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 Singapore 2014: Peranakan Museum

    離開集郵博物館後,我們由Coleman Street轉入Amenian Street (因為在一間亞美尼亞教堂背後,故名)。本來想找街上的 Bible House (跟老媽有點淵源),但人家星期日下午沒有開。反而見到隔一塊草地有一幢頗有氣派的舊屋,就是土生華人博物館
    DSC02151a(這是道南學校 原址)

    我們看完集郵博物館本來已經五時多,這裡七時便關門,時間似乎不夠。不過老媽覺得還是應該趁有時間盡快看看,所以我們就急急進去走了一圈。和集郵博物館一樣,本地人免費,外地人$6坡幣。(即是要付費的也只有在下)

    所謂土生華人(peranakan),即是大眾熟悉的峇峇(Baba,男)和娘惹(Nyonya,女),其實是一批早年定居在東南亞的華人(雖然這裡用馬來語稱謂,但其實這些人遍及泰國、緬甸、印尼、菲律賓等地)。相對於清末才移民到東南亞的華人「新客」而言,土生華人多與本地原住民混血,文化和語言也是中國(如閩南語)和當地的混合。由於在當地久居從商,他們和西方接觸較早,也比較西化。和後來的華人移民相比,他們在殖民地的地位較高。

    由於 peranakan 這個馬來文指本土出生,並不限於華人,所以博物館不只提及華人,也有印度裔甚至猶太人等。不過後者數目較少,所以展出的物品幾乎都屬土生華人。

    一樓有一個介紹土生人士是甚麼及其分佈的展廳。二樓和三樓是主要展廳。

    這裡就展出一個婚禮行列,並介紹婚禮當中的不同角色。看倌可以看看他們的服飾有多「中馬」混合﹕
    DSC02168a

    馬來人很喜歡用銀器,以前當然是有錢人或貴族才用得起,其他人只能在婚禮之類的場合才向「有頭有面」的家庭借用,後者還可以收租,藉此度過家境不好的時期。
    DSC02197a
    土生華人當然也襲用了,不過加上了中式的花紋。

    (新加坡人辦婚禮喪禮,都可以在組屋底下和組屋之間的空間舉行。方某小時候在新加坡也遇過馬來人辦婚禮,獲邀進去體驗了用銀器洗手和徒手拿東西吃……)

    娘惹的珠繡手藝,除了製作荷包,西化後也用來造眼鏡包﹕
    DSC02245a

    土生華人也會看中國小說,不過他們看的版本不是中文,而是 Baba Malay 的拼音文字版﹕
    DSC02247a

    這款夾指木屐倒真的沒見過,所以要拍下來﹕
    DSC02261a

    有錢人的宴席,自是與眾不同。這是以葉亞萊家族的餐具擺出「長桌宴」陣勢﹕
    DSC02264aDSC02268a
    碗碟都是中式,但其餘佈置卻相當西式。

    除了介紹土生華人的婚俗和生活,還有他們的公共生活—原來吳慶瑞林金山都是土生華人—土生華人因為受教育較多和社會地位較高,所以在華人當中擔任領袖角色,也較多與殖民地政府打交道。
    (註﹕李光耀本人其實不算土生華人,不過他的家族長居當地相當西化,他自己也選擇接受英文教育,所以頗「黃皮白心」。由他出口講「亞洲價值觀」或「儒家精神」沒甚麼說服力,尤其他本人像法家多於儒家。)

    其餘的還有一些吉祥圖案的特備展覽

    「有趣」的是,其中一個角落擺放了這樣的警告牌﹕
    DSC02295a
    這部分其實是介紹喪葬風俗,可能怕嚇到小朋友(其實只是嚇到大人﹖)所以放了句警告。

    這方面基本上跟中國人沒甚麼分別﹕
    DSC02294a

    這部出殯「花車」裝飾頗誇張,不知還會誤以為是結婚花車﹕
    DSC02296a

    這種上街遊行的送殯隊伍,香港開埠初年其實也有,大戶人家尤其要擺這種排場﹕
    DSC02297a(佛山孝子也是應運而生)

    時間也差不多要關門了,於是我們就回地鐵站去找東西吃了。(下篇﹕亞洲文明博物館)

  • Singapore 2014: Philatelic Museum

    民防博物館走出來,繞到後街就是集郵博物館。
    (建議配樂﹕日劇《仁醫》OST 市井の人々)

    DSC01635a

    集郵博物館入場費$6坡幣,本地人還免費。入口是賣集郵品的地方,方某雖然已經不收集郵票,但還是有點興趣看。
    而且在這裡寄出的信件還會有特別郵戳,有興趣的可以買張明信片寄給朋友。不過這裡只收空郵價錢,不提供平郵。(不過反正也沒人要等平郵吧﹖)

    第一展廳主要是以有趣方法介紹郵票基本知識,所以連裝置也比較有趣,例如這張黑便士的女皇就會轉頭面向觀眾說話﹕
    DSC01656a

    郵票加蓋的例子﹕英屬馬來亞郵票被加蓋「大日本郵便」字樣
    DSC01664a

    戰時雙方都利用偽造郵票來擾亂對方。納粹德國就曾經執行一個叫 Operation Wasserwelle 的計劃,把「Liquidation of Empire - Singapore」(帝國清盤—星加坡)字樣加在假郵票上,希望破壞英國士氣。
    DSC01671a

    郵票的造型和物料可以千模百樣,但我想看倌也沒想到,不丹曾經發行「唱片郵票」﹕
    DSC01678a

    吉布提又發行過木材郵票﹕
    DSC01679a

    郵票當然有宣傳用途,這隻「禮貌獅」小時在彼邦就經常可以見到,主要都是提醒市民要排隊之類﹕
    DSC01687a

    這是星加坡第一個郵票,字面是印度郵票,因為當時星加坡隸屬東印度公司。
    DSC01690a

    中庭是專題展覽,因為今年是馬年所以全都是介紹馬相關的東西,當然包括郵票。
    眾多馬年郵票中,我認為今年由日本發行,包括不同字體的馬年紀念郵票最好看。
    DSC01695a

    不看不知道,香港也捐了兩個有皇冠圖案的郵筒給這邊﹕
    DSC01708a
    (因為新加坡自己的舊郵筒,在獨立後就把皇冠全部鏟走了。可惜。)

    馬﹕「你成日講蕉,畀你睇下我地食乜野啦。」
    騮﹕「紅蘿蔔都話丫,食草有冇 dry d 呀﹖仔仔好似你咁 dry 難怪冇女朋友啦﹗」
    馬﹕「你睇下行字先啦,仲有粟米啦、蘋果啦,好多野架。」
    騮﹕「有蘋果都好D﹗(草就留番畀你啦)」
    DSC01717a

