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 Music: The home-snatcher ERL

    民間專家組﹕高鐵廿三個為什麼

    民賤聯成功爭取繼續最無恥

    ---

    改首歌畀香港就岩啦﹕

    那高鐵的瞞天大謊 (改「差一剎的地老天荒」 羅嘉良 曲/詞:陳頌紅)

    收收 趕趕 鏟鏟 撞撞
    目空一切 菜村燒光
    真真 假假 騙過 哄過
    六百億花火 滿足你的貪望
    烏天 黑火 婆婆 悽愴
    曾經廝守 不願他往
    可惜這夜 路線已定 沒法避妄禍

    *差一剎 大眾信你的謊
     只差一步 唐樓下會穿窿
     誰和誰敢反對 誰良心擔左去 議員在哪方

    #我怕就怕 失望 其餘一切也不枉
     社區代價 通通不覺 心血都流光
     我怕就怕 資源偏頗 何時才流到元朗
     
    (此處「朗」唱陽去「浪」音)
     利益傾斜 會結出苦果
     真相如浮雲 天也在看

    好似胡國興,明明已經係「政府友善 (government-friendly)」(即是親政府)的法官,政府尚且如此
    對待一般市民,還會當我地「有到」﹖

    ---

    請立即投訴﹕

    「立法會議員在高鐵事件上涉及利益衝突」

    致議員個人利益監察委員會:

    近聞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之撥款將於今日交由立法會撥款,不過據悉工務小組委員會幾位成員有嚴重利益衝突:

    .工程界議員何鍾泰,是中國建築獨立非執行董事。中國建築接過不少地鐵工程,亦表示過準備好為高鐵等大型基建服務。
    .地產界議員石禮謙,是港鐵董事,亦是新創建非執行董事。新創建旗下的惠保(香港)有限公司擁有一份價值 1,100萬嘅高鐵合約。
    .鄉議局議員劉皇發在新界有兩百多塊地、並有無數空殼公司從事物業發展的業務,難保在收地及興建過程中獲取私利。
    .新界西議員張學明,在新界亦有不少空殼公司,亦有可能在收地及興建過程中獲取私利。
    .體育文化界議員霍震霆,是香港有榮有限公司董事長(受薪)。有榮主要從事基建發展及廣東省物業發展,亦大有可能在興建高鐵中獲取暴利。

    以上多位議員會否因為私人利益之因而影響其高鐵撥款中的投票意向呢?他們是否應該申報利益和迴避投票呢﹖

    本人在此認為事態嚴重,會直接影響到七百萬香港市民之公眾利益。以此為由,立法會理應在高鐵撥款一事中暫緩決議,並立刻徹查該議員有否涉及利益衝突。敬希垂注!

    市民
    XXX

    請寄往立法會﹕mi_c@legco.gov.hk
    另副本致各黨派及傳媒﹕contact@civicparty.hk, dphk@dphk.org, lsd@lsd.org.hk, webmaster@info.atnext.com, mingpao@mingpao.com, secdept@hket.com, editorial@hkej.com, editor@scmp.com, news@oriental.com.hk, news@the-sun.com.hk

    -------------

    有些人總是要侮辱自己的教﹕@Over the Rainbow﹕萬寧廣告大起底

    Anonymous﹕(按﹕又一個不敢報上名來的人)

    有些人就是喜歡四處表演自己的傲慢。

    「胃口全消」只是指我對那位小妹妹失去興趣,又不是說討厭她,這樣有多「令人反感」﹖

    我說得很清楚,我「胃口全消」是因為「恩福堂」這三個字的「政治」關係,對那位小妹妹並沒有人身攻擊,也沒有侮辱她本人。很明顯我貶低的是恩福堂,不是那位小妹妹。我看不到有何理由這句話會令她家人難受。

    他爸爸是基督徒,難道等於他不能見到人家批評他的教堂﹖難道他爸爸的心靈脆弱如一位小朋友﹖

    如果我說一句「胃口全消」就「令人反感」要刪掉,蘇穎智聲稱「要保護同性戀者不受傷害,沒可能」那番話更令人反感,恩福堂堂友為何不把他「刪掉」﹖為何不叫他把自己那句話「刪掉」﹖
    你頂著宗教之名就有言論自由,我不是基督徒就沒有﹖

    耶穌不是說被人打了左邊臉,連右邊也可以被打的麼﹖
    我只希望那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允祈爸爸」,信主會信得比你心胸廣闊。否則他是白信了。

    李天命沒說錯,基督教人寬容,(但有些)教徒示範狂妄。蘇穎智就是個例子。希望你不是第二個例。

  • 昨晚上學,錄了無線那個《由1967開始

    先前聽到無線走去挖左派亂放炸彈的瘡疤,倒是覺得十分新鮮。當然我不會期望見到節目嚴肅地追究左派責任,輕輕帶過也不值得驚訝。

    不過大佬,你唔好話我地知,「香港人學懂了和平理性表達意見」好嗎﹖﹗(還要配七一遊行的畫面)
    放炸彈只不過是左派所為,他們所做的事本來就不受市民支持(雖然市民一開始支持他們和平示威,因為港英政府偏幫資本家鎮壓工人)。其他香港市民向官府抗議,何時不和平理性﹖咁都講得出,你不如去問下陳婉嫺大姐,工聯會六七年後係咪學懂了和平理性﹖

    現在唯一「不和平」的表達方式只有兩種,一種是社民連式的「掟蕉」,另一種是土共經常用刀劃爛泛民議員的橫額(還要專劃臉,相反保皇議員被劃的卻極少,可見劃者多有政治傾向。如果亂劃的話應該人人中招),或者土共支持者無端白事老屈泛民議員非禮之類,哪種更武力、傷害更大﹖

    另一搞笑,就是介紹獅子山隧道時,馬俊偉竟然告訴大家那些水管是用來「輸水往船灣淡水湖」的。
    如果市區有那麼多水(足以輸去新界東北),那就不用花錢建船灣淡水湖了吧﹖真正答案剛剛相反,水管是把水由船灣送到市區的。
    (這當然是撰稿的錯,不過馬生照讀也實在略欠常識。)

    本來只打算建水管,但郭伯偉認為錢應花則花,順便把通道建成行車隧道,功不可沒,應該在節目中表揚一下。
    當年沙田只不過是鄉村,車流甚少,不少人還覺得他是傻瓜呢。

    ----------------

    庫大﹕香港﹗香港﹗群賊系列(3)—大家快D黎炒泡沫

    (直到最後,我們從未低過頭)

    Tommyjonk﹕我輸了

    「香港需要hkblog嗎﹖」

    (我認為絕對沒需要囉)

    星屑醫生出面反驗毒(1)、另一面肥醫生那邊變了戰場

    方曰﹕講一句唔岩聽就「起鋼(螯)」,看這反應就知道甚麼是對罵了。

    Alone in the Fart﹕生果報老抄事件簿

    方曰﹕「自由市場」就係我o係市場就可以自由抄你同剝削你。

    唔畀錢至少都應該quote來源丫。

    冉云飛﹕新聞評論131

    「国际奥委会对中国举办奥运会所带来的人权灾难,没有人权调查没有备案,看来国际奥运会完全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体育活动聚会而已,不关心人类的尊严、权益等在内的相关人权问题。」

    (另加﹕不知是真是假的窮鄉校巴,真的話也算中國之福。)

