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閒事

    上次非語言溝通講座後,再看看活在科學2014的節目。

    沒見到小丑魚眼鏡娘,不過還有些有趣的東西,例如這個代客泊車﹕
    DSC01310a

    各種不同微生物的顯微鏡片,當然還是順便同時推科學和英文生字﹕
    DSC01311a

    行過九龍草地滾球會見到很多旗,應該是有國際賽了,看你認到多少支﹖
    DSC01312

    開心大發現﹕其實獨立媒體都唔使留o係富德樓,原來柯士甸道有棟樓﹗
    DSC01313a(靄雲大廈)

    (註1,國旗由右至左﹕辛巴威/津巴布韋贊比亞/尚比亞、美國、泰國、星加坡、紐西蘭、﹖﹖﹖、馬來西亞、南非、日本、斐濟庫克群島、加拿大、澳洲、澳門特區、香港特區、中國)
    (註2﹕中間那支由上而下「藍白紅」國旗不知是甚麼,在維基百科的國旗列表都找不著,現在「紅白藍」國旗的國家倒有幾個,打橫排列的也有幾個。只有南斯拉夫曾經採用過「藍白紅」旗,但現在塞爾維亞已改了另一支旗沒理由會掛在這裡的。香港草地滾球總會的網頁又沒有消息,方某懷疑他們只不過是把荷蘭國旗錯誤倒掛而已……)
    (註3﹕其實我不明白為何會有人認錯紐西蘭國旗和澳洲國旗。雖然都是南十字星座,但紐西蘭的星星明明是白邊紅星,澳洲的是白星。而且澳洲旗的南十字星座上方還有一粒七角星。)

    (後補﹕之後再看香港草地滾球總會的網頁,的確找到近期國際賽的內容,證實荷蘭有參賽。)

  • 閒過立秋

    想起「閒過立秋」,立秋看來的確沒甚麼特別意義,既不代表天氣轉變、又與農作無關。

    想記住廿四節氣,有首很出名的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或者我們可以簡單比較一下節氣名稱的意義,在下嘗試把大部分的節氣名稱分為天文類、氣候類、生物類、節日類。(當然每個節氣總會有不同活動的,在下討論的是節氣名稱對我們的意義。)

    立春﹕節日—接近農曆新年,算命中視為生肖轉換之日。
    雨水﹕氣候
    驚蟄﹕生物—冬眠動物開始活動,通常是農耕之始。
    春分﹕天文—日夜長度相同,日漸增。
    清明﹕生物/節日—本意指萬物潔淨清明,後指清明節。
    穀雨﹕氣候/生物—有利播種的雨水。
    立夏﹕(所謂夏天的開始)
    小滿﹕生物—穀粒開始飽滿。
    芒種﹕生物—開始種有芒之穀。
    夏至﹕天文—日間最長之日。
    小暑﹕氣候
    大暑﹕氣候
    立秋﹕(所謂秋天的開始,但其實天氣還很熱)
    處暑﹕氣候—暑氣之止,不過這個名顯然是騙人的,在北方也不見得九月前就入秋。
    白露﹕氣候—清晨氣溫轉涼,始見露水。
    秋分﹕天文—日夜長度相同,夜漸多。
    寒露﹕氣候
    霜降﹕氣候
    立冬﹕(所謂冬天的開始,亦有指帶秋收後「冬藏」之意)
    小雪﹕氣候
    大雪﹕氣候
    冬至﹕天文/節日—夜間最長之日,因為已是日間最短的日子,陽氣之後會反增,所以成為節慶日。
    小寒﹕氣候
    大寒﹕氣候

    各種類別出現的次數﹕
    天文﹕4
    氣候﹕12
    生物﹕5
    節日﹕3
    無分類﹕3

    可見在廿四節氣之中,帶有氣候意義的名稱始終最多,其次就是跟農耕有密切關係的生物類。
    節氣本身是按照天文劃分(天空中太陽視路徑—即黃道—的廿四等分),但帶有天文意義的名稱反而少,只有兩分兩至這四個點。當然,黃道上的確亦只有這四個點有天文意義,只是古人自己再細分當作標誌而已。

    「閒」的倒不只立秋,其實立夏和立冬都沒甚麼意思。要不是跟新年和算命有關係的話,立春其實也沒甚麼大不了。

  • 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言語溝通﹕肢體語言、時間、文化空間及其他

    [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言語溝通﹕肢體語言、時間、文化空間及其他—潘萍博士]
    (Nonverbal cod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ody language, time, cultural space, what else?)

    這次講座以英語主講(看來是大陸人),所以聽眾較少,而且英文麻麻的方某抄得比較散。

    開講之先,講者表明了這個題目並非其研究範疇(她研究的是英文語言學 linguistics)。只是身為語言學家對非語言溝通同樣甚感興趣。

    1. 「Nonverbal」(非語言)這回事,跟語言一樣本身也是基於文化。只是當然「文化」這個詞本身就有很多爭拗。

    2. 根據 Hofstede (1991, 2005)的 pyramid of human uniqueness,可分為三層﹕
    (借自)

    最底層是先天(inherited)而得、人類一致(universal)的本能(instinct)。
    中層是後天習得(learned)的文化(culture),如教育、宗教等。
    上層是前兩層混生的個性(personality),是個人獨特的(unique)。

    舉個例,每個人都有需要進食,這是底層。
    我們進食的方式,例如餐桌禮儀、用筷子還是刀叉、配泡菜還是酸瓜之類,是文化層。
    而最終我們偏好選擇哪一類菜式,就是個性。

    2. 討論「跨文化溝通」涉及到兩個相類的英文詞﹕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C) 和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C)

    IC 指的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人際互動。
    CC 指的是不同文化行為習慣之間的比較(comparison of behaviours)。

    3. 了解 IC 的重要性在於,全球化帶來了很多的轉變﹕
    —高等教育之中的國際化越益擴大(如留學)
    —英文主導成為國際語言
    —交通和通訊科技的進步
    —移民導致人口組成(demographics)大幅改變,致生衝突。
    甚至在同一個文化族群內也有種種不同的次文化群(sub-culture groups),例如不同的宗教或習慣。

    4. 非語言溝通的本質(nature),是面對面溝通不可分割的部分(indispensable element of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儘管 1970年代 Julius Fast 出版這方面的重要著作《Body Language》,但必須留意「身體語言」並不等同於「非語言溝通」。非語言溝通還包括其他方面。

