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 social media seminars 聽講筆記、圖書館戰爭後話

    今年只去了第一天(15/4),因為先前大會還未公佈第二天的題目,所以根本決定不了去不去。還是點列自己的筆記算了,不記講者名稱,因為記得太瑣碎了。

    1. Partnership 21 framework﹕21st century skills

    小學的四類老師合作﹕常識科(research skills)、資訊科技科(中文輸入、辦公室軟件)、圖書館主任(information literacy)、中文科(讀寫)研究指這類 inquiry project-based learning 除了增進學生成績,亦有助增進親子關係。

    免費偵測抄襲工具﹕www.smallseotools.com/plagarism
    TRAILS﹕Tool for Real-time Assess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2. http://wearesocial.sg/ 整理的各國社交媒體統計數字。
    社交媒體的 conversation prism

    在學校使用社交媒體的可能問題﹕
    --privacy
    --cyber-bullying
    --avoiding face to face interaction
    --distraction
    --anonymity
    --explicit content
    (以ask.fm導致的自殺案為例)

    外國亦有老師在公民教育課要求學生,在 twitter follow 本地民選政客,留意並回報他們在上面說了甚麼。

    若干推介教學網站﹕
    --Cocktail Physics (Jennifer Ouellette)
    --Bad Astronomy (Phil Plait)
    --The Tech Guy (Leo Laporte)
    --Grammar Girl

    紐約市教育局有一份運用社交媒體的指引﹕#SoMeGuidelinesNYC

    有一點講者沒有提及,我卻很擔心的是,網絡上的自相分隔。
    正如講者所言,我們對於學生使用社交網絡,總是害怕他們遇上有歹心的陌生人。可是,我們現在也有另一種情況,就是社交網絡上的爭議越來越激烈,遇上一些政治意見不同,甚至會連認識的人都 unfriend / block 掉,於是圈子裡只剩下一批意見相近的人「塘水滾塘魚」。公共討論本來就需要有不同的意見互相溝通交流,雖然搞不好時會像現在的城市論壇那麼令人煩躁。可是在小圈子裡所謂的 crowd wisdom 都不再存在,只是一批看法類似的人在加強彼此的偏見。這樣運用社交媒體亦不理想,如何可以平衡保護孩子和面對公共討論的需要﹖
    講者的回應當然也很「大路」,雖然現在有很多科技讓我們可以在受控的環境中給學生探索(例如 google education domain),亦有些家長以美國的COPPA限制孩子上網。可是保護孩子只是為了幫他們做 scaffolding,讓他們在受制的環境學會批判思考、尊重不同意見和保護自己,他們最終還是要被逐漸放出「公海」。
    講者認為禁止 facebook 之類的應用是沒有用的,因為學生乾脆就用自己的設備上網。讓學生用學校的裝置上網,學校至少可以監察內容,例如發現學生太沉迷於面書,還可以找他談談。否則連學生去了哪兒都不知道,就更沒可能保護和開導了。

    3. 在課室運用資訊科技的 SAMR model
    --Redefinition
    --Modification
    --Augmentation
    --Substitution

    Scaffolding 的三方面﹕
    --pedagogy scaffolding
    --technology scaffolding
    --affective scaffolding

    4. Hong Kong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Association 的代表介紹遊戲學習軟件。

    有利於學習動機﹕
    --Students have control over their actions
    --Experimental learning

    Bottle Bank Arcade 的實驗說明了遊戲對人們的吸引力,一個簡單的遊戲也有利於環保。

    幾個有關的公司和軟件﹕
    --Gamedesk
    --Quest to learn
    --Dojo,一個配合手指心跳監測器學習 emotional management 的遊戲。
    --Aqua Republica 由聯合國環境署牽頭設計的遊戲,以模擬城市式的遊戲教育學生保育水資源。

    學生亦可以學習製作自己的遊戲。

    5. 在圖書館系統應用社交媒體的嘗試,成功的案例還不多見。並不是技術上做不到,而且用家的反應一般。例如仿傚網上書店的 see also 或網上評分之類會較多人使用(因為不花力),其餘的如推介按鈕用的人就很少。

    以 folksonomy vs. classic classification (如 social tagging vs. subject heading)為例,也許把複雜的圖書分類,改為用書店式的簡單分類,會較易為讀者所用。可惜的是除了學生用得比較多之外,反應其實不太大。

    另一個應用是「公開書單」,讓讀者選擇在不公開全名的情況下公開自己的借閱紀錄,與其他讀者互相參考。
    Reading map 閱讀地圖 的應用,講者舉了衛理女中的網站為例(網上找不回那一頁,有個很萌的眼鏡娘…)。
    老師透過圖書館系統可以分析每個學生的閱讀分類是否「偏讀」或者獲得了那類能力。(前者其實我們的系統也做得到,只是我不會有那麼多時間去逐個看。後者則是他們的系統已內建了不同圖書涉及的幾類能力,之後分析就不難。)
    電子書系統,亦可以分析究竟學生讀了多少頁,讀到哪一頁停了,就知道那本電子書是否受學生歡迎。

    現在圖書館系列做的很多都是 lonely silo,有很多與知名 apps 的連結方式,只待一個好時機、在讀者需要時推出去。

    亦可以是 O2O (online to offline),就如前陣子反服貿運動的集資賣廣告籌款活動,就是O2O的好例子。(當然類似的事高登也發生了多次)

    我想首次我要再研究,是否可以把書的封面先放上系統中,因為這樣的確比較吸引。可惜的是,就算不講版權問題,工作量上也是不少。

    -----------------------------------------------------------------------------------------------

    這幾天在翻看《圖書館戰爭》的動畫電影系列。
    雖然朋友說電影拍得不好看,不過身為擁躉我一定不會說不好的。其實我最喜歡的是那兩首主題曲(図書隊のテーマLibrary Wars)配合英雄救美的那個鏡頭 :P
    (還有幾首音樂都不錯﹕堂上の想いランチタイム仁科の願い、本を焼く国等等……這套高見優作曲的音樂集在唱片舖好像一直沒見到。)

    竟然還同時製作了一個叫『図書館mini戦争』的兩節短片小故事(clip 1, clip 2)。

    圖書館戰爭的故事起源自日本圖書館協會圖書館自由宣言(中文譯本),協會還有一份圖書館員倫理綱領,我看比香港圖書館協會專業守則全面得多。
    (也不要提當年中大學生報事件,兩個協會面對著政府審查都沒出手相助了。箇中袞袞諸公應該被抓去看完整套《圖書館戰爭》。)

  • the Library of ISF Academy

    過年前去了圖書館主任協會的年會,其實都只是去湊熱鬧看門道。順道參觀一下別人的圖書館是甚麼模樣,感覺有點像大家去宜家的心情。

    這次去了數碼港旁邊的弘立書院作會場。地圖上看完全不難,因為只要從深水埗轉970坐到總站,就在數碼港隔壁。這天出門遲了,改為趕乘東涌線到圓方外的西隧轉車站直接上車。

    不過到總站就發覺完全不知方向,亦沒有指示牌,四周實在荒涼不辨方向。唯有在老麥吃個包兼問路,他們的經理還說有指示牌(我再看也看不到﹗),按照所指方向走過去,總算撞到。

    弘立書院,據聞高錕也有份創立,私立學校一間,現任會長的任職單位。拿到介紹資料一看,學費貴到不行,讀一年小學比你讀三年資助大學學位還要貴。不過亦正因如此,才有可能建那麼大間圖書館(還分中小學部),而且每班「小班」到不得了(歐洲式的十幾個,別說教協那種廿五人當小班了)。

