同,倒不如說是地域不同、氣候不同導致的不同需要。(南方人喜歡食西瓜加鹽,也許是因為在大量流汗後需要補充礦物質的緣故,所以才覺得加鹽好吃﹔北方人也許沒這種需要﹖)

    《決策時刻》Rudolph W. Giliani, Ken Kurson,大塊文化(台北),2003-7(1)

    前紐約市長朱利亞尼(台灣譯成朱利安尼)的自傳。當事人自稱在「九一一」之前已經因為即將落任而開始撰寫,但這本書卻因為他帶領紐約渡過九一一襲擊,被譽為「世界的市長」而洛陽紙貴。

    亦因為如此,所以這本書雖然也提及他童年和工作經歷對日後處事的影響,亦提及他整頓紐約市管治的經驗,但全書最令人關注的焦點仍然落在九一一襲擊當日的記事(為了視察災情,他本人也差點殉職)。

    正如朱利亞尼本人的性格,這本書英文原名也很簡單﹕「Leadership」
    這本書的主題本來就是講領導(再提醒你,「九一一」是這本書寫到一半才發生的),後來香港也有些「文化寫手」以此為題與老董的不濟作比較。說明不是災難—而是政府處理失當,才會令政府失去威信。(老實說,SARS 怎也不比九一一突然吧﹖)

    作者為人作風硬朗、明確而不含糊。他對共和黨和布殊家族的忠心亦如此,所以書中每多讚揚小布殊之言。你可以看不順眼(正如我),但他的經驗和見解始終值得學習。

    《9-11》Noam Chomsky,大塊文化(台北),2002-1(1)

    美國著名語言哲學家,九一一後言論激怒很多美國人的作者。

    不過只要你細閱這本書,就知道作者並非同情或支持恐怖主義,他只是認為美國的某些政策和恐怖組織相比,好不了那裡去而已。甚至可以歸納為一個本人不太受落的詞語﹕國家恐怖主義。

    九一一固然悲害,恐怖份子當然可惡。
    但如果美國沒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沒發現是甚麼原因導致恐怖襲擊的話(當然不單純因為人家看你不順眼,有誰會因為眼紅別人而跟他同歸於盡﹖),恐怖主義是不會停止的。

    美國有言論自由,所以我深信美國人最終會找到正確的答案。
    至少,相比起資訊受封鎖的中國人而言,會容易一點。

    《新君王論—政治領導的權力遊戲》蔡子強,TOM(CUP Magazine)(香港),2004-5(3)
    《新君王論 II—從政治巨人身上尋找領導智慧》蔡子強,TOM(CUP Magazine)(香港),2004-7(1)

    老董的不濟除了利及政治漫畫家之外,也利及一批文化寫手,蔡子強應是其一。《新君王論》可算是乘「朱利亞尼熱」之後推出的一堆「領袖學」小書中比較暢銷的一本。

    擺明賺你錢沒錯。不過讀得高興、又學到東西,何妨給他賺錢﹖
    全書都是香港人容易受落的「小故事」格式,借歷史上的領袖、事件和現今香港的政局作比較,說明領袖應當如何。(或者說「指出香港政客有何不濟」更貼切)

    作者吹得太大,要靠這套小書改善香港管治,當然不可能。
    因為歷史給人類的最大教訓,正是人類從沒在歷史中汲取教訓。

    (這套書還有第三集的,不過以企業管治為主,對商界興趣缺缺如我也不打算找來讀。)

    [經濟]

    《新國富論﹕人類窮與富的命運》David S. Landes,時報文化(台北),2003-3(1)

    算得上是一本世界經濟史,以地理、文化各種角度,討論各國貧富的成因。例如中國和印度稻作和專制集權的關係,工業革命的遠因近因等等。作者並非認同殖民主義,但對反殖人士的說法不以為然,認為把責任歸咎於殖民主義並無意義,只會阻礙國家的發展。還不如順應經濟原則,發揮比較優勢更好。