    有一個很多人引述的數字,出自 Albert Mehrabian (1968, 1981) 的研究,認為在溝通當中,語言溝通(出自意識)所傳的訊息量只佔7%,說話的音調(tonality)佔38%,而身體語言佔55%,後兩者都是無意識(unconscious)的。
    這個數字當然只是大約,根據 Matsumoto, Frank & Hwang (2013) 引述的研究,估計後兩者的佔比大約在 65%-95%之間。

    5. 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的關係為何﹖
    5.1 大致上,左腦負責語言溝通、較為 abstract (我想是抽象之意)和有邏輯,分析性、和處理認知資訊(processing of cognitive information)。
    右腦則處理非語言溝通,負責空間思維(spatiotemporal)、gestalt (整體的)、情緒的。
    5.2 語言和非語言溝通,可以分別或結合出現,亦可以是互相矛盾、重複、或互補的。
    兩者都包括一些需要時間學習而得的符號(symbol)和模式(pattern)。
    但非語言溝通會有較多需要意識(intention)的內容,例證是小朋友年紀太小的時候,往往會單純聽信言語方面的訊息,因為他們還不懂得分辨非語言訊號。
    (方按﹕這是自閉症或阿斯伯格症患者很多年後都未學懂的東西)

    6. 非語言溝通的功能包括﹕
    6.1 自我表達 (self-representation)﹕表達個性和意識,但這點也可能帶來偏見。(正如有人可以面惡心慈,亦有人外表純潔但其實腹黑)
    6.2 傳達互動者之間的關係 (conveying relationship of interactants)﹕例如長輩摸你的頭表示加許或安慰,也是在重申權力關係(reinforcing power dimensions)—畢竟你不可以反過來摸他們的頭。
    6.3 代替語言訊息(replacing verbal message)﹕例如OK手勢、點頭之類。
    6.4 重複語言訊號(repeating verbal message)﹕例如有人問路時用手指指著正確方向加強印象。
    6.5 加強語言訊號(accentuating verbal message)﹕例如罵人的時候皺眉(forrowing brows)。
    6.6 轉達尷尬訊息(relaying awkward messages)﹕例如以沉默代表不同意(silent as disagreement)。
    6.7 表達感情(display emotions)﹕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顏文字(emoticon)。
    6.8 調節互動(regulating interactions)﹕如手勢、點頭、注視。
    6.9 儀式性(rituals)﹕例如以「合十」祝福別人(泰國常見)、擁抱或面碰面,又或者St. Patrick Day的一片「綠」海。

    7. 非語言溝通的種類包括﹕

    7.1 vocalics (para-language)﹕如音調(tone),是語言中的非語音因素(nonphonenic qualities of language),用於語言溝通中傳遞意思。
    根據 Alberts, Martin & Nakayama (2007)的引述,vocalics 包括了語言的速度(speed)、音高(pitch)、節奏(rhythm)、vocal rangearticulation
    voice qualities (音質﹖)指聲音的音調(tone of voice),把人聲當成音樂(music of human voice)般分析。
    —發聲(vocalization)這裡是指無結構的語言,例如笑聲、哭聲之類。亦包括了說話的強度和聲量。
    —沉默(silence)可以有正面和負面的意思,但很多時候會代表不理解或不同意。不同的文化對沉默有不同看法,美國人甚至不能忍受出現「鴉雀無聲」的場面。

    在跨文化溝通中,很多時候都會引起混淆誤會。例如說話大聲在不同文化中,可以代表「有誠意」、也可以代表「具侵略性」。進餐時打嗝究竟是表示食物很好吃﹖還是表示你粗野無文﹖

    7.2 kinesics (body language)指身體姿勢,通常是指以手部或面部動作,說明和傳達語言溝通的意思。

    Ekman & Friesen (1969)指出姿勢可有以下目的﹕
    —illustrators(說明)﹕伴隨或加強語言訊息,例如用手指著要強調的東西。
    —emblems(標誌)﹕直接代替語言,例如OK手勢。
    —affect displays﹕展示情緒,例如皺眉、垂肩之類。
    —regulators(調節)﹕用來控制溝通的流程(flow)和節奏(pace),例如手勢或點頭。
    —adaptors﹕有意識地紓緩緊張的動作,例如搔頭皮、吸煙之類。

    一般而言,拉丁和中東地區比較鼓勵較誇張的動作(有諺曰「Italians speaks with hands」),英國人的動作相對較小,東方人甚至不大鼓勵說話時有動作。
    不同的文化甚至連數數目用的手指(德國人的「一」從姆指開始、美國人由食指開始)、和指東西用的手指(日本人會用中指指物)也不同。
    Matsumoto & Hwang (2013, p.79)稱之為不同文化的獨特標誌(culturally unique emblems)。講者稱自己到外地旅行,往往只觀察外貌動作,未聽到說話就已經猜出哪些是香港人(可謂有個「香港樣」),便是一例。

    例如邱吉爾首創以「V」字手勢象徵勝利(Victory),到越戰的時候卻被嬉皮士用來作「反戰」符號。而反轉的「V」字手勢(手背向人)卻帶粗鄙之意,戴卓爾夫人和布殊都曾經錯做這個手勢。

    對於面部表情的研究,始於達爾文,他在1872年就指出人類面部表情和動物相關,有演化基礎。
    Margaret Mead (1930) 認為,面部表情是因文化而異的。

    Matsumoto 歸納了人類共通的七種面部表情,講者播放了一段杷關影片﹕Science Today: Facial Expressions
    裡面指出有一些表情是盲人和一般人共同擁有的,這是先天形成的。

    當然,有些文化也會後天壓抑表情,但那不是立即生效的。例如 Friesen's (1972)曾指出,日本人看恐怖片的時候,會面露微笑。

    7.3 oculesics (eye contact movement)是溝通時的眼神交流,自然也是依文化而不同。
    北美的人鼓勵正望對方雙眼,據研究平均在說話時有40%時間望著對方,聆聽時則有70%。
    亞洲各國普遍不鼓勵直望對方雙眼,亞洲北部各國都要求望低一點以示尊重,日本人甚至會教人望著對方的喉嚨說話。
    (方按﹕所以歐美人士直望亞洲人說話,會令亞洲人覺得被威脅。反之亞洲人面對歐美人雙眼向下,也會令對方認為是不尊重自己。)

    7.4 proxemics (social distance)指人際交往時的距離。人際交往的場合可分為三種﹕
    fixed feature space﹕每個人之間的距離被固定了,如課室。
    semi-fixed﹕例如家中的梳化檯椅決定了人際距離,但可以移動的。
    informal (personal) space﹕即是所謂的「bubbles / 泡泡」。

    (維基)

    學者把個人空間分為四層﹕public space、social space、personal space、intimate space。「親疏有別」影響了我們可以容忍他們進入哪一層,關係較疏的人進入得「太親密」的距離就會令我們不安。不過圖中的距離是學者對美國白人的研究而來,對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各層距離應當有異。