    另一展廳則介紹新加坡郵票,有一幅地圖把郵票上出現過的地標按地點展示﹕
    DSC01750a
    很好的地理教育,香港宜乎一學。

    其中一個角落收藏了新加坡獨立後每一年發生的郵票。
    這就是方某出世前,二月二十四日發行的公制紀念郵票﹕
    DSC01765a

    一樓第三展廳是一個超級英雄特別展覽,展出一些超級英雄的模型和紀念品,當然還包括紀念郵票﹕
    DSC01800a

    二樓分成幾個部分,Heritage room 是懷舊區,以舊式新加坡街頭小店的場景,介紹一些與傳統文化有關的郵票。例如方某小時候常見的這套帆船郵票﹕
    DSC01895a

    另一展廳是 Spice is nice 專題展覽,畢竟歐洲列強進佔東南亞,本來就是為了找香料。這個展廳展出不少香料和它們的相關郵票﹕
    DSC01949a
    (不止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鄰國自然也發行了很多這類郵票)

    還有就是介紹本地各色美食的郵票﹕
    DSC01951a

    還有一款是各種卡通化的糕點(他們叫「粿」,閩南話讀kueh。除了各款娘惹粿外,華人也有很多種粿,例如菜頭粿、紅龜粿、水粿、o都o都粿等)﹕
    DSC01956a

    較大的是珍品區,主要是展示新加坡郵政歷史和一些珍郵。這兩個郵箱就給大家看看裡面的情況﹕
    DSC01816aDSC01817a

    這一款「郵箱」其實是安裝在大廈裡,長管會通往樓上各層,所有的信可以直接投下在樓下收集,直到1986年才拆下來﹕
    DSC01841aDSC01840a
    新加坡似乎很習慣這種方式。例如組屋每個單位都連接到一條垃圾槽,打開蓋直接把垃圾拋進去,工人就在地下收集。我們覺得這樣很臭,也容易讓蛇蟲鼠蟻爬上來吧,但又沒聽見他們有投訴過。(不過可能有人投訴的,所以新樓做法不同了,另文再述。)

    香港人「電燈柱掛老鼠箱」聽得多,這邊卻有電燈柱掛「郵箱」﹕
    DSC01845a
    問題是,掛得那麼高讓誰去投寄﹖

    包裹需要綁緊封死,於是就用鉛塊打印封繩,就像古人用火漆封印信件一樣。
    後來就改為用印上標記的金屬夾子取代。
    DSC01858aDSC01859a

    有趣的是,跟香港同行一樣,這邊也把揀信傳信用的大木車稱為棺材﹕
    DSC01861a

    日軍佔領星馬後發行的通用郵票﹕
    DSC01874a

    獅頭圖案原來是1986年才啟用,方某算是逢時﹕
    DSC01886a

    走廊展出各國的多款郵筒模型,這幾個是新加坡獨立後用過的﹕
    DSC01984aDSC01983a
    黃色的是1971年啟用,1982年改用白橙條紋加新加坡電訊局圖案的,1992年改用白底藍紋的。

    最後的展廳繼續展出各地特色郵票,例如這款加入網球場泥土製造的俄羅斯紀念郵票(2003,紀念2002年戴維斯盃)﹕
    DSC02011a

    2008年奧地利也利用足球物料製造紀念郵票﹕
    DSC02084a

    2012年荷蘭童書週就發行了這套紀念郵票,票面還可以像童書般活動﹕DSC02097a

    甚麼金銀水晶這類貴價東西當然也有,大部分我都沒興趣。就除了這張泰皇2010年鑽婚紀念郵票,用水晶也算有個理由嘛。
    DSC02138a

    博物館的洗手間也用了郵票圖案作標示,這兩張美國 Simpson 紀念郵票是真有其物﹕
    DSC02143a (當然這裡就是複製放大版啦)

    不是有內急入廁格,不會發現原來廁格內也有知識﹕
    DSC02144a
    (現在的新加坡國慶是八月九日,是脫離馬來西亞的事。在英國治下成為自治邦時,國慶日曾經是六月三日。後者不說不知。)

    連廁格也是以郵票裝飾,當然就不要問在下女廁有甚麼新知識了……
    DSC02147a

    (下篇﹕土生華人博物館)

  • Singapore 2014: Central Fire Station

    去完科學館後,這天一連去了三間博物館,第一間就是民防博物館。

    (建議配樂﹕日劇《仁醫》OST医術-起承-医術-転結-)

    ---

    新加坡民防部隊,其實是新加坡的應急隊伍,相當於香港消防處,管理所有消防、災難救援、和救護服務。除了執行消防法例外,新加坡民防部隊亦負責監管民防庇護所,例如前文介紹過的地鐵站防空洞,以便天災人禍來臨時隨時備用。民防部隊於1986年成立,並於1989年把消防隊合併而成。

    眾所周知,新加坡被趕出馬來西亞後,跟著便逐步建立自己的軍隊,並推行國民服役制度(我一直認為只有男人要服兵役是不公平,以色列就是男女都入伍的)。到了1984年,政府提出 Total Defence (全面防衛)概念(所以今年剛好慶祝三十周年),包括
    —Psychological defence (心理防衛)﹕讓人民對國家有信心和歸屬感、能堅韌地面對逆境
    —Social defence (社會防衛)﹕人民和諧共融、互相關懷
    —Economic defence (經濟防衛)﹕強大和堅韌的經濟體是國防力量的基礎
    —Civil defence (民事防衛)﹕減少災難對平民帶來的傷害,令狀況盡快回復正常
    —Military defence (軍事防衛)﹕軍隊負責防止外敵入侵,需要所有國民的支持

    當年李光耀這樣形容民防在全面防衛中的角色﹕
    DSC01580a
    "A civil defence, a total defence is to involve the civilian population whose morale - fathers and mothers, brothers and sisters - affects the morale of sons, brothers."
    (民事防衛,就是包括所有平民的全面防衛,這些平民包括父親母親、兄弟姊妹的士氣,會影響我們子弟的士氣。)
    說白點說是,讓入伍的士兵知道,他們為國家賣命,政府也會保護他們的家人。這樣他們才能安心、有士氣去迎戰。

    (反之也要讓士兵明白,國家繁榮要靠每個人犧牲去維護,例如《新兵正傳》中這位軍官的訓話。另一段劇中沙展的解說片也反覆強調這一點。)

    全面防衛日每年都有各種活動,在網上找到一個在新加坡的媽媽記述﹕連托兒所也有活動。(不過我倒沒有印象住在那邊的一年中有這些活動了,畢竟當時年紀太小。)

    一般香港人或者很難理解,為何消防處負責的救援工作會被扯得那麼遠吧﹖
    那是因為香港從來只是一塊殖民地,所以沒人提醒你想得那麼遠,他們甚至不想你想得那麼遠。

    ---

    既然我也扯遠了,就扯回來。這個民防博物館是免費入場,館址本身就是古蹟「中央消防局」。
    DSC01491a

    其實以前去國家博物館的時候都有經過,那時(2006年)可能還未開幕﹖總之好像沒聽聞有東西看,所以只是拍了張照。這次知道有得看就去看了。

    雖然稱博物館,但英文名是 Civil Defence Heritage Gallery,而非 Museum﹕
    DSC01627aDSC01497a

    英國殖民時期,在海峽殖民地總督(甚至後來的星加坡總督)之下有星加坡市(Singapore Municipality)和市議會,情況就像香港有市政局一樣。這就是市徽﹕
    DSC01495a
    李光耀首次出任總理時市議會仍然存在,但他認為這樣架床疊屋,再加上當時擔任民選市長的黨友不受節制,政策和他那個「中央」政府不一致,所以後來就取消掉了。