    裡面當然還是以歐洲的經濟發展為主。提及中國和日本的段落,令人想起當歐洲探索世界的時候,我們卻開始閉關自守。中日、東西之比較,引人深思。

    如果把這本書跟 Jared Diamond 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和《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及未來》(都是時報文化出版)一起看,我覺得跟讀了一部人類通史沒分別啦。

    《中國經濟史—先秦至魏晉篇》葉龍,壹出版(香港),1996-7(1)

    作者欄一般寫「葉龍」,但當事人在封面和序裡都解釋過,這本書是錢穆老先生課堂的筆記。當事人也曾猶豫「作者」一欄應該怎樣填,但有人提醒他,自己抄的筆記根本沒找錢老校正過,如果自己抄錯的東西都算到錢老頭上,就太不公平了。於是當事人才以自己為「作者」。
    所以這本書也可被視為錢老作品,只要記得錢老自己沒校對過就成了。

    內容當然就是「中國經濟史」,錢老從這個角度剖析中國歷史,和一般「王侯將相的歷史」相比,又令人別有一番體會。畢竟經濟史比較沒有英雄主義。

    買到這本書後,一直沒見到後續篇的出版,十分婉惜。
    為了寫這篇文,在商務網頁見到《中國經濟史: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篇》的,但市面上我倒沒見過。(難道要為了一本書去光顧﹖)

    《信口開河講經濟》古鎮煌,皇冠(香港),1998-11(1)

    一本聲稱教你「吹牛」的作品,其實是通俗作品,裡面簡介了一些與日常時事相關的經濟概念(例如貨幣、通漲、貿易平衡之類)。當然,學了就自然可以吹牛啦。

    古鎮煌一貫作風,行文幽默,輔以事例,簡單易明。

    《漫畫學經濟》松青,明窗(香港)

    一套專門簡介經濟術語的漫畫,我手上收集到第五集,裡面的術語分門別類,可以當成是「My First Economic Dictionary」。對於沒有經濟腦筋、平日對經濟版興趣缺缺如我,算是一個不錯的渠道。

    比較奇怪的是,在明報網上書店同樣失蹤。

    [政治]

    《明夷待訪錄》黃宗羲,金楓(台北),1999-4(1)

    有沒有明知其論點不正確,你也會喜歡的書﹖《明夷待訪錄》就是我的選擇。
    黃宗羲對政治制度的很多看法,都被看作不切實際,我也覺得他的建議大多沒用。但他所關注和批評的焦點,都十分尖銳。
    尤其首篇《原君》篇的濃厚民本主義,提及君主是為了促進公利而建立,這點跟西方《民約論》頗有可相比較之處。我特地背了起來。

    《馬基維里(Machiavelli)》張培倫譯,立緒文化(台北),1997-7(1)

    算不算是西方政治學之父﹖對馬基維里的評聲是很兩極化的,有人認為他揭示了政治的真實,也有人說他是教人以統御術治民的魔鬼。這本畫多字少的作品,算是一個簡介。

    或者有個人(蔡子強﹖)沒說錯,如果你只學馬基維里的統御術,而不學他為意大利統一努力的偉大志向,當然會變成魔鬼。


    《選舉政治》林尚立,三聯(香港),1993-3(1)
    《議會政治》曹沛霖,三聯(香港),1993-3(1)
    《官僚政治》竺乾威,三聯(香港),1994-3(1)
    《政府政治》臧志軍,三聯(香港),1994-3(1)
    《自治政治》桑玉成,三聯(香港),1994-3(1)

    三聯出版的政治學叢書,熱愛了解政治制度如我,愛不釋手。全套有很多本,我只買了這五本,分別講述政治的各方面。尤其是講述選舉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兩本,我最喜歡。(沒辦法啦,我是官僚嘛)
    雖是大陸學者著作,但不大有「左味」。