    不同文化對親密距離的分別可以非常大,例如拉丁裔不介意跟一般朋友親嘴當成打招呼,北美的人就會選擇握手。對於中東國家的人來說,異性(方按﹕非家人的話吧)甚至不適宜坐在一起。

    7.5 觸碰(haptics / touch)的意義亦是因應文化而不同。學者把這些文化分為三類﹕
    High-contact﹕都是較接近赤道的地方,如哥倫比亞、埃及、印尼等,傾向有大量身體接觸(例如拉丁裔多擁抱和面碰面當打招呼)。
    Middle-contact﹕如北美、北歐,有點擁抱但沒前者那麼多。
    Low-contact﹕北方較冷的地方,例如英國、瑞典、南韓等,更不傾向有很多身體接觸。

    講者播放了這BBC片段作說明,握手時不斷搖動的鏡頭頗引人發笑﹕Gestures across cultures

    7.6 嗅覺 (olfactics / smell)是指我們如何感受氣味。
    有些對氣味的感受是全人類一致的,例如有實驗顯示,來自不同文化的人都喜歡茉莉和玫瑰的氣味。
    有些卻是因文化而不同,例如體味,對美國人來說是衛生問題,對瑞士人來說是地位和財富的表現,所以他們會使用香水。馬里的多貢人(Dogon)卻認為生洋蔥的氣味非常吸引,會把洋蔥磨碎抹在身上。可想而知如果多貢人去到美國的話,會引起甚麼誤會……

    7.7 chronemics 是指我們如何感受時間。有學者把文化對時間的感受分為兩類﹕
    monochronic-time-oriented culture 把時間準確地切割成一小段一小段,每次只做一件事,把時間當成金錢般掌握。北歐、北美、日韓台等地多屬此類。
    polychronic-time-oriented culture 對時間掌握得比較模糊,並不太強調時間表,至少不會硬性分割成固定的時段,不介意同時做幾次事,也不重視準時。南歐、拉丁美洲和很多亞洲國家都屬此類。
    學者認為前者比較任務為本(task-oriented)、傾向建立短期關係,後者則較為關係為本(relationship oriented)、傾向建立長遠、終身的關係。

    7.8 physical appearance & artifacts﹕

    physical appearance 是一個人的外表,如體型、殘缺、眼型、性別、高矮肥瘦、膚色、髮色(如西方人有「金髮女性沒腦筋」的偏見)、身體吸引力之類。(包括舊日以偽科學區別潛在犯罪者的「面相學」)
    Cortes & Gatti (1965)曾以體型把人的性情劃分為三類﹕endomorphic 是偏肥厚的類型,被認為性情較懶惰和溫和(方按﹕心廣體胖嗎﹖ :P )﹔mesomorphic 是體型偏中、肌肉型,被認為較勤力,也是電視電影中英雄的標準身型﹔ectomorphic 則為偏瘦骨感者,被認為較神經質。(這只是反映了當時的文化偏見。當然其實有些偏見到今天仍一樣,例如媒體上被捧成「美女」的多比平均的矮和瘦。)

    artifacts 是人工加上的物件或裝飾,與個別的文化有關。例如錫克教徒身上的5K、髮式、服裝、頸鏈、化妝、紋身刺面之類。顏色的運用亦是其一,不同的顏色對不同文化各有其意思。例如南韓僧人是用紅色墨水寫死人姓名,所以當南韓學生到美國留學時,見到老師用紅筆批改時就曾出現誤會。

    (來源)

    7.9 cultural space 是基於一些後現代研究而提出的概念,指溝通當中的一些具體的結構佈置(particular configuration),構成了不同的「空間」。這可以是實質地點(如「家」、「故鄉」),被文化賦予了意義的空間﹔亦可以是象徵式的,如網絡空間。(Martin & Nakayama, 2010)

  • 希望與明報協作一下﹕駁陳莊勤謬論

    敬啟者﹕

    閱畢3月20日論壇版陳莊勤文章,我很驚訝為何連這樣的文章也可以刊登出來,而且佔了大半版。

    我相信編輯應該有留意近日有關民調爭議的新聞,當看到陳文「數字顯示998個受訪者中給予特首50分以上的有615人」的時候,怎可能沒發覺這句完全是錯誤和誤導公眾的呢﹖

    因為根據港大民研的資料,該次調查中有383個評分低於50分,280個評分為50分,而335個評分高於50分。先前攻擊的人也只敢說「615人給予50分以上喔」,現在偷了個字變成「50分以上」,還得了﹖

    這個分數分佈,連練乙錚也有引述的博客已經說得很清楚﹕
    http://aloneinthefart.blogspot.hk/2014/03/blog-post_15.html
    (當然也不一定要看他的,因為很多文章都指出了這個事實。)

    我想編輯不宜把這裡缺了個「或」字當成誤植,因為同文後面再重複說「實際給予梁振英先生高過50分的人數佔受訪者的61.8%」,可見陳文已經偷偷把給予50分的人自動當成「高於50分」。這是連續出現兩次的東西。

    而陳文批評說「極端分數不反映真實民情」,先不要說極端分數本身就是民情的一部分,本來就不應割捨。而就算真的把所有極端值(假設為最高和最低評分的各10%)都剔除在外,上述博客亦已清楚指出,結果平均分並不會有大差別。可見陳文「平均分易被極端受訪者騎劫」這種批評純屬無的放矢。

    (上述博客亦早已指出,就是因為民調以0-100的「有界」方式去做,所以極端值的影響不大。)

    另一很離奇的批評就是說「以前鍾先生沒說民調評分50分不等於合格分」,「為什麼以前鍾先生不第一時間澄清47分或48分不等於不合格」。我想陳不單止沒讀統計學,甚至也沒讀過邏輯(又或者以為讀者都不懂邏輯),才搬得出這樣的 Goodest Logic。他們提出的爭議是「50分本身應否當及格」(按﹕正字應為「及」格),這一點無論是否成立,跟「47分或48分是否不及格」根本是兩回事。舉個例,就算鍾庭耀說沒有一條「及格線」,你又夠膽說一個特首評分低到15分也算「民意及格」麼﹖

    更有趣的是,陳文「自以為有趣」的指中大亞太研究所跟港大民研的調查,對50分的定義各異,質疑他們應該辯論一下50分算不算及格。無論是港大民研還是中大亞太研究所,評分的尺度和評分意義(50分是及格還是一半半的意思),也是研究者所指定,回應者就按這個定義回報自己的觀感。陳似乎是認為香港大部分受訪人士的粵語聆聽理解能力都有問題,連「理解別人的問題」也會出問題。