    一入門的大堂就有很多「收藏品」展出,都是跟各地消防部隊交換而來。最有特色的當然還是東京消防廳傳統火消造型的紀念牌﹕
    DSC01624a

    自然也會展出他們的勳章﹕包括良好服務獎章、長期服務及良好表現獎章(後者日本稱善行章)、海外服務獎章,新舊各一套。
    DSC01500a

    除了不同功能的章,新加坡不同的消防局亦有自己的徽章﹕
    DSC01508a

    自然也有他們的階級章﹕
    DSC01509a

    一樓主要是歷史區,除了簡述消防和民防的歷史,當然還有不同的古物。
    新加坡在1869年成立義務消防隊,成員來自警察和軍隊。直到1886年才有第一支專職消防隊,主管自然是英國人,而隊員則為馬來人。中央消防局並不是第一間消防局,第一間消防局是1891年Cross Street Fire Station,中央消防局是1909年才建成。在面臨大戰的時期,原來紅磚牆的中央消防局亦被塗上迷彩,以防轟炸。

    如果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新加坡第一部消防車,當時的消防車還是用蒸汽推動。
    DSC01514a

    戰後鄉村(馬來語稱kampong,中譯甘榜)聚居人口大增,木屋又容易火災,所以成立了義務消防隊廿四小時當值,並建築高塔作監視用途。
    DSC01540a
    (畢打街鐘樓本來也是作監視和報火警用途。)

    一架獨立後貼有新加坡國徽的舊消防車。車身給參觀者登上,車頭播放當時在消防車前拍攝的景象。
    DSC01547a

    蒸汽機消防車模型﹕
    DSC01562a

    跟香港一樣,新加坡也是因為木屋區大火後,才以安置災民為契機大肆發展公屋。不過香港的是1953年石硤尾大火,新加坡則為1961年中峇魯區(Tiong Bahru)的Bukit Ho Swee fire

    場內播出新聞片,年輕的李光耀視察災場﹕
    DSC01569a

    和香港的同類宣傳片一樣,災民獲配上樓自然臉露歡顏﹕
    DSC01571a

    二樓就是現況區,有較多互動展品,例如救火遊戲之類。
    不過方某興趣不大,仍是繼續看資料 :P

    隨著城市發展而增加的各區消防局,不看不知道原來宏茂橋消防局是1984年才設立,比在下還要年輕﹕
    DSC01581a

    民防部隊的地區消防局分成四大區。這幅圖以紅燈表示總部、黃燈表示消防局、綠燈表示消防分站、藍燈表示訓練中心。
    DSC01588a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身為古蹟的中央消防局雖然有部分用作博物館展覽,但仍然是一所運作中的消防局﹕
    DSC01590a

    其實從側門入口就可以見到,除了有工作人員出入之外,另一邊大樓下放了消防車、停車場內也有救護車。那幢大樓雖然外表也是紅磚,但我猜是新建的。
    DSC01630a

    除了互動遊戲外,二樓也有些場景展示消防員的救援工作,和海外搜救的「戰史」。
    這幅表面是救護車圖案的牆,亮燈後就會見到裡面的情況,展示現代輔助醫療技師(paramedic)的各種用具﹕
    DSC01593a
    (香港救護車也在救護員陸續獲得paramedic資格後加上生命之星標誌。新加坡相信也差不多。)

    離開民防博物館,轉到後街就是集郵博物館,途中發展原來夾了一幢新加坡共濟會總部。
    DSC01634a

  • Singapore 2014: Civic District

    去完科學館後,我們有兩天都在市中心,走了四間博物館。

    市中心這部分,因為是星加坡開埠初期發展的地帶(就像香港中上環),所以古蹟特別多。官方稱之為「Civic District」,還建議了參觀路線。
    DSC02307a

    不過我們沒有按照路線,而是找未看過的博物館參觀,所以只去了這四間﹕
    DSC02307b
    民防博物館
    集郵博物館
    土生華人博物館
    亞洲文明博物館
    (國家博物館其實就在附近,只是因為以前已經去過,而且去得太多博物館怕悶倒兩老,所以這次沒去。)

    這幾處地方都可以由中間的 City Hall (政府大廈)地鐵站前往。
    DSC02559aDSC02557a
    無論是地鐵站或附近的指示標誌,下面都有一個黃色三角標誌,這是防空洞的標誌。雖然天下太平,但彼邦政府不敢鬆懈,挑選了一些公眾設施興建防空洞,並要求新屋有家居庇護所(《新兵正傳》就有人們把家居庇護所當成雜物房的情景)(註),並指定了聲響警報系統

    地鐵站出口旁邊就是 St. Andrew's Cathedral,是當地聖公會的教堂﹕
    DSC01489a
    因為這天是假期,所以很多外傭/外勞在教堂外的草地休憩。

    旁邊的資訊中心有些很「智能手機」的廣告﹕
    DSC02311a

    沒想到的是,到今時今日他們仍然要用那麼多種語言辦崇拜﹕
    DSC02558a
    (除了英語和華語,還有菲律賓語、印尼語、福建話、粵語、緬甸語。)

    下一個站 Raffles Place (萊佛士坊)站就是金融中心區,連地鐵站入口也搞得很華麗﹕
    DSC02607a

    下文逐篇介紹上述的四間博物館。

    (註﹕儘管《新兵正傳》這個電影系列我還未有機會看,在書店翻了未出版完的同名漫畫,也知道大概內容。)

  • Singapore 2014: Science Centre

    (建議配樂﹕ガリレオの苦悩)

    星加坡科學館的感情有點像親戚,每次來都要看看它變成甚麼模樣。

    本來勞煩親戚們連日陪我們四處去已經不好意思,所以科學館那麼熟路的地方我就建議跟老媽自己去吧。不過最後舅母還是跟了來,而且最後累了她。

    由宏茂橋去科學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上地鐵南北線直接坐到Jorong East(裕廊東)站。
    雖然自從我們上次來之後,Circle Line(環線,這條線至少要等到2025年才會像大家熟悉的山手線般首尾相連)已經建成,我想經接近市中心的環線轉車應該會比繞過北方邊境(有點像香港上水)的南北線快一點。當然另一原因是「鐵膠」想試坐的心理啦。
    可是經環線就要轉車兩次,對於已有長者資格的老媽和舅母(新加坡竟然到今時今日仍以55歲為女士退休年齡),當然是一路到尾比較舒服,而且比較可能有位坐。於是「鐵膠轉車計劃」自然落空。

