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9, 2013
-
Crashes, Crises, and Calamities:How We Can Use Science to Read the Early-warning Signs
《預測大災難﹕看科學家如何找出趨吉避凶的硬道理》Len Fisher,詹豐造譯,台北﹕天下,2012不知為何李光耀那本(可能是遺作)叫《硬道理》之後,好像無端端其他書都跟著叫「硬道理」,照計李光耀在台灣也不是那麼吃香吧。
不過,書名倒是很直接說明了內容,就是作者討論科學家如何研究「災難」的發生機制囉。不過根據作者的背景,分析主要是建基於物理的,輔以一些生態和時事例子。
首兩章講歷史和一些科學謬誤,第三至五章講物理的應力和斷裂,第六章講生物學為主的負回饋,第七章講混淆,第八章講摺點劇變,最後第九第十章講建立和檢驗模型。
如同作者的其他書(例如這本和那本),註釋份量很多(像本書286頁,第200頁後都是註釋)。不過一如既往,他的註釋寫得頗有趣,不讀可惜。其實,大家應該早已料到,不可能讀了這本書就懂得預測未來的。本書只能介紹一下科學家怎樣做這回事。不過我倒覺得有些點列的東西值得一抄﹕
大部分「預知經驗」都可以五種方法解釋﹕(如果不計「造假」的話)
1. 選擇偏誤 (只記得「成真」的預期)
2. 潛隱記憶 (原本的記憶忘記了,後來突然又記得當成新事。方某童年時就試過至少兩次夢見同一夢境,都在後來遇上類似的事而感到驚訝)
3. 無意識的知覺 (無意識中的認知和推斷)
4. 自我應驗的預言 (預言影響了自己的行動)
5. 巨數法則 (每個人都總會預期或夢到一些事,當中總有個別成真的)人類「表面模式」的三個基本謬誤﹕
1. 把時間先後關係當成因果關係
2. 只挑對自己有利的
3. 鑑往可以知來 (歷史不會一直重複不變、黑天鵝事件)應用懷疑論(applied skepticism)看電腦模型的預測是否可靠﹕
1. 資料是否可靠﹖(rubbish in rubbish out。只要選中最關鍵的資料,參數少的模式可能更準確)
2. 模型是否可靠﹖可信度高嗎﹖(獨立驗證)
3. 計算是否可靠﹖
3.1 太強勢的模型會排除了任何不符合信念的資料,學術界的階級亦造成少數人主導。
3.2 科學家傾向把焦點放在能夠測量和計算的東西上,而忽略其他。
3.3 我們並不知道我們不知道的事情。
(保持思路的多樣性,避免團體迷思)
4. 人是否可靠﹖
4.1 先進行前三項檢驗。
4.2 另類思考﹕參酌其他可能性,看是否有更合情合理的可能。
4.3 留心發表預測者的人脈關係,是否有利益衝突﹖是否彼此獨立﹖
4.4 發表者的背景和資歷、發表內容是否他自己專業範疇的東西﹖
4.5 在哪裡發表的﹖(發表在著名期刊的比較可信,記者訪問時的意見倒不用太當真)(到了這裡是否會想起《健康新知都是對的嗎﹖》的建議﹖)
(方某人的其他書介)
---
筆記﹕
p.19註(見p.207-208) 「1990年代中期地質學家伯爾(Jelle de Boer)找來了考古學老師哈雷(John Hale),兩人重新檢驗證據……『地殼結構的資料顯示,德爾菲先知的這塊地區坐落於一個WNW-ESE走向的向南傾斜主斷層帶及一群NNW-SSE走向、大致向東傾斜的小型斷裂的交會處。』這當然便很有可能在耶穌紀元前產生釋出地底蒸氣的裂縫。
其中一種氣體就是乙烯。在1930年代,乙烯仍當作麻醉劑使用……。麻醉劑使用之初,會造成『亢奮、語無倫次』的狀態,這大概便是為什麼先知們會有那樣的表現,以及為什麼她們說出來的話會那麼難以捉摸。另一種可能的氣體則是硫化氫……,是比氰化氫還毒的氣體。若能知道先知們的平均壽命為何,應該會是滿有趣的一件事。」有趣的研究。
p.29 「人不能沒有同情心。預測天象需精準無比的天文觀測,否則難以成功,而精準二字在羲和那個年代,談何容易﹖」
但人類不是在公元前就發現了沙羅周期了麼﹖(我還以為那是埃及人發現的)
雖然那離開羲和的時代又有近二千年了……p.32註(見p.219) 「據薩格德(Paul Thagard)的看法﹕『一個號稱是科學的理論或學科,若滿足以下條件且只具備以下條件,便叫做偽科學("Why Astrology Is a Pseudosciencce," Proceedings of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g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ssociation [1978]: 223-224)﹕
1. 長期下來,相較於其他理論,這個學科並沒有多大的進步,而且存在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然而
2. 這個領域的成員並沒有努力想辦法發展出理論來解決問題,不曾花費心力來思索自家理論與其他領域的關聯,而且選擇性的看待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不認可。』
以上兩點,占星學全都符合。」有人提出過另一個簡單的判準﹕既要自認是科學,又拒絕接受其他科學家的公開嚴格檢驗和批評。
我認為另一個更簡單的判準就是﹕通常聲稱自己不被學界認可是「被封殺迫害」、「有陰謀」。