    最「無厘頭」的是,陳文聲稱「各大媒體在剛公布經計算得出特首的評分後」,再抽訪市民就等於問他「剛剛公布計算到特首梁振英的評分是47.5分,請問你會給他多少分?」的誘導作答云云。如果這樣的歪理也可以成立,即是說全香港的民調結果都不應該公開。因為就算不公佈平均分,再為公佈「61.5%給予50分或以上」,也一樣會對受訪市民造成誘導。(當然這會是某些人喜聞樂見的誘導,正如他們在近來戮力製造的誘導,令人以為港大民研偏向某一派。)

    至於陳文聲稱外國民調沒有加工處理,這種完全不懂統計學調整方式的人,就無謂跟他計較了。

    整篇文章中,我看到唯一正確的那句,大概只有「作為一個不懂統計學的普通人」。因為我想一個有統計學專業背景的人,就算要製造輿論攻擊別人,也不會夠膽把個「或」字偷掉的。

    貴報前總編劉先生被斬之前那個星期日,記協遊行的另一邊,有一批自認愛港的人在政府總部門外擺論壇。當中有個老師聲稱自己投稿《明報》不獲刊登是「被滅聲」,我笑稱如果這也算滅聲,我們很多人都被明報滅了聲。因為我認識不少無名小卒,就算我認為他們的文章很好,投稿到明報論壇多數會被投籃,大概是貴報版面珍貴實在放不下吧。

    甚至到了在電視新聞上見到譚惠珠聲稱「跟《明報》協作」的時候,我也不相信。可是見到連這種內容有明顯訛誤的東西,都可以刊登出來,而且還要佔大半版,那就令人很難不思疑「協作」是否真有其事了。要不然,為何連明顯有錯、近乎是公然誹謗的文章,也可以有大半版呢﹖

    順祝編安

    此致
    明報論壇版編輯

    也不是讀統計學的讀者
    方潤

    後話﹕連練乙錚也推介 Alone in the fart(//) 和電鋸(/)的文章,信心保證。

  • 現代社會中的「童年」想像與建構、活的科學2014

    [現代社會中的「童年」想像與建構—梁以文博士]

    1. 我們首先留意一下法律對兒童的界線。
    例如香港的僱傭條例禁止童工,未滿十五歲的兒童不可在工業經營中工作。
    可是,疏忽照顧兒童條例(方按﹕其實是侵害人身罪條例)卻規定,可十六歲以下的兒童獨留在家乃違法。
    那就有問題了,一個年滿十五歲但未及十六歲的少年,法律認為他可以在「老麥」打工養活自己,但獨留在家就會出事嗎﹖
    法例的內容,反映了社會對青少年能力的想像。

    前陣子發生過一宗案件,一對父母回鄉探親,帶著最小的三歲孩子,其餘六至十五歲的五姊妹則留在家裡。後來因為其中一個九歲的在店舖偷糖吃,事件揭發父母被捕。可是,如果「大家姐」是十六歲的話,同樣的案情就未必犯法,因為大家姐已有監護人的資格。因此有建議把獨留兒童的年齡門檻降低至十四或十二歲。

    無論年齡門檻最後是否修改,這些事件都反映出我們對「兒童」能力的看法,並不只看個人的教養(家教)如何,還是「社會建構」的概念。所謂「社會建構」,是指並沒有一個內在不變的「兒童」本質。

    2.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西方人研究「兒童」乃自十九世紀始,與啟蒙運動相關。

    中古社會並無「兒童」的概念,兒童與成年並無明確界線,只視之為「小大人」(未夠成熟的人)。讀書也只是貴族的事,對於平民(或農奴)而言,只要不用抱可以自己走路,就要幫忙家裡的工作。農民子弟就要幫手農作,市民則可能七歲就送去當學徒。(學徒通常一開始並不是學藝,而是為師父做牛做馬,這點中外皆然)

    對兒童的重新評價,應始自1762年盧梭的《愛彌兒—論教育》。這本書聲稱兒童是天使、天生純真的,後來變壞只因為受成人世界的污染。這一點產生了把兒童與成人區隔的概念,需知道當時本來沒有甚麼事情是「兒童不宜」的概念。盧梭亦認為對兒童應著重情感教育,而非知性教育。

    盧梭的這套新觀念,是用以對抗當時傳統理解。當時的傳統認為兒童是罪惡化身(因為基督教認為所有人都生而有原罪),必須要以懲罰來控制他們,否則就無法壓制惡性、教育美善,當時甚至把體罰稱為「beat the devil out」。

    最終盧梭帶來天使形式的想像,把兒童獨立於成人世界並受保護的新觀念成為主流。

    3. 到九十年代,學者又開始討論「童年的消失」。因為互聯網和其他媒介發達,令成人和兒童之間的區隔界線難以維持。被認為「兒童不宜」的東西他們往往也輕易大量接觸到,所以不再能維持到純真的形象了。

    在歷史脈絡中,社會文化構成(如宗教與科學的此消彼長),影響了我們對「兒童」的看法。

    4. 討論香港的「兒童」觀念轉變,講者由1950年李小龍十歲時拍攝的《細路祥》為引子。片中的細路祥投靠叔父,叔父叫他讀書他卻沒興趣,走去工廠打工,後來還帶領工人爭取權益。其中一幕令講者印象很深,就是他帶了一個成年的女工回家吃飯,並在叔父面前互稱為「工友」。雖然現在看起來很誇張,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實況,就是把細路祥看成「小大人」,沒有「兒童」的分野。

    香港口述歷史檔案中有一位胡先生的故事可作佐證﹕他們一家在二戰時避居東莞,戰後回港。當時他九歲,父母說「你自己去搵學校啦,我地唔得閒幫你搵」,於是他就朝早去派報紙,然後由荷里活道走到西營盤去找學校報名。這種情況現在簡直匪夷所思,現在叫一個九歲童去找學校他只會完全不知所措。

    事情的轉變起於強制免費教育。香港政府於1971年提供六年小學強制免費教育,1978年擴展到中三的九年強制免費教育。
    需要留意的是,促使這個轉變的經濟因素,遠大於因為重視公民權利。六年免費小學教育固然是出於經濟發展需要不只有體力、亦要識字的勞動力。九年免費教育原定於1979年才推行,但因為當時歐美反童工運動、有意抵制香港產品,政府於是提早一年推行。強制免費教育的推行,基本上消滅了「童工」現象。
    (方按﹕這分析似乎忽略了六七暴動的影響,強制教育也有避免青少年生事的作用。)