    到了Jorong East,去科學館就很簡單。第一次來為免迷路,你會在地鐵站旁的巴士總站轉搭一架標明去科學館的巴士,但之後你就會發覺就算兜了路也只要幾個站就到了,於是就會嘗試自己走路。其實只要出地鐵站,朝巴士總站附近的Shopping Centre (公屋式的那種,不是Mall,後者現在地鐵站旁邊建了幾幢)走,繞著商場的邊緣走(途中會見到hawker centre 的),走到尾就是很大的十字路口,斜角對面就是科學館。步行其實十分鐘內就去到,所以根本用不著坐巴士。


    (事後發現人家已畫了地圖,看了省掉很多話)

    以往來的時候,因為其他人去過科學館很少會有興趣再去,所以老媽都是跟舅母行Shopping Centre,方某自己一個人進去,出來再會合的。
    就在方某先前推辭親戚相陪,說自己「蒙了眼也懂得去」的時候,親戚就說科學館沒怎麼更新展品也沒甚麼好看。於是方某當日就跟兩老說兩小時應該行完吧(這是以香港行博物館特備展覽的時間估計),約了四時多在地鐵站集合。但事實證明那些對科學沒興趣的人說話是可以不聽的,因為裡面明明換了很多東西,我行到五時多﹗出到地鐵站發現兩老等到幾乎悶死+累死……

    不如香港的科學館,這邊搞了很多東東。因為香港本來在太空館播的全天域電影,這邊也屬於科學館。再加上還增加了甚麼冰雪天地、特備展覽又另外收費,所以收費方式就變成頗複雜。當日排長龍的時候,職員就預先遞上「點心紙」,填了就在櫃檯交錢取票。
    DSC01309a
    基本展覽,本地長者免費入場,只是兩老沒興趣享受是項福利。

    科學館的平面圖,建築當然跟以往一樣,只是旁邊多了個冰雪天地而已。裡面的展覽當然已經不同了。
    DSC01313a

    離入口不遠的地方,放了個透明櫃,其實就是香港科學館能量穿梭機的小型版。香港那個有幾層樓高,但星加坡科學館的建築只有三層,反正都沒有空間放的。
    DSC01315a

    基因實驗室是多年前已有的東西,專給學生來上課。外面這幅把圖書館和基因組的對照很有趣。雖然方某碰巧是讀生物化學的圖書館員,會說這個有點誤導﹕
    DSC01320a
    (因為基因本身是有具體功能的鹼基序列,跟書中的一頁紙相比實在有點不倫不類。畢竟一頁紙未必如基因般有完整的訊息,而一頁紙也未必只包含一類訊息—一章節之末和另一章節之首也可以印在同一頁。簡言之,基因是訊息單位,而一頁紙就只是物質單位,兩者風馬牛不相及。與其把基因比作 page,倒不如比作文字段落 paragraph。)
    當然這個比喻是否適合,就視乎解說對象了。小朋友反正不太懂抽象的東西就沒所謂,有個簡單比較就好。如果是要考A-level的學生,如果他還抱這個比喻的話恐怕誤解出事。

    這個是香港科學館也展出過展覽,不過我忘了有沒有這張給小朋友玩的軟墊。特別貼出來是為了旁邊那張很幽默的警示﹕
    DSC01321a
    (KIDS! DO NOT step on teeth. They might bite. Watch out for each other and play safe!)

    這部分我記憶中香港就沒有了,以學生累積軟豆糖的故事,解釋算術級數幾何級數的分別。
    DSC01324a
    (也不錯,一邊教數學,可以順便教小朋友儲蓄和忍耐。)

    渡渡鳥標本﹕
    DSC01329a
    (中六放假時,方某就是在星加坡完成了老師給的功課,以最後一隻渡渡鳥為主角寫了個故事,最後贏了個「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的寫作比賽優異獎。獎品之一是成龍簽名T恤一件……我倒是後悔因為覺得自己寫得麻麻,所以沒有抄下副本,結果現在已經沒法覆述寫了甚麼……)

    就像香港的博物館在市政局時代出了不少講本地動植物的書,星加坡科學館也有不少。
    DSC01331a

    這是舊展品,不過乾冷落水後產生旋轉和霧紋,總是令我想起彗星﹕
    DSC01336a

    地球科學展廳有模擬地震的示範不出奇(雖然香港好像沒有),但這部機器只有在這裡有用,香港人應該沒興趣玩的﹕
    DSC01345a
    (這是模擬颱風的,進去的人被吹到披頭散髮罷了。香港人想試的話,颱風過境時走上街就可以了。可是星加坡接近赤道,地理上不利颱風生成。2001年畫眉是史上第一個吹襲星馬的颱風,對他們來說有如「外星人壟港」一樣怪。所以這部機器有人排隊進去試,而親戚來到香港遇上颱風也會很興奮……)

    有軌道、可以調整方向,讓你試試把大陸砌在一起﹕
    DSC01347a

    地質學上,南海曾經是個內陸海,現在星馬印一帶叫 Sundaland (巽他古陸),最後一次冰河時期結束後海面上升,才把中間淹沒。
    DSC01349a

    這個值得香港一學,玩遊戲辨認本土不同地方掘出的石頭。一方面認識不同地方,也可以增加對礦石的認識﹕
    DSC01351a

    就連展廳裡的座位都是用不同石塊造出來的。
    DSC01353a

    入場本來只需$12坡幣,給了$20是因為連同另一個「Human Body Experience」的展覽,不過如果我一早知道是給小朋友玩的,就不如省掉$8。(坡幣呀﹗)
    DSC01356a

    裡面說明牌不多,主要都是玩的。就是由大口爬進去後,擠過這道咽喉,穿過很多不同部位,然後從肛門爬出來。
    DSC01357a
    (其實最不像的是肛門,因為肛門應該是一團括約肌而非只有兩大塊肌肉夾迫。當然,如果造成一圈肌肉的話,我想也很難爬出來……)
    (之後還被老媽發現我的T恤背後爆了線,可能是被裡面的「神經線」勾到了……)

    另外一個「不用加錢送」的展覽是華萊士展。為何講華萊士而非達爾文,當然有理由,因為華萊士曾經在星馬印一帶探險收集標本賣給人。他就是在雨林中感染瘧疾臥床休息時,突然想到「自然選擇」的,成為嚇了(那個用二十年都不敢公開學說的慢郎中)達爾文一跳的程咬金。

    講解生物分類的部分,用一疊每頁中間都有洞的膠片,解釋生物分類的層級累進關係,相當有趣﹕
    DSC01382a

    既然華萊士來過星加坡,當然要介紹他在本地森林中的生活,順便講開埠初期的歷史﹕
    DSC01392a

    早期的原生森林,現在當然很多都被砍伐了﹕
    DSC01394a

    把人放在演化樹的頂端當然是舊時的錯誤觀念,不過把不同的化石放在演化樹的相應位置,倒是有趣的展示﹕
    DSC01407a

    還有個電腦遊戲,讓你選擇不同的「草泥馬」品種,看看能夠適應環境變遷。
    DSC01416a
    方某既然有認識,當然會選擇足夠多元的品種,然後成功通過環境變遷的考驗了。

