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6, 2012
-
[覆林超英文]
朋友通知,林超英在報上提及(主場 /本博) 在下介紹教協18/11集會的文章。方某鄙陋,蒙前台長垂注雖然值得高興,不過文章裡面的說法,就不能苟同了。為了釋除疑義唯有再寫一篇。
1. 林文最大的誣蔑,莫過於斷章取義,聲稱我等視 band 3 學生為「禍」。林文引方某原文如下﹕
「有位教師同工反駁林超英反小班論,說得很有趣﹕林超英知道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偏偏不知道教育界生態平衡也很重要。Band 3學校殺光了,不單只是那批學校老師的事,還會禍延其他學校,課室裡的學生學習差異會大到無法教學。
(方按﹕其實你叫林超英問下佢母校D老師,全區band 3學生都送晒去英皇書院佢地濟唔濟好過啦。還有,他是「梁粉」來的,梁振英政綱說要搞小班的,叫佢自己同梁振英搞清楚係點先出黎講啦。)」
首先,這段一開始就說明是「有位教師同工」的說法,方某自己的意見放在後面的「按」,而前台長把上一段誤當成是在下的話。雖然這不是重點,因為我認同這位同工的發言,而且文章是我自己寫的,如果記錯了同工的發言也要負責任。
問題是,純粹閱讀理解﹕這句說話是「Band 3學校殺光了……會禍延其他學校」,那個「禍」自然是指「殺校」這類「事件」,而不是指裡面的「學生」。同一句末亦說得很清楚,縮班殺校對其他學校造成的「禍」就是「學習差異」,哪有指稱過學生﹖
更有甚者,教協爭取小班訴求明確,就是認為band 3學校(見文末註)和裡面的老師對學生有特別價值,不應因為人口自然縮減而被殺校裁員。不同 banding 的學生,各有不同需要,收錄這些學生的學校長期以來亦朝不同方向發展,以期滿足這些學生的需要。
是故不同 banding 的學校,專業側重點總有不同。如果把學生放在不適合他的學校,不單止老師辛苦(當然老師辛苦是「應份」的),而且學生亦辛苦。這一點道理根本無論對 band 1 / 2 / 3 的學生和學校都是一樣,所以一旦 band 3 學校因收生不足被殺,學生分配到其他學校,就會出現「上移錯配」,令學生得不到最適合他需要的照顧。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我們反過來「殺」了 band 1 學校,band 1 學生流到 band 3 學校的話,其實也是一個「禍」。因為無論哪間學校的老師,都很難處理學習差異那麼大的課堂。當然我們知道,在現實中因為 band 3 學校較不受家長歡迎,所以被「殺」的機會較大。在現實中我們當然只會討論「band 3學校被殺對band 1 / 2 學校的影響」,但這不代表只有「band 3學生去band 1」學校才是問題。
「有教無類」是指每個學生都應該得到教育機會,但在教育制度裡,不代表每間學校都應該收取所有的學生,否則派位機制根本不應存在。在現行動輒三四十人的「大班」之下,老師無法有足夠時間分給每一個學生,要有效進行教學,學生的能力差異就不能太大。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學校收取所有學生、不理會課室內的學習能力差異,根本是不顧實際的說法。教育學上就算有專業的應付辦法,不代表就是最佳做法、亦不代表沒有其他後果、更不代表比小班優勝。不需要實際在課室裡處理這個問題的人,當然可以夸夸其談,正如我們一般網民當年評論前台長應不應該掛風球的時候一樣。
前台長這種見「禍」即當成「學生」,只不過是反映了社會大眾的一般心理,然後不明就裡把自己的猜想塞於老師之口。
2. 如果說「把學生當成禍」是前台長想當然矣,那麼質問在下「懂得向他們(band 3學校的老師)致敬嗎? 」就更是不認識教育界的人自以為是了。
我相信大部分的教育界同工,就算自己不是任教 band 3學校,都一定有任教這些學校的朋友。方某當然也有這類朋友,有些曾任教 band 3 學校,有些正在任教。甚至在教協集會前的星期五,在下才跟一對現正任教 band 3學校的夫婦朋友吃過晚飯。正正就是因為我認識這些同工,知道他們的工作情況,所以更認同他們工作的重要和不可取代。我們才需要出來爭取小班,讓他們不用日夜害怕縮班殺校、可以專注專業發展﹗
