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15, 2012
-
Le 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導覽》黃郁惠譯,台北﹕藝術家,2006
(博物館網站,有英文版本。維基條目。也見到有人去過寫了感想)其實不是特別去買的,只是在大眾見到有特價清貨(原價$67、特價$20.1),單是看圖片也值回票價,也想了解一下外國的博物館,所以買來看看。
法國大革命後,新政府把專屬皇家的植物園(包括動物園)改組為博物館,並設置教授向公眾開課,這點在之前的書(這本﹖)已讀過。倒是讀這本才知道原來皇家時代已有公眾課程,而且已是用法文講授(當時的大學都用拉丁文)。
經過多年發展,自然史博物館亦成為一個由法國眾多動植物園、博物館組成的系統。由於「自然史」已是現代科學高度分化下很少用的詞,所以書中也解釋了甚麼是自然史。
「自然史乃是對大自然的一種描繪,並對各類物種進行清查、命名與歸類的工作。這種大規模的清查工作,是為了評估、了解過去與現在的生物學、地質學以及自然環境的差別,此即本館事務的重心。」
「不論是解讀歷史、重構物種的系譜、研究生物和其環境的關係,以及人類生活與自然的相互作用,觀點越是接近,越是屬於自然史的目標。」(方按﹕「觀點越是接近」這句其實譯得不甚明了)
「自然史所探討的,是各個對象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自然史所關注的,是動植物群種的全體或是它們共同的繁殖情形」
「自然史」是現代科學興起前的綜合學科,包括現在生物學、天文地理、人類學等內容,近乎是包羅萬象。
明白「自然史」是甚麼,就會明白為何「香港歷史博物館」收藏了很多生物標本。亦會明白,為何當年有教徒聲稱「未有人類之前的不算歷史,博物館不應涉及」是多麼無知的事。
---
外國的博物館,教育意識很濃。法國由教授領頭、甚至開班教授更是表表者。香港的博物館,經營思維還是偏重康樂和文娛(管它的也叫「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嘛),是否應該向這方面多加努力﹖
忽視博物館的,不只是政府,還有市民。
雖然把 TED 或《經濟學人》當成擇偶條件有點剎風景兼無謂,不過如果大家閒來多看 TED、多讀《科學人》、多去博物館(雖然我們這些喜歡逛博物館的都會自私地希望不會太多人),化購買欲為求知欲,不也是有益又有趣的嗜好﹖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熱愛求知,那麼電視台還可以固步自封、在上者還可以任意玩弄愚民嗎﹖(當然又要打廣告﹕想看看最近博物館有哪些節目,請用方某製作的一站式博物館節目日曆)
---
(方某的其他書評與書介)
Comments (6)
你講緊乜呀?《經濟學人》幾時變咗擇偶條件?!
@栗姐 - 源於某無聊「盛女」節目中,某膠子聲稱看經濟學人的女性比較 interesting 云云。'
早知搵人介紹妳畀佢識啦 XD
咁無聊都講得出?!:o
老媽又要捉我去相親啦,看來真的是要避走他鄉~
@栗姐 - 妳都覺得無聊呢 :p
有冇睇報紙﹖大陸有個女人獨居避家人迫相親,細佬打到佢斷骨……
我尋晚睇咗一集,又好似冇乜嘢喎...
細佬,莫非你想打我乎?XD
@栗姐 - 我寧願睇亞視新聞。
見到有單咁既新聞o者。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