    上次來的時候,特別收費的展廳會用防擦墨水印作記錄,這次改了用螢光隱形墨水﹕
    DSC01422a

    另外一個 Nature's Design 展館,進去後會以為自己受騙,因為裡面有幾部以前已經有,模仿生物的大機械玩具。不過其中一角展出了很多種子,除了介紹種子的科學面,還有很多種子雕塑﹕
    DSC01430a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其實「八達通」之類的付款模式流行,令政府追蹤容易得多。當然,好的一面就是方便研究,例如這裡展示出全日不同時間中,某條巴士線或地鐵線之間,人們在哪裡上車和下車﹕
    DSC01446aDSC01447a

    還有一角展示了一些X光拍攝的植物,這幅加了隻變色龍﹕
    DSC01451a

    難得的是,他們竟然開了個展廳做非常困難的任務﹕解釋甚麼是科學。

    其中一個「民意調查」請參觀者評分,看多少人認為不同的爭議項目算不算科學﹕
    DSC01458a
    (基本上甚麼都會很多人當科學的了,科學控版友嬲都無謂。)

    難的是,要簡單地解釋甚麼叫「可否證性」﹕
    DSC01460a

    還要用事例說明「奧卡姆剃刀」,單是誠意已經可嘉﹕
    DSC01461a
    不過會有多少人留意到這個角落,就很難說了。

    有一個角落,可以給你拍照後,看看自己左右臉是否對稱,或者老了之後會變成怎樣。還可以電郵給自己留念,不妨一試。(方某發現自己的臉還算對稱的,一笑﹗)

    新加坡立國後,立即要建立軍隊。他們還同時建立軍工業,以免永遠受制於人。甚至還有航太部門製造了衛星﹕
    DSC01462a

    科學館裡也留了一角給國防部設立展廳,展出國防相關的科技,配合各種遊戲吸引學生投身國防研究。例如這個就是相關企業捐出,曾經用來測試成型裝藥反裝甲彈的鋼板﹕
    DSC01471a

    用Dyson風扇示範粒子加速器應該很適合吧,人家也不介意贊助﹕
    DSC01473a
    不過現實沒有那麼理想,那個氣球塞在這個位置動不了。 :P

    另外有個角落,以電腦遊戲的形式講解電腦犯罪,教小朋友保護自己﹕
    DSC01481a

    小朋友當然很喜歡水上樂園,不過方某就不明白這跟科學館的關係了。
    DSC01482a

    之後就連環去民防博物館、集郵博物館和土生華人博物館。

    (上回﹕國慶特輯)

  • Singapore 2014: National Day

    今天就是獅城國慶,不如先寫這個。
    DSC02606a(很想要吧﹖)

    這一次遊獅城,其實是先撞了開齋節。因為回教行陰曆,所以開齋節陽曆日期年年不同,甚至不如陰陽合曆的農曆新年般,固定在一二月。今年的開齋節假期是七月廿八日,之前的週末被親戚帶了去Geylang(芽籠加冷,彼邦的中譯常是怪模怪樣)的墟市,情況就像是年宵市場一樣熱鬧啦。不過人家賣的東西多了地毯、烤肉之類的中東貨而已。
    DSC00843aDSC00841a
    (四處可見的「Selamat Hari Raya」類似我們「恭賀新禧」。)

    開齋節假期當日,就見到不少回教徒穿成一家一式的衣服出外。
    DSC02323a
    與中國人尚紅不同,回教以綠色為吉慶(阿拉伯遊牧民族要找綠洲嘛)。不過就像我們過農曆新年,他們現在開齋節的「利是封」也不必然是綠色的了,各種卡通圖案的都會有(方某只是在市集見到,沒有收利是,所以看倌不必問我拿 :P )。所以也不一定要穿綠色,當日我就見過有穿淡紫色和明黃色的。

    在開齋節之前去藝術科學博物館時,就已經見到對岸的國慶場地正在測試音響﹕
    DSC01034a

    在公眾地方的國旗,掛得整齊的那些多是政府或團體統一張掛。不過像這裡有些掛了有些沒掛,就應該是自發懸掛的﹕
    DSC00806a

    新加坡愛國的人不少,不過政府對掛國旗有很多規定,其實只有迎接國慶的那段時間准許掛旗。
    DSC02577a
    到了指定時間,官方會鼓勵你們掛旗,但過了時間又會要求你收起來。政府愛「管理」,在掛旗這回事上也看得出來。

    除了組屋,有些車上也掛了國旗隨風飄揚。不過像這部車在擋風玻璃上套「國旗笠」,倒是前所未見﹕
    DSC01488a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這種「國旗笠」在超級市場有售﹕
    DSC02588a

    超級市場還放出一隻啤酒罐造的魚尾獅像,讓大家猜猜用了多少個罐。有獎。
    DSC00829a

    今天下午就會舉行國慶巡遊,電視當然會不停宣傳啦。
    DSC02621a
    當然還有介紹參與巡遊的各色人等,今屆說軍方樂隊將與弱智人士一起表演云云。

    不過,搞笑的是,在下竟然發現他們有個新聞主播,叫「王征」……
    DSC02622a(恭喜晒…)

    (上篇﹕藝術科學博物館)(下篇﹕科學館)

  • Singapore 2014: ArtScience Museum

    去完濱海灣花園,不遠處就是藝術科學博物館

    途中可以見到國慶巡遊場地正在測試中。
    DSC01034a

    博物館本身就像剝開幾瓣的柚皮般﹕
    DSC01035aDSC01259a

    當時地庫展廳正在搞恐龍展覽,我們「理所當然」去了那層。上層好像有攝影展但我們沒有去。
    再上層好像是給人開派對的地方,入口大堂有價錢牌但不賣票,我們離開時見到大堂竟然已有人準備好飲品之類,似乎是開始招待客人了。

    既然叫「藝術科學博物館」,展品自然就不只是講科學,而是著重藝術性。所以展覽中除了常見的恐龍骨架和模型,還有很多科學插圖,展示藝術如何協助人們了解科學。例如這幅插圖就比較了埃迪卡拉寒武紀的生態分別﹕
    DSC01058a

    給你觸摸比較鱷魚、恐龍和類似哺乳動物的爬行類皮膚質感﹕
    DSC01094a

    穿過一道不停噴霧的門,回首一看才發現原來霧幕是用來投射影像﹕
    DSC01133a

    純抄展板﹕「玄能石是碳酸鹽礦物六水方解石的假象,六水方解石在低水溫中形成,顯示水位經常接近冰點。」
    DSC01142a(在網上查「玄能石」竟然只見日文網頁)