既然收生成績不好不是他們的錯,要他們失去工作、學生又失去最適合他們的老師,根本是場災難。
與其說教育同工蔑視 band 3 同學﹖倒不如說教育局蔑視教 band 3 學生的老師吧﹗3. 至於現行當局措施的問題,教協已有指出,前台長可自行參詳。林文稱「教育局提出的25+1以至50+1方案……實際上已經是小班教學」,當日集會亦已有老師當場反駁(如果前台長能到場親自聆聽回應,不是更好﹖)。
這樣的收生方案(連同所謂「超額教師保留三年」),只是令 band 3 學校和同工苟延殘喘,獲派到這些學校的學生和家長認為學校「沒前途」亦會紛紛轉校,最後到教育局「head count」時仍不免縮班殺校(教育局會定期點算學生數目,並不是當初派了多少學生,之後他們再升班都一定有同樣班數的)。這樣的事並非胡思亂想,而是過去幾年在某些校區已先行出現的事實,前台長是關心教育的,想必也應該看過電視台的相關新聞特輯報導。
林文說「不可以從我的信推斷我『反小班』」,邏輯上固然屬實。但在現實中,前台長的方案就是給教育局「減班,不需要搞小班」的方案,從實際效果而言,等於「反小班」。
4. 事實上,要支持繼續維持現有「大班」編制的人,首先要向公眾解釋﹕
為何歐美教育先進國家的班數大多是二十人左右(芬蘭甚至只有十幾人,他們口中的「小班」是少於十人,如果芬蘭人聽到香港人稱呼二十五人為「小班」一定嚇得目瞪口呆),而香港這個發達城市,為何還要默守二三十年前教育擴張、資源不足下才採用的三四十人「大班」編制﹖
至於前台長和一批英皇書院校友,希望更多學生能進入他們引以為榮的母校,這種愛護學弟的情懷在下當然尊重。不過林文的回應似乎有點避重就輕,他引述的拙文分明是請他「問下佢母校D老師」,他卻答我「校友不介意」,算不算答非所問﹖
他們的老師究竟是否認為「維持收生規模,但擴大學習差異」比「推行小班維持現有學習差異,但略減收生」為好﹖這個問題似乎沒有答案。就跟英皇書院的縮班爭議一樣,在新聞上只見到一邊是教育局、另一邊是校友和小學生家長,似乎好像沒人留意過負責教的老師怎樣想。這似乎就是現今教育政策的縮影吧。
當然,前台長呼籲「講道理」,在下自必欣然呼應。其實如果前台長有興趣扒舊文的話,亦會發現方某雖然「撐小班」,但並不執著於「小班」。
例一﹕「師生比例最重要,小班少堂任君選」
至於是否一定要「小班」,其實方某也不完全同意。因為方某心中最重要的是「師生比例」,降低比例後究竟要「減少每班人數」還是「維持每班人數但減少老師課節」,甚至各減一些,其實大可由各校自決。因為有跡象顯示,減課節的效果可能好過小班。(當然一如侯文的問題,那些研究的小班是指由廿幾人減至十幾人,甚至由十幾人減到幾人的效果,跟香港是兩回事。但由於香港老師的課擔出名多—比大陸更多,可以相信減低課擔對備課很有幫助。)
但無論如何,「小班」這個口號是最簡單易明、最易爭取公眾支持的,所以仍要支持。如果師生比例一日不降低,無論你想要的是「小班」或「少堂」都無從說起。
例二﹕「小班先從弱校起」
個人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彈性小班」。
受歡迎的學校可以繼續收三四十人一班,普普通通的可以廿幾人一班(教協的建議),學生成績最差的十人開一班也可以。如此家長可以選擇最喜歡的學校,學校又不用無端被殺,對任教band 3學生特殊需要富有經驗的老師又得以保留。
有人可能會認為不公平,為何有些人可以只教十個人﹖
首先,那十個人是特別難教的,如果有人覺得易教的話歡迎轉校。
其二,既然那些是學習進度特別差的學生,本來就應該給予額外資源去「補底」,教師比例也係資源之一。
其三,最壞的看法﹕那些人通常都是家庭環境/關係最差的人,為免他們因為讀書不成學壞/離家出走,多提供教師社工關心他們是防患未然。這一批人就算讀唔成書,如果令佢地行條正路都已經算功德無量。在這種情況下,band 1學校遲早都會要求全面實行小班教學(廿幾人一班會較合理)。所以「彈性小班」充其量只係過渡,減少家長阻力的方法。
