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8, 2013

  • 博物館和歷史建築

    (寫到xanga最後一刻﹕請看倌記得bookmark後備blog﹕http://fongyun.blogspot.hk/)

    ---

    吃完午餐先跑去歷史博物館看天文台一百三十年紀念展覽,不過照片等xanga的問題塵埃落定再上載。然後發現時間不夠,跑到文物探知館已經過了時,而且演講廳竟然坐滿,要到另一間房看直播。

    講座題目是「博物館建築設計的意義:博物館是歷史建築的最佳用途嗎?」,由香港大學李浩然博士主講。

    其實就算不聽,都猜到答案「不是」。因為博物館需要特別設計,而歷史建築往往沒預留博物館特別需要的改裝空間。講座應該是討論博物館設計需求,好等大家不要一見到有歷史建築就要求轉做博物館。(有個資深館長曾謂,想人破產最好叫佢搞博物館 :P )

    不過原來不完全是討論這個,而是講博物館建築設計的潮流。

    講者說博物館的建築設計可分為六代。

    第一代的博物館,多是革命後充公了皇宮和貴族宅第,然後用來展示這些王公貴冑歷年來搜括的「民脂民膏」。換言之,是服務政治需要。受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影響,不少國家革命後皆如此。

    具體例子有法國羅浮宮北京故宮、古巴總統宮(革命博物館)。

    港督府在九七後也曾被建議改為「紫蘆」,其實也是一間博物館。講者說「幸好」沒成真,繼續維持原有用途(首長住宅)。講者沒說的是,這是誰的主意。

    第二代博物館,是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al)。
    這批建築是專為博物館而建,但沿襲第一代博物館的特色,形象都是像宮殿或神殿(因為博物館本來就是在皇宮,所以予人「博物館一定要在古建築」的印象)。以模仿古希臘和羅馬式建築,來彰顯帝國主義或民族主義的國家威嚴。

    美國國會大樓就是新古典主義的例子。
    納粹時代還有簡約新古典主義,柱子和裝飾簡化了,但套用新古典主義那些大柱大門,令個人變得渺小的特色則同一。

    宮殿式博物館方面有幾個例子﹕
    東京國立博物館(1882),模仿東京皇居
    京都國立博物館(1895),模仿西式皇宮。
    新加坡國立博物館,殖民地時期設立,主要放置動物學和民族學藏品(有點像香港大會堂博物館)。獨立後轉型為歷史博物館,亦是建立「國民認同」的教育設施。
    —遷台後的國立歷史博物館(1960)和國立故宮博物館(1965),都是模仿北平故宮,國民黨用以標榜民國為中華正宗。

    至於神殿式博物館例子則有﹕
    Berlin's Altes Museum (1830年普魯士),模仿古希臘神殿。
    British Museum (1850)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1928)

    新古典主義其後末落,於戰後轉為現代主義。
    當然,現在還有很多「仿古典」(pseudo-classic)的惡俗建築,中國大陸很多政府大樓模仿美國國會大樓和白宮就是如此。講者特別提及尖沙咀被首富佔領的前水警總部後改建成「1881」亦是如此。

    評估博物館建築的需求,是有國際標準的﹕

    1. 空間是否足夠﹖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的分配標準,是40%空間供公眾展示用,另20-30%供非公眾用途(儲存和修復等工作)。(其餘的位置可留給辦公室、餐廳之類。講者特別提及甘棠第空間不夠、地理位置亦不佳,連餐廳也沒有,遊客在甘棠第外亦很難連接到其他景點。)

    此外,展覽對儲存空間的比例,亦有標準﹕
    大型博物館或國家級博物館,展覽﹕儲存比例為 1:1
    中型或一般博物館,比例為 2.7:1
    小型或地區博物館,比例為 4:1

    2. 建築裡有足夠的空間(capacity)用作保育(conservation)和研究、出版用途嗎﹖
    博物館要對自己的館藏進行研究和出版,即是有學術工作。如果沒有研究、只有展覽的話,那只是展覽廳,不是博物館。

    (方按﹕這就是中央圖書館有展覽廳、也不時搞展覽,但它不是博物館的道理。)