    由於校方很重視閱讀,所以學校圖書館是很重要的部分,人手相對也多。除了會長身為圖書館館長負責統籌外,還編配了中英文科各一位「圖書館老師」負責協調閱讀課。文員方面則有一名圖書館主任(類似公共圖書館的文書主任職級,並非中小學屬於教學職系的老師)、三名圖書館助理,另加家長義工。
    (這點倒不必羨慕,人手有那麼多,工作當然不會少到哪裡去。)

    ---

    大會的內容和花絮,會方自行上載了。方某就只介紹一下自己注意到的部分。

    這就是會場—小學部圖書館—的櫃檯,出掌跟其他學校比也算小的敝館(連千禧小學也比我們大),見到很難不妒忌的。我們沒可能有那麼開闊的工作環境﹕
    DSC01242a

    校方也說很注重中國文化(雖然學生還是滿口英文就是),所以不忘放了些中式檯椅。
    DSC01233a

    可旋轉的雜誌架,如果可以擴建的話,我倒對這個有興趣﹕
    DSC01231a

    多媒體課本直接裝在袋裡,就像衣衫般掛起來,倒沒想過有這一著﹕
    DSC01236a

    對文學和童書興趣都不大的方某,沒留意到繪本到文字書之間還有「橋樑書」這種分類﹕
    DSC01238aDSC01247a

    倒沒想過可以把 Chapter books 直譯成「章回小說」,一查之下發覺兩者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DSC01240a

    地方夠大就是有這種餘裕,我也想把書放在百子櫃般的格裡攤開﹕
    DSC01241a

    另一種地方大的餘裕﹕在敝校要把學生作品展示也要搶流動展板的。而他們把書一起放的做法,很吸引。不過如果真的受歡迎的話,肯定給學生怪我不給他們借。(我以掃瞄封面代替,不過吸引力一定差一點)
    DSC01245a

    雀仔和馬騮出現﹗又,「圖書館聲音」我想稱為「圖書館聲量」比較像中文。
    DSC01244aDSC01246a

    原來杜威先生是這樣的麼﹖那個小數點不是太像煤炭屎鬼了嗎﹖:P
    DSC01250a
    (對這些前輩,就算不大認識他們,總是有種景仰感。)

    也有教學生專題研習的方法,可惜敝校連牆壁也幾乎用盡,連貼東西的位置都難求﹕
    DSC01230a

    中學部圖書館的雜誌架,這邊更「中國化」了﹕
    DSC01254a

    連旋轉式雜誌架也一樣﹕
    DSC01268a

    再看裡面就知道﹕
    DSC01257a

    回望入口可見櫃檯,沒有小學部那邊寬闊,比較像我們的了﹕
    DSC01262a

    地方大就是這樣好,不必全部用高書櫃,視野開揚。而且書架頂還可以放點展覽品(這是學生設計的書立)﹕
    DSC01259a

    其實這個書架還未及敝館的高。會長已在嚷著說書架太擠迫,要向校方索款擴建云云……在下立即道﹕我們的書架比你們高,都全部塞爆了呢。
    DSC01263a
    (在實務上,「塞爆」的確是不正常的,因為很容易令書籍損毀,而且沒有空隙作區隔也更易放錯而不被發現。看倌去公共圖書館看看就知道,通常一個「健康」的書架,大概應該留下三分一至四分一的空位。可見這裡的書架其實還頗「健康」的。)

    這種軟膠書架標示,比教協賣的那種硬膠標示好用得多,至少沒那麼易被學生搞爛。八三圖書館是用軟膠標示的,可惜我一直沒能問到在哪兒買……
    DSC01260a

    不少學校都會向公共圖書館大批借書給學生做專題研習,不過這樣貼大標籤還書時會不會較難撕去了﹖
    DSC01266a

    這天其中一位得獎同工的閱讀報告範例,似乎值得參考﹕
    DSC01269a

  • 九龍城書節買的新書

    昨天去九龍城書節買了幾本書。

    這些買回學校的﹕


    誰是香港人﹖身份與認同》蔡玉萍,香港﹕進一步,2010
    「國家」係乜﹖》南雁鳴,香港﹕進一步,2012

    都是給學生的 quick references,勝在一小本已大約介紹了主題。

    世界航空母艦大全》Chris Bishop / Chris Chant 編著,張國良譯,香港﹕萬里,2011

    這些主題當然與課程無關。只是在二手書攤見到,品相不錯,那就當特價書買回去給他們看啦。

    生命的躍升》Nick Lane 著,梅友芢譯,台北﹕貓頭鷹,2012

    廣受好評的科普著作,介紹生命演化史上的十個關鍵。
    其實有想過是否留給自己的,不過反正內容在下大致已學過了,我想給學生看得益更大。

    這幾本暫時留給自己﹕

    聊公案﹕別笑﹗這才是中國法律史》秦濤,台北﹕遠流,2013
    (原簡體版由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

    老實說我有很認真地考慮這本書是否要留在學校,因為揭著看實在很好笑。講法律史(尤其是中國法律史)可以說得那麼有趣的,沒見到哪本。

    例如有一段抽日本人的水﹕

    p.165 「大臣們說﹕『天皇地皇泰皇乃是最尊貴的稱號,而三者中又以泰皇最貴。所以請大王稱泰皇。』嬴政不滿意,說﹕『把泰字去了,加上個帝字,以表示德蓋三皇功高五帝。』」

    p.166 「順便提句,既然泰皇比天皇尊貴,而皇帝又比泰皇尊貴,那麼中國的皇帝就比日本的天皇尊貴了兩個檔次啦。一句意淫,會議繼續。」

    其實還一併抽了泰國人的水。XD
    不過也不單止是抽外國的﹕

    p.370「有個朋友開玩笑,說﹕『我們家有三條規矩﹕第一,大事我說了算﹔第二,小事我老婆說了算﹔第三,一件事情是大事還是小事,我老婆說了算。』某些法律,不正是如此麼﹖只不過不把第三條明白寫出罷了。」

    所謂「愛國愛港不言而喻」,亦屬如此。

    選舉制度設計手冊》國際民主和選舉協助研究所 Andrew Reynolds等著,魯閩譯,香港﹕商務,2013

    具體介紹不同選舉制度的書,而且有不少近年的例子,對政制討論應該有用。但亦因為這本書討論頗新,而且對學生可能太詳細,所以想先留給自己。覺得學校有用可遲點再買。

    港式法團主義﹕功能界別25年》馬嶽,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13

    其實收到城大出版社的書目時見到這本書,已經有興趣。這次在「敏感的大中華膠活動 Co-China」的攤位見到就買了。

    這本沒打算給學校,一則馬嶽簽了名(當然在下非為此而買…),二則為了討論「功能組別」讀一本書,對他們來說可能太多。換言之,可能沒人借……

    (後話﹕有人寫左篇書評)

  • Finland and our education reform

    [教育改革所謂何事﹕芬蘭人給我們的一課]

    (緣起﹕大學舊同學的刊物邀稿,於是就把以前介紹過的書,再整理成一篇交稿了。既然他們那邊沒上載,我就在自己地方貼吧。)

    過 去十幾年,香港教育界一直都為教育改革鬧得人仰馬翻。雖然由僱主、家長、學生、一般市民到教師本身(註1)都一致認為香港教育「不好」,而且是每件事都不好,但實際上應該怎樣改,卻又從無共識。由某些商界精英、教授奇才和政府高官牽頭的教改政策,就在一堆爭議聲中強力推行了。