    庫大推介﹕黃耀明的福音大碟

    「每天很多人信耶穌,亦有很多人離開教會,不一定堅信救恩得永生的人才可以唱福音歌,不信的人也可以反思,黃耀明就以離教者身份出過這張『福音大碟』。」

    (方曰﹕如果你不把上帝獨佔的話,這句顯然為真。)

    科學松鼠會﹕小世界(0+1)壹

    令人意外的是,我见过许多人质疑进化论,撰文反对人类是猩猩“变的”。但很少看到有人写文章声称自己不是原子“堆”起来的。这大概是因为很多人照过镜子,知道自己的模样;也去过动物园,知道猩猩的模样;顾影自怜一下,感到两者容貌差别太大,感情上难以接受。而至于原子,因为没见过,你们科学家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 The drunkard’s walk - how randomness rules our lives

    醉漢走路—機率如何左右你我的命運和機會》by Leonard Mlodinow、胡守仁譯,台北﹕天下文化,2009

    單是見到「命運」和「機會」,這書就應該列為「大富翁班」專用讀本。(一笑﹗)

    一般而言,講統計的書,除卻專業讀本之外,通常不是偏向生活例子的運用,就是偏向歷史(如《統計,改變了世界》)。但這本書很難歸入其中一類,因為它既講歷史故事、又有生活例子,而且沒有方程式(當然,沒方程式的不只這一本)。
    如果說這本書有何特別,大概是在云云統計書所中,這本書最能把統計學和人生哲理拉在一起。你看這本書,除了看統計看科普,同時也等於看了一本「self-help」(自我提升)類的書。可算是「一書兩味」。

    這本書的序提及一件事﹕

    「幾年前,有個人中了西班牙的樂透大獎,他的彩券末兩碼數字是48。得意之餘,他透露挑中這個號碼的理由。『我連續7天夢到7這個數字,而7乘以7就是48,』他這麼說。」

    他當然是計錯數,但如果不計錯數,又怎會中大獎﹖
    世上的很多成功和失敗,其實都有大量「陰差陽錯 / 神差鬼使」的成份。
    做人太自負,把成敗統統攬上身,容易妄自菲薄或自我膨脹﹔太懶惰的人,卻把成敗都推到機會上,變成不負責任。

    這個故事、以至這本書的教訓,都可以歸到中國人一句老話﹕盡人事,聽天命。

    (註﹕筆記裡加了個爛gag,用來獎勵那些細心閱讀的看倌。)

    ---

    筆記,或挑骨頭﹕

    p.36 「上面的各個情境中,雖然後者(描述包括細節)的可能性都比較小,但聽起來卻像更有可能。或許這就是卡尼曼和特弗斯基所說的﹕『說得好聽的故事,往往比不盡合意的解釋更不可信。』」

    p.42 「當這些陪審員要做出有罪或無罪的決定時,收到生動版本證詞的那方總是占優勢」

    令人想起上次《老貓學出版》裡提及「說故事」的重要性。
    連金牙大狀也不過是說故事高手。

    p.45 「要能夠正確評價羅馬人將數學思維運用到司法理論的方式,我們需要了解整個背景脈絡﹕黑暗時代的羅馬法律是根據日耳曼人的慣例,這可一點也不好玩﹖」

    不是古羅馬之後才進入黑暗時代的嗎﹖

    「由於認知到證據和證詞常有矛盾,而要解決這些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量化『無可避免的不確定性』,羅馬人發明了『半證據』的概念,應用在沒有強烈理由相信或不相信某項證據或證詞的案件裡。」

    恕我孤陋寡聞,「半證據」這回事真的沒聽過。

    p.54 「所算出的機率,是隨機選出的一對夫婦符合嫌疑犯描述的機率,並非我們所要的機密。我們要的機率,是符合所有描述而且剛好犯案的夫妻。前者的機率的確是百萬分之一﹔而於後者,由於案發現場附近區域有幾百萬人,所以你大可合理的預測,應該會有兩、三對夫妻符合描述。」

    其實不一定,因為原有的機率並不都是對應「已婚」的人。

    p.99-100 「根據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的統計資料,再根據每個人要開多遠、買多少張彩券、每次車禍牽連多少人等等假設,你會發現,每開獎一次就發生一次悽慘的死亡車禍,算是合理的估計。」

    此說不當,因為人們開車去買彩券,不等於他們只為了買彩券而開那一趟車。
    難道政府不賣彩券,人們就不開車了嗎﹖就算是開車去買彩券,也順道會做其他事情(例如買吃的東西)。不賣彩券可能會少一點人開車,但肯定還有些原本買彩券的人會在同一時間照樣開車(去買吃的)。要聲稱「開彩導致車禍」,至少應該把這個因素計算在內。

    p.127 「好事連連,並不會帶來厄運,而壞事不斷,也不表示好運就要來了。」

    給你一段對照,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你信老子還是作者﹖

    p.141 「於是,樣本空間裡就只剩下(兒子、女兒—F)、(女兒—F、兒子)、(女兒—NF、女兒—F)、(女兒—F、女兒—NF),而每一個的機率近乎相等。
    由於樣本空間的四個元素中有兩個,也就是一半,是家中有兩個女兒的,答案就不是1/3,而是1/2了。這個額外訊息(「你知道一個女兒的名字」),改變了機率。」

    這個推理其實跟前面提到「對細節的錯覺」(「好聽的故事,往往比不盡合意的解釋更不可信」)相近。但這裡是貝氏概率的推論。
    那種錯覺可能就是根據貝氏概率而來的,因為人類天生知道添加細節會改變概率﹖

    p.145 「研究人員已知7%乳房X光攝影為陽性的婦女,並未得到乳癌。」

    說得清楚一點,應該說偽陽性是7%。否則後來的計算會很難理解。

    p.156 「就像其他的量測一樣,選舉並不精準,驗票也是如此,因此當選舉結果十分接近時,或許我們就該接受第一次的計票結果,或者擲銅板定生死,而不要重新計票。」

    如果這樣說,不如乾脆搞民意調查就算,連投票也省掉。
    但民主就是需要「儀式」去維持,投票就是儀式。這種過程未必真的精準,但人們有追求,所以寧願重點,試圖去找一個「準確」的結果而非隨便了事。
    民主某程度上也是一種信仰。如果人民不相信民主可以反映選民意願,那就很難運作。

    p.160 「如果量測的事物是主觀的,譬如像亞力克斯的英文作文,那麼不確定性就更有問題了。……就連深得信任的大學委員會,也只期望在經過兩位評分者的評分後,『92%的作文評分可以在SAT作文的六等級評分中,相差在±1級分之內』。」

    通識科的評卷呢﹖
    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為何中國有世上最早出現的考試制度,考試內容卻經常變得僵化。
    通識科的考卷,其實就有如古人推崇的「策論」,可以表現考生的思考。但評分卻很主觀,很容易被質疑「不公平」。如果改為考一些很技術性的東西,例如作詩和八股文,就有更客觀的準則去評分(例如平仄、對仗、押韻),令評分盡量公平。不過代價就是考試跟實務脫了鉤。(這批評就跟很多人對香港考試的批評一樣)
    恐怕我們在考試評估方面需要有很大的進步才成。

    p.169 「如果我們畫一條曲線,連接(巴斯卡三角形)所有長條的頂部,它會呈現出一種特定的形狀﹕愈來愈接近鐘形。如果我們把曲線弄得平滑一點,就能寫出一條數學式子來表示它。」