    隨著社會日益發展,再對「兒童」設立了多種保護制度。例如電影三級制、電視的PG家長指引、購買煙酒的年齡限制、疏忽照顧的罪名等等……

    社會規管增加、介入家庭。反映了社會對人力資源提升的注重,兒童被視為不只屬於家庭而屬於全社會,他們「變壞」所招致的成本亦會影響全社會。

    5. 當中最轟動的是1986年「郭亞女事件」。

    郭亞女屬單親家庭,與母親一起生活。因為在家裡向外亂拋東西而引來傳媒採訪,傳媒在鄰居口中得知她被獨留在家、經常隔著鐵閘向鄰居拿食物、家裡又經常不開燈、母親性格古怪不與鄰居交流。於是傳媒開始渲染這母親有精神問題並禁錮女兒的傳聞。

    當時社署派人上門探訪但不獲理會,最後在當時署長陳方安生批准下,社署和執法人員破門入屋,當場把母親押送葵涌醫院,並引用《保護婦孺條例》把郭亞女送往竹園兒童院。母親被強制長期接受精神治療,甚至外界有學者打算協助也不准探望。(因為法例只准親友探望,但她為人孤癖沒朋友、跟前夫已決裂,前夫不願出面申請接她出院)

    郭亞女事件引起了極大爭議,輿論質疑政府是否有權拆散母女﹖尤其是在沒有發現兒童受傷或虐兒跡象的情況下。(就算向鄰居討食也不代表她吃不飽)
    有社工認為,當時的確有虐兒嫌疑(那母親又不理會社署人員),政府為了保護兒童應該介入。
    但也有社會學家認為,這其實本質上是貧窮問題,導致一個單親媽媽把兒童獨留在家(講者認為這母親的觀念可能只是停留了在「細路祥」的年代)。新興的中產價值觀卻把基層邊緣化、把他們的困境妖魔化,才導致拆散母女的事。

    回顧郭亞女事件,可以反思究竟我們對兒童的保護,是否去到不容得他們受任何傷害,就算只是意外﹖
    例如2008年6月,天水圍就有個母親禁止子女出門。於是一對八歲和六歲的姊弟就乘母親午睡自己爬水渠落樓,驚動街坊,最後母親亦涉嫌疏忽照顧和虐兒被捕。
    可是這位母親甚至沒有「獨留子女」,只是睡覺(難道父母不可睡覺﹖)。法律是否完全不容許兒童有意外發生﹖又是否非要用刑事法律對付父母﹖難道子女出意外不就已經是對父母的最大懲罰了麼﹖

    6.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童年觀念的轉變﹖

    首先,對兒童保護的增加,可以說是標示社會進步。可是福利與能力是否此消彼長﹖是否我們對兒童的保護和福利多了,兒童獨立處理的能力反而少了﹖(相對於細路祥或胡先生)
    (方按﹕這不能怪小孩,其實大人也一樣的。社會環境安全了,大人其實也連帶變得缺乏警覺性,不少發達地區的人都是這樣,包括香港。)

    可是,其實這只是社會選取了重視另一些能力發展,並不見得就是增進兒童福利吧﹖
    能力篩選的轉變,反映於我們一面倒重視智力發展而輕視其他(所以出現幼稚園生要學串Chimpanzee但小學生不懂綁鞋帶),把兒童學習視為「人力資源」的增值、與其競爭力掛鉤。

    講者表示對「起跑線」的比喻覺得難以理解。跑步是鬥快到終點的,我們要兒童「贏在起跑線」,難道是要孩子快點到「終點」(死亡)麼﹖

    現在受操練的小朋友跟細路祥時代的童工對比,只不過是由體力勞役變成腦力勞役。講者慨嘆,童工至少有工作時間,現在的學習卻年中無休(方按﹕其實當年同樣沒假期)。暑期已經消失,而小朋友參加的所有活動都有「目的」(拿證書)。

    講者在讀博士前曾在補習社工作,眼見兒童已經對一切學習失去興趣,最常見的發現就是發呆、自我收藏不分享不表達(名校生尤甚)、對所有事都是「交貨」就算毫無熱情和好奇心。

    這樣算得上是「兒童福利的提升」嗎﹖
    講者提及剛播放的《新聞透視》「不快樂童年」(youtube有得看),裡面那個把自我情緒收藏以討好父母的乖孩子,就表現出種種情緒抑鬱、隱藏自己、害怕失敗(97分已算失敗)、失去興趣的徵象。

    7. 問答時間有人問及,大陸有發生父母去玩留下小孩在家餓死的新聞,問講者如何看大陸官民的介入。講者提出八九十年代曾有個為救山火而死的少年,被當成是雷鋒式的少年英雄,所有學校都高掛他的畫像傳頌。可是到近年卻認為保護兒童不應讓少年去救火那麼危險。學校反而變得尷尬﹕究竟還是否掛他的畫像和歌頌他﹖

    網上也流傳德國人「就是要輸在起跑線」禁止學前教育操練的文章。(方按﹕其實那是對德國學制的誤會,德國當然不是沒操練,只是禁止了戰前的某種操練。)
    講者指出,家務和生活或遊戲都是在訓練思維和技能,學烹飪所學到的不見得比上其他興趣班差。

    另一個關注是,我們是否要兒童提升學能/IQ卻沒家教/EQ的訓練﹖
    講者認為現在的家庭和學校角色互相混淆﹕正如電視節目訪問的家長都是在管功課,到了學校,老師卻反而投訴要餵學生吃飯。家長究竟應該是管功課還是管家教﹖老師是管生活還是管學業﹖
    講者深夜趕博士論文的時候,就看見另一單位也有家長在督促孩子做功課。自己趕博士論文才要通宵,但連小孩也要受這種苦嗎﹖

    (方按﹕我一直認為這是資源分配的問題導致,正如西方也開始崇拜「虎媽」,就是因為經濟大幅擴張期已結束。以往的時代,就算你落後了也可以分享到經濟高速增長的成果。成熟經濟體增長放緩,卻導致家長擔心孩子日後搶不到資源,於是提早操練造成今天的困境。
    不過反過來想,方某在油麻地讀小學也遇上「功課到深夜都做不完只能對著媽媽哭」的慘況,可見我們的文化本好操練,並不始於經濟發展放緩之後。)

    ---

    沒有時間看歷史博物館的舊相展,不過這個星期(和下星期)科學館都在跟英國文化協會合作搞「活的科學2014」。

    未去講座排隊前,留意過今年的展覽,相對而言沒有2008年達爾文展覽那麼豐富。只是展出了一些生物和人體的小活動,所以我連相片也不拍攝。其實同日講座因為撞了上述講座所以也沒去看。