    過了這些年,第 一屆文憑試考生都畢業了,究竟這場教改有多「成功」或「失敗」,人言人殊。不過從一件小事可見,事情做多了不代表本質有改變﹕當年被小學師生家長「哭訴」 為「操練元兇」的小六學能測驗被廢除後,取而代之用來評估學校表現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註2)遍及小三、小六和中三,帶來了更多的操練。廢除 一項操練帶來更多操練,不能說不是一種諷刺。

    或者在我們總結經驗之前,先要想想別人是怎樣做的。

    除了香港,世界各國 都為了如何讓教育系統跟得上時代發展而傷腦筋。跟香港一樣,台灣在過去二十年同樣是為了教改搞得很頭痛。比較幸運的是,台灣出版界比香港更多元化,所以當 大家在幾年前發現北歐一隅地廣人稀的芬蘭(註3),「竟然」在學生能力國際評估(PISA)中三個領域都拿了第一(註4),很多就出版了一堆討論「芬蘭奇 蹟」的書籍。(當然,包括香港在內,世界各國派往芬蘭的教育參觀訪問團也是駱驛不絕。)

    現時登入台灣博客來網上書店(註5),聲稱與「芬蘭」有關的書刊有704種,當然其中可能有不少都跟「芬蘭奇蹟」沒多大關係。為了聚焦討論,本人選取了三本作介紹﹕


    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陳之華,新店﹕木馬文化,2008 (註6)
    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芬蘭教育給台灣父母的45堂必修課》,陳之華,台北﹕天下遠見,2009 (註7)
    芬蘭的100個社會創新》Ilkka Taipale主編、洪蘭譯(註8),台北﹕天下雜誌﹕2009

    為何芸芸作者之中要選兩本陳之華的書﹖

    因 為要寫芬蘭教育,誰比自己有小孩在芬蘭讀書的人更有切身感受呢﹖陳之華就因為隨夫工幹,當時有兩個女兒就在芬蘭就學。事實上,陳之華寫的書並非甚麼研究報 告,而是「遊記」式的記述,反而比較適合一般讀者。一般教師或官員去芬蘭觀摩,可能去過幾場研討會、訪問過幾間學校,但這樣走馬看花自然容易忽略了很多細 節。陳之華除了有女兒的親身經驗,而且為了驗證芬蘭不同地區的學校是否真的做到「平等」,還來了個「芬蘭走透透」,由首都走到北極圈的「僻壤」,把大校小校都看遍了。也去過為外國教育界人士準備的研討會。

    出版社的宣傳說她是「最懂芬蘭教育的媽媽」,雖然未必,不過她至少是「最懂芬蘭教育的華 人媽媽」。這樣的勤勉加上兩個女兒的經驗,可以說是介紹芬蘭教育的上佳人選。本人介紹那兩本是最早出版的,陳之華在2009年返台後還接著寫了幾本(註 9),把兩地教育比較一番,看倌可自己找來看看。

    竊以為,芬蘭給我們的最大教訓是﹕「求學不是求分數」(香港)、「不放棄每一個孩子」(美國)、「尊重每一個人的特點」這類教改口號,我們叫了沒做,人家做了沒叫。

    PISA 中「芬蘭第一」的光輝並非永恆,「第一」可以年年不同,香港在某些項目的分數也有爭第一的能耐。可是人家做到成績差距最少、不及格率最低(「教育工廠」式 的比喻就是「產品」最穩定、不良率低)。這代表芬蘭教育的資源分配注重平等,而且全力照顧最弱的學生,這就不是很多國家做得到。這也是芬蘭教育的優勢所在。

    芬蘭教育不只「資源分配平等」、重「補底」而非「拔尖」,而且真正做到了小班教學。香港教協「未能成功爭取」的「小班」是廿五人,人家 現在已是十幾人一班。如果芬蘭講「小班」就是指連十個人都沒有的小組教學,你可以見到香港有多落後。因為班中人數少了,教師就可以在「黑板講授」以外有更 多發揮空間。

    芬蘭人尊重教師專業(還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職業),老師和學校之間都沒有評比,而且專業自主度高。老師並不需要批改很多功課,大部分時間花在備課和進修。同時,芬蘭的教育院校,也是重視教師的研究、教學和思考能力,而不重考試成績。

    教師備受信任和尊重,學生也一樣。芬蘭學校對學生的管束很少,不穿校服、上課時間、功課、考試都少,暑假卻有兩個半月長(北國芬蘭人認為暑假很重要)。學生 上課時間人人不同,所以根本沒有早會周會這類事,學生要學會自我管理。教學著重於啟發興趣而非技術細節,就連成績表也不會在學生之間作比較。前面提到重視 補底而非拔尖,他們也不認為「留班」可恥,先打好基礎再升級才是正道。

    無論對老師還是學生,我們都可以看到芬蘭和香港(以至其他國家)的最大分別,在於芬蘭人並不鼓勵競爭和評比,而著重啟發和開發個人能力。所以就算有成績都只是自己檢討,不與人比較。

    對於芬蘭人來說,PISA「第一」雖然令國家得到全球注視,但未必是好事。《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中有芬蘭校長直指,這樣會令大家「以為教育就只有數學、閱讀、科學、語言等這些在PISA評量中出現的科目」,「忘卻教育本身還有著許多更重要、更有意義的基本事務,將會對芬蘭整體教育體制造成嚴重傷害。」(p.118)

    本人認為,「不比較」這一點正是芬蘭教育成功,而香港和其他地方的教改卻落於「換湯不換藥」的諷刺。因為「競爭和比較」就是我們的本質,如果這種本質不改(或至少減輕一下)的話,在其餘技術性的枝節上改東改西都會變質收場。

    前面提到的「學能測驗」就是明證。

    其實學能測驗的設計,本來就是以「智力測驗」式題目取代操練學生應付課程內容的「升中試」。按照教育署當時的想法,學能測驗既不影響學生自己的成績(只是用來調節學校間的成績),又只考語言和數理推理能力,既然無書可背,老師自然就不用再操練學生了。豈不完美﹖

    本 人其實很喜歡學能測驗,因為「背書」鬥不過同學,但自小愛玩童書中的智力遊戲,掌握了一些推理方法,再「玩」學能測驗往往就勝過很多只會背書的同學。只可惜,既然學能測驗與課程無關,即是學校從來沒著意訓練同學的推理能力(反正老師自己沒學過邏輯推理也不懂怎麼教),於是變成只懂給學生做例題,希望他們熟 習了可以多拿一點分數,結果又變成了操練。

    不停的操練,未必會令成績有很大進步,但只要能進步「一點」就有可能勝過其他學校。既然學能測驗的成績會影響整間學校的派位機會,學校怎可能沒動機去操練呢﹖甚至可以說﹕就算知道作用不大,只要不是「零作用」,誰會夠膽放棄操練呢﹖別校有操練我校沒有,豈不吃虧﹖

    本人讀小學的時候(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由小五下學期就開始操練了,到小六下學期甚至大部分時間都在做例題。結果,本人認為「很好玩」的學能測驗,就變成學生不停在操練卻不知學到甚麼的迷茫。最後學生、家長、老師一起哭訴「學能測驗害人」。