    數學老師從來沒告訴我原來巴斯卡三角形跟鐘形曲線有關係﹗只會用它來講多項式。
    這其實是反映「學問一體」的美麗例子。

    p.181 「統計學家至少從十一世紀,就開始分析生命的數據,當時是由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授命,進行可說是史上第一次的全國人口普查。」

    敢情作者不知道中國歷史。中國「戶籍」這回事早已有之。

    p.184 「數據管理—國家現代化指標」

    有沒有想起黃仁宇說的「以數目字管理國家的能力」﹖

    p.196-197 「想到與生俱來的天分還要加上努力和機運才算數,不禁令人望而生畏。但是我倒認為這是一大鼓勵,因為我們的基因組成無法控制,我們努力的程度則由自己決定——機運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也能控制,那就是要藉由不停的嘗試,才能提升成功的機率。」

    這根本就是東方流行的思維。不知為何總令我想到改寫戒煙宣傳歌﹕

    「老友,我要話聲你聽﹕
    冇女既你,真係唔係幾正。影衰家人又搞到自己頭青青。
    點解你唔諗下——"界"女呢﹖
    你肯"界"女,我地一定會撐你﹗你肯"界"女,我地話你最爭氣﹗
    決心"界"就"界",我話贏家一定係你﹗我地梗撐你﹗撐你﹗撐你﹗
    "界"女,我撐你﹗」

    (唔……好無聊……我都覺……)

    p.197-198 「高騰很快就認知到,如果某個過程不展現『向平均數迴歸』的現象,最終就會失控。……因此,高大的父母不應該期望孩子和他們一樣高,聰明的父母不應該期望子女和他們一樣聰明,而畢卡索和老虎佐茲不應該期望自己的子女能有他們的成就。」

    這點為人父母宜乎知道。

    p.227 「心理學家兼業餘畫家朗吉爾(Ellen Langer)是控制心理學的先驅之一,她現在是哈佛大學的教授。幾年前她還在耶魯時,曾與同事研究過控制感對於安養院老人的效應。」

    那篇論文是1976年的,所以應該是「幾十年前」了。

    p.229 「隨機在真實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遠不如朗吉爾的實驗那麼明顯,我們往往把更多心力投注在結果的本身,以及我們對結果所能發揮的影響力上。」

    就像作者之前所說﹕「機運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也能控制」。人們既然無法控制機會,也就無謂注意這些「無法控制」之事,寧願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控制到的地方。儘管那可能只是錯覺,但如果甚麼都不做會令人更感無力。

    p.229-230 「不管執行長之間的才能有何差異,都被制度中無法控制的因素造成的影響給淹沒了……然而在決定酬勞時,公司董事會的作為,往往又明示,執行長是唯一影響大局的人。」

    所以更顯得把公司高層和基層薪酬差異越拉越大,並不公平。
    與其說是因為高層重要(得那麼誇張),倒不如說因為科技發達和經濟全球化造成基層員工過剩和高層人手不足,再加上很多高層就是「主要股東的人」,所以靠市場機制把這種差距拉大到不合理的程度。

    p.231 「當我們陷入錯覺,或有了新的想法,我們不會想辦法證明我們的想法錯了,反而是想方設法的證明自己是對的。心理學家稱這個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這正說明了科學方法中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is)的重要。

    p.231 「正如哲學家培根在1620年所說的﹕『人的理解方式是,一旦採信了一種看法,就會蒐集所有可確認這種看法的事例,即使反面的事例很多,也更具份量,仍通常不予理會、甚或拒不接受,以便使他們的看法屹立不搖。」

    這正是信仰的思考方式。不過這也是可預期的,因為人一旦建立了一套看法去解釋看到的事,要推翻它去另一立一套,其實是一種非常耗費心靈的事。所以當然是可免則免。

    我想,在日常生活中,要求人人「科學」地檢驗自己的看法,天天質疑自己,那是不可能的。(亦不見得有益於心理健康)
    如果每個人都記住「我有可能錯」,準備了在有更好證據時放棄原先的看法,那就已經很好了。

    p.231-232 「比方說假如我們根據微弱的證據,認為新搬來的鄰居不友善,於是他未來的任何行為只要是可以做這方面解釋的,在我們心中就會凸顯而出,而那些不能解釋成不友善的,很容易就給忘記了。」

    中國成語早有個故事﹕疑鄰竊斧

    p.232 「受試者給那些確認自己原先觀點的報告較高的評分,雖然雙方的研究方法都一樣,而在最後,雖然每個人都讀了相同的研究報告,可是原先支持或反對死刑的學生都說,讀了這些報告,更強化了原先的信念。這些資料並未說服任何人,反而使兩派更趨兩極化。」

    這倒是令人失望的實驗,似乎說道理是 mission impossible……

    p.233 「單純的認知到『偶然事件也能製造出模式』,就是個好的開始,如果我們能夠學著質疑自己的認知與看法,那就是跨出更大的一步了。」

    p.242 「如果過去的表現可以顯示未來的跡象,我考慮的那些基金,在1996-2000期間應該會與1991-1995期間有同樣的相對表現——領先者的績效持續更好(左半邊的基金),落後者績效更糟(右半邊的基金),這張圖應該與上一張圖幾乎完全一樣。但是我們卻看到,過去的秩序在未來瓦解了,新的圖形就像一堆雜訊。」

    其實也不完全是。雖然有些在前五年落後的基金在後五年表現良好、亦有相反的例子,但我還是見到一個輕微的趨勢﹕就是在前五年領先的基金,在後五年表現「通常」較好(賺的多、蝕的少),反之在前五年落後的基金,後五年「通常」也會比較差(賺的少、蝕的多)。雖然有很多例外。

    p.253 「有錢人可能只是運氣好」

    這可成為累進稅制的支持理由之一。(一笑﹗)

    p.255 「這個問題,在1960年激發了社會心理學家勒納(Melvin Lerner)去研究社會對於貧窮的負面態度。勒納領悟到,『如果人相信他們的所作所為與獲得的報酬之間,僅只有隨機的關聯,很少人會願意全心全力,奮力工作』,所以他的結論是,『為了自身的精神健全』,人寧可高估『能力』在成功人生中的重要程度。」
    p.257 「由此可見,即使是隨機造成的收入差異,也會反推成能力上的差異,並因此發展出影響力的不平等。這是人際關係與辦公室動態當中不可忽略的要素。」
    p.258 「起先,一如預期,多數受試者表示,對於同學遭受的不公平對待感到極不舒服。但是當實驗繼續下去,她們對受害人的同情逐漸淡去。最後,無能為力的受試者開始詆毀被害人,被害人愈是受苦,她們對她的看法也愈差。」

    換言之,一種無可避免的自欺。
    最後一點尤其令人想起那些「批評別人要求平反六四」的人的心理。就像一位網友說﹕「不敢表達出來,漸漸自欺欺人地指責他人無謂以自我安慰」。

    p.261 「根據美國政府的定義,伏特加是一種中性的烈酒,蒸餾到『不帶任何特色、無嗅、無味或無色』」

    那麼豈不是純酒精﹖

    p.261 「由此得到的啟示是﹕假如我們的判斷能夠只根據相關的數據,而與期望絕緣,那麼,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評價就會大大不同了。」