    不過講座完了,出來再看看有沒有活動……眼鏡娘發現﹗

    DSC01305a

    眼鏡娘扮小丑魚,扭扭擰擰扮魚的運作相當可愛。扮鯊魚的男士跟梁榮忠有兩分似。跟小朋友玩遊戲,一邊跟講食物鏈和海洋保護,一邊教一些英文詞語。

    DSC01306a

    地下廣場則搭了攤位,都是跟小朋友玩一些科學/英文小遊戲。

    鯊魚話劇其他活動在跟著這個星期內還會舉行,有興趣的要留意時間啦。

  • 活的科學2014

    科學館通訊,又是「如常」地遲來。而每年一度與英國文化協會搞的「活的科學」活動,都是要在英國文化協會網頁或者這份遲來的通訊上才看得到。所以通常都無法加進《聯合報》的季度節目預報表中。

    「活的科學2014」的年度展覽主題是「感受生命」,將於8/3-21/3於科學館舉行,並配以各種節目。現在大家可以在英國文化協會的網頁上看到節目內容。

    科學館通訊裡那條活的科學連結(指向科學館)竟然是「死」的,而且科學館和其他機構同期搞的「香港科學節」網頁,也是看不到內容的(只能在科學館通訊裡看到)。

    以上節目已加進網上博物館節目日曆中,歡迎參閱。

  • new books

    舊雜誌給網友,順便買幾本新書。(廣告﹕尚有《科學人》和《明報月刊》﹗)

    ---

    這兩本,圖書館和自己各買一本﹕

    空想科學讀本7》柳田理科雄著,談璞譯,台北﹕遠流,2014

    終於又譯好一本啦。之前有幾本,我都只買給圖書館,沒留給自己,因為討論的很多動漫作品我都沒看過,沒甚麼共鳴。這本多一點,舊幾本的趣味似乎又回來了。

    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徐承恩著,香港﹕紅,2014

    徐兄新作。副題名看起來好像沒甚麼大不了,就不過是閱讀感想吧﹖

    可是,如果你關心香港歷史的話,應該會留意到,我們讀到的中文香港歷史書,通常不是由本地華人寫的掌故,就是由大陸學者寫的。大陸學者慣以大陸中心觀點看香港自不待言,本地華人寫的歷史,很多時亦不脫中華中心的史觀,只是政治認同不在中共(即「愛國不愛黨」)而已。
    換言之,中文歷史書的觀點不夠多元。學者撰寫的香港歷史書或有較多不同角度,但為了滿足學術評審的需要,通常只以英文發表。對於我們習慣讀中文書的讀者而言,較難親近。

    較早前被譯成中文的Carroll《香港簡史》,是個好嘗試。可惜又扯上篡改疑雲,誠屬不幸。
    (又,作者引述曾銳生著作,說英國檔案中「沒有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曾警告港府不要進行政治改革,但英國官員在為香港不推行民主找理由時,經常就以中國不會容忍任何民主改革為託詞」,這是建基於當時的研究。最近有人在新一批檔案中找到了,周恩來警告英國不得讓香港如新加坡般,推行民主自治變成自治領。這是後話。)

    徐醫介紹了有關香港歷史的十二本重要英文著作,對於想多了解本土歷史不同角度的人應有幫助。
    維護本土利益,誠屬必要,但如果只流於一味排外、只有恐懼和憤怒的話,這股民氣的確可以遇神殺神、遇佛殺佛,惟其破壞者與所能建立者相比,就有如龍種與跳蚤之別。
    一個人因為無知,才會偏激,因為他看不到世事因果紛雜互相糾纏。近來甚至出現讚頌靖國神社、聲稱日本佔領香港也比中共統治好的年輕人,只是當中最極端的例子。現在高舉本土大旗的眾生當中,了解本土歷史源流的人又有多少呢﹖
    不了解過去、就無法了解將來,不看清楚過去因果的糾結,就無法解開這些結。無論你心目中的香港應往何處去,你都應該多了解歷史。
    我想徐醫就是抱著這種心情寫這本書。若能由此導正民粹,讓眾人以更理性、更有遠見、有氣魄、有胸襟的方式鞏固本土自治,則無論對香港、對大陸,均為福氣。

    還有,封面這幅香港開埠初期的畫像,是徐兄特地向藝術館請求借用的。

    ---

    這三本只為圖書館買﹕

    圖解演化學》林川雄著,台北﹕五南,2013

    這本頗簡明,而且比起很多簡介演化的書,較多介紹達爾文之後的理論和基因方面的內容。

    黑道與核電﹕福島第一核電廠潛入記》鈴木智彥著、卓惠娟譯,新北﹕大牌,2013

    方某雖然不時批評反核人士胡說八道,不過倒不等於一面倒支持核電。核電當然有其問題,只是反核人士往往為了煽動恐慌(這是最快吸引反核聲音的方法),而把焦點放在不實的論據上,反而令大眾無法正確理解核電的正反兩面,而科普人士又要浪費精力去「打假」。

    市面賣的書,通常不是反核人士那種繪影繪聲令人不放心的著作(例如不懂核電但充專家的平井憲夫),就是單純介紹核電技術但通常流於表白「核電很安全」的科普書。當然福島核災後介紹流亡居民和遺棄動物的書都有,但那種書偏向講感情,對想了解「核電」的讀者幫助不大。

    本書難得之處,是作者臥底潛入核災後的福島第一核電廠成為合約員工,從中揭露黑幫和核電的複雜共生關係,還有他們如何為了賺錢漠視員工健康和安全。我倒認為公眾除了從「科學」理解核電技術之外,還需要這一重「社會」的角度,去理解核電的實際影響。

    只是對於一般人來說,有一批不認識的人被黑道招聘到核電廠冒險,當然就比不上「核電好恐怖、整個太平洋都被輻射污染、四處都長出癌症和畸胎來啦」那麼煽情啦。你看看有多少反核人士繼續散佈那些已證不實的核電流言,和討論這本書的話題數目比較一下,就知道了。

    正因如此,科普才重要。不能正確、理性地理解現實,沒有實是求是的精神,是不可能改變現實的,也是不可能令世界變得更好的。可是,單純「科普」也不一定能令世界更美好,我們除了了解社會實情,還要對社會有關懷之心、對不幸的人有同情,才會有改善現狀的動力。

    在學校的書架上,介紹核電技術的科普書旁邊,放上這一本社會紀實,對學生正好。

    道德課﹕解決工作與生活難題的五種思考》(Ethical Intelligence: Five Principles for Untangling Your Toughest Problems at Work and Beyond),Bruce Weinstein著、侯秀琴譯,台北﹕天下文化,2013