    如 果看倌對演化學有認識的話,「紅后理論」(Red Queen Hypothesis)(註10) 早就解釋了這種現象。「紅后理論」借用了《愛麗斯夢遊仙境》中愛麗斯遇上一個不停向前奔跑也只能保持在原地,但不跑就會向後退的「紅后」,說明演化當中很 多競爭本身是「無謂」的。競爭的結果未必會「更好」,只因為帶頭競爭者會得到優勢,於是其他人(或生物)為免「落後」被迫投入競爭,競爭強度一直增強到大 家都受不住為止。雖然大家都投入更多,但這場「競爭」的結果卻可能跟未有競爭之前一樣(即是沒人贏)。簡單點說,等於人世間的「軍備競賽」。

    紅后理論本來用以解釋為何「有性生殖」這種大花力氣的繁殖方式會取代無性生殖成為主流,不過用來解釋人世間的「無謂」競爭也是一樣。學能測驗的「操練」正是如此,只要競爭的誘因一日不除,無論那是「升中試」、「學能測驗」還是「全港性系統評估」,任何事都會變成操練。

    芬蘭人對這些「評比」的看法如何,我想抄《沒有資優班》的原文更乾脆﹕

    「他們相信評比與評分會造成不必要的影響、扭曲與競爭,反而喪失了鼓勵老師們自我充實、進修的本質與意義。而且,每個班級、每位孩子的狀況都不盡相同,老師既然不能選擇學生,就不需要強力去突顯自己的『教學成果』,更何況,成果又如何能具體的被評估呢﹖」(p.88)

    「拉普蘭大學教育系附屬實驗學校校長瓦菈能(Eija Valanne)博士跟我說,我不需要去管老師,老師的教學如有任何的問題,最後一定都會反映到我這裡來,當我們去管老師,所有的表面功夫,又有誰不會做呢﹖你要什麼數據,人家就給什麼。你一來,人家就做個標準模樣給你看。可是那有意義嗎﹖對學生有益處嗎﹖對整體教育進展有幫助嗎﹖」(p.88-89)

    「喪失的不再只是人心的良善與互助,更讓長期社會發展趨向狹窄的功利與惡質競爭。乍看之下看似公平的能力表現評核制度,仔細推敲其實處處有著明顯的不公平。而芬蘭的想法是,資源、對象、起跑點都不同,為什麼要比﹖如何去比﹖(p.89)

    至 於最後一本《芬蘭的100個社會創新》,見到主編名字看倌就應該猜到,這本書不是英美人士寫的。的確,既然外國人對「芬蘭奇蹟」議論紛紛,芬蘭人自己沒理 由缺席吧﹖(笑) 這本書就是芬蘭人邀請各行各業的同胞,向外國人介紹他們心目中芬蘭「有特色」的事物。所以文章包括了很多方面,政治、社會福利、衛生、文化教育、公民社會、科技、生活娛樂和飲食等等都有。

    芬蘭人有沒有「賣花讚花香」的可能﹖當然有(雖然芬蘭人已是出名低調的了),不過撇除這點,書中還有很 多東西,值得我們反思。就像從陳之華的書看到芬蘭教育,香港未必做得到,但單單思考「為何我們做不到」,便足可為改變之開端。李世民說「以人作鑑,可明得失」,芬蘭之鑑於吾等,亦是同樣。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芬蘭人的「平等」不只是在教育上,而且是遍及福利社會的各方面,盡其所能令不同 階層芬蘭人的生活不至過於懸殊。芬蘭富人和窮人都住在同一區,而且房子看起來都差不多。在習慣了資本主義的香港人看來,有如共產國家的惡例,在芬蘭人看 來,卻是讓國家不分貧富/城鄉能合為一體的必要措施。如果社會上的分隔越來越多,個人對社會的歸屬感就會越少。

    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我們也可以猜測到芬蘭人那麼重視「平等」,而我們重視「競爭」的原因。

    重點就是「地廣人稀」這一點。芬蘭人口少,於是「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就不只是口號而是殘酷現實(以罕為貴嘛)。由於資源相對於人較為豐足,把資源集中給優勝 者,任由其他人落後失敗,對人口稀少的國家是嚴重的(人力)資源浪費(註11)。所以他們有特別強的動機去「補底」,讓每個人都有起碼的能力和生活,社會 才能正常運作。

    反之,在人口眾多的國家、或者人口稠密的地方(如香港),除了人以外的所有資源都被「認定」(通常是真但不一定是)缺少,人均資源稀缺下「勝者全取」的誘因就很大。而且人口多,落後的人自然也多,「補底」的花費就很大。相反,人多天才也多,從中「拔尖」集中資源培養的成本相對 少得多。反正人多了,按照簡單的供求定律,個人的平均「價值」就被看低了。於是芬蘭人選擇「雪中送炭」,我們卻是「錦上添花」。

    新加坡情況與香港相近,對「競爭」的信仰亦不遑多讓。彼邦政府早有明言,島上別無資源,只有「人」,所以必須重視教育。但同樣以「人」為最重要,在「競爭」方面的取態卻與芬蘭相反,可以側證人口密度的影響有多大。

    鼓勵惡性競爭的,不只是我們的文化,而且是整個社會的形態使焉。所以要推動改革,其實並不只是教育系統或方法的改革,而是涉及整個社會觀念(甚至形態)的大改革。這樣的大改革,必然始於教育,卻又非教育系統所能左右。於是各國的改革便經常落得「換湯不換藥」的結果。

    芬 蘭人的教育改革也不是十年八載就完成了。香港教育改革的真正挑戰,不是單純加哪科減哪科,或者中學讀多少年。而是怎樣走出那種「甚麼都變成操練」的惡性競 爭、惡性循環,讓老師能真正針對個別學生的需要去教學,幫助他們成長。香港人口密集乃先天決定,無法逆轉。實行小班、給老師更多的信任和空間去尋找人人不同的合適方法,只是教育改革必須的開端而已。

    後話﹕如果說香港老師不濟,那是不公平的。因為在這些國際評估中(註12),香港往往 也取得不錯的成績,亦屬世界前列。這肯定了本港教育界的努力。問題是,我們被視為「競爭體制」,但很多學生的成績只是「達標」而無法更上一層樓,反映了在 「大班」體制下老師「補底」已疲於奔命,「拔尖」無力。而且香港學校之間的成績差異、和社經背景差異帶來的成績差異都很大,跟芬蘭正好相反。可以想像,在鼓勵資源不均的直資制度不斷漫延之下,這類差異只會越來越大。

    ---

    註﹕

    1. 排名「必」分先後。(一笑﹗)

    2. 「全港性系統評估」的斷句方式頗能引人入「性」,又是後話。

    3. 芬蘭面積是香港的三百多倍,但人口比香港少,只有五百多萬。可參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nland

    4.  分別是2000(閱讀能力)、2003(數學能力)和2006(科學能力)。PISA是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CED)的項目,見 http://en.wikipedia.org/wiki/Programme_for_International_Student_Assessment

    5.  http://www.books.com.tw/

    6. 本人的閱後感﹕http://fongyun.xanga.com/671175713/item/ (http://fongyun.blogspot.hk/2008/08/reflection-from-finland.html)

    7. 本人的閱後感﹕http://fongyun.xanga.com/701689322/reflection-from-finland-2/ (http://fongyun.blogspot.hk/2009/05/reflection-from-finland-2.html)

    8. 洪蘭的譯筆近來備受抨擊。本文不討論翻譯問題,不過這本書譯後也頗多沙石,多屬校對不嚴之過。詳見拙文﹕http://fongyun.xanga.com/700693748/100-social-innovations-from-finland/ (http://fongyun.blogspot.hk/2009/05/100-social-innovations-from-finland.html)