    期望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投資如是,愛情如是。

    p.264 「認為各領域中最有成就的人是超級英雄,這並不是災難﹔但如果由於相信專家或市場,而不是相信我們自己,因而放棄了堅持,可就是悲劇了——就像寫出《笨蛋同盟》的涂爾,因為這本小說的初稿不斷遭出版社退稿,而自殺身亡。」

    簡而言之﹕市場信不過。
    當然市場原教旨不會認同這句話,因為他們把市場當上帝般膜拜。

    p.265 「即使銅板是偏向失敗的,有時候終究還是會擲出成功的。就如IBM的先驅華生(Thomas Watson)所說的﹕『如果你想成功,就加倍你的失敗率。』」

    俗語﹕失敗乃成功之母。
    雖然方某經常改成「失敗乃成功之冇」。

    p.267 「我母親的經驗也教給我,要去接受那些造成我們傷痛的偶然事件﹔最重要的是,要珍惜沒有壞運、沒有打擊、沒有病痛、沒有戰爭、沒有饑荒的日子,要珍惜災禍尚未降臨的日子。」

  • 忙到要死,冇野寫住。

    --------------

    [出口轉內銷之道德世界]

    euyak﹕九月一日網誌

    家暴條例不保障情夫情婦

    > 法案小組委員會成員黃成智說,如把情夫、情婦及摯友等親密關係都納入法例,恐怕會鼓勵婚前性行為及婚外情等不道德關係;他希望政府能在法案中較具體寫清楚,以免日後再惹起爭議。

    果然如是,不斷提出無關宏旨的問題來拖延法案通過,對同性戀者的保障拖得一日得一日,就是這幫人的目的和策略。

    當年都已經保障同居者,唔見佢地話鼓勵不道德關係﹖
    現在加入同性戀這種「不道德關係」,不反對了麼﹖

    live and let live﹕憤怒

    我覺得「沒有小女孩會說長大後的志願是做妓女。」是一句沒意思的說話。

    我也可以說「沒有小男孩會說長大後的志願是做苦力」,那麼是否代表我們要反對一切形式的苦力﹖(包括非奴隸、自願出賣勞力的)

    這就是West Wing那個女權分子說話無稽之處。

    誰不是放棄自由去換取金錢﹖由清道夫到特首都是一樣,打工仔放棄了時間的自由、行動的自由,清道夫放棄了舒適生活的自由,特首甚至要放棄良知的自由。

    為何放棄的是「性自由」就特別嚴重一點﹖
    出賣身體真的是「伸手拿」那麼簡單﹖

    我不是說性交易應該鼓勵,亦不是說那個跟男朋友上床要二千塊的女同學值得尊重,而是「反對性交易」所針對的,其實是「性」而不是甚麼「自由」。
    因為大家認為性很特別,是「感情」的事。因為「講錢傷感情」,所以性不應該跟錢扯上關係。

    反對性交易不是問題,但我覺得大家應該對自己誠實一點。不要拿些無關的概念來自欺。

    知日部屋﹕藝人可以成為「隱婚族」嗎﹖

    不完全同意。
     
    1. 如果只是自稱未婚,理論上應該沒有法律責任。因為法律只禁止重婚,但沒規定要公開婚姻狀況。
    (當然如果在法庭作供虛報就不成,報稅時填假資料也不可以。但向傳媒隱瞞不算是法律禁止的範圍。)

    2. 問題是視乎我們覺得結婚應該是公開的事還是私事
    如果是私事,他不喜歡公開就不關其他人的事。

    3. 如果自稱未婚而去亂搞男女關係,當然值得譴責。
    但只是為了事業而自稱未婚,那又真的算是缺德﹖
    (至少沒聽見劉德華亂搞男女關係﹖)

    如果婚姻關係不會影響工作,香港就不需要訂立《家庭崗位歧視條例》了。而以往藝人的婚姻狀況是很有機會受「歧視」的,例如因為聲稱結婚而流失觀眾(雖然現在已很少這種情況)。

    假如有個女人為了應徵一份OL工作,為免僱主歧視而自稱未婚,會有那麼多人去批評她嗎﹖
    (當然,在「向僱主填報資料」這一點上,填假資料算是違反合約精神。)

    小奧﹕現代化社會下小雞的命運

    連人也沒法愉快成長,何況是雞﹖

    ---

    阿簡﹕猴子臉居然變成猴毒和毒猴了﹗

    TVB那個爛節目不要理了。

    不過以訛傳訛到這個地步倒也夠驚人的。

    大陸版的「猴毒」進一步證實了文化「瀰」(meme mene)是會演化的。

    正兄﹕拆解環保紅衛兵思想路線

    1. 「西班牙蕃茄節不環保」是事實,燒衣紙不環保也是事實,大企業和消費文化不環保也是事實。問題只是應該用甚麼手段去解決問題而已。

    針對大事和針對小事,並沒矛盾,亦沒有一種道理說「針對不了大事就不可以針對小事」。某些環保人士過分擾民、輕重不分是事實,但批評他們擾民和輕重不分,不等於他們的主張全無正確成分

    按這種邏輯,批評大家太浪費食水,難道說「水務署不換水喉更浪費啦,一年漏了差不多四分一」就算是反駁了嗎﹖
    水務署不換管,是政府的錯。沖涼閂唔實個水喉,是黃子華的錯。根本是兩回事。人家的大錯不會掩蓋了他的小錯。他還是應該閂實個水喉吧﹖

    2. DRM和膠袋稅其實有不同。
    DRM是一定可以破解的(如莫乃光所言),所謂的「不公平」來自這點。(即是不守法的人不受影響,只影響守法者)
    膠袋稅只要向所有膠袋源頭徵收就沒有破解可言,自然就沒有「不公平」。

    現在的做法就似足DRM,不想交稅的人就去拿無抽膠袋,所以鬧政府完全冇錯。

  • discoveries channel

    [發現頻道]

    跟讀教育的同學一起吃飯。(雖然不知應該說是慶祝新學年開始,還是悼念暑期結束)

    發現原來我的同學受到「詛咒」,出外遊行不是碰上地震、南亞海嘯、就是台灣風災。
    (雖然更厲害地,他們絲毫無損、逢凶化吉,值得還神。)

    發現原來很多人有興趣知道我的家事,而且好像我說得還不夠多。所以兩次提及老爸,兩次都有朋友迴響,還會跟我說﹕「上次你話阿爸點樣話﹖」。

    難怪八卦雜誌是最受歡迎的雜誌,《讀者文摘》如果改為說人家爸爸的事,相信就不會淪落到申請破產保護。當然要賣得就唔係講我老豆既事啦。

    發現原來有些人一見到「敝樣」就會發笑。
    早知我都去跟黃子華做「棟篤笑」,再不然跟人渣同學爭做戇豆先生

    又發現原來不只老媽和親戚,現在竟然連同學也會催你「快D拍拖結婚」的。

    不過其實我o岩o岩睇完黃子華棟篤笑之《兒童不宜》,請看倌留意31:20後那段「陰謀論」。
    (當然,睇完最好去買,各大影碟鋪有售,像黃子華這種有內涵的表演絕對值得支持)
    身為老師,其實我也經常叫人「結婚生仔」,所以同學們的意圖也就昭然若揭啦。