    3. 建築是否依循了ICOM的專業標準和指引﹖

    4. 是否有適合的機器設備(mechanical services),讓館內的濕度和溫度符合國際標準﹖

    例如美國 ASHRAE 的標準為相對濕度50%、溫度保持在攝氏15-25度。

    第三代博物館,是現代主義(Modern)。流行於五十至七十年代。
    現代主義的特色,是功能優先於裝飾(forms follows function,IKEA就是例子)。
    這一代博物館建築的特色,是精英主義(elitism),認為博物館要保護藏品,與世俗的「庸人」(mundane)保持距離,並「教化」這些庸人。所以這一代博物館的外型通常像大戰中的碉堡(bunker),形象非常高傲。

    現代主義的建築源頭,是近年香港人常掛在口邊的「包豪斯」(Bauhaus School of Design, 1926),因為這學院和現代主義建築有社會主義風格,所以後來被納粹政權關閉了。
    香港有很多這類現代主義建築,大會堂(1962)、中區政府合暑(1967-69)就是例子。都是外表平平,甚至色彩欠奉,但構型很立體地運用空間。

    碉堡式的博物館,例子有 Guggenheim Museum (1959, 紐約)、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1966, 紐約)等。後者除了像碉堡(講者特別在博物館照片中間的方洞加一支炮管,博君一粲 ),還特別在「隔壁」的建築之間真的建了道牆壁,以示與世俗建築的分隔。

    這類博物館或建築,在東亞各地都不少,香港藝術館是這樣,廣州、東京、北京、台北各地都有。

    碉堡式有變種,曰盒式(Box),例子為New National Gallery (1968, Berlin),又稱極簡主義(minimalism)。

    另一種可稱Sarcophagus(似足棺材),例如 Kimbell Art Museum (1972, USA)。
    香港歷史博物館新館也是這樣的,可見現代主義雖然在七十年代後式微,但也一直被抄到九十年代。

    第四代博物館,是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流行於八十年代。
    建築師逐漸覺得現代主義太高傲沒趣,於是轉為後現代風格,標榜 non-alienatly, not-talking-itself-too-seriously,還要 reduce perception of elitism。簡言之,即是民粹主義(populism)。

    後現代主義不時拿一些古典主義的元素(在西方屬人所共知)來「玩」(tongue-in-cheek re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al elements),加添色彩和卡通化、誇張化。

    後現代建築的始祖是 Portland Municipal Service Building (1982)。形象似足一個禮物盒,原本的設計更像禮物盒(建築外有「絲帶」),只是被群起抗議下刪了「過多」的裝飾。

    另一個例子是前面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在1985年的擴建方案,但並未建成。

    德國的 New State Gallery (1984, Stuttgart)甚至在建築中留下「捷徑」讓路過的人可以從中間穿過,以示反精英主義自我封閉、歡迎遊人的姿態。

    釧路市濕原展望台(Kushiro Marsh Observatory, 1984)由日本建築師毛網毅曠設計,裡面甚至套用了風水元素。

    本港建築師嚴迅奇(Rocco Yim)設計的廣東省博物館(2010),亦是以寶盒(lacquer box)為形象。

    講者特別提到,後現代建築一樣有 copy culture,香港中央圖書館那種「不倫不類」(我說的)的設計,正是襲自 Portland 那座市政大廈。

    第五代博物館,是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t)。流行於九十年代至今。
    其實這類建築在七十年代已開始有,到八十年代才被冠以解構之名。

    解構主義來自反建制、反平俗、無政府主義,推崇「末日之後」的美學,和Punk subculture

    建築設計方面則套用了由混沌理論(chaos)發展出來的複雜理論(Complex theory),「模仿不穩定秩序邊緣的超複雜建築設計」(critical point / edge of chaos)。
    混沌理論是由《侏儸紀公園》(1990)帶到公眾視野的。

    這類建築的特色就是像殘骸廢墟(wreckage)。
    例子有 Jewish Museum Berlin。這幢建築設計於1988年在設計比賽中勝出,1999年完成,當時還未有展品已吸引了三十五萬人參觀(那幢博物館建築本身才是「藝術品」),直至2001年才正式開放。整幢建築佈局東扭西歪,就像火車出軌的樣子。