    《軍人干政》蕭弘,勤+緣(香港),1995-3

    軍人干政,自古之常事。中國人大以至黨中央保留軍隊名額,更屬「制度化干政」之尤。軍人干政的歷史,一些重大的兵變事件,和各國應付的方法,這本書嘗試詳細討論。
    有趣的是,這本書前面就附上兩篇聲明,作者和出版社分別聲明作品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出版社無關。剎有介事的。

    第一次讀到有關日往裕仁戰爭責任,就是在這本書。

    《世界政治地理學基礎》蕭樾,正中書局(台灣),1992-4(1)

    一本很有興趣買下(我行左兩年書展先決定買),但係買左又未睇既書。講述地理和政治的關係,令我產生興趣的是有關歐亞大陸中央部分被視為「世界堡壘」的描述。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錢穆,三聯(香港),2002-5(1)
    《中國歷代制度沿革》陳佳榮,學津(香港),1991-10(?)

    很遺憾又是我「越級讀書」的結果,不知不覺又讀了幾本參考書。
    錢老的地位不用我多說,他的評論值得仔細留意,尤其有關官名的考源,「省」這個名稱牽涉到中央濫權的批評等等。
    陳佳榮的著作純為中史科而作,但亦勝在為學生而寫,系統化和清晰。

    幾千年中國制度史,歸結一句,也不過是強化中央集權而已﹖
    當然,說到集權,古代封建皇朝尚且「山高皇帝遠」,誰比得上共產黨無遠弗屆﹖

    《衙門開幕》郭建,實學社(台北),2003-8(1)

    上兩本書講中國制度史,都是以中央為主。一般制度史對地方著墨不多,《衙門開幕》就是一個突破。

    古人云「天下本於州縣」,作者也沒說錯,州縣官是皇帝在民間的代表,吏治好壞直接影響到朝廷,所以認識基層政府一樣重要。

    一本非學術性作品,純粹以講故事的形式作介紹,十分有趣。
    作者還寫了幾本相關的書,不過大多以「師爺」為中心,我就興趣不大了。(雖然師爺也很重要,隨時比官員更重要)

    見六月二日日記。

    《香港政府與施政架構(增訂本)》文思成,三聯(香港),1994-9(1)

    在未有政府資訊中心網頁之前,要了解政府架構和部門恐怕不易。這本書就是一本參考,雖然作者也只是把各部門的資料抄在一起而已,但仍然方便一般人查考。稍有左味,就當視而不見吧。

    現在有了網頁,一下子就可以知道政府大體架構,還可以連上各個部門,這本書的價值就盪然無存了。

    《選舉制度的政治效果—港式比例代表制的經驗》馬嶽、蔡子強,香港城市大學,2003(1?)

    不是一本「大眾化」的書,基本上是研究報告。
    但作者比較了回歸前後幾次選舉,透過研究說明選舉制度對政治的影響。我們對選舉制度的某些概念,在作者的研究中並不成立。

    我雖然贊同單議席單票制,但我也不反對比例代表制。可是香港的比例代表制是世上最差的比例代表制,這點相信對政治學稍有認識者,都不會反對。
    這個研究做得多出色,研究結果有何意義也沒用。
    因為在一個不民主政制之中,一套混蛋選舉制度對當政者最有益。

    [法律]

    《費城奇蹟—美國憲法誕生的關鍵127天》Catherine Drinker Bowen,貓頭鷹(台北),2004-11(1)

    不敢說「貓頭鷹出品必屬佳品」,但有可能「貓頭鷹出書必屬厚書」,至少碰巧我讀的幾本都是這樣。

    講憲法這是我一定推介的書,這本書應該是美國教憲法的讀本之一。
    美國人教憲法,不需要歌頌,也不必背條文(就像香港某些所謂「公民教育」比賽),他們用代入法。就是讓學生分組扮演當年十三州的代表,每組學生都有一份資料,讓他們了解各州的背景、經濟民生等方面的情況。他們不需要讀憲法,而是各組就坐在一起談判,試圖自己搞一套憲法。最後老師就會比較「學生版憲法」和實際憲法的分別,講解為何實際產生的憲法會是那個模樣。
    這種教學法極花時間,但成效也大。有點像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學生嘗試過制憲,容易產生歷史感,領會憲法背後的精神(哪一條講甚麼已經不重要了,留給律師吧),而且亦容易對憲法產生親切感(憲法的偉大也不需要你去歌頌)。更重要的一點是,這和學生自治一樣,制憲談判是培養學生認識和實踐民主的好機會。為何歐美民主生命力強大,正在於他們都認同民主的重要。