    (題外話﹕原來曾蔭權很支持香港教育界)

    為了解畫,免得被人以為我好男色,唯有再一次簡介「情史」。
    於是本來開完長會、倦得要死、幾乎睡著、快要結婚的某同學,突然變得很精神。(人的好奇心真厲害,勁過咖啡因)

    雖然也「自我解剖」過很多次,但要我寫文其實輕鬆過說話,因為不用對著人。一對著人我就覺得不自然。
    之後,進修完輔導的同學開始「輔導」我。(我不是中學生啦 ,何況要知道醫生是最差的病人,老師也不是好學生)

    雖然自閉,但自問不是「識唔到女仔」那種人。(反正這裡也有女看倌的,雖然她們對我未必有那種興趣,就算有也不可靠,早就有《活動辭書論》這篇結論。)
    只不過覺得自己「感情有缺陷」,不適合談戀愛、共同生活,也就免得傷心後悔罷了。這不是甚麼複雜難明的事,其實就像你們結了婚也不敢生孩子的心情一樣罷。(雖然他們可能只是為了反政府,但等到妳們想生的時候,就差不多生不到了)

    生性悲觀是必然的,早就說除了「浪漫」、「花心」之外,雙魚座的所有優缺點幾乎都適用於在下身上。(常說﹕雙魚座和亞斯伯格症是認識方某的兩個關鍵詞)

    常常預期,在未來這幾年,事業會遇上很大的問題。但要如何應付,我完全沒有頭緒。

    「輔導同學」問我﹕「究竟你做甚麼事會覺得快樂﹖」

    是呀,「人生目標」這類東西的確很重要。(更何況黃子華說沒有人生目標就過不了「鐵達尼極限)
    但我不是早就放棄了走學術的夢想了嗎﹖(做人要有點自知之明)
    我想做圖書館,已經在做了啦﹗(之後有甚麼事情會發生,我也說不準)

    做甚麼事情會快樂﹖
    看一本好書,快樂﹔寫一篇好文,快樂﹔有人欣賞,快樂﹔有好的回應,快樂﹔
    看了好展覽,快樂﹔打機,快樂﹔下棋,快樂﹔跟朋友見面聽聽消息,快樂﹔
    看好的電視節目,快樂﹔看AV也可以很快樂。咁又點﹖

    跟娶老婆過人世有關係的嗎﹖(一起看AV﹖)

    想起另一邊廂,化學君說如果方某是女生,也許會很像長門有希醬
    聽完除了 O 嘴之外很難有甚麼反應了……

    (註﹕真正的「發現頻道」叫「Discovery Channel」)

    -----------------

    [出口轉內銷之宗教與信仰]

    柑.路﹕迷信基督教 (先旨聲明﹕作者是個教徒)

    > 信徒要接受信仰當中不能單純以理性解釋一切,信仰不是科學,不能做實驗去證明其真實。信仰是屬靈的,是要用心靈去接觸

    多些教徒明白這道理,就不會去搞偽科學和科學家玩泥漿摔角,不如留些心機多去照顧有需要的人好了。

    euyak﹕謬論收集處(1)(2)(3)關於基督教,或者,宗教

    其實林以諾是個令我很難理解的人。
    他搞棟篤笑(好唔好笑唔關我事,反正我寧願睇黃子華),似乎應該好有幽默感。

    但係呢幾年來,佢果個「阡陌社區浸信會」又每年萬聖節都要登廣告,叫人唔好畀細路去玩,話萬聖節係拜撒旦云云。

    大佬,細路仔去玩o者,邊鬼個得閒拜撒旦呀﹖唔通著住件「月入不足十四K」就等於崇拜黑社會咩﹖
    做棟篤笑既人,畀D幽默感好冇﹖

    (後話﹕雖然其實我一點也不喜歡萬聖節,我覺得扮鬼沒甚麼好玩的。)

  • 本來要寫南京大屠殺,不過冇乜心機(註),先來個出口轉內銷﹕

    電鋸﹕長尾捐贈﹕器官捐贈

    > 儒家思想鼓吹「愛有差等論」

    此言不當,儒家並不是「鼓吹」愛有差等,而是「知道」愛有差等,這是每個人的自然心理。儒家是把倫理建立於「愛有差等」的基礎之上。

    但要知道儒家同時也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亦即是「推及」的功夫。儒家認為一個君子,應該做到把自己對親人的感情推及到所有人(有如「普天之下皆兄弟」),再推及到生物死物(例如「敬惜字紙」)。

    「留全屍」嚴格而言並非儒家主張(雖然儒家沒反對過),而是傳統宗教觀念,認為死後有來生,怕不留全屍會連帶到陰間或來生。(有些人生來有殘缺,可能就被認為是屍體殘缺的結果)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確是儒家提倡,但原因其實很簡單,只是鼓勵人愛惜身體,不要讓父母傷心而已。
    如果孔子知道有器官移植,難道他會反對自己的子孫去幫人嗎﹖需知道孔子並非提倡「一毛不拔以利天下」楊朱

    我不是說不捐器官跟儒家完全沒關係,但有很多人把孔子的原意誤會了、推論到離了譜(例如把愛有差等的「基礎」當成理想結局),這難道也是孔子的責任﹖

    Alone in the Fart﹕裸の大陸

    > 我不知別人如何想,但假如香港出現「台灣水災.性工作者義務上牀賑災籌款大行動」,甚至組織以救濟全球孤獨男士為宗旨的「無國界妓女」,我想不少人都會受不了。

    我也不知別人如何想,但如果沒記錯的話,日本侵華時,中國的妓女好像也試過「義務上牀籌款」……

    我不明白為何小巴義載沒問題,妓女「義交」就有問題。
    性交易本身有沒有問題是一回事,但不能因為認為性交易有問題,而把所有跟性交易有關的事都當成「有特別問題」看待

    就正如就算我們不贊同性交易,但妓女被劫,也應該跟其他被劫的人得到同等對待。
    同理,妓女以自己的營生方式去籌款,應該與其他人以自己的營生方式籌款同等看待。(當然前提是合法,如果說「職業殺手義殺籌款」,那就真的很有問題了)

    當然,回到那個片商的做法,其實不外是「獵奇的性」、「慈善」、「宣傳」綁在一起罷了。
    真的要做善事的話,自己拍一套AV,然後宣佈大家每買一隻,公司就捐多少給非洲的人好了。

    科學松鼠會﹕生不生,是個問題

    1. 我跟xinewnew一樣。就是要批評第一位仁兄以為有「進化」趨勢的觀點。但我更要提醒一下,就是連「向更複雜發展」的趨勢也沒有。生物就只是在適應環境而已。

    這一點在古爾德(Gould)的《生命的壯闊》(Life’s Grandeur / Full House: The Spread of Excellence from Plato to Darwin)裡有討論過。大意就是說,我們以為生命「向更複雜發展」,只是一種幻像。因為生命是從最簡單的形式開始,當生命演化、生命形式增加和發展的 時候,就自然會出現更複雜的形式。但數目最多的,仍是最簡單的生命形式(如細菌)。這只是一個「鐘形分佈」擴大時的自然結果。