(其實在那些 new age 人當中可以見到很多這類人的,周兆祥只是其中一個。看倌只要看看這篇一邊說大豆激素有害致癌,而鷹嘴豆的「植物雌激素」有益抗癌的膠文,就知道他其實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根本大豆和鷹嘴豆都有植物雌激素,也就是異黃酮。)p.46註(見p.230) 「最後再再混凝土上切出門與窗」應為「再在」。
p.66 「電腦模擬是現今最好的方法之一。現代建築即使遇到地震也鮮少倒塌,電腦模擬的威力可見一斑。(最常倒塌的,是老建築及那些設計不良的房屋。)」
這個「現代建築」應該加個註釋「(中國大陸除外)」。
p.67 「1943年,美國自由輪斯克內塔迪號(USS Schenectady)」
自由輪是一種二戰時大量建造的標準貨輪。
又,現在維基上提及同名登陸艦,應是後來建設的另一船艦。p.85 「房屋建築的漸進式崩塌也是屬於類似的模式。1968年,倫敦羅南大樓(Ronan Point)十八樓的一間公寓發生瓦斯爐爆炸,連帶炸毀建築物邊角的一面結構牆,使得十八樓上方的四間公寓丈然失去了結構支持,垮了下來。這一垮,同個邊角的各樓層都一傾而下。」
p.85註(見p.247) 「世貿大樓。垮掉的原因,目前還沒有定論,但似乎毋庸置疑的是,兩棟大樓上面樓層的塌陷導致了下面樓層的塌陷,於是層層塌陷,最後整棟建築就垮了。」
有沒有想起馬頭圍塌樓事件﹖
不過我倒不明白為何要把「骨牌效應」和「連鎖反應」分開描述,因為在我眼中只是「一推一再推一」和「一推二二推四」的分別而已。何況如果以樓宇倒塌作為骨牌效應的例子,其實那種「越倒塌,累積重量越大,於是下面的樓層越承受不到,於是也跟著倒塌進一步加大倒塌物重量」根本也是一種滾雪球效應啦(亦即是連鎖反應)。
p.90 「某一年聖誕節,我爸媽買了一盒大富翁當作禮物……戰火綿延至次日凌晨三時,家母震怒之下憤而翻桌,一切才終於歸於平靜。」
我倒肯定作者一家其實都不懂得玩大富翁,恐怕還是「踩中起樓」之類。不要說什麼公開賽「殺手級」玩家,單是敝校大富翁班裡那些小朋友,玩熟了後一兩小時內一定完局的。
p.117註(見p.259) 「在現代人眼中,飛龍或許已經被其他神祕的飛行物體取代了,如飛碟。」
跟沙根《魔鬼盤據的世界》說現今的「外星人劫持」情節其實跟中世紀「被魔鬼捉走」相似的說法相呼應。
p.125 「薩瑟蘭(John Sutherland)」
不如乾脆當街名譯成修打蘭算數吧。

p.154註(見p.269) 「這個搖晃桌還曾拿來做另一項測試﹕把可做為輥軸承的材料放置在建築的基底之下,降低建築承受來自地面的水平振動,達到有效減震。」
不上網查查真的不知道什麼叫輥軸承。(見得多但沒聽過名字)
p.169 「一頁又一頁峰迴路轉的數學推算之後,某個作者可能就導出一個結論﹕祖國的社會組織真是完美到家了。」
一看見這段,立即想「是中國大陸的吧」。翻到書後找註釋,果然是漢語拼音人。
p.172 「這些觀點讓報告的其中一位作者不禁提議,未來銀行不應該雇用經濟學神童和具有高等數學背景的專家,而該改聘生態學家來上班。* 事實上,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跨領域的能力,能瞭解結構中哪些關鍵因素是可以產生復原力的,知道哪些界限一旦跨過,復原力就再也無法維持住。」
「* 這並不代表個別模型是完美的。……然而,大部分的生態學模型,仍遠比某一類經濟學模型還要切合實際且全面得多﹔這類經濟學模型通常假設,過去的趨勢會延續到未來,因而受到決策理論性塔雷伯(Nassim Taleb)及馬克利達基斯(Spyros Makridakis)抨擊。生態學模型就不做這假設,所以原則上可以預測出(以臨界變化形式發生的)『黑天鵝事件』。」
繼行為經濟學後,金融海嘯又再一次摑了某些傲慢的經濟學家(例如這位)一巴。他們用了一大堆數學模型,搞得像物理論文般,就以為自己真是一門科學一般,可以在諾貝爾頒獎禮上平起平坐。但事實上,他們其實跟其他「社會科學」相差不遠,在一個遠比物理系統複雜和充滿互動反饋的環境中。物理學中夠複雜和不確定(uncertainty)的氣候研究,涉及的粒子都比最簡單的經濟模式涉及的個體簡單呢。
方某幾年前就在強調,應該考慮不同因素和人性互相影響、行事無法一面倒的生態觀點。
其實,科學研究有不確定是常情,傳統經濟學家(或應該說是「傳統經濟學粉絲」)的最大問題,是他們漠視了理論的局限而把理論變成教條。削足適履,鮮有當者。
p.184 「一個群體或族群是怎樣看未來的,未來的事件就會被塑造成什麼樣子」和「裙擺指數是經濟學家泰勒在1926年提出來的」兩個註,在p.280的次序前後調亂了。
p.195-196 「許多地方都會有空間模式的自發突現,例如沙漠中東一塊、西一塊的綠洲(綠洲上的各種植物聯合起來,形成一種可保住水氣的微氣候),或如城市中散布在不同區域的文化族群。局面改變的時候,空間模式的變化就可能是臨界變化的發生前兆。」
情況就像李光耀發現的﹕原本按種族比例分隔的組屋區,因為物以類聚,在自由買賣下又變成種族分隔。最後恐怕搞出種族互不信任甚至暴動的收場,那個「臨界變化」往往不是人們能及早發現的,到巨變發生時後悔已晚。
組屋區必需維持種族比例,限制了部分人的買賣對象,以確保每一家人附近都有其他種族的家庭,「朝見口夜見面」互相了解,就是李光耀的答案。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