    9. 在博客來網站上至少有三本,包括《成就每一個孩子﹕從芬蘭到台北,陳之華的教育觀察筆記》(天下雜誌,2010)﹔《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天下文化,2011)﹔《一起看見不同的世界﹕芬蘭、台灣、澳洲,陳之華與女兒的學習之旅》(天下文化,2013)

    10. 想了解多一點,有本同名科普書寫得很好﹕《紅色皇后—性與人性的演化》Matt Ridley著,范昱峰譯,台北﹕時報,2000。Matt Ridley還有另一本討論道德演化的《德性起源》(時報,2000)。

    11. 以生物學術語來說,在芬蘭,整體人口質素才是國家發展的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12. 本人參加過兩場分別介紹PISA 2009年數碼閱讀能力測試(針對十五歲學生)、和PIRLS2011閱讀能力測試(針對九至十歲學生)的簡介會。本段參考了這些評估的結果。個人筆記見﹕http://fongyun.xanga.com/765554897/pisa-2009/ (http://fongyun.blogspot.hk/2012/07/pisa-2009.html)和 http://fongyun.xanga.com/772778896/pirls-2011/ (http://fongyun.blogspot.hk/2013/04/pirls-2011.html)

    (方某人的其他書評書介)

  • 「捍衛課堂自主」聯署

    (宣言現正邀請聯署,請到教育工作關注組聯署點參與﹗)

    今天的「政治中立」,明天的政治審查——堅持捍衛課堂自主

    我們是一群前線教育工作者,最近留意到社會有一股干預教師自主的力量,要求取消通識教育科作為公開試的科目,說有政治立場的通識科教師對學生洗腦,甚至指教師應與警員相同,要保持政治中立。更過分的,是他們建議教育局要求教職員向校方申報個人政治立場,以釋除家長的疑慮。

    通識科在中學教育不可或缺

    對此,我們感到憂心和氣憤。政治乃眾人之事,人人都應以平等、互愛和理性的態度參與,而通識教育科正是一個讓師生共同學習關心和認識社會政治議題的機會。除了政治議題,通識科還包括社區重建、種族平等、環境保育等重要議題,這是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反對者以偏概全,大造文章,外行干預內行,殊不尋常,這股干預勢力實在令人擔憂。

    通識科強調的是讓學生得到多角度及批判性思考的訓練,絕不是盲目的政治立場或意識形態的灌輸。通識鼓勵多角度思考,容許不同政治立場的交流,理解各自背後的理據,由學生自行判斷。況且,教育理應培養學生獨立通達,而非訓練「順民」。政府如果錯了,老師要指出制度不公,讓學生思考,有何不可?只要教師以開放、理性的態度陳述自己的觀點,給學生參考,而不是把某種觀點強加於學生身上,這在教學的目的和效果上都不成問題。推行通識,正是要改變過往香港學生對社會問題的冷漠態度,這不已是社會大眾的共識嗎?

    學校需要的是開放態度,不是政治中立!

    部份人士強調教師要「政治中立」,但他們所謂的「政治中立」只是淡化一些社會議題的對錯原則,閹割了老師與學生對是非的道德判斷,這是反教育的行為。我們擔心「政治中立」只是「政治審查」的先兆!如何在教學上維持平和開放的態度,才是專業操守所在。正如梁美芬女士和戴耀廷先生都有清晰的政治取向和立場,但只要他們在教學上盡忠職守,不濫用自己的職權,沒有人會質疑他們作為法律教授的身份。

    假如教師要政治中立,那麼,辦學團體是否也應先要政治中立?要是這樣,各開宗明義愛國愛黨的團體所辦的學校,就早已有政治不中立的問題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反通識科者的理虧之處,顯而易見。我們認為政府和市民應該合力保衞教師課堂自主,讓教師和學生共同建立一個和平友愛的公民社會。

    捍衞教育專業,捍衞香港下一代

    我們會密切留意事態發展,努力捍衛教師的專業自主,反對任何對教師進行政治背景審查的建議和行動,反對輕率地要取消通識科的建議。我們也會努力捍衞喪失中的言論自由,我們呼籲更多教師及市民,關注這個向教育界施以政治壓力的危機,請大家起來發聲 —— 今天如果老師不發聲,明天就只有沉默的孩子﹗

  • 請你也寫你的版本吧

    唔得閒寫文,都要抄戚本盛呢一篇先。不向教育局的「膠官」施壓,他們就會配合思歪拿林老師去祭旗。

    --------------------------------------------------------------------------------------------------

    【請你也寫你的版本吧。】
    【已寄給局長、副本常秘及負責專業的首席助理秘書長】

    吳克儉先生 (sedoffice@edb.gov.hk)
    謝凌潔貞女士 (psed@edb.gov.hk)
    李煜輝先生 (paspdt@edb.gov.hk)

    =====
    香港教育局局長
    吳克儉先生:

    得悉行政長官就林慧思老師事件向你索取報告,我謹以公民身份,向你提供資料及分析,讓你參考,以便完整及準確地作出報告,以免貽笑大方、殘害忠良。

    簡而言之,林慧思老師事件是
    (1)公眾地方有人的言論及集會自由被干犯,甚至危及和平秩序;
    (2)林老師仗義執言,(2a)其中三數言詞過火;
    (3)林老師及其任職學校被滋擾被欺凌(最新發展是,有人聲言組織群眾於開學日到其任職學校齊講粗話)。

    只著眼於(2a),卻不去追問事件起因(1)、林老師不平則鳴(2)及事後變質(3),是完全本末倒置的。

    繼續放大(2a),只會向孩子示範這種本末倒置的思考,作為教師,我決不能認同,這是違反我們專業的基本道德及認知。教師有責任指出(1)(3)的可鄙,(2)的可敬,(2a)是過而可諒(極其量只是責備求全而已)。

    以下文章,提供了基本資料,可供參考:

    秩序失控 仇恨政治滋長
    http://thehousenews.com/society/秩序失控-仇恨政治滋長/

    公眾安寧如何被危及
    http://thehousenews.com/politics/公眾安寧如何被危及/

    謝謝。

    (公民)
    戚本盛
    2013.08.12

    副本:
    謝凌潔貞女士 (psed@edb.gov.hk)
    李煜輝先生(paspdt@edb.gov.hk)

  • 通識我主場

    (xanga突然延長期限、降低目標,然後就說籌夠錢了。沒人知之後會轉換成如何,所以仍請記下backup blog: http://fongyun.blogspot.com)

    ---

    庫斯克《通識我主場》,香港﹕紅出版(青森文化),2013

    (方某人其他書評與書介)

    先旨聲明,認識作者

    庫斯克,人稱庫老大,資深博客兼通識科老師。曾幾何時(總之未有唐營梁營香港營之時)就在被稱為「潮童勝地」的xanga開了個反動教師集中營,並聯同另外兩位「核心」成員製作「三師會」podcast,進一步以通識思考、民主自由之類的西方價值毒害社會主義祖國未來花朵,情節特別嚴重。消息人士透露庫老大去年三年前結婚,太太很賢淑,月前誕下的女兒也很漂亮

    庫老大網名固然是K字頭,如果看倌認識庫大或者有看書首獻辭的話,就會發現原來庫太也是K字頭。幸好庫B女不是,要不然就會湊成一個3K黨了。

    好,爛gag爆完,入正題。

    庫大的確是網上頗活躍的作者,而且放棄原來公務員的身份,投身已不大穩定的教育界,可見其抱負理想。有看庫大網誌的看倌,再看這本書不至於有多大驚喜(well,「熟客沒驚喜」是大部分「博客書」的特色,拙著也一樣),因為看倌可見庫大平日寫文其實等於「儲稿」,在這本書中略為改寫一下再加點概念解釋或延伸問題就行了。