    如果生命真的有「向更複雜發展」的內在趨勢,細菌和病毒為何存在﹖

    2. > “進化”這個詞本來就只存在于中國,是一種翻譯謬誤

    其實也不盡然,「進化」是從日文拿過來的。日本人到現在還堅持用「進化」,而且只要你看他們的卡通片,他們還是把「進化」當成是「升級」

    就是在西方,evolution也經常被誤認為有「進步」的意思,包括生物學界也有很長時期以為evolution是有方向的、進步的。這一個想法,拉馬克(即是達爾文之前)已經有了。

    所以也不算是中國人獨獨犯錯。

    ---

    其他推介﹕

    庫大﹕當港姐選美重拾event的地位、Tommyjonk﹕今夜,我們說港姐尋找你的公式

    倫爺繼「史眼看劇集」後呈獻﹕尋找TVB的「黃子華公式」

    阿簡﹕製作神奇迴轉盤

    ----------------

    (註﹕「冇乜心機」不只因為南京大屠殺,還因為昨晚吃了一個根本不是奄列的所謂「蛋包飯」,令在下的弱小心靈受到傷害。)

  • The heart sutra

     
    心經與生活智慧》,潘宗光,香港﹕中華,2009-4(增訂二版)
    圖解心經》,張宏實,台北﹕橡實,2008-3

    《心經與生活智慧》的介紹之前已寫了,這裡捧出來純粹讓看倌當對照。

    這本《圖解心經》比前者厚得多、也貴得多。因為作者較偏重於心經的背景和不同譯本的比較。提供了七個中文譯本和三個英文譯本互相比較,以闡釋各自的重點所在,和佛教不同宗派的關係。甚至附上一張七個中文譯本逐句比較的表。

    圖解也不錯,尤其有一幅「保坂玉泉的《心經》組織分析圖」,把玄奘版心經每一句歸納起來。

    如果只打算聽人淺釋心經,潘宗光那本應該已經足夠。如果對歷史和語言有興趣的,這本應該適合。

    了解心經的背景也能解答一下疑惑。例如心經裡提及的舍利子,潘宗光說明是佛祖的弟子。但心經裡只是「觀自在菩薩」在說法,究竟佛祖在不在呢﹖
    原來因為玄奘法師譯的心經是略本,前言後語被捨棄了,於是說法的背景就沒說清楚。而且心經就像很多宗教經典一樣,都經過歷史而改變。就連說法的人,也由其他人變成佛祖,最後才變成心經裡的觀自在菩薩。這是因為在心經形成當時,最受歡迎的就是觀自在菩薩的緣故。

    有很多時候,我們沒留意到習慣或思想形成的原因和道理,所以才固執於這些故習。迷信有時不止於宗教,就連日常生活中都有這種傾向(也許可稱之「法執」)。
    如果我們了解過背後的成因,知道這些習慣和思想的演變過程,或許能令我們對變異寬容一些,不需要固執於「行之有效」的一套。

    (這對於科學教育也有同樣的啟示,就是應該多讓學生接觸科學思想史。讓學生知道今日理論的來源和探索的過程,而非只供應一套「正確答案」給他們。多讓學生了解科學的人文面向,減少科學跟人文之間的距離,亦可以令學生更了解科學本身。)

  • 廣告香港科學教育關注組將於星期六遊行至政府總部遞交簽名請願

    我們要求﹕
    1. 教育局應向全港學校發出指引,說明「創造論」或「智慧設計論」不屬於科學理論,不應在生物課堂中教授。
    2. 教育局應修改新高中課程指引,說明向學生介紹「對生物起源和進化的其他解釋」是甚麼(如拉馬克主義),並向學生介紹科學和宗教的分別。

    遊行詳情﹕
    時間﹕15/8(星期六)上午10:30
    地點﹕於中環政府總部西翼外集合(雪廠街出口)
    行動﹕向記者宣讀聲明,並向教育局遞交請願書

    誠邀各方關注科學教育的人士出席﹗

    方某人自擬的遊行標語﹕

    要求教育局﹕「向創造論說不,向偽科學說不」
    要求教育局﹕「向智慧設計說不,向偽科學說不」
    忠告香港市民﹕「學生不識進化,香港沒有前途」
    忠告特首﹕「欲要搞高科技,必先有真正科教」

    ----------------

    正在寫《文明之網》的長篇筆記,只想提兩件事﹕

    1. 每次大陸有事一定搞籌款的香港傳媒(尤其TVB),今次台灣大災,去了哪裡﹖

    2. 天主教對學生驗毒的反建議,令我想起《賭聖》的情節﹕

    特首﹕我大你「全港學生」﹗

    主教﹕我大返你「學生+家長+老師+校長+校董」,睇你點跟﹖﹗
    (順手把所有籌碼推出去)

    面對一個荒謬的政府,可能真的要用這種荒謬的回應方式。

    ---

    這一段跟某宣言的聲稱一樣,不是針對某一兩個人,而在於文中的要點﹕

    死光社常常投訴別人,算不算是言論自由﹖是否也要維護﹖如果我們維護死光社隨便投訴人的自由,為何那人搜集資料去投訴人就不可以呢﹖
    我並不是說「死光社/那人應該隨便投訴別人」,而是我很懷疑究竟「言論自由」的邊界在哪裡。我們「維護言論自由」的範圍又應該去到哪裡。

    我們是否要保護「反對言論自由」的言論自由﹖民主制度是否要容許反民主政黨參與﹖
    我不敢決斷地說「否」,但又不覺得「是」。無論如何選,邏輯上的後果一樣嚴重

    ----------------

    Tommyjonk﹕天使消失的街道

    「酒井的故事,除了告訴我們媒體生產刻板印象的能力以外,更說明都市人對不如己意的事身之接受程度其實不高。」

    「如果我們連他/她的困難也不清不楚,什麼要守護我們身旁的小天使根本是虛言。」

    庫大﹕xanga驚現病毒警告﹖﹗

  • [近日看的幾本書]

    看了《文明之網》,但筆記恐怕寫不完,先寫幾本看完的書。

    中國—練乙錚文集1》,練乙錚,香港﹕天窗,2008

    圖書館的。我買的時候,還未有《香港書獎》提名,更不要說得獎。

    練生的文章,算得上是信心保證,分析都是四平八穩、不走偏鋒。
    這本對中國的分析亦然,無論是以經濟學看中共、中蘇如何漠視恩格斯對共產暴力革命的「修正」(更漠視當時股份制的成功而勉強要全國變成一大合作社)、對北京奧運的分析、李登輝被中共迫到搞台獨等……都很適合放在「現代中國」作參考文章(這正是我買的理由)。

    唯一令我不太滿意的,就是也許為了令大家放心一點—又或者讓北大人放心一點,練生多次重申相信中共建政前「搞民主」的誠意。在下卻不以為然。
    「共產黨靠唔住」不是今日才知,否則當年中共建政不會有那麼多人逃離(當時來香港的,不盡是資本家,我爸也是解放後不久被大姐帶來香港的)。根據共產黨核心的鬥爭思想,對異己的「統戰」向來只是羈縻手段,目的始終是奪取最高權力,那又何會有「誠意」可言﹖一旦奪得大權,怎會不過橋拆板﹖
    共產黨如何透過挑撥和幕後控制搞土改,已有資料傳世。《李光耀回憶錄》也提過共產黨控制群眾運動爐火純青。由是觀之,有何「民主」可言﹖
    「搞民主」只為了反對蔣介石。當時「我」手無權、但民心向「我」,搞民主有利可圖。到雄霸大陸,搞民主變得礙手礙腳沒有用了,還搞來幹啥﹖