    恐龍跑步是怎樣的呢﹖就做個模型來試試﹕
    DSC01180a

    還有一處是嘗試以遼寧化石還原遠古場景﹕
    DSC01215a

    出來已是傍晚,原來水上還建了間LV……
    DSC01260a
    河對面就是核心商業區,可以見到很多銀行的名字。而NTUC(全國職工總會,人民行動黨的友好工會)竟然也有一幢在其中,可見其勢力龐大。(當然啦,人家的超級市場開得像惠康百佳那麼多,簡直是大生意。反觀香港,教協超市只有三間呢。)

    到了晚上指定時間,海邊就會開始有燈光表演。
    DSC01273a

    其實就像「幻彩詠香江」那類東西。不過表妹說在香港看很失望,我倒同意,不斷放煙花有甚麼好看的﹖這邊至少有水幕播片﹕
    DSC01275a

    不過也不易看,因為正中的水幕噴嘴好像有點老化,水幕好像投射不清﹕
    DSC01291a

    這些表演當然是給遊客看的,表演完後很多旅行團導遊在召集團友。倒也不全是大陸人,我見到有支旗是越南的團……

    然後很多人圍著這個據聞象徵財源廣進的裝置觀看。方某倒是思想卑陋,無論如何都只會想起沖水馬桶﹕
    DSC01295a
    (從下面商場看上來,洞裡的水就會大量倒進庭中的水池上。這邊也有人為遊客划船,不過澳門那個威尼斯人至少有假風景可以一看吧﹖在這裡,商場中間划船有甚麼情調﹖)

    星加坡當年建賭場,爭議很大。政府最後決定賭場只讓外國人免費進入,本地人卻要買一張牌照(支付像年費的東西)才能進去。所以賭場入口也分開本地人和外國人﹕
    DSC01266a
    方某當然沒興趣參觀賭場,在門口拍了幾張照立即惹來保安干涉,當然是快快走人啦。

    下回將去科學館。(下一篇﹕國慶特輯)

  • Singapore 2014: Gardens by the Bay

    回來整個星期都未開始寫……

    到了新加坡,頭幾天都在見親戚。第一個去參觀的是濱海灣花園

    在Bayfront地鐵站下車,經過金沙賭場,過橋就可去到。
    DSC00846a
    除了幾棵樹狀高台外,那兩個拱頂也是花園的室內設施。遠處還有河對岸的摩天輪。

    幾棵樹狀的高台,可以付費登上,張望風景。
    DSC00847a

    據悉花園底下有焚化爐,產生電力給花園使用,而樹狀的高台是冷氣系統散熱用。
    DSC00858a
    那麼煙囪是否也藏在高台裡面﹖沒有細察。

    登上高台,首先聲明不准打傘,因為怕大風吹走。像老媽那種怕曬的就要忍一忍了。
    DSC00865a

    從高台回望就可見到金沙酒店的全貌﹕
    DSC00861a
    軍事雜誌好像說上面那個大平台還安裝了新加坡空軍的相位陣列雷達。

    高台上面的植物當然不可能直接種在鐵架上,而是一包包的掛上去﹕
    DSC00859a

    花園裡面也放了很多鍾乳石,不過我倒覺得石灰石很容易被酸雨侵蝕,這樣露天放好像不太好。
    DSC00876a

    也有很多以木材製作的藝術品,例如這張鱷魚狀的長椅﹕
    DSC00879a

    進入室內,有很充沛的冷氣﹕
    DSC00882a

    這是展覽各地植物的場館。這種看來很像根部乾枯了所以橫放地上,是否正常現象來的﹖
    DSC00888a

    同樣是仙人掌,有些釘是直直一排,有些卻會生成扭曲狀﹕
    DSC00893a

    騮﹕「上面既木雕係咪好似我地呢﹖」
    馬﹕「總之我唔會畀你騎。」
    DSC00894a
    DSC00896a

    長得很高的仙人掌﹕
    DSC00904a

    鷹狀的根雕﹕
    DSC00905a

    顏色看來像是死的銅色,但其實只是預防被羊吃光的適應﹕
    DSC00908a

    出了花的元寶﹕
    DSC00910a

    晉陶淵明獨愛菊系列﹕有條紋的菊
    DSC00922a

    晉陶淵明獨愛菊系列﹕各朵花的花粉量各有不同
    DSC00926a
    DSC00933a

    這些奇形怪狀的不知如何形容﹕
    DSC00927a

    這種澳洲的樹,樹皮有如蛇皮,有抵禦野火之效﹕
    DSC00928a

    老媽說這些樹的樹幹長成螺旋狀是天然的,我則認為是在成長時人工拗成的。
    DSC00938a(有看倌可以解答嗎﹖)

    從昆蟲的角度看蘭花的開口﹕
    DSC00943a

    另一展館是以水為主,所以有條大瀑布﹕
    DSC00954a

    有個眼鏡娘職員在花叢中走出來,在檢查植物的狀況。令我想起一位喜愛大自然的朋友。
    DSC00962a如果她在這裡工作,應該也會很快樂吧﹖

    地衣苔蘚長得那麼漂亮,當然是需要不時噴霧加濕﹕
    DSC00966a

    也有不同的造型﹕
    DSC00970a

    蕨類植物算是易認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孢子會長在葉底﹕
    DSC00977a

    這種葉中間好像長了花的植物,不知是甚麼……
    DSC00979a

    騮﹕「隻船好靚呀﹗仲有我地o係上面﹗」
    DSC00983a

    從地面上到瀑布塔的高層,然後沿著走廊慢慢走下來﹕
    DSC00993a(可以見到拱頂有部分窗可以打開,用來調節室內氣候)

    從遠處可以見到濱海灣堤壩﹕
    DSC00997a

    這條堤壩把新加坡河的河水截住,新加坡幾乎把所有的河口都截下了。香港在海上搞了萬宜和船灣淡水庫,而新加坡就把所有河口當成水庫。這座堤壩平日儲水,大雨的時候也可以放水。

    壩旁的建築除了作水上活動中心,還有展覽設施,不過我們這次沒有去﹕
    DSC00946a

    塔內也展覽了不少鍾乳石,不過我不太喜歡這樣把山洞裡的鍾乳石拆下來展覽﹕
    DSC00998a(嚴格來說,上面長下來的才叫鍾乳石,下面長上去的應該叫石筍。不過叫鍾乳石大家都明白。)

    塔底還有放映廳,解說人類如何影響地球環境。
    DSC01004a(不要再說二氧化碳增加不關人事了)

    黃色的26個國家生產了全世界82%的穀物。紅色的國家到2050年人口卻預計會變成現在的三倍,鄰近啡色的是兩倍。
    DSC01010a

    印度超採地下水已導致地下水枯竭。(其實中國華北也沒好上多少)
    DSC01011a

    短片講解全球暖化對人類和生物的影響﹕
    DSC01014a

    回來之後,回校見到Miss D,問我這個花園門票很貴是否值得一遊。門票是貴,但花卉四季不同,而且種得很美,為了欣賞或者拍照都值得一遊的。
    正是因為四季都有不同的花卉展覽,所以本地人可以申請成為「會員」,就像海洋公園一樣,隨時可以進去。當然遊客給你做會員也不會有機會常常去,不過當地人如果有興趣多去幾次的話,應該值回票價。