    因為這本書不是寫給我們看,而是寫給學生看(當然關心通識的老師和家長也歡迎)。例如通識科有何意義、試題應該怎樣讀之類,而後面的專題短文,也可以當成一些時事議題的入門簡介。我想正式教通識科的老師,可以想到更多用途。對於一般學生,我想當成消閒讀物,看一個通識老師怎樣理解這些議題,亦可從中得益的。多點觀摩不同人的看法,再動動腦筋,不難整理出自己的看法來,到考試時自然就不怕沒論點了。

    文中庫大提過對正義傳媒的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如果對本書進行「標題分析」大概也可以看出有哪些不足。因為庫大是文科人,所以通識科六大主題中,「公共衛生」和「能源科技與環境」這兩個科學知識較重的主題,並未著墨(講過「喪屍」囉 )。

    相對於另外四大「偏文」主題而言,這兩個主題的技術性較強。在一些學校(如敝校)就乾脆找理科老師去教,當然跟另一些堅持老師要同時處理六大主題的學校相較,各有利弊。在這兩個「技術」主題中,要教好科學技術知識、又要令學生兼顧文化層面,做到文理通達,方某雖然不用教也覺得絕不容易。而偏偏科普教育在香港其實非常薄弱,而有心+有力+有閒去寫科普文章的科學人,在香港實在不夠。再加上香港向來文理分流太早,要科普文章兼顧文理,要求就更高了。

    通識科的課本或備考小書,當然是六大主題都有包括在內。不過在「閒書」的散文式著作當中,印象中仍是以「偏文」的主題居多(這方面寫手向來不少),似乎還沒有專門針對兩個「偏理」主題的。出版界和作者宜多加努力。

    (喂,橋係我出的,邊間出版社出返幾本有錢賺,記得請我食飯﹗)

    ---

    筆記,純屬挑骨頭﹕

    p.40 「漫畫作者想表達的是,泛民主派在議會中永遠被建制派壓倒,無能力對於政府提交的具爭議性議案。」

    應是「無能力對政府提交具爭議性議案」還是「無能力對於政府提交的具爭議性議案作修訂」抑或是「無能力否決政府提交的具爭議性議案」﹖
    (又,個人認為「具」是贅字。)

    p.62 「你想當白老鼠嗎﹖」明顯地「你」字重複了。

    p.84 其實在「1%法則」或「90-9-1法則」之外,如果能補充「80/20法則」則更完美。
    (雖然有人認為在網絡上「80/20」已經過時了,所以被「1%法則」取代了。但畢竟「80/20」都是適合範圍較廣泛而非局限於網絡界的概念。)

    當然這會否落入方某慣常的蔓生枝節之弊,又是後話。(剛剛交了篇友情稿,才被朋友說枝節太多主線不突出,但這是方某特色)

    p.106 「就目前所見,香港即使是最激烈的論述,也是要求落實《基本法》承諾的高度自治,與要求政治上的『獨立』是兩碼子的事。」

    可是我在2007年已聽到共官說「達賴要求西藏實行一國兩制,等同藏獨」。
    所有不受共匪控制的東西,就等於獨立了。所以就算你舉著中共的旗幟去「高度自治」不受共黨控制,其實在他們眼中等於獨立。
    所以你就明白,為何他們不停活動,要消滅這一制了。

    鄧小平雖然心狠手辣,但我不信他當初提出一國兩制是為了騙人(雖然一樣冇人信),因為他水平還沒有現在那些共官那麼低。他應該有足夠的智慧去看得到,香港不赤化才是對中國和中共最好的選擇。

    p.144 「2003年好些本來不會上街的朋友跟說要走出來,就是因為不能忍受林瑞麟推行惡法的方式。」

    這段本來是討論2011年七一遊行成為繼2003年後最多人一次的原因。所以這句應該是指2011,而不是2003,當時討人厭的是葉劉不是林公公。

    又,應該是跟「我」說要走出來。

    p.145 「2003年七一,留守者比起2003年的時候的幾十人多了幾十倍」

    也是2011年。

    p.147 「堵馬路惡不赦」

    明顯是「十」字之誤,在目錄中也一樣打錯了。

  • 高校教師の日常 (2)

    [研究方法之爛gag]

    (上集)

    仍是中五電腦堂,介紹到相關系數。解釋完正相關自然要解釋負相關……

    方﹕負相關也很簡單,就是一個數字增加,另一個數字就會降低。例如你們的打機時間越長、成績越低,這就是負相關——

    某生﹕——唔係喎,我打機越多成績越好喎﹗

    方﹕咁我奈你唔何啦……畀你打沉左叫我點講落去呢……或者咁講啦,方sir臉上暗瘡的數目跟女朋友數目成反比,這就是負相關。

    (謎之聲﹕係零相關就真啦﹗反正你臉上有冇暗瘡,女朋友數字都係零架啦﹗係班學生唔知你講錯o者﹗)

  • Reading promotion in 2 schools

    謝教授講解 PIRLS 2011 研究結果後,就是分組聽介紹。

    在下聽的兩組,見解剛好相反,相映成趣,亦不乏值得思考仿傚之處。

    ---

    A. 基督書院是中文科主任和圖書館主任一起介紹。他們是收 band 2 生為主的學校,老師認為學生聽話,願意看書但不懂選擇。只看流行書對想像力和語文能力都沒幫助。所以除了自由閱讀的計劃外,在初中各級推行指定閱讀書籍的計劃。

    1. 中文科的指定閱讀書籍計劃,由中文科老師選取一些他們認為學生可能不會留意到的好書。規定一年讀五本,由圖書館購買、全班一人一本(我想他們是幾班輪流用吧)。他們的書單分別是﹕

    中一﹕
    傅佩榮《聽傅老師講論語》、《幾人相憶在江樓—豐子愷漫畫》、《幽默是一種智慧》、《追蹤錯別字》、阿濃《中國人的幽默—古典今趣

    中二﹕
    傳佩榮《聽傅老師講莊子》、《余光中幽默文選》、《張曉風精選集》、董啟章《練習簿》、《世說新語

    中三﹕
    傅佩榮《聽傅老師講孟子》、龍應台《目送》、梁實秋《雅舍文選》、《新說文解字》、《小狼小狼

    另外,對於一些讀書較快、程度較高的學生,每級另設一本「加辣版」﹕

    中一﹕張曉風、林治平《如果你有一首歌
    中二﹕李怡《細味人生一百篇
    中三﹕小思《豐子愷漫畫選繹

    初中學生課外看這些書,當然很可能不求甚解,只是水過鴨背。但這書單也不是讀了就算,因為高中中文科的選修課程,同樣會延續、重新有系統地讀部分書籍﹕

    小說與文化﹕《世說新語》(暑假讀)、《唐代傳奇》選五、《聊齋志異》選三、《三言二拍》選二、《水滸傳》選讀、《西遊記》選讀、老舍《月牙兒》、魯迅《祝福》、白先勇《我們看菊花去》、西西《像我這樣一個女子

    文言﹕《桃花源記》、《陋室銘》、《賣油翁》、《湖心亭看雪》、《六國論》、《師說》、《馬說》、《曹劌》、《廉藺列傳》、《出師表》、《蘭亭集序》、《論仁論君子》、《孟子》選三、《莊子》選二、《荀子.勸學》