    《費城奇蹟》中的制憲實錄,當然沒有學生操盤的來的偉大。至少據聞「學生版憲法」通常一開始就解放黑奴,這一點當時的人就沒做到,因為這不是當時最重要的問題(「統一 vs. 分治」的問題才最重要,所以憲法草案正文連人權法案也沒有,那是後來作為「第一修正案」,和憲法一同通過的)。

    更令人驚訝的,是《費城奇蹟》揭露了這批「制憲先賢」的弱點。各州代表各懷鬼胎,而且開會的混亂程度,在我看來竟然比代表會有過之而無不及。制憲代表之間那種「精英主義」的秘密作風,更與我們一般認為「公開」的立法過程格格不入(當時亦曾有人指責這點)。
    由於傾軋太多,以致德高望重如華盛頓也曾經絕望,認為制憲可能失敗,國家要陷入分裂了。到後來憲法議成,他說這簡直是「奇蹟」。

    對於常常批判「精英主義」的組織人,如果讀完這本書,不知又有何感想﹖

    我沒能力創造奇蹟,所以讀到《費城奇蹟》,不由得不感動。

    《香港的法律制度》律政司,律政司(香港),1998-9(3)。

    想了解香港的法律制度,這本由政府出版的書大概是最好的選擇。裡頭確實以最簡單的方式向一般大眾解釋法律制度的來由和要點。由普通法、法官、律師、陪審團到法律援助,全部都基本解說了。

    最諷刺的是,1998年版裡面有一頁以香港電台節目《法門》的紀念手錶作插圖,錶上寫上一句我日後常常引述的拉丁法諺﹕

    「Fiat Justitia, ruat coelum」(天塌下來也要施行公義)

    及後「居港權事件」爆發,政府宣稱「因為香港承受不到168萬人才要求釋法」,我的唯一感想就是﹕自打嘴巴。

    買書是要錢的,不過如果想連十幾塊也省下來,可以上網閱讀全文﹕
    http://www.doj.gov.hk/chi/legal/


    《香港法律制度》彼德.威斯萊—史密斯,三聯(香港),1993-11(1)
    《香港法概論》陳弘毅等編,三聯(香港),2000-7(1)

    不想聽官方解釋,自然有學者解釋。
    彼德.威斯萊—史密斯是香港大學的法律學者,這本是少有被翻譯為中文的著作。這本書其實是為初學法律的學生而寫的,所以中學時的我,讀起來很辛苦,半明不白。不過到後來搞「章則大全」和構思「中大法庭」的時候,這本書就重新被祭出來了(不用說,當然是模仿得拙劣)。甚至連從未成真的《學生會的法學》寫作計劃,大綱也是模仿這本書而擬的。
    上王錦就的課時,還找到作者其他的專著。有一本討論香港普通法的,方某更視為「至寶」。不過「中文人」如在下,對於那些全部沒有中譯本的專門著作,根本不可能有時間讀完……(大佬,我唔係 major law 架……)

    《香港法概論》就是一批香港法律學者的中文著作。比起為法律學生寫的《香港法律制度》,這本書更為大眾導向,深入淺出容易明白。而且亦遍及香港法律的各部份(《香港法律制度》主要是解釋一些概念和體制的問題,不討論具體法律),對於希望對複雜的「香港法例」增加了解的讀者,這本書無疑非常方便。

    由「愛國法律學者」陳弘毅主編,不過他愛國也算愛得最「有譜」的了……

    《香港合約法》Valerie.A. Penlington,商務(香港),1995-12(1)