    之後我們再去旁邊的藝術科學博物館,請靜候下文分解。

  • 方吉菇菇、舊郵政總局展

    這天跟朋友一起去看方吉菇菇。

    DSC00738a (日本人就是專想出有這種各地特色的特別版)

    DSC00742a
    家騮﹕「有雪糕呀﹗幫手托我上去丫﹗」
    紫鼻菇﹕「哎呀……」

    DSC00747a
    家騮﹕「清涼晒﹗」
    紫鼻菇﹕「我驚濕左會發霉呀……」

    DSC00748a
    紫鼻菇﹕「你唔怕濕架咩……﹖」

    DSC00750a
    家騮﹕「你估得你識繞腳嘆世界咩﹖」

    DSC00752a
    家騮﹕「阿菇咁大頂帽幫我遮下太陽啦﹗」

    紫鼻菇﹕「菇都有襪﹖仲要浸溫泉添﹖」
    DSC00754aDSC00755a

    DSC00756a
    紫鼻菇﹕「其實我都好可愛o者……」

    DSC00759a
    紫鼻菇﹕「做乜畀人煮黎食你地都咁開心架﹖﹗」

    DSC00764a
    家騮﹕「阿菇驚畀人食埋已經匿埋左啦,等我介紹下個菇菇拉麵餐啦。」

    家騮﹕「原來個菇頭係沙律杯個杯蓋黎架。」
    DSC00766aDSC00767a
    方吉菇菇﹕「咪以為偷拍我背後我就唔知喎……」

    DSC00761a
    家騮﹕「仲有日本吉卜力工作室駐香港既掠水基地,不過龍貓好cute﹗」

    DSC01362a
    家騮﹕「擰開電源呀﹗」

    ---

    跟朋友分開後,就上了文物探知館看舊郵政總局展覽

    DSC00771a
    這個由中大建築系製作的模型相當精細。右側向干諾道的天台有個平台,為港督彌敦建議在郵政總局樓頂加建鐘樓而改建,但因為嚴重超支最終取消了,所以到拆除的時候都是一塊平面。

    DSC00778a
    設計中間有個中庭天井,用以採光。

    DSC00770a
    陳智思找建築系同學製造的小模型,當然沒有大模型那麼精細。

    DSC00774a
    LEGO版的也有,當然就不志在精細形似,而在神似了。

    DSC00777a
    安裝在舊郵政總局被當成格言或標語的《聖經.箴言書》句子﹕「As cold waters to a thirsty soul, so is good news from a far country.」
    (和合版﹕「有好消息從遠方來,就如拿涼水給口渴的人喝。 」)
    (郵政署自己譯成﹕「遠方傳喜信,苦渴遇甘泉」)
    後來也搬到新郵政總局,重新安放在大堂牆上。

    DSC00779a
    「女界購郵票處」﹕未有女性專用車卡,香港當年卻有女性專用的郵票櫃檯。

    DSC00791a 日佔時期的郵戮。

    DSC00794a 大家懷念的「皇家」伊利沙白二世郵筒。

    DSC00800a 這種售票機相當古老,我還用過但後來就沒有了。
    當我摸摸那部機的時候,就有保安提醒不能摸了……怎麼不貼張「不准觸摸」的圖示﹖(那部派信單車也有貼呀,見不到有標示還以為可以摸呢……瘀爆 :( )

    DSC00803a
    相當知名,當年一位洋公務員被囚禁在集中營時已在設計的重光紀念郵票。就像天文台的職員在戰俘營中還在記錄天氣一樣,英國人這一種性格很好,就算身為戰俘也沒放棄職責和希望。

  • 七一後記

    這天陽光不太猛,也是洗澡的好日子,於是﹕
    DSC01355a
    (家騮﹕畀媽媽洗完就咁吊晒我地o係度,搞到好似耶穌釘十字架咁﹗
    馬馬﹕咁你想點丫﹖)

    (建議配樂﹕電影圖書館戰爭插曲《UH-60》)

    為了貼上一篇文,到天后都兩時多了。在香港地遊行團專用茶樓見到恐怖一幕﹕
    DSC01356a
    (話晒都係讀bio出身,嚇我唔到既﹗﹗﹗)

    之後和餅站長和站友一起等魚頭,但原來人潮已經把天后站塞爆。有人說地鐵呼籲乘客不要在天后出站,甚至有傳列車飛站不停。(事後網上聽聞有人在北角下車也很多人走過來)
    天后站塞爆,這已是零三年後罕見的事,可想而知這天人數一定也是數一數二的多。

    魚頭小姐無奈改於銅鑼灣站經時代廣場出口迂迴到來,我們在三時半前進入維園,跟往常差不多。
    但人潮走到維園球場前面就停了下來走不動。

    然後後面還有個「一柴」警員在拿大聲公呼籲﹕「大家企前一點,後面還有很多人。」
    (多餘,前面有空位大家早就走過去啦。)
    後來有個阿叔站在欄杆上向著球場大喊「開路﹗」
    (對我地叫有鬼用﹖阿sir呼籲大家「企前d」果陣唔見你對佢叫「開路」﹖)

    這天唯一好的是,太陽不算很曬,不過等了太久附近還是有三個人暈倒了。
    而且中途還夾了兩場大雨。(唔係國師又呼雲喚雨想劈死台上班「左膠」下話 :P )

    史無前例地,我們等到五時半才可以離開維園。

    (慣常口號﹕「釋放維園人士﹗加快遊行步伐﹗還我軒尼詩道﹗」)

    同樣罕有地,未離開高士威道已經開始塞。
    原本見到開了電車路(這次警察終於學乖了嗎﹖),心想跟大紀元走邊寧頓街一定更慢,不如跟電車路那一隊。
    但其他版友都走了這一邊,於是我唯有攀電車站的欄杆過去……怎料一起腳就抽筋……(病弱就是病弱,不過近來都是這樣,整晚吹風扇後小腿也會抽筋……)
    但最後大家還是走回電車路上。(那麼我攀欄來幹甚麼﹖)

    DSC01357a
      
    你的白

    有人把傘柄穿過路姆西的肚,再由口穿出來,就這樣舉起來,恐怖得來又滑稽﹕
    DSC01359a

    就這樣,在富豪酒店對出一直等到日落………………以至連台灣人也說未聽過有一個遊行的口號就是「開路」。(多來幾次你就慣了 :P )
    網上新聞說有人拆鐵馬、六線全封,但很明顯警方沒打算放東行線給大家走。

    在那陣子,如果民陣宣佈「由於警方不肯開路,我們宣佈遊行解散,不搞了﹗你們喜歡去中環或任何地方就自己行﹗」的話,群眾一哄而散隨處走,可能警方更頭痛。當然,為免給藉口警方未來拒絕遊行集會,民陣是不會這樣做的。
    (這也沒辦法,因為沒這個合法的「殼」掩護的話,連遊行集會都搞不到,所有設備也放不到。你連聚集人群都做不到,就更不用去想其他了。留下一小批示威人士只會讓警方打了你也沒人見到罷了。)