    文化專題﹕《聽傅老師講論語》、《聽傅老師講孟子》、《聽傅老師講莊子》、《雅舍小品》、《目送》、《張曉風散文集》

    中文科推廣閱讀既有硬售亦有軟銷。
    硬售就是課程要求的評核。初中指定閱讀書籍要交報告,但老師強調「評閱首重交流」,並不是去捉病句或錯別字。而且「交流不忘指導」,引導學生思考和寫作,發展與日後公開試考評要求相應的能力。到了高中,則為校本評核的一部分。

    2. 至於軟銷,則分為兩部分。首先是很多學校都有的老師推介和伴讀課節,學校每天午讀時段,要求老師跟學生讀同一本書。
    另一方面,則由師兄姐或級中人際關係較佳的同學帶動同儕推介。

    3. 學校多年來都把「推廣閱讀」列為學校重點關注事項,而各科都有閱讀報告要交。圖書館主任其中一項工作就是負責協調,避免各科的閱讀報告功課一起出現。

    中文科亦聘請外界機構,負責閱讀技巧課程,對象是中四級學生。老師需與機構合作擬訂課程內容,令所教技巧與課堂相呼應。

    至於英文科的閱讀計劃,因應班別程度不同有不同要求。對於弱班只要求閱讀短篇小說集的一兩篇文章,以建立成功感。而學生每年最少需作一次閱讀分享。

    4. 學校的大規模閱讀推廣,一年一度於初中周會中舉行。節目是仿傚NOW節目《撳錢》的「閱讀大作戰」,有八條問題(題目聽起來跟當年港台讀書王差不多),全部答對的同學可均分大獎﹕一千元書券或一千粒朱古力之類 。比賽由老師親自主持,除了師生互動之外,亦可以視乎同學反應即場「加料」。
    老師表示,為免學生中途改答案,所以要求同學在答題紙上的答案插孔,情況有點像玩 Bingo

    可以想像這樣的比賽反應應該不錯,而且老師認為好處是同一模式可配合不同科目內容。例如同樣的方式用來搞科學問題比賽也可以的。

    至於高中周會,亦有類似節目,不過問題就不是問書籍內容,而是跟老師扯上關係。例如問某位老師讀書時喜歡看哪類書(答案可能很出乎學生意料之外),或者某老師喜歡的作者寫過哪本書之類。是跟老師的分享搭配的有獎問答遊戲,例如老師可解釋一下自己為何喜歡那類型的書籍,或者跟心愛作家見面的經歷。

    同樣的周會活動策略英文科也有使用。

    5. 這些計劃不限於中文科,是人人有份的。而且圖書館另有「閱讀馬拉松」計劃,同學參加圖書館活動可獲印章(為免學生遺失,印章頁乾脆印在手冊中),每集齊五個可換小禮物、集齊32個又可以換大獎之類。由於各科都會有類似的活動,所以後來就直接把所有計劃合併,例如學生參加某科閱讀活動、或者某次閱讀分享做得好,其他老師可直接給印章。甚至臨時指定某日是「最紅星期X」(擺明是抄信用卡推廣策略 ),借書有印章之類。

    由於獎品要不時更新,因此圖書館主任變成頻密前往深水埗「入貨」的人。

    6. 大規模活動的另一炮就是「話劇比賽」,因為學校派出話劇組的兩組同學參與教協「閱讀嘉年華」話劇比賽。試後再在校內向其他同學公演。

    7. 除了大規模活動外,圖書館亦邀請不同老師(甚至校友或退休老師等)在圖書館作分享環節。老師可跟學生分享他們喜歡的事,不一定是讀書,化學科老師也試過把圖書館變成實驗室作示範。以擴闊學生視野為目標。

    8. 前述學校每天有午讀時段,以自主閱讀培養興趣為主、指定文章擴闊視野為副。午讀文章是由各科組負責選取的。

    9. 圖書館亦與視藝科合作。例如在豐子愷展覽期間,學生參觀後的分享篇章就跟豐子愷畫作印在同一張海報上,貼在教員室門外當眼位置,吸引學生借書。

    而且,圖書館主任也發揮「老薑攝石人」式精神,四處見縫插針「黐」別人的壁報作閱讀宣傳。例如學務組有塊壁報作「考試日期倒數」,他就在空白處加貼考試參考書的推介。

    10. 早會亦經常做「一分鐘」閱讀推廣宣傳。

    11. 正如閱讀馬拉松、四處貼宣傳和早會宣傳,都是試圖令圖書館宣傳鋪天蓋地,令學生無時無刻不受閱讀訊息影響。

    12. 圖書館另與校園電視台配合,以二次創作(如廣告改拍)宣傳閱讀。

    ---

    B. 另一間德信中學是男校,所以分享提升男生閱讀興趣和能力的方法。

    1. 該校圖書館主任認為,傳統的閱讀都是工具性重,要求得到一些「教訓」。男生通常喜歡看一些資訊性的書,其實本質上跟女生喜歡看時裝雜誌沒分別。

    男生通常對情感表現不在行亦興趣不大,喜歡看的電影通常是戰爭災難片。他向學生推介小說時就試過有學生直接答「冇拖拍做乜要睇愛情小說」。(當然男生並非不看小說,當然大家知道他們通常喜歡的是武俠小說或科幻小說)

    所以大家只要觀察大熱電影(如鐵達尼號、珍珠港、阿凡達之類),會發現通常都是「災難+感情線」,大概是片商為了同時吸引男女觀眾而設。

    老師引用龍應台的《目送》為例,有一段提及龍應台送兒子上機的情節,恰好與校內學生暑假短期遊學的經驗相對照。龍應台的兒子安德烈就跟這些男生一樣,都不喜歡母親擁抱,亦不明白為何母親要一直望著他。於是就很難理解書中的某些引喻。

    老師同時播放了一些同學閱讀分享的內容,給大家了解一下男生的讀書感受﹕

    我在茶餐廳品嚐到愛》是個感動故事,不過學生分享的內容集中於茶餐廳的食品歷史或者術語。

    再見了.可魯》對女生來說很催淚,不過除了留意導盲犬的工作外,某男生的感受就是「從前有隻狗,後來牠死了」。

    (至此,老實說我認為這一節分享其實只需要女教師參與,大部分男同工應該都會理解 )

    老師總結,認為男生相對於女生而言,對人情世故通常不太著重,而且專注力較短暫,喜歡硬資料多於情感。簡單點說,是「永遠的大孩子」。

    2. 因此,要鼓勵男生閱讀,應更開放包容。不要總認為閱讀一定是語文科活動、或者追問學生「學到什麼」。於是,其校舉辦的閱讀活動,也是比較動態的,例如叫學生設計遊戲給其他學生玩。而且獎品要即時滿足(例如食物之類),要等待兌現的書券可能也太慢了。

    男學生已是如此,要鼓勵男老師照顧學生同樣有難度,所以學校乾脆編排課節讓老師帶同學去參觀書展。

    3. 學校設立的班級圖書館,是老師帶學生到圖書館選借一批書放在課室,有時也有同學拿自己的書回去分享。但很少要求讀了的學生寫報告,以免阻礙他們享受閱讀。

    課內的閱讀活動,選書有指定、但內容多元。同一批書(幾本)在班中輪流讓同學看,令同學有所期待,而學生反應不好的,日後會換走。
    由於同一批書在班中流轉傳閱,為免有學生失了書拿同學的還,所以每本書都要獨立編號,指定在某段期間給某同學讀。