    當然,要跟共產黨「又傾又砌」,要在不發生暴力革命的情況下推動民主,承認當權者的權威是難以避免的。不過要相信中共,未免是太傻太天真。就像《浮桴記》裡中央政策組同事對練生的形容﹕「你書生氣」。

    (當然,你可以說方某更書生氣,既不信中共又希望它搞民主改革。
    只是,你信它和不信它,又有何分別﹖你信它它就會搞民主,不信就不搞了麼﹖)

    圖解政治學》,王保健,台北﹕書泉,2008

    買書不能只看宣傳品的又一教訓。(不過很多時候無法避免)

    講政治通常予人「很悶」的形象,不悶的通常就是諷刺、嘻笑怒罵之類(當然不是沒有,例如陳健民和徐承恩兄那本《一國兩制》就短小精要),所以一本易讀的政治概覽入門書,對學校圖書館應有必要。

    看到這本書的介紹有政治各方面的圖解介紹,應該不錯,所以就買了。
    怎料自己借來細看,發現這本「圖解」其實並不好讀。(請留意,在下已經是不覺得政治書「悶」的人)
    書背提到台灣的公職人員資格考試,這本書可能是為此而出版的,內容感覺上很像「會考精讀」。都是一堆要點重點,而且右頁的「圖解」有時跟左頁的「內文」沒甚麼關係,於是圖解看來像是講義投影片似的,並不見得容易理解。

    我仍在等待一個適合學生看、有趣的政治概論。

    心經與生活智慧》(增編版),潘宗光,香港﹕中華,2009-4(增訂二版)

    前陣子買來研究心經的兩本書當中,較易讀較薄的一本。

    確實是很易讀,讀了幾小時就讀完了。除了生活化外,對佛家的教理也有握要的解釋,非常容易理解。有些看不明白的句子,看潘教授解釋,亦覺得粗通了。對於想開始讀《心經》的人,這本書應該很值得讀,可作入門。

    不過,因為要簡單、易讀,有很多更仔細的討論或源流,就沒有包括在內,亦無法對其解釋作詳細的論證。
    更詳細的流源、梵文論證,就要待有時間再讀《圖解心經》了。

    ----------------

    Julian﹕被放逐的事實,和人

    「看過何謂「小股東」,再看看何謂「不利」。股價不跌,根本談不上不利股東。領匯勞資糾紛仍然鬧得沸沸湯湯的七月三日,其股價是17.16;在宣佈保持三更制的七月六日,收市價升到17.34;到了今日,甚至升破18元(準確來說是以18.12收市)。伴隨工人福祉而來的不是股價下瀉而是股價上揚,現實的鐵鎚徹底粉碎了「不利」之說。

    保安工友的薪金,對於領匯的營運果真舉足輕重?在領匯全年二億三千六百萬元的員工開支裡面,當中11.74%是它十二個董事的酬金,每人瓜分了約百分之一的員工開支。險些被裁減的那六百位停車場保安員,他們的人工與董事相差逾三百倍之譜。形象化地說,就是炒掉兩個董事,可以救回六百人的飯碗

    為甚麼《明報》不考慮這種表述方式呢?或者不敢碰高層薪金才是「在成本控制策略上輸了一仗」。董事中薪水最高的領匯CEO羅爾仁,正是提出三更轉兩更的始作俑者,這個決定甚至未經其他董事同意即草草上馬——假如領匯當真「未來營運不明朗」,這個「不明朗」會否來自管理既混亂又欠透明,而不是蘇偉民一口咬定的工人抗爭」」

    「這不是個別例子,《明報》向來比其他大眾報紙更喜歡把股市新聞放在頭條。《明報》以中產家長報自居,它針對的讀者是不會領綜援的,不會申請公屋的,不會被警察欺凌的,不會天天面對工傷威脅的,也不會在領匯的停車場當保安。它想像的讀者是有學位的,已婚的,有子女兼擔心他們升學就業文娛康樂的,有車有樓有股票的,而且,極盡自私。何謂自私?縱是中產,親友裡頭有人當清潔保安亦屬尋常,報導把股民利益放在基層工友前頭卻不覺得會觸怒讀者,即是說報館認定它那些「股民讀者」寧顧股價起跌不惜斷六親了,這不是自私是甚麼?

    Leona﹕讀懂男人心,港女好出嫁

    「Steve Harvey是個資深電台與電視節目主持人,多年來見盡大都會男女的貪嗔癡,發現不少兩性煩惱,癥結在於女人把男人想得太複雜。他清心直說,謂男人其實好簡單,若妳找到竅門,不難水到渠成。」

    「要知道一個男人是否對你認真?請留意三件事(3Ps):他有沒有和妳出雙入對,把妳們的戀情公諸天下(Profess)?他是否願意赴湯蹈火,令妳得到物質上的滿足(Provide)?他能否盡一切努力保護妳,不讓妳受委曲(Protect)?達不到以上要求的男人,不必猶疑,換畫吧。」

    網友azerodiscovery留言﹕

    「其實,一個男生做到這個3P﹝不是那個3P,大家明白啦...﹞,他對這個女生是超認真,只有初戀﹝或是第一次認真拍拖﹞和真的打算結婚的那個才會這樣做。
    要是做了這個3P但結果災難收場,就算不變成永遠的落難,但以後叫他再付出這3P,他會越變得慎之又慎。

    (方按﹕愚以為provide這個應按一般生活所需理解,否則會落入港女喜愛「食人隻車」的思維誤區。現代男女平等,物質滿足早就不能再靠男人,其實其餘兩P更為重要,就算男人用來評量女人也可以的。)

  • [事事 __ __ ] (註)

    今早晚了起床,打開電視看新聞直播,重慶已食甚。

    由於沒興趣聽記者吹水,所以在兩個台之間轉來轉去,發現兩個台都各有「事旦」之處。

    首先發現的是無線。當報道重慶食甚時,另一畫面拍到武漢的太陽剩下一條彎線。
    在這個時候,女主播竟然說「依家武漢已開始生光了」。

    女主播自己懂得說,「生光」是全食結束的時候。這次日食,月亮的影子由印度入西藏、經四川和長江流域,於上海以南出海。影子是由西向東走的,重慶於武漢之西,才剛剛食甚,武漢應該剛開始全食(食既),怎有可能生光﹖他們連東西南北都搞不清楚嗎﹖

    (那時應該說「武漢開始食既」,日食用詞可參考新華社一篇文章)

    而且這樣的錯誤發生了不止一次。到報道上海全食的時候,舟山(在上海西j南方)又見到太陽剩下一條線,女主播又一次說「生光」。
    似乎這位女主播,在任何時候/地方只要見到太陽只剩一線,就會宣佈那處地方是「生光」,好像日全食只有結束(生光)而沒開始(食既)的

    亞視那邊一直沒聽到類似的說話,所以無從判斷他們是否正確知道「地理問題」。但很明顯亞視的中文不及格,因為畫面中永遠寫著「日全蝕」和「香港日偏蝕」(這是亞視自己搞的字幕)。

    這是很「古老」的錯誤,不知為何總有人把「日食」寫成「日蝕」。神話是說「天狗食日」,不是「天蠶蝕日」呀﹗
    反之,無線那邊一直只用內地電視台的畫面,內地寫了正確的「日食」。無線自己沒寫過,所以沒出錯。