換言之,前台長「母校繼續如數收生,弱校收少一些學生但不縮班殺校」的想法,其實根本與拙見類同。分別只是前台長不是局中人,以為教育局那套「調整開班線」方案已經足夠保校,而在下則明知這一套只會令弱校繼續人心不穩,應該正式推行小班,讓資源傾斜名正言順而已。
為何在這種想法下,在下仍會參與教協「撐小班」﹖「例一」已解釋清楚,要向市民解釋這些很困難,我認為教協的「小班」目標是最簡單明確。先支持教協爭小班,爭取到「降低師生比例」這個重點再要求校本自決也不遲。至於對應前台長等人的憂慮,我不介意用「例二」「彈性小班」的方式推行,只求先保弱校。只是到時英皇書院的老師就要再辛苦一些了。
至於林文提及給特首的那封信,反對教育界「三二一方案」(所以看起來正是「反小班」)的理由,其實只反映他不太了解﹕
「如果把『三二一方案』硬套用Band 3學生學校,2013學年規定減三人,即是要求33人一班,則會把Band 3學生學校,包括用心進行真正有教無類的優良Band 3學生學校,更快地推到殺校的懸崖邊緣,有負在前線努力幫助學生的教育同工。 」
在這裡前台長其實是混淆了「派位人數上限」和「開班線」兩個概念。誤以為「派三十三人一班」等於「三十三人才可以開一班」。
「三二一方案」涉及的是派位中的「班級人數上限」,現在教育局對每間學校派給學生,以三十六人為一班。這個是教育局規定的「上限」,換言之就算學校很受歡迎,除非有學生轉校,否則也不可以再加收學生。「三二一方案」即是說,來年派位一班上限減至三十三人,後年三十一人,大後年三十人。
教育局說的「五十一人開三班」涉及的是「開班線」,這是教育局給每間學校的「下限」,你至少要收到五十一人才可以開三班(教師編制是按班數決定的,所以這決定了學校可以保留多少教師),如果只派到五十人(或者有獲派學生另外找到學校不要這個學位),就只能開兩班(於是出現超額教師)。在現時情況下,即是說一間學校每班平均人數至少是十七人。
換言之,「三二一方案」和「五十一人/二十六人開班線」兩個概念根本沒有衝突,不是非此即彼。教育局大可以一邊降低派位每班人數上限(<36人),另一方面又降低開班下限(<17人)。至於哪一種方案效果更大,問問老師就知道了。如果「三二一方案」對band 3學校的老師不利,教協還夠膽提出來麼﹖
5. 最後,「梁粉」這個稱呼是網民對「梁振英支持者」開玩笑式的稱呼。前文用「梁粉」亦只是指前台長是梁振英的支持者,並無他意。正如影視明星的「粉絲」亦不見得全都盲目跟風。望前台長萬勿介懷。
至於他給特首那封信嘛,寫於十一月,但梁振英的小班是參選政綱,早已明示。「為何當日不反對到今天才反對呢﹖」這是很多親建制人士愛問反對者的問題,似乎政府官員也可能用來反問前台長了。---
後話﹕方某雖然不才,寫文卻從不匿名,自負文責。或容文章見報不宜太多超連結(其實前台長提及自己的舊文一樣附上超連結),但貼在網上總應該給讀者一個途徑看原文,這樣才方便讀者作全面的判斷。就正如拙文也附上超連結讓讀者兼讀林文,公共討論,不宜只見一面之辭。
(註﹕前台長另指,band 3只是學生而非學校的分類,是正確的。band 3學校的確只是社會對「多收band 3學生」學校的通俗稱呼,身處教育界的同工都會明白。方某是為了方便一般讀者理解而沿用慣稱,免得改用「弱勢學校」這類對一般讀者較陌生的說法。
不過我認為前台長憂慮「家長因此誤會這些學校是差的學校」是不必要的,因為就算你改稱「收band 3學生學校」,要歧視的人依然會歧視。既然「band 3」學生只是成績差不代表本質不好,同理「收band 3學生的學校」叫「band 3學校」亦只是反映他們的學生成績不好,而不代表學校對學生不好。能夠明白前者的,應該就能明白後者。)
Comments (9)
「小班」「反小班」「反反小班」的事我不插嘴。提起我興趣的是那段「引引文」,我想起:
http://fongyun.xanga.com/765554897/pisa-2009/
“數碼閱讀跟傳統閱讀的確有很大的差別……壞處就是因為太跳躍、缺乏耐性,容易忽略上文下理。”
林超英目光淺窄, 祇看到局部, 沒有通盤考慮問題, 對教育問題有許多盲點, 不啻是個門外漢.
