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3, 2012
-
The Libraries
[抄文兼抽水]
〈最好的禮物〉—馬家輝 (2012/04/23 明報副刊)
懷德納父子命喪於鐵達尼海難,其妻其母捐資予哈佛大學建立紀念圖書館,開館九十七年了,如果平均每年有一萬位年輕人進入哈佛讀書或研究,一百萬個精英腦袋受惠受益,加上由此衍生的無形力量,這筆「知識功德」之厚之巨,難用數字量化。
什麼是送給一個城市的最佳禮物?卡耐基——別搞錯了,是逝世於一九一九年的企業家Andrew Carnegie,不是寫《人性的弱點》的人際關係行銷專家Dale Carnegie——的回答是: 「在這個城市的最佳地段,給她設立一間公共圖書館。」
卡耐基自己正是圖書館的受益者,出生於蘇格蘭,十三歲跟隨父母移民美國,在鐵路局做童工,下班後到圖書館看書,那是由一位退役上校設立的圖書館,目的是「讓沒有就學選擇的學徒打開一道學習之門」。卡耐基每天工作十二小時,但仍努力利用館內書籍自修,他說:「這裡為我打開了世界知性財富之門。我沉醉在書頁之間,我的工作辛勞變得微不足道了。因為早上六點起來,立即工作至晚上六點,只要在那之後有本書等著我去閱讀就好。」
發財後的卡耐基在全世界資助建立圖書館,是歐美世界十九世紀的「圖書館運動」的幕後支柱,但有人嘲諷他沽名釣譽,因為他非常刻薄工人,是個「無良僱主」,他的工廠曾被罵為「人間煉獄」,環境差,工資低,是劣質資本主義的典型代表。對此責難,卡耐基毫不在意,他道: 「我在另外的地方建立了一個天堂,有人會懂得。」
大作家John Updike 便是「懂得」的幸運兒。他於青少年時受惠於賓州的卡耐基圖書館,開展了知識視野,所以他撰文讚美: 「那裡給了我自由,決定了我成為以後的我。那裡有個天堂為我打開了門。」
自十九世紀以降,建立圖書館已成歐美世界的「主流」資助項目,總統下台後,找人資助建館;財豪去世後,家人斥資建館;城市拓展升格,國家撥款建館……把自己的名字銘刻於圖書館前,以己之名開館藏書,於權貴心中,成為莫大的光榮,是最高尚的志業,這傳統,很可惜極少被移植於亞洲。
一個對圖書館集體冷漠的社會,知識根基能有多厚,理性思維能有多深, 不問可知。在「世界閱讀日」的今天, 察看四周, 遙觀歷史,難免別有感懷與哀傷。
不過在wisenews上面看,原來馬家輝一雞兩味,而且台灣那邊寫得更多﹕
〈鐵達尼號沉沒,哈佛圖書館升起〉—馬家輝 (聯合報 2012/04/23)
鐵達尼號沉沒一百周年,多少悲慟往事,多少死裡逃生,多少流言真相,都被傳媒廣泛報導,但有一位屍沉海底、名叫哈里懷德納(Harry Elkins Widener)的先生鮮被提及。而這位老兄,其實在四月廿三日「世界讀書日」頗值一談。因為,於其死後三年,美國哈佛大學出現了一所面積龐大的圖書館,藏書三百萬冊,至今為止,仍是全球最具規模的大學圖書館。
這所圖書館,以他為名,就叫做Harry Elkins Widener Memorial Library。
話說廿七歲的懷德納先生於一九一二年跟父母同行,一家三口,於法國西北部的Cherbourg-Octeville市登上鐵達尼號,快快樂樂地返回美國,返回他們的故鄉賓夕凡尼亞州。懷德納家族乃當地鉅富,經營運輸和電訊行業,也開設酒店;此番赴法,是替新酒店找尋名廚,找到了,雀躍回家,沒料遭遇海難。鐵達尼號沉沒前,老懷德納依照船長指示,親自把妻子和女傭扶上小艇,自己和兒子留下待救,生離死別,相顧無言。
