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18, 2005

  • 給我自己的警告﹕就如孫天倫所言,自我批判和自我踐踏,往往只是一線之差。


    http://hk.news.yahoo.com/050717/12/1em1w.html
    懶蟲牛王精 敘事治療 改寫人生劇本
    7月 18日 星期一 05:05 更新


    【明報專訊】人每每被定型或標籤﹕你是大懶蟲、你不思上進、你無得救。一旦連自己也認定自己是大懶蟲,不思上進,無得救,往後的人生很可能就會依照這樣的「劇本」走下去。心理治療方法之一的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從不會把人這樣定型。在敘事治療師眼中,人不會24小時都充滿問題。被標籤為懶惰的人也定有些事情令他們積極向上。敘事治療師要讓當事人明白,懶惰以外,尚有積極的另一面,協助發掘他們向上的動力,除掉大懶蟲。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導師列小慧,既是社工,又是3個孩子的媽媽。她在新作《敘事從家庭開始——敘事治療的尋索歷程》一書中,描述她如何在3名子女身上,運用敘事治療手法的經驗。其中有「大怪」的故事。


    大兒子「大怪」是資優兒,但帶給爸爸媽媽很多頭痛事。小時候,大怪考試只答喜歡的題目,功課交不齊,動不動為不合自己想法的小事而哭鬧。列小慧很明白,長此下去,「大怪」只會被標籤為反叛、麻煩、不合作、無可救藥……她一度感到苦惱。學習敘事治療後,她決定「試一試它的威力」。


    「外化」問題 客觀思考


    有一次,「大怪」情緒又失控,列小慧問他﹕「怎麼我見到一隻野馬騎到你身上﹖牠叫你哭你就哭、叫你發脾氣你就發脾氣,你完全要聽牠的話嗎﹖」這是敘事治療把當事人的問題「外化」的手法。


    把問題「外化」,意即把當事人與他的問題分開,而非用問題本身形容當事人。這樣之下,「『大怪』不是一個情緒失控的小孩子,卻是被一隻情緒失控的野馬所操控」,而且,這匹野馬威力無比,「大怪」說,「牠」往往在自己心情不好時攻擊他。加上列小慧從兒子以往的說話中,得知他想改變,於是母子倆合力想辦法對付「牠」,還成為一種親子間的樂趣。


    人受制於所講故事


    「人會受制於所講的故事。」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黃昌榮解釋,若一個人被認定不思上進,這個屬於他的不思上進故事劇本,很可能主導他的生命,主人公便會依這個劇本走下去,因為連他自己也相信,自己天生無得救。


    重組積極生活記憶


    不過,實際上這個人並非24小時都不思上進,總有一些時候,例如做他有興趣的事時會非常積極。當事人透過回答敘事治療師不同的提問,找尋並重組這些「積極生活」的記憶,從而激發他們主動克服問題的能量,讓他們重寫人生的劇本,敘述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生活故事,除掉問題,這也是敘事治療創始人之一Michael White所相信的﹕人人——包括小朋友——都有能力及方法解決問題,只是這股力量被忽視而已。


    自我批判=枷鎖


    有人以不斷自我批判企圖解決自身的問題,但正在攻讀敘事治療課程的浸大社會工作系副教授秦安琪指出,不斷的自我批判是一個枷鎖,只會引發自責與自我懷疑。要解決問題,首先就是不要標籤自己,這樣才可客觀地審視問題對自己的影響,踏出重寫人生劇本的第一步。


    文、訪問圖片﹕姜素婷
    插畫﹕二犬十一咪
    編輯﹕梁麗華

Comments (1)

  • > 人受制於所講故事

    黑天鵝一書的作者也有類似體會,但他以 narrative fallacy 的角度去闡釋。

    唔,這個題材好有趣,今晚要再研究、研究。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