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26, 2012
-
Miss Potter: the birth of Peter Rabbit
冉匪金句,誠斯言也﹕
1.「怎样交接朋友,不只是待人接物的问题,且可看出此人的做人底线,更可看出他是否君子和而不同,同而并不乡愿的交友之道。和而不同,和则欣然,异亦不以敌我视之;同并不是人为的迁究,否则同只是为了重利害、轻是非,便与乡愿无别了。价值观相同是成为朋友的重要条件,但并非唯一条件。」
2.「观点之不同争论,在我看来,不是为了异举以鸣高,不是为了翻案而耸人视听,不是为了惊视回听以获得注目,争论只不过是一种求得更近于事实的可能罢了。如果我们为了赢得一个所谓正确观点的胜利,不惜一切手段,即通常所谓不惜一切手段,达到最高目的,那么我们必须自负到认定自己的观点必然没有错。」
----------------
一直沒時間寫,上星期五(不是剛過去的星期五)在明珠台看了《Miss Potter》。
事旦台譯成《彼得兔的故事》有點哄人之嫌,雖然方家的 Peter Rabbit 在片中也有出現,但電影其實是說其作者 Beatrix Potter 的故事。
(不過,如果不提彼得兔,至少我也不會去看了……有幾多香港人認得牠的作者呢……)
(又,方某其實沒讀過那些彼得兔的故事書。)整個故事簡單的說,可稱為「英國剩女奮鬥出頭史」
,一個熱愛畫畫、對跟貴族攀附聯姻興趣缺缺的剩女,創作了有趣的童書小故事(彼得兔)。出版商本來看不起、沒興趣,碰巧出版商家初出茅廬的小弟認為有興趣,於是就跟女主角一起盡力做好。彼得兔和其他故事大賣,每本彩色印刷賣一先令(十二便士),也足以讓女主角名利雙收變富婆。女主角稍後跟出版商小弟墮入愛河,但家人不看好。最後協議女主角到避暑渡假地「過冷河」,之後還沒有冷下來的話才讓他們一起,未料出版商小弟卻因病逝世。
女主角接受不到打擊,最後離開倫敦到避暑地。當時英國正在「發展」,鄉郊田園被買下來「發展」成住宅(喂,這段很香港呀﹗
)。女主角揮鉅款逐個農莊買下來保留,作自己畫畫的背景,後來跟童年時認識的「農莊哥哥」一起。死後還把這些地產捐給信託基金,變成半世紀前的「保育先鋒」。看維基,電影沒有說的是 Potter 不單創作童書,而且對科學繪圖也有一手,還對真菌很有研究。
又,女演員似乎要表現出主角的內向,但演得有點作狀的說……
Comments (8)
香港上映時似乎叫做《波特小姐 - 比得兔的故事》。
文化人果然熱心保育。
@beanchung - 可惜‘教化’不了多少觀眾⋯⋯ 不妨去......
我好似好多年前入戲院睇的,睇完不知幾鬼感動,之後編初中讀本,特意加了一課關於波特小姐的:p
@栗姐 - 那麼這戲也很有意義 XD
其實我是讓《經濟學人》的專題感動到。不過沒有電影,我是不會留意到那篇專題的啦:p
@栗姐 - 給小朋友看經濟學人的篇章﹖
不是,我的靈感源自《經濟學人》,而作者就根據我出的題,寫過另一篇,題目叫The girl who drew animals,不知幾啱小朋友睇 (喂,讀初中都叫小朋友?)
@栗姐 - 唔叫小學雞已很給面子 :p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