@beanchung - 竟然是你先想起 XD
@Anonymous - 其實最大的問題不是門外漢,門外漢也有權討論。問題是看他對「三二一方案」的意見,可見他其實不了解教育政策。
方兄,其實林學長更反對的是政府自己推倒校本自決原則吧。沒有這個基礎,也不至於說不小班。
“只是到時英皇書院的老師就要再辛苦一些了。”
難聽一句,本來就沒有什麼更辛苦,本來就如此。
對英皇造成的壓力,與其說是不小班,更多的是來自DSE造成的課室大兜亂。
而且英皇自身本身是有小班實驗的,小弟中一至中三時就有將D、E兩班一劈二上中英文的做法。而中四五的文科班又只得24個(小弟那一屆只得20人升到中五),不過效果嘛......看看CE年代英皇文科班的原校升中六比率就可以明白了。
@av483 - 對於這一點我沒意見,政府在英皇玩「校本自決」很核突這點「眾所周知」。但林文已經不只是反對「大石壓死蟹」那麼簡單,他的政策建議正是說不需要小班,只靠縮開班線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DSE大兜亂這點,校校皆是,也不是單獨誰的問題了。而一班分組上中英文這點,也有不少學校在做,至少敝校也有。因為資助則例已提供了額外的編制做這種事了。
其實關於小班有一點說來多餘﹕只有小班不夠,老師要懂得用適當的教學法才成。
「鬼唔知咩」﹗但新高中那麼麻煩的事,政府要做不也一樣可以一邊搞一邊培訓老師(雖然太倉猝,可以放慢一些),只是看他有沒有決心去做吧。如果沒有小班帶來的鬆動,小班教學法又何有用武之地﹖
順轉葉建源對侯傑泰的反駁﹕ http://hk.news.yahoo.com/%E8%91%89%E5%BB%BA%E6%BA%90-%E5%B0%8D%E5%B0%8F%E7%8F%AD%E6%95%99%E5%AD%B8%E7%9A%84%E4%B8%89%E5%A4%A7%E8%AA%A4%E8%A7%A3-%E8%88%87%E4%BE%AF%E5%82%91%E6%B3%B0%E5%95%86%E6%A6%B7-212156118.html
@fongyun - 以政府及學生(包括小弟)而言,這類小班的初步測試(方兄也許忘了小弟的20人文科班?),效果絕對說不上好。這樣子叫人如何相信小班必然有好的結果?雖然方兄所說的例二,本身我不反對。
而且英皇和其他“名校”不同,從開始就沒有那麼多精英可言,本來就有收(相對)差生的做法,現在你叫他開小班,縮不縮學額?縮學額就又要出現林學長之前說的歧視了,是否樂見?我個人揣測,林超英反對小班,原因不全在無知,更多更可能的是,對“縮學額”的恐懼才是他反對的主因。他是搞天文的,並不大懂教育,不過校友會中他最有名,才出頭耳。他對現在教育體系和學生心態的認知,也許尚不如一個在校的中一二生。
大陸那種80人大班是個災難,侯傑泰文中表現的無知是可笑的。
@av483 - 如上文覆,「小班」本身當然不是優質教學的充份條件,並不是人數少了自動就好,老師掌握新教學法也很重要。但小班是必要條件(至少對絕大部分教師而言),如果人數不減少,無論用哪些教學法,師生互動的增幅也很有限。何況新高中的課程要求跟舊高中很不同,雖然深度比預科淺,但要求做的事反而多,現在老師根本是疲於奔命兼顧不及。
其實我看不出縮學額有何歧視或恐懼可言,本來就每年都有人報英皇但不獲接受的,縮不縮只差在多與少(如果行教協三二一方案,如果開五班等於減收三十人),並沒有歧視了哪人。如果說有些人靠「父蔭」入校,減收太多會影響其他人入學機會,我想也不至於大部分新生都是校友子弟吧﹖
侯傑泰根本就是教育學者,與其說他無知,倒不如說他靠攏權貴。
@fongyun - 對小班的問題我想可答的空間不會太多,就不說了。
但對於學額問題,也許方兄不熟中西區校網情況,區內的非直資學額已經越來越少,否則上次英皇縮班,何以中西區家長拚命反對?即在小弟升學的年代,區內非直資學額都成了可遇不可求的東西,何況今日?(聞說區內“名校”樂善堂都想轉直資了)同類情形放在灣仔、東區、南區,都沒有同類情形。此一歧視並不源自校友子弟(政策上英皇根本就沒有這類東西),而在校區學校結構的變化。不看這點,無法理解恐懼的本源。
@av483 - 這點倒是聽說過(中西區多名校,亦多轉直資者),但實際上有多嚴重在下當然不清楚。不過其實直資既然沒有派位名額,政府計算本區學額時其實是不應該計算在內的。換言之如果中西區的非直資學額(不分band 1,2,3的總和)已不夠,政府是不應該縮這一區的班,讓學生跨區上學的。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