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2, 2005
-
[書海潛遇 (2)]—語文及文學類
報告文學﹕《烈火春風—八仙嶺山火事件報告文學》何良懋,山邊(香港),1996-9(1)
首先介紹這本,老實說我還未細讀。不過無論對於老師或學生,這本書都是很好的教材。好讓你珍惜所有人、事、物。
人的生命還不都一樣﹖無論你偉大或緲小,是頑皮的學生或熱心的老師,「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杜牧,阿房宮賦)。
天地不仁,人類唯有為自己的生命尋找意義。《不文集》黃霑,博益(香港),2000-7(61)
談到散文,黃霑是一位必談的人物,正如他開創其他新嘗試,不文集在本港亦開不文笑話/故事結集的先河。對於小朋友這本書也許很震撼,我到那麼大才看,自然覺得沒甚麼大不了啦……
我買的不文集是重印版,分上下兩集。現在連我手上的版本也斷市了,只有借紀念霑佬為名,搶錢為實的「紀念版」。
(順帶一提﹕我把所有笑話集都編到 900,這個號碼肯定是錯誤的。倫弟問我為何要買一本賴永祥,這就是答案。當年我只是從圖書館的賴永祥中抄了部分來用,根本不完整。)
《杏林小記》杏林子,文豪(香港),?(?)
《醫生札記》翔,突破(香港),1987-8(8)對於散文,方某有一大類,乃醫事散文,這兩本就是最早讀到的。
《杏林小記》大概無需我再多言,杏林子努力活了半生,沒有輸給類風濕關節炎,而死在一個發神經的女傭手上,實在令我驚訝。
《醫生札記》是一本頗為早期的醫生散文。作者只是本著基督徒的愛心對待病人,沒有後來知廣醫生的嬉笑怒罵,但一樣令人感動。這是很多年前從《醫生札記》上抄來的﹕
「我會對生命保持無上的尊重……甚至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也是一樣。我絕不會運用我的醫學知識作任何違反人道的事。」
這大概也就是「醫道」。近年有比較多醫生參與寫作,黃岐、區樂民、區聞海等皆屬之。
區樂民的作品多為小品(心靈雞湯一類),輕鬆有餘,但不會特別推薦(反正不推薦人家也會看)。
黃岐身為急症室醫生,有關這方面的專題比較多,對於想了解醫界的讀者,比較有用。《急症室看人生》是黃岐最早的結集,其餘《悲歡離合急症室》、《急症室真實故事》(主編)、《兜兜轉轉急症室》等,皆可以參考。(均由明窗出版)
《我是實習醫生》知廣,明窗(香港),1993-9(1?)
《我仍是實習醫生》知廣,明窗(香港),1994-4(1?)同屬醫生,知廣卻以小說為主。《我是實習醫生》、《我仍是實習醫生》是知廣當實習醫生的故事。算是和台灣侯文詠《大醫院小醫生》(皇冠(香港),1992-12(1))相若的醫院幽默作品,雖然都是笑中有淚。
知廣還有一本《看是看,卻看不見》(明窗(香港),1996-3(1))的偵探小說,不過不知道是否銷量不好,連在明報網上書店的網站都找不著了。
相比起侯文詠,香港看來沒哪位醫生可以靠寫作維生的。(事實上,除了那幾位「大作家」之外,香港根本沒幾個人可以靠寫作維生)
散文大類,除了醫界之外,校園當然也少不了﹕
《教師求生手冊》李老師和她的同事,零至壹(香港),1995-10(1)
《教師求生手冊—續命篇》李老師和她的同事,零至壹(香港),1996-7(1)
《教師求生手冊—三省篇》李老師和她的同事,零至壹(香港),1997-2(1)
《學生求師手冊》李同學和他的同窗,零至壹(香港),1997-7(1)零至壹出版社大賣系列,我稱之為「做人甚艱難系列」,除了師生,還有當父母、子女、夫妻、男女朋友、上司下屬……總而言之,「做人艱難」啦。
以上幾本相信是甚受歡迎的,任何對香港教育界有興趣的人,都值得一看。當然,這些只是散文,並不是甚麼有系統的研究或報告,但從中你可以見到香港的教育界實在有很多問題。
如果說有甚麼壞處的話,就是讓我讀完之後以為自己對這些地雷陣已經「有心理準備」,結果慘遇滑鐵盧。
(另一本值得推薦的是《姨媽姑爹論盡教改》,不過我還沒有買,更加未讀)
提到散文,還有一本想推薦的,不過早已絕版﹕
《電視風雲二十年》劉天賜,博益(香港),1993-9(1?)