丈夫和兒子命喪大海後,懷德納夫人捐贈鉅金,在哈佛大學設立了紀念圖書館,聲言要讓它成為「一艘永不沉沒的知識巨艦」。小懷德納本身是一九○七年的哈佛畢業生,由於死於海難,也由於其母作出設館義舉,哈佛校園內多年以來遂有一則傳說:懷德納夫人要求校方訂出規條,所有哈佛學生必須通過游泳考試始能取得畢業證書。這當然只是溫情流言,哈佛大學於廿世紀初確曾指令學生必修游泳課程,但這跟懷德納太太根本扯不上關係,而且於一九二○年亦取消了規定。
哈佛校園另一項跟懷德納有關的傳說是:懷德納夫人長期資助學校飯堂廉售冰淇淋,只因這是小懷德納最愛吃的餐後甜品。但溫情歸溫情,這亦不符事實。
懷德納圖書館有多大、有多好?我沒有去過,無法置一詞,但我讀過在哈佛Houghton Library工作的Matthew Battles在《圖書館的故事》書裡所寫的動人體驗:
「它是一個世界,完整卻又不可能完整,其中滿是秘密。它就像一個世界,自有其變化和四時變化。書籍被讀者的欲望牽動,如潮水般湧入且湧出圖書館。在懷德納圖書館中負責上架的人曾經形容圖書館的『呼吸』狀態:呼是指學期開始時,大量的書從書架上被席捲而去;吸是指學期結束時,這些書又飛了回來。因此圖書館也像一副身軀,書頁有如內臟般在黑暗中層層堆疊。懷德納圖書館的書架比其他地方更意味深長,我常暗想,宇宙是由書這個單一元素的無窮變化形態所組成,所以,人類也是由書構成。」
關於哈佛圖書館的傳說,在美國,在歐洲,甚至在亞洲,皆因各種理由被輾轉流傳。坊間不是有一本叫做《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的中文書嗎?告訴你,內容都是假的,是由作者編輯網上流言而成。這些流言絕大部分由華人網民偽作,內容離不開「學習這碼子事兒,不是欠缺時間,而是欠缺毅力」、「切勿把今天的事拖留到明天」、「今天不走,明天要跑」等通俗警語,明明全屬漢語思維,卻被配上了破爛無比的英文,託稱是由哈佛圖書館牆上抄來。
地球上的事兒,只要被冠上哈佛之名,便可加分,是書是人,都一樣。重看「鐵達尼號」電影,遙想懷德納舊事,下回去美國,也真應去哈佛圖書館走一走,看一看。
其他不知,不過《圖書館的故事》的確是好書,而且作者的工作令人非常羨慕。(作者是「評鑑館員」,負責看哪些書適宜留在架上、哪些書應收在庫內,你聽過香港有這種工作嗎﹖)
Comments (5)
西方人重視圖書館。不過,鐵達尼號上,頭等艙沒有圖書館,反而剛出現的中產乘坐的二等艙有圖書館。西方在去兩世紀建造圖書館的熱潮,可能一向不是為上流社會人士閱讀而設。
但我不認為香港多建幾個圖書館有用(如果一直都買暢銷書, 只是白花錢而已)
香港人咪又係剩係識啲咩風水呀、飲食呀、八卦呀,比盡你咪金融商業囉。
根本香港人都唔鐘意用腦。
@chairrex - 頭等艙貴客大可能自己帶書,又何需靠圖書館﹖
@嘉 - 正如馬家輝的內文,「多少」是個問題,但滿足了數量後,內涵也是問題。
@Centaurus_alpha - 大部分地方的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的。外國的暢銷書榜也不過小說多了。
更正:問過人,鐵達尼號頭等艙其實有圖書館,但通常不叫圖書館,因為除可借書外,還有專人服侍看書人士的茶水(包括熱咖啡),邊看書邊寫作和對外通訊,以及可選擇在救生艇甲板看書,簡直是皇帝級享受。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