    來到七時,我們還未離開富豪酒店前的路面。魚頭小姐很肚餓,於是餅兄和在下陪她一起退下火線先醫肚。
    到我們吃完飯再回來,原本在我們面前的「社工學聯」旗幟,竟然也未過SOGO。即是說花了一小時行不到幾十米﹗

    與其回去困獸鬥,我們決定沿著東行線行人路向前行。
    怡和街東行線就有一排藍帽子在逐步前進,不知還以為剛發生槍戰要他們拾彈頭。
    但其實他們只是想迫走那些衝出東行線的示威者,然後重開東行線疏散被困的車。

    (問題是,有那麼多人的遊行,下午本來就不應該放車進來﹗警方完全有能力把公共交通改道,並把東行線留作緊急車輛通道,在遊行人數太多時開放部分給遊行使用。在這種日子還放車進來,除了讓他們被困人龍之中,然後電視台拍幾個「司機怒斥遊行阻開工」的鏡頭之外,根本毫無意義。)

    (事後還虧警方把責任推給「民陣開路的車太慢」。遊行是散步速度本來就慢,車很難比人更慢的,難道要那輛開路車用50km/h自己飛了去﹖你以為那些人來跑馬拉松乎﹖
    好笑的是,向西立即拿了張渣打馬拉松的照片來比對「警方數字」,以證其謬。)

    (當然,遊行慢其實是因為插隊者太多,但這一點當然要多謝警方歷年不開路令大家懶得入維園。不過既然已經不聽話入維園,在下斗膽建議他們與其插入大隊令遊行變慢,倒不如乾脆在隊伍旁邊「自由行」,迫爆行人路後再行出東行線,可能令警方更頭痕。畢竟只要不叫口號不舉牌、「行街shopping」不算示威遊行不算非法集結,而行人太多迫出馬路充其量只是違反交通法例,甚至人太多的話警察根本無法抓住誰。
    在糖街雖然有人拆鐵馬衝出東行線,但無以為繼,最後還是被警方逐步收回。這其實反映了香港人一般缺乏紀律訓練的弱點。拆鐵馬其實可算是「最低武力」行動,傷人的機會亦少—這次只有個警員跌倒。但因為市民缺乏如警方一樣的紀律和默契,令這些出格行動很難成功。只有幾個人去拆的話警方很容易對付到,但如果每個位都有幾十人一起拆,後面的人跟著走過來的話,警察根本是擋不住的。在那種情景,如果勉強阻礙反而容易導致混亂,例如放胡椒噴霧搞出人踩人的話他們根本揹不起黑鍋。市民缺乏紀律訓練不是大家可以改變到的現實,那麼利用「沒紀律」的特點搞「自由行」成功機會可能更大。)

    往常由禮頓道到SOGO一帶特別塞,過了鵝頸橋就會鬆一點,再過修頓球場就會很鬆動。
    今年遊行隊伍過了修頓球場才像以往鵝頸橋的狀況、再過警察總部才像以往修頓球場後面那麼鬆動(我們在軍器廠街天橋回到隊伍中)。
    那輛「開路車」早就不知去了哪裡吧﹖你還想賴誰﹖

    金鐘政府合署外電車站的廣告版,有這搞笑一幕﹕
    DSC01360a

    結果九時才行到遮打道,十時才回到家。

    方某向來主張,對家想塑造「示威者是警員敵人」的印象,我們沒必要如其所願。如果面前那個警察不是濫權的話,沒必要苛待他。批評別人「為份糧做朝廷鷹犬」很容易,但最好先照鏡看看自己是否就那麼瀟灑,才好去罵人。
    不過當聽到大會宣佈「警方說有九萬多人」的時候,還是忍不住向面前那批警察嘲諷一句﹕「九萬多人用六個鐘都疏導唔到,警方效率真係高﹗」

    (三時起步,八時隊尾才離開維園,即是用了五小時。如果只有九萬八千人的話,即是每小時只走了19600人,平均每秒只有5.4人離開維園。疏散速度那麼慢,算是民陣失敗還是警方失敗﹖如果十月一日放煙花也是這樣,豈不是第二天早上都散不完﹖提早佔領中環﹖
    今年各界數字相距甚大,民陣的五十一萬固然略帶誇張只能當上限,但警方數字明顯低到不合理。就算當每秒只有10人離開維園,數字都會變成十八萬,港大民調的上限接近。但別忘記今年因為太擠迫,如在下般中途離隊的人一定比往年多,而港大民調是根據去年的離隊比例估算的,所以用來估計今年的參與人數一定會低估。在下估計真實的數字應該是二十多萬到三十萬。但無論實數如何,都必定是零三零四年以來少見的高,而且今年還不如零三年經濟那麼差。
    事實上,今早見到經濟日報和信報社評,都是以「數十萬」為調。俗語「無三不成幾」,用上「幾十萬」即是認為至少接近三十萬了,可見警方數字已經虛假到沒人理會。)

    當晚見到事旦台晚間新聞,清楚說明學民思潮跟隨警方呼籲,改行其他路線不經解放軍總部門口。證明學民等人雖然反對遊行要申請,但並非不願跟警方合作
    當然,到很多人看的《香港早晨》就不會再提這些啦。更不會提,很多被捕人士到現在還未吃飯、又未獲准見律師呢。

    DSC01361a
    (家騮﹕梗係手牽手做好朋友最好啦﹗~~看吧animals在挽手,爭取乾淨和自由~~)

    ---

    有些朋友不願去遊行,就留下在半夜「圍觀」「預演佔中」。雖然說是塘邊鶴,但其實十分重要。後來警方想趕走記者,也不外乎是怕被人拍下濫權場面。所以圍觀的人越多,示威人士越安全。

    任何社運,都必須有一批不參與違法行為的人負責後援。以往星屑醫生搞社運醫療隊就是這個道理,未來若然真的要佔中,這類不參與行動的「塘邊鶴」應百花齊放,越多越好。

    ---

    今天明報日屈小姐專欄聲稱「反對派成功把警察形象毀滅」。

    又唔好咁睇得起反對派。Her飛佛毛主席話齋「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黎o者。正如怪獸家長呢樣野都唔係靠屈小姐一個人唱就家傳戶曉,雖然佢可能以為自己真係咁巴閉啦,但唔好以己度人囉。

    如果畀人唱下就可以毀滅到的話,佢既形象應該一開始就好極有限了。你試下唱衰周恩來丫,連毛主席都唱佢唔衰呀。

    ---

    [較早前攝影]

    DSC01353a

    Patrick﹕跟仔仔返工,匿o係袋成日,好焗呀﹗
    好彩之後都成功爭取香蕉甜品,返去馬騮實好開心﹗

    DSC0135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