算是「賜官」同名節目的結集,對於想了解香港電視史的讀者,這是局中人的一面說法。(吳昊好像也有類似的作品,但我沒留意。)至於小說,一定要談談這本「史前作品」﹕
《最後的問題—西方科幻短篇小說精選》李偉才(李逆熵)譯,山邊(香港),1990-3(2)李逆熵先生的早期譯作,對科幻小說推廣的一點貢獻(日後陸續有來,介紹到「3」字頭科普作品時便知)。這些短篇小說都是李先生的「精選」,是西方短篇科幻小說的精華。「最後的問題」是阿西莫夫(Asimov)先生的作品,萬能電腦最後竟變成創世主,非常耐看。
可惜的是,這就舊的書,恐怕再找不到了。
當年也是「第一個她」替我找到的。對於喜歡看《三國演義》的人,這本書絕對應該看﹕
《真假三國縱橫談》劉逸生,中華(香港),1990-3(重印)內容對比史實和小說中的三國。例如華容道一役,作者就認為當地泥濘一片,關羽根本追不上曹操,更不會遇上小說裡的「忠義兩難全」了。
就算沒看過《三國》的我,當是歷史小品讀這本書,也讀得津津有味。談小說也一定會再提及畢華流,我特意「後放」,免得令人以為我偏袒畢先生也。(事實上我現在已經沒再追看他的書了,我還是認為他早期的作品比較吸引,後期開始說教味太重。)
《萬能老師》,畢華流,博益(香港),1992-7(8)
畢華流的早期作品,當然少不了他的頭卷大作《主席手記》,算是開創香港校園幽默小說的先河。由於在學校圖書館已經讀過,所以我沒買下這本書。也不後悔,反正我對文學興趣不濃。
雖然,《主席手記》我一定推薦。只要你搞過學校活動,你也會覺得《主席手記》裡面有自己的影子。當然,有沒有那麼幽默,就看你自己怎樣面對了。不瞞你,自小被指「欠缺幽默感」的我,也是靠畢華流的書開竅的。(另一位就是李逆熵先生,與口語化的畢氏作品相比,李先生的作品幽默得也比較「正規」一點。)
當然,畢氏的校園幽默系列不只《主席手記》,不過我認為始終是這本最值得推介。至於《萬能老師》,就是畢氏身為人師時的故事了。
就看你當老師能不能如此幽默﹖
《少年遊》(荒原三部曲之一),畢華流,博益(香港),1992-1(5)
《女兒行》(荒原三部曲之二),畢華流,博益(香港),1990-9(1)
《妖獸陣》(荒原三部曲之三),畢華流,博益(香港),1991-4(3)畢氏寫過幾套小說系列,例如「深宮屠狼」,那個我沒細讀,但我卻很喜歡「荒原三部曲」。(難得的是,對文學欠缺耐性如我,也有興緻追完三本)
詳情當然留給看倌自己發掘,不過我的理解是,這套作品是在諷刺中國近代史。你很容易會看出他在模仿那些時代作背景。
《懸空海之戰》畢華流,博益(香港),1993-8(1)
《四種怪物》畢華流,博益(香港),1991-8(1)《懸空海之戰》以科幻形式出現,但其實不太「科幻」(如果用李逆熵那類西方科幻觀來看的話),倒不如說是一個軍事故事。令人想起《高達》,不過可沒有會飛的戰鬥機械人。
美中不足的是,對於主角之一向高禾的「奸相」描述得有點「太直接」,失卻了懸疑的空間。《四種怪物》是短篇小說集,以四種怪物為題材。其中一篇談龍的運用了「荒原」系列作背景,而以狼為題材的寫成 RPG (角色扮演遊戲),頗好玩的。
散文小說都說過,可以說點比較有趣的文學﹕