    4. 學校同樣著重師生分享時段,邀請不同老師作閱讀分享。學生亦可自選課外書分享,形式由學生主導。

    5. 老師認為,不應把教科書凡內容視為必教、經典文章亦不代表是必讀(與上一間學校觀點恰好相反),閱讀並非為了覆蓋考試範圍。所以老師應了解學生特質,就他們的能力和興趣選取材料,只要能夠建立出所需的能力就好。

    老師舉聞一多的《也許》為例,指要讓男生理解那些比喻涉及的情感,也不容易,要多點預備才做得到。甚至會順便介紹喪葬禮儀,引導學生回想自己經歷過的場景。

    當然,分享個人經驗有時會很敏感,亦可以選取他人的經驗代替。
    亦可善用流行曲,不過建議同工真的找一些「現在」流行的歌 。他用的例子是蘇打綠《小時候》和報紙上「小琳琳的故事」,讓學生理解父子/父女情。

    老師甚至試過播《殭屍先生》教《子不語》的文言文。

  • PIRLS 2011

    星期六沒有去博物館,因為要去聽課。可惜記錯了在九龍灣,發現擺烏龍後要趕過去銘賢書院,幸好不太遲。

    通常每年的「閱讀薈萃」我都不會報名參加第一節,因為我一想多睡一會 ,二是有興趣的經驗介紹通常在後面兩節,第一節通常是正規致謝之類的東西懶得看。

    不過今年我報了名,因為這次找港大教院的謝錫金教授講「雙語閱讀」。

    謝教授講的是2011年PIRLS小學生評估結果,值得跟中大搞的PISA中學生評估結果對照一下。

    ---

    學界對閱讀能力的發展區分,認為一般而言在不同歲數能力發展的專注點是﹕

    0至9歲﹕Learning to read
    9至13歲﹕Reading to learn
    13至18歲﹕Functional reading (學科閱讀和學習)

    (當然這不代表其他歲數就跟這些能力無關……)

    所以兩個研究針對的年齡不同,PIRLS 是九至十歲,而 PISA 則為十五歲。

    PIRLS 把閱讀時運用的能力分為四級

    1. Information retri
    2. Inferencing / Interpreting (推論 / 理解內容)
    3. Integration (綜合)
    4. Evaluation (評價)

    比「評價」更高的就是創新了。

    在四種能力中,較低層次的第一二級分數反映的是學生閱讀(得知文意)的速度,較高層次的第三四級分數則反映學生閱讀的深度。

    ---

    PIRLS 要把同一篇文章(原為英文)轉為各國語文給學生做母語閱讀能力測驗。為了確保文章的難度和意思大致相若,翻譯後的文章會再被反譯成英文跟原文比較。如果原文和反譯的文章一致,即是翻譯沒問題。

    香港卻發現小學中文課文一般只有 PIRLS 所用文章的一半篇幅。即是說香港課文太短,其實應該更長一點。

    (方某問,一般而言中文的訊息密度比英文高,同一句英文比中文長,把中文文章加長到英文的篇幅,會否塞了太多的東西呢﹖
    教授表示,中文翻譯的確會比英文短,但並不會差一半那麼多。由於 PIRLS 不同國家地區用的文章都是譯自同一篇,所以並不會造成內容難易有別。)

    至於學生的答案,由於有些涉及個人評價,如果單看評卷員的意思,就可能變成「大家都在猜評卷員心意」。所以 PIRLS 會先隨機抽取一些學生的答案,參考學生的看法才決定評分準則。這樣可以減低「代溝」的影響,亦得以了解青少年的想法。

    然後教授介紹研究內容﹕

    1. 這次2011年的PIRLS,香港得分是全球第一。教授認為傳媒只會聚焦於香港人欠閱讀習慣、學生沒興趣欠信心之類,但學生得分仍然高,證明香港的教育系統效能很高,老師的努力應該得到認同。

    2. 相比前兩次的測驗(2001, 2006),香港的表現一直有進步(分數和名次都是),但差異擴大了。

    3. 在2010年,隨機抽樣參與的香港學生當中有26%英文得分超過500分的「及格線」,即是已追上英文母語者的水平。而12%學生的英文分數甚至高於香港學生的中文平均分(561)。

    4. 中文的資訊類閱讀得分(578,全球第一)仍是高於文藝類閱讀得分(565,全球第四)。

    5. 男女差異方面,當然仍是女生平均表現較好。教授認為是因為閱讀材料、以至語文老師都較女性化的關係,未必配合到男生的學習需要。
    男女差異主要是成績最差方面男生較多,而一般或較佳的成績以女生偏多,到了成績最好的所謂「尖子」範圍,男女生比例其實相若。(方按﹕換言之男生的表現較極端)

    6. 香港學生成績很高,但學習興趣、動機、信心都很低。這點跟東亞各地(如日、台、新加坡)相若。
    但香港學生問卷填報的課堂投入(engagement)同樣低,甚至低於台灣和新加坡。

    (方按﹕2, 3, 6這三點或可與 PISA 的結果相對照,PISA 指出香港學生及格率高,但達到最高水平的卻少。換言之香港教育系統能夠令大部分學生學到基本知識,卻未能令能力較高的學生更進一步。這一點跟 PIRLS 顯示的小學情況可能很有關係,如果學生在小學表現很優良,為何到中學卻不能繼續﹖如果小學現在搞那麼多「大龍鳳」都不能令學生有興趣,那麼到中學就更不大可能了。)

    7. 中文成績方面,本地出生的學生平均表現比大陸或海外出生的好。
    英文成績方面,則海外出生的學生平均表現比本地或大陸出生的好。
    (聽起來很正常﹖)

    8. 家長問卷填報家教合作的程度越高,學生成績也越好。

    9. 香港家庭的補習開支,已多於政府的教育開支,但補習的效果如何﹖
    諷刺的是,無論是中英文成績,有補習的平均成績都比沒補習的差。(方按﹕雖然差異在標準差內,代表其實不是顯著差異,但至少說明了補習沒有令成績更好,錢是白花的。)
    教授認為,補習老師大部分只會給學生做練習或別校的測驗題,對學習效果不大,甚至只是種「deschooling」令學生更討厭學習。教授笑說,不如讓補習老師帶學生去圖書館、或者領學生講故事可能更有效。

    10. 課堂仍集中於用課科書。使用教科書並非不好,但為了照顧市場大部分人,所以內容通常只會是平均(或稍低)的水平,未必能提升學生能力。而學校亦多用「閱讀系列」作輔助。

    教授指出,學習中文(尤其是高階思維的訓練)對學習第二語言有幫助,所以是不應該輕視的。

    問答環節,有老師問到國際學校用簡體字教中文。教授認為那是不必要的,因為香港是繁體字社會,用簡體字學中文等於放棄社會資源、抽離生活去學中文(教授指單單辨認港鐵路線圖已可以學到二百字)。何況學了繁體字再學簡體字,一定比先學簡體再學繁體容易。
    同理,所謂「普通話教中文」的問題,其實一樣。都是把學習中文抽離於生活情境。

    台灣方面,他們中文成績比香港差,學者就認為是因為台灣學生先要在小一花一年學注音符號,而香港學生已直接學中文。學注音符號反而阻延了語文學習,而且台灣的童書都附上注音符號,閱讀時眼睛要多掃一行,大腦負擔反而多了。所以台灣學者在爭辯是否要廢除注音符號,但這是很困難的決定。

    ---

    之後就是分組介紹其他學校的推廣閱讀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