    在西風東漸之前,東西方的法律體系有很大差異。其一就是中國重刑法,民事一般由鄉親父老處理﹔西方(古羅馬)則重民法,處理私有財產最複雜,刑法相對簡單。所以對於一般讀者,想了解普通法之下的民事法律,是很難的。

    這是一本很簡單的合約法作品,純粹為一般讀者而設。裡面提及最普通的合約法概念,讓你對這個複雜的領域先有一點認識。

    作者還有幾本類似的法律通俗作品。

    《學生法律常識手冊》周陳文琬主編,中大(香港),1992(?)。

    歷史悠久,改版多次的書。
    沒甚麼特別的,不過我認為對組織人是有用的。這本書提醒了組織人一些搞學生活動應該了解的法律,特別是社團和遊行方面。

    雖然我當時沒想到,但後來提出「學生會章則精修」這種玩笑,也許亦是受到這本書潛移默化的影響。

    最後,對於「百法百眾」有興趣的讀者,以下幾位律師的著作你也許會有興趣﹕毛錫強、謝偉俊、布理士(這是幾位律師的合稱)
    他們的著作都是小品,並沒有系統化的論述,只討論一些重要或有趣的法律問題,當成「喻學習於消遣」則一流。

    [軍事]

    《漫畫演繹﹕孫子兵法》龍潛編繪,竹林(香港),1990-12(1)

    一提軍事,孫子兵法當然不能不提。我沒仔細讀過孫子兵法,但這本漫畫書確實令我對這部兵法有了一些基本的認識。
    這本書的資料在網上根本找不著,你當然可以找同類的書來看。

    《戰爭論圖解》是本信義,商周(台北),2004-3(1)

    提到兵法,《戰爭論》在西方的地位可與《孫子兵法》比擬。
    同樣的,戰爭論也不是本很好讀的書,所以自然有很多解說書籍,這就是其中一本。雖然我未看完,但也根據看過的部分說兩句。
    由於是日人執筆,本書特別以日本二次大戰的表現作評述,引用戰爭論來解釋日本戰敗的原因。日軍士兵有良好的戰術,但軍方卻毫無大戰略,打仗毫無章法可言,於是就將己國和他國都捲入災難。

    覺不覺得美國正在重蹈日本的覆轍﹖

    《黑太陽731》張龍健,妙極(台北),1990-10(4)

    提到日本,侵華當然要提。
    《黑太陽731》是來自當年轟動一時的同名電影。這也是方某第一套看的三級片、未成年前、也是二十歲前看過的唯一一套三級片。
    這套片被列為不準青少年及兒童觀看,是合理的。因為我看完後,之後幾個月都斷續發惡夢,可見其傷害之深。
    亦因為如此,在看完《黑太陽731》之後的幾年(這本書是老媽看完電影後買的),我都不敢翻來看,見到封面都怕。過了幾年後,才鼓起勇氣去讀,略略看過,也不致於發惡夢了。

    最奇怪的是,有關那套電影的網上資料有不少,但這本書就好像從世上消失了一般,連評述也沒一條。

    《中途島大海戰》(經典戰史系列2),賀新城,昭文社(台北),1997-6(1)
    《日德蘭大海戰》(經典戰史系列7),陳虎,昭文社(台北),1997-7(1)

    有關戰史的書籍有很多,最著名的大概是麥田出版了。
    對於這兩本書,我沒有特別的評語。為何兩本都是海戰,只是因為我對於海軍比較有興趣而已。

    《日本軍隊用語集》寺田近雄,麥田(台北),1999-6(1)