    學生會不會看這本書﹖我倒不知道。不過我看上了這本書的主因,在當中以「道德商數」為名,對若干生活議題的道德討論,我想這種生活議題的切入,對學生來說更為「實用」和容易理解。(正如我之前買的《沒被抓到也算作弊嗎﹖》也有人借過。)

    中間有幾篇都是「職場倫理」,看起來未必很適合學生﹖這可能是個缺點。
    可是,我們的學生不是有不少畢業後、或者再讀兩年高級文憑/副學士,就得投入職場了麼﹖不乘著中學的時光去想這個問題,未來要到何時才有時間去想呢﹖

    ---

    這本留給自己﹕

    中國式法律傳統》范忠信、鄭定、詹學農著,香港﹕商務,2013

    顯然又是因為對古代中國法律的興趣而買,裡面討論服制的部分在下應該最不熟悉。
    這種題目如果放在圖書館,恐怕沒甚麼人有興趣。

  • Giant dinosaurs

    約朋友去看科學館的恐龍展,選了元旦,幾乎釀成災難。
    (是的,在下元旦沒有去遊行。因為聽見左右膠將互搏,我去遊行是為了反政府的,不是為了看他們泥漿摔角。)

    因為假期已經多小朋友,再加上星期三免費吸引更多人(雖然恐龍展仍然收費但也減免了原本常設展廳的票價)。於是門前排了一條等待入場的長龍。

    見常設展館無需排隊,朋友也有興趣看看,就先進去看常設展。到了大約下午五時再出來,發現隊伍(竟然)已經消失,才購票入場。

    去看恐龍,當然要帶龍龍去啦。

    DSC01189a (龍﹕我冇佢咁惡架﹗)

    DSC01196a (這一幕只會令在下想起多年前大陸動物園那些玩弄小動物的節目—我見過有人趕小豬走上高台抖震著跳下水,圍觀群眾包括香港遊客還很快樂地拍照留念—就是因為那件事令我沒興趣寫那次的廣州遊記。……雖然這只是自動模型,吾不欲觀之矣。)

    DSC01197a (龍﹕呢隻同我一樣有兩隻角)

    DSC01200a (龍﹕你個樣似騮多過似龍喎…)

    小朋友破壞能力再次呈現﹕
    DSC01206a (連大陸版塊都拗斷了)
    (跟朋友提及,2009年就提及過小朋友死力敲打石頭,可以令花崗岩都打出石屑來。
    結果到2012年的另一展覽,科學館學精了唯有用膠盒把石頭圍起來。)

    一個互動遊戲,小朋友把不同的恐龍模型放在「池」邊的洞裡,偵測了就會在「池」裡投映出相應的恐龍﹕
    DSC01207a (見到裡面好像有一塊塊的東西嗎﹖)
    我原來以為「池」中有說明牌,俯身看才發現……原來是有人把幾本場刊跌了進去……

    館外除了有兩隻大恐龍外,另一邊還有投射器,傍晚在科學館外牆上上映生物演化史呢﹕
    DSC01219a

    ---

    傷心小發現﹕斜體應慎用
    DSC01215a
    當我看第一行的時候,思疑真的有種小盜龍叫「Microraptor Alive」﹖種名沒理由用英文而非拉丁文,而且中文也沒理由譯成「翻生小盜龍」那麼搞笑呀。因為但凡生物種名,都是斜體書寫。
    不過看第三行就很肯定了,第三行的寫法才是正確,「alive」沒有轉斜體。意義即是令Microraptor(小盜龍)變得alive而已。

    ---

    在場內很多不同的恐龍名稱看來,還有另一個令人疑惑之處。
    傳統的恐龍名稱,通常都是「-saurus」作尾,即是拉丁文的「蜥蝪」(西人認為牠們像蜥蝪)。當然除了「-saurus」還有很多其他的字尾,例如上面盜龍的「-raptor」。

    可是,到了其中一塊展板,我們就開始疑惑了。
    因為我們見到的是「寐龍」,英文名竟然就是「Mei Long」。
    按慣例,所有生物種名都必須是拉丁名,就算原本不是拉丁文也要拉丁化(例如「李氏」的姓「Li」也會寫成「Lii」),維基百科的國際動物命名法規條目解釋得很清楚。
    拉丁文是科學(尤其生物命名)的共通語言,沒理由純用漢語拼音的,要不然外國人怎會知道這是生物種名﹖

    這難道是剛剛發現還未來得及改拉丁種名的新種﹖但我們繼續看到有很多「-long」字尾的名稱……
    迷你豫龍 (Yulong mini)、曰倫敘五龍(Xuwulong yueluni)、金城洮河龍(Taohelong jinchengensis)、白魔雄關龍(Xiongguanlong baimoensis)
    它們的種小名都拉丁化了,但屬名卻只是「-long」字尾。

    是否中國發現的恐龍全都「-long」字尾﹖倒也不是,例如﹕
    澄江渝州上龍(Yuzhoupliosaurus chengjiangensis)、似大地懶肅州龍(Suzhousaurus megatherioides)、短棘南雄龍(Nanshiungosaurus brevispinus)

    牠們有甚麼分別呢﹖回來一查似乎看不出「-long」是集中在哪一類恐龍當中,唯一看到的是,以「-long」命名的恐龍,都是在千禧年後才命名的。而之前發現的恐龍,仍是以拉丁文為字尾。

    簡單點說,在下認為這是「中國崛起」、「以我為主」後的作為。這樣其實不尊重傳統的命名規則,破壞了命名系統的一致性。
    當然可能還有其他原因,對這方面有研究的看倌,歡迎指正。

    (﹕朋友提醒,澳洲在1980年命名的椎旁敏迷龍 Minmi paravertebra 已經沒拉丁化,蒙古的美足龍 Kol ghuva 也是一樣。所以這種做壞規矩倒不是由中國人開始。)

    ---------------------

    同場加映﹕

    DSC01188a
    1. (龍﹕仔仔話香蕉都有輻射,叫馬騮唔好食喎……)