    另一例 Royal Ontario Museum Extension (2007),建築本身有如地震遺址。

    更出名的例子就是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1997),在一個末落小城建設來吸引遊客,結果真的吸引到大量遊客。不過遊客是來參觀那裡「博物館」本身,而不理裡面的展品。(講者問過一些參觀過的朋友,他們只記得博物館本身很好看,但忘記了裡面放了甚麼。)

    講者播放一段影片﹕這裡博物館的建築師 Frank Gehry 曾獲邀在 Simpsons 上「自嘲」一番,說 Simpsons 的鎮民邀請他建設一座建築,以振興經濟。他把邀請信搾成一團丟掉,後來望一望就說「you are genius」,於是一團紙的造型就變成了建築設計了。
    講者說那建築師後悔參加了這場「自嘲」,讓大眾覺得他「冇料到」。

    第六代博物館,是參數式建築(Parametric)。由二千年後開始流行。
    這種建築的特色是「奇形怪狀」(creepy giant blobs)。

    這種建築,是源自拓樸學(topology)的啟發,以追求continuous surface的曲面。
    嚴格來說這跟歷代建築追求數學上、幾何上的和諧(古希臘人就講黃金比例了),並無分別。只是曲面設計需要大量微積分計算,非人手所能完成。電腦數碼設計的進步,先用於航太科技,及後電腦和軟件價格下降到一般人可以負擔的水平,建築師就拿來「玩」以前玩不到的曲面設計了。

    在未有電腦協助的時代(Analogue computing),雪梨歌劇院的拋物線樓頂,已經是工程學上的大難題。最後建築師是見到「橙皮」才得到啟發,以球面替代拋物線,才得以完成。
    有了電腦協助(Digital computing),只要把「參數」餵進電腦,電腦就可以自動計算出所有配件的形狀和尺寸。因為建築通常是在工廠製造配件再到現場裝配,如果尺寸不合是砌不上的。有了電腦處理這些計算,就算設計曲面、配件塊塊形狀不同,也不怕搞錯了。

    講者出示兩幅隱形戰機的照片,舊式的第一代隱形戰機,是有尖角的。新式的隱形戰機則外形平滑,這就反映了電腦計算能力的進步,令他們可以計算更細緻的曲面。

    現在參數式建築的「祖師」是英國伊拉克裔 Dame Zaha Hadid,她還設計了理工大學創意大樓和廣州歌劇院。

    這類建築的例子還有﹕
    捷克國家圖書館,原為2007設計比賽勝出,計劃2011完成,但建築師夫婦其後離婚,男的更於2008年死了,所以計劃於2009年取消。
    Chanel Mobile Art (2008),曾在天星碼頭停車場展出過。
    Regium Waterfront (2015),海星形。
    Ferrari World (2000, Abu Dhabi)
    —長沙的 Changsha Meixihu International Culture and Art Centre (Zaha 設計,2013年3月發佈設計)

    香港西九藝術區其中一個參賽計劃「Sky Canopy Scheme」(天幕)其實也是參數式建築的例子。其餘的參賽作品也反映了不同的流派﹕
    —Foster+Partners WKCD (現代主義式、碉堡形)
    —嚴迅奇 (解構主義式)
    —荷蘭OMA (後現代主義式)

    回到「博物館是歷史建築的最佳用途嗎?」這個問題,講者引述英國半官方機構 English Heritage's Conservation Principles, Policy and Guidance曰﹕

    有創新的建築設計,才有日後的歷史文物。

    (正如古希臘或羅馬當時的建築,也沒有所謂「古典」可言,那些都是當時的潮流。到了文藝復興,大家重新採用這些樣式,才有「古典」之名。)

    ---

    講座一完,問答時間,講者說可以抄講義檔案,就立即有一堆人拿「手指」跑出來抄,場內的人大概連問題都問不到。所以我也走了。

    我想有很多建築系學生來聽,那就解釋了為何會爆滿了。

Comments (2)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