    大陸日全食視結束後,亞立即轉為股市環節,倒是無線在這時候繼續轉播上海市面光度逐漸恢復的情況,而且還播出日本奄美大島的日全食開始。在這方面,無線比亞視認真得多。

    至於香港方面,雖然先前說光度減弱很微難以察覺,不過我起床時已是九時多,但之後見到窗外的光度,似乎就像平日晨早六七時的情況。這種差異,要留意應該還是看得出來的。

    (給腦筋轉不過來者的註﹕標題如此,因為「旦」字的「日」被食了。)
    (註之二﹕本來想加個英文標題,但實在找不到一個可以準確表達「事旦/求其/隨便」的英文字)

    ----------------(我是「生光」後的分隔線)----------------

    世澤﹕由亞齊到東土

    「印尼亞齊和解,到二零零六年國籍法通過,都是有著印尼人的血淚。中國迷信軍警,結果是一無所得,印尼人已經試過,中國人沒必要再試。」

    電鋸﹕Paradox of fear II

    Alone in the Fart﹕倒置詞?

    科學松鼠會﹕日食之前谈历法跨越千年的日食珍珠链——沙罗食系

    ----------------(我是出入口的分隔線)----------------

    [出口轉內銷]

    庫大﹕出售性感的遊戲規則

    > 那是通識頻道嘛,怎會有性感照看?

    此言不通,簡直跟「鎮壓六四有助國家發展」一樣無稽。
    1. 李天命式反問﹕通識頻道為何不可以有性感照看﹖
    2. 字面解釋﹕話明係「通」,但係照片不通不透,顯然貨不對辦。
    3. 有圖有真相,講性感沒性感圖,哪有真相﹖講通識自不能事事旦旦。
    4. (正經)通識課程包括「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沒性感圖看,令學生接收到「性是污穢的」消息,對學生個人成長與發展異性關係大大不利。

    荀子.禮論》﹕
    「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故禮者養也。芻豢稻梁,五味調香,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苾,所以養鼻也;性感美女,o靚模寫真,所以養目也;鐘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養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几筵,所以養體也。故禮者養也。」

    (註﹕很明顯中間那段被我改了,不會看不出來吧﹖原文是「雕琢刻鏤,黼黻文章,所以養目也」)

    林忌﹕唐英年一億人毀滅香港計劃

    最奇的是,雙方見面,內地代表立即以「牛」稱讚香港的代表團。而唐英年竟然亦以「牛」回讚。

    」來自內地的粗言,如果官員會面都可以咁,立法會都應該可以講「戰你娘親」。
    禮失求諸野,來自一個以摧毀傳統文化為能事的政權,內地官員隨口「牛」不出奇,但香港的官跟人家一起「牛」,未免失禮

    亞視不以為然照播。無線可能覺得有問題,所以剪左。

    Chris﹕罵得好 (答問)

    你講既野事實上是另一回事,而且涉及一個經常出現的誤解。(我有時都講到覺得有點累)

    首先,要說服別人「科學方法係尋找真理或解釋事物最好嘅方法﹐甚至係唯一嘅方法」的人並非沒有,但這不是科學的本質,而是一套被稱為「科學主義」(或科學萬能論)的思維

    科學的本質,是對大自然的現象提出解釋(假說或理論),然後透過觀測和實驗去檢驗。
    科學按其本質,是適用於自然現象(物質世界的現象)。而在這個範圍內,科學的確是最好的方法。因為歷史上的實踐足以證明。

    可是,如果把這一套無限推展,以至認為世上無論任何事,都只有科學方法一途,這就是「科學主義」。有些事情是科學解決不到的(例如討論「人生意義」),如果你要勉強,當然會出問題。例如把一些本來有意義的討論,當成無意義而排斥。

    真理有很多不同層次,科學在物質或大自然層次是探索真理的最佳方法,不等於它是所有層次的最佳方法。
    科學主義在這方面出了問題,不等於我們要倒推,說科學在物質層次也不是最好方法。

    其次,是「科學都要講信心」的慣見誤解,就像閣下所說﹕
    學習科學知識﹐本身唔係透過自己用科學方法檢驗﹐而係透過閱讀人家書籍﹑或人家做科學實驗嘅“二手科學資料”」

    如果可以事事自己檢驗,當然是最好。但顯然﹕
    1. 每個人的時間和能力都有限,不可能全部檢驗一次﹔
    2. 連科學家本身,都只能檢驗自己專長的一小部分﹔
    3. 有些事情只有一次(例如天文現象),根本不可能再次檢驗﹔
    4. 有些事情不適宜再次檢驗(例如某些人身上的實驗)。

    對於無法親身檢驗的事,我們可以嘗試看看現實和理論是否有分歧。如果一個理論是錯的話,遲早就會出現很多不協調的情況。
    例如牛頓力學,不是因為科學家不喜歡牛頓才推翻它的,而是因為牛頓力學解釋不到一些現象,才被愛因斯坦提出最好的理論取代的。科學家接受愛因斯坦的理論,亦是因為他們檢驗過

    又例如「二手煙引致癌症」,自從被確立後不停有新統計研究面世,包括不同世代、不同國家、不同階層、健康和有病的人,結果大體一致。除非我們假設全世界所有知名學者一起講大話,否則可以接受這個理論。

    當然,你可以選擇相信全世界的專家一起講大話,不過我會說這是過分陰謀論。若是如此(對人缺乏信任),世上有很多事情都無法進行
    例如我們假設每個證人都講大話,那麼法庭就不用審案了。又或者我們假設水務處/礦泉水公司會任由食水有毒,那麼你就要自己去山溪托水回家喝了。

    我們無法事事躬親,所以唯有相信一個良好的「體制」可以解決問題。
    就像李天命所說﹕我不需要先試一次山埃,才相信科學家說「山埃有毒」的。「科學」這體系已有足夠的往績和相當合理的體制,讓我們相信它。

    但要留意,所謂「相信科學」和「相信宗教」不同。
    所謂「相信科學」,是指相信科學體系和方法的合理性,從而相信科學方法帶來的知識。這種「相信」是有條件、概然性的相信,只要出現新證據或更好的解釋,是可以隨時改變的。
    「相信宗教」,則是對宗教啟示的信德,宗教啟示是形而上的,並不依賴於物質世界,所以亦不必要跟隨現實變化而改變

    分清楚這兩種不同的「信」,就不會再以「科學跟宗教一樣講"信"」而把兩者混為一談,或者把某些宗教對自然現象的解釋視為跟科學解釋有同等效力。
    (因為在自然現象上,科學解釋可以檢驗,單是這一點已經比宗教解釋優勝。但反過來,對宇宙的終極解釋,則非科學所能檢驗,故不能排斥宗教解釋。)

    後話﹕
    宗教的看法,在物質層面看,是一廂情願。一廂情願在終極面看未必不好(因為相信神明最終保佑你,會少一點憂慮),但在物質層面的解釋上就佔不到便宜。
    宗教給人的,很多時候是一種心理安慰多於實質/物理影響。就像一些風水師的說法,你弄傷了手指或者去洗牙,也算是「應了血光之災」,那麼你就覺得少許痛避免了更大的痛苦(這點無法證明),於是會更正面面對這些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