《奇聯共賞》余青(余鶴清),玉樹(台灣),1994-1(1)顧名思義,介紹有趣對聯。曾有作家在《明報月刊》上聲稱「香港是清朝」(與「台灣是民國」和「大陸是共和國」相比),但若論及明清士人最拿手的對聯,香港人就完全不成了。尤其在上完對聯課之後,很多所謂的對聯(其實只能當標語)根本完全看不上眼。(當然,我寫的對聯,十之其九同樣不入老師法眼
)
不知道現在可否買到,不過買不到也沒所謂,看同類型的書一樣可以。反正我讀這本書的時候,還沒有《聯中傳奇》啊﹗
只要你知道《聯中傳奇》介紹的對聯其實不是全由「一個」天才寫成就可以了。《奇聞怪錄順口溜》郭新編,海洋(香港),1989-11(1)
一本現在應該找不到的小書,介紹大陸特有的順口溜,都是諷刺政治狀況的。有部分順口溜到今日依然很有生命力,側證大陸政治並沒有多大進步。說完文學才談語文,免得把你們悶死。
語文類值得介紹的書不少,不過絕版的書更多,介紹還介紹,就怕你找不到。
《每日一字》林佐瀚,博益(香港),1998-11(2)
《錯別字逐個捉》江川,博益(香港),1987-9(4)對於八十年代初的一輩,一定會看過無線電視林佐瀚主持的「每日一字」。(如果我沒記錯,他的口頭禈是「……勒﹗」)
這大概當時電視台最有教育性的節目了。前幾年大清早還有重播的,我剛巧見到一集。
有關港式廣府話的,這幾本值得一看﹕
《俗文化語言—港式廣府話研究(II)》吳昊,次文化堂(香港),1994-4(1)
《趣怪香港話》阿丁(劉家祥),香港周刊(香港),1989-11(1)
《懷舊香港話》吳昊,創藝文化(香港),1990-12(?)另外這本也是介紹香港俚語的﹕
《香港三字經(附各種三字經)》黎文卓,次文化堂(香港),1997-6(1)
不過這本書還介紹了正統的三字經和一些罕見的三字經版本,例如地理三字經、中藥三字經等……我可背不下了,不過當成認識中國文化,也是值得一讀的。(很奇怪,吳昊和黎文卓的這兩本書,在次文化堂的網頁已經連書名也找不著了……)
《尋根究底(第一冊)》古德明,次文化堂(香港),1996-9(1)
古德明的英文專欄固然有名(雖然一樣有人聲稱在抓他的錯處),但他借古諷今一樣出名,所以這本書來個二合為一﹕借英文的古來諷中國的今。
有趣的是,這本書聲稱是「第一冊」,但我從來沒見過第二冊(包括次文化堂網站)……嘿嘿……最後再介紹一本「講英文的中文書」﹕
《英文名字大全》袁曉輝,楓林(香港),1996-7(3)講英文名的書很多,不過我覺得這一本是比較「厚」和全面的。
老媽常常抱怨現在的青年人愛亂改英文名(西方的名字用來用去其實也是那堆,主要是聖人之名),竟然連 Sunny, Candy 都變成名字。也許請各學校都買這種書,讓學生改名前先查查吧。
(更免得像公主一樣,選了個「盲人」作名字啦﹗)
Comments (3)
哎呀... 你唔講我真係唔知原來明窗係明報旗下,等我下次行開書店再留意知廣 D 書先...
值得一提,很高興你開始介紹書籍。如果你係 blog 度寫,受益人會更多哩...
1. 唔好嚇我……個 logo 一樣架喎……
2. 我只寫隨想,自然不及正式書評。
1. 冇留意明報,又唔睇開散文,唔認識唔出奇...
2. 所以我冇話你寫書評... 係介紹...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