    不討論戰史,不過這本書主要不是講戰史,而是如作者所言的「文化」。
    由於日本戰後初期對軍事諱莫如深,很多和軍事、戰爭有關的詞語都不能用。例如陸上自衛隊(不能稱「軍隊」)的坦克車本名應叫「戰車」,但不能談「戰」,竟然叫成「特車」(有沒有想起《機動警察》的特車二課﹖),而裝甲兵於是亦稱為「特科」了(相對而言步兵就稱為「一般科」)。在這種情形下,作為日本舊一代生活一部分的軍事詞語(反正那就是軍國主義社會),日本的新一代並不了解,這些社會文化就慢慢地消逝了。
    這本書就是作者的嘗試,把舊日本一些通俗的軍事用語進行解釋,有加上一些故事來說明。對於想了解舊日本軍隊文化的讀者而言,也是很好的讀本。

    其中有一段令我耳目一新,作者說步槍上的菊花紋章,本來只是內戰後收繳槍械所作的記號(代表已收歸國有,不再屬於個人),後來刻上「御紋章」成為慣例。士兵清潔步槍做不好,竟然因為上面有這個「御紋章」,而被長官罰向步槍道歉。

    作者聲稱這本書只是初步的,會陸續有來,但我見不到有中文版的後續。

    《關城與炮台—明清兩代廣東海防》蕭國健,市政局(香港),1997(1)

    有日本的軍史,當然也有中國的。
    不過這本書相對而言比較「悶」,真的是在描述明清兩代的海防編制和建設。所以不是對這個題目很有興趣的讀者,不需要讀這本書。

    《認識中國人民解放軍》廉正明,明窗(香港),1996-12(1)

    當是通識,總不能聽到「軍區司令」也不知道是甚麼吧﹖

    有軍史,自然就有武器。


    《中國古兵器大全》篠田耕一,萬里(香港),1996-2(1)
    《現代航艦大剖析》Ever Jasmine,茉莉,1997?(?)。

    一本中國古兵器大全,竟然由日本人來寫,會不會令人有點慚愧﹖不過內容真的不錯,包羅萬有。對於想了解古代武器和戰爭方式的讀者,應該是不錯的。

    《現代航艦大剖析》也是一本對美式航艦很詳細的說明。內容由設計、配備到飛行甲板上的服飾、手勢都有介紹。

    《間諜世界大揭秘》H.K. Melton,萬里(香港),1997-7(1)

    孫子有云﹕「賞莫厚於間」,間諜從來都很重要。
    這本書除了介紹間諜用的秘密武器,足以吸引小朋友之外,也介紹了一些間諜機構和運作的情況(當然只可能談一般運作的模式)。
    作者是美國的情報官員,成書於冷戰結束之後,也邀請了俄國的情報官員寫序,當成是美俄情報合作的一點表示。

    當然,誰都知道美俄之間肯定仍有情報戰。不過這畢竟不是冷戰時代,兩國的關係終於變得正常一點。


    《碼書》Simon Singh,臺灣商務,2001-1(1)
    《密碼傳奇》Rudolf Kippenhahn,世茂(台北),2003-6(1)

    有間諜,當然少不了密碼。
    兩本都是談密碼史的書,裡頭主要是歷史,數學成份不多(尤其後者)。兩書之中,《碼書》是一本比較深入詳細的著作,《密碼傳奇》則比較簡單。
    《碼書》有兩個令我感動的故事﹕
    一是二戰時美國因為印地安語外人無法理解,而招募印地安人投身為機密通訊員。當時印地安人受到很大的歧視,但印地安長老說了一句話﹕「沒有任何人能比美國原居民更忠於美國的了」,於是印地安人以身犯險,走上前線和白人黑人並肩作戰。而日本人確實也沒能破解這種語言。
    二是歷史學家的研究,破解古埃及文已是一大成就,但「線形文字B」(Linear B)的破解更神奇。因為古埃及文尚有日後的變種可以查考,但線形文字B根本就無影無蹤,連背後的文字怎麼讀都不懂。但學者竟然可以逐步推理,最後破解了整套文字。
    這不就是「理性的光芒」嗎﹖

    (書影來源﹕律政司運輸處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商務網上書店明報網上書店萬里機構時報悅讀網城邦讀書花園)

Comments (2)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