    2. 能量穿梭機似乎沒有維修,有些本來應該活動發聲的位置沒有動、應該亮燈的地方也沒有亮……

    3. 食物和家庭電器的部分顯然也沒有更新,除了食物樣品看來很舊之外,很多新型電器(如LED燈)都沒有加入。

  • 別將其他疫苗跟肺炎疫苗一起倒出去

    敬啟者﹕

    關於貴報十二月五日副刊世紀版,林綸詩的〈那麼我們改怎麼辦?——文化界媽媽如何面對13價〉,本人認為有不少地方值得商榷,恐對讀者有所誤導,謹列如下﹕

    1. 七價和十價疫苗,假如導致接種者遇上血清三型肺炎鏈球菌時更易感染,當然是一個重要問題(衛生防護中心專家小組暫時認為此說缺乏證據,為方便討論先假定為真)。但如果因此說「疫苗造成反效果」,則屬言之過早。因為大眾根本未掌握到整體的小童肺炎數字,如果七價和十價疫苗能夠減少大部分常見血清型的肺炎感染及併發症,則其效果可能足以彌補「遇上血清三型時較危險」的副作用。

    2. 作者問「抗生素出現抗藥性, 是否與疫苗的反抗性一樣( 愈打愈養到惡菌)?」是不了解疫苗和抗生素分別的表現。
    疫苗和抗生素相似之處,是它們都會針對某些菌種。在流感或肺炎這種菌種繁多的情況中,壓抑了部分菌種,自然其他菌種的生存空間就會增加。不過分別是,抗生素對細菌來說是「毒」,要抵抗它才能生存的菌種自然較「惡」﹔疫苗只是針對抗原類型(細菌身上可供免疫系統辨認的特質),其餘的抗原類型並不見得更「惡」。情況就像假如香港警察把所有金髮的人都當成賊人拘捕,市面黑髮賊人的比例自然增加,但這不代表黑髮的賊比較凶猛。

    3. 政府是否玩語言藝術﹖的確是。不過政府的最大問題是,專家小組認為十三價疫苗效用不大,所以政府沒要求所有小童注射﹔但政府又怕家長恐慌,所以資助注射,這個政策不連貫只會令公眾對疫苗效用有更大誤解。

    4. 作者把話題扯到去另類療法和「幾千年文明」。可是正正因為科學有自我糾錯的機制,才有醫生依照數據指出「肺炎疫苗效果不佳」。大家何曾見過有另類療法師跑出來,說根據研究數據,承認原來他們依賴的療法沒效果﹖
    這正是科學方法的可貴,科學不保證正確,但能夠發現和糾正錯誤,而且提供了一套發現錯誤的工具(研究法),這一點則為「幾千年傳統」所無。
    西醫所作所為並不總是合符科學,但最低限度他們比較願意接受科學檢驗,這樣使錯誤的做法盡早得到揭露和糾正,肺炎疫苗爭議正是例子。

    肺炎疫苗和背後的醫商關係,固然值得審視警惕﹔家長考慮利益衝突,亦屬正當。但如果因此以為科學比傳統更不可取,甚至進而懷疑所有疫苗的話,西方國家因為反疫苗運動引致百日咳和麻疹疫情回歸,就是他們自招的結局。

    現在香港的反疫苗人士,兒女若然無事,只不過是因為香港已接種的小朋友夠多,社區不見病菌自然連沒接種的人也無感染之虞。簡單點說,他們只不過是自私的「搭便車者」而已,自己逃避了疫苗可能的副作用,卻得到疫苗防疫的好處
    疫苗不只保護了接種者,只要接種的人夠多亦有社區防護作用。一些無法接種疫苗的人—例如對疫苗過敏、或缺乏免疫力以致無法接受減毒疫苗的病人—實有賴眾人接種帶來的間接保護。反疫苗運動對這批人造成的危險,可想而知。

    別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其他各種成效顯著的疫苗和成效受質疑的肺炎疫苗之間的關係,亦屬同樣。

    此致明報副刊版編輯

    方潤 上
    (香港科學教育關注組成員)

    ---

    順道推薦網友澄清「疫苗導致自閉症」流言的好文﹕疫苗與自閉症(一)疫苗與自閉症(二)

  • 九龍城書節買的新書

    昨天去九龍城書節買了幾本書。

    這些買回學校的﹕


    誰是香港人﹖身份與認同》蔡玉萍,香港﹕進一步,2010
    「國家」係乜﹖》南雁鳴,香港﹕進一步,2012

    都是給學生的 quick references,勝在一小本已大約介紹了主題。

    世界航空母艦大全》Chris Bishop / Chris Chant 編著,張國良譯,香港﹕萬里,2011

    這些主題當然與課程無關。只是在二手書攤見到,品相不錯,那就當特價書買回去給他們看啦。

    生命的躍升》Nick Lane 著,梅友芢譯,台北﹕貓頭鷹,2012

    廣受好評的科普著作,介紹生命演化史上的十個關鍵。
    其實有想過是否留給自己的,不過反正內容在下大致已學過了,我想給學生看得益更大。

    這幾本暫時留給自己﹕

    聊公案﹕別笑﹗這才是中國法律史》秦濤,台北﹕遠流,2013
    (原簡體版由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

    老實說我有很認真地考慮這本書是否要留在學校,因為揭著看實在很好笑。講法律史(尤其是中國法律史)可以說得那麼有趣的,沒見到哪本。

    例如有一段抽日本人的水﹕

    p.165 「大臣們說﹕『天皇地皇泰皇乃是最尊貴的稱號,而三者中又以泰皇最貴。所以請大王稱泰皇。』嬴政不滿意,說﹕『把泰字去了,加上個帝字,以表示德蓋三皇功高五帝。』」

    p.166 「順便提句,既然泰皇比天皇尊貴,而皇帝又比泰皇尊貴,那麼中國的皇帝就比日本的天皇尊貴了兩個檔次啦。一句意淫,會議繼續。」

    其實還一併抽了泰國人的水。XD
    不過也不單止是抽外國的﹕

    p.370「有個朋友開玩笑,說﹕『我們家有三條規矩﹕第一,大事我說了算﹔第二,小事我老婆說了算﹔第三,一件事情是大事還是小事,我老婆說了算。』某些法律,不正是如此麼﹖只不過不把第三條明白寫出罷了。」

    所謂「愛國愛港不言而喻」,亦屬如此。

    選舉制度設計手冊》國際民主和選舉協助研究所 Andrew Reynolds等著,魯閩譯,香港﹕商務,2013

    具體介紹不同選舉制度的書,而且有不少近年的例子,對政制討論應該有用。但亦因為這本書討論頗新,而且對學生可能太詳細,所以想先留給自己。覺得學校有用可遲點再買。

    港式法團主義﹕功能界別25年》馬嶽,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13

    其實收到城大出版社的書目時見到這本書,已經有興趣。這次在「敏感的大中華膠活動 Co-China」的攤位見到就買了。

    這本沒打算給學校,一則馬嶽簽了名(當然在下非為此而買…),二則為了討論「功能組別」讀一本書,對他們來說可能太多。換言之,可能沒人借……

    (後話﹕有人寫左篇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