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15, 2012
-
Fantastic Creatures from the British Museum
續上一篇,聽完太空館講座就跟朋友齊移「玉步」去藝術館看展覽。然後就是入口被職員攔截,一定要我把傘子寄存在衣帽間,之後果然就忘了帶走,害我星期天還要再來一次。
這幾年間中都有大英博物館藏珍展,有說是歐洲經濟不好要「賺外快」的緣故。擺完又擺,而且又要額外收費,似乎也是了。不過反正大英博物館四處搶了那麼多好東西,就算「送外賣」的不是頂級珍品,逐點逐點展出,恐怕展到我老得走不動了還有得看。
神獸,不過是古文化的,不是高登那些﹕
(來源﹕藝術館)
現場好多人(不過沒埃及展那次那麼多,否則寧願不去)。展覽分門別類展出不同的神獸。有趣的是,不同文化對某類動物的看法雖然有不同,但大體也有相似之處。(中國龍和西方龍的形象和意義算是分歧很大的了)
當然,也不可能逐件講,只是抄了一些筆記。場內不准攝影,所以只能拿藝術館的圖片,其餘就在藝術館門外見到海報拍下的。
1. 這條是龍,但想來有點怪。因為只有四爪﹕
以前讀的書說官員穿的「蟒袍」其實跟龍差不多,只不過龍袍的龍有五爪,蟒只有四爪云云。大清律例也有規定,如果皇帝賜下龍紋布匹,應「挑去一爪」才用。
也有書提及,中國建築講求等級,只有廟宇因為是神明居住,可以套用宮殿的等級建造(不知有沒有記錯)。那麼為何龍紋就不能用五爪呢﹖是因為規定連神廟也不能用﹖還是因為這座廟「級數」太低﹖2. 有塊展牌寫展品來自 Cham,我還想是不是占城,不過看來似乎指他們的占族才是。
3. 甪端(luduan)怎樣讀呢﹖中大特約的粵語審音字庫說讀「陸」。其實看樣子很難理解牠跟「獬豸」(音「蟹自」)有何分別。
4. 抄下了一個叫「Oannes」的巴比倫神,據聞是創世記故事的源頭。
5. Chimaera 我倒認識,並不因為熟悉神話(雖然讀神話書好像見過),而是因為生物化學系﹕
正是因為有這個神話故事,所以科學界用 Chimera 指一個體中有來自不同遺傳來源的細胞,這個體稱為「嵌合體」。最簡單的例子是,嬰兒身上往往還有母親的細胞遺留,以前《科學人》有報導過。
正如生物學名是拉丁文,西方科學也保留了很多來自古希臘、古羅馬的名稱。6. 說明指畫家用蜘蛛表達人類的恐懼。藝術不懂評論,不過在下想說﹕生物學上蜘蛛應只有八足……
看起來有點像「煤炭屎鬼」,不過人家沒腳的呢。
朋友說﹕《千與千尋》裡面那些有腳的﹗
我已經沒印象了。8. 我還以為納茲卡人只是個高山部族(因為最著名的是納茲卡線),原來他們也認識殺人鯨﹕
9. 有一套 Johann Joachim Kandler 製作的 Monkey orchestra 陶像(連大英百科也有記載),很有趣。(來源﹕藝術館)
10. 想不到埃及人也有類似「馬上封猴」的雕像,當然那不是中國人的意思了。
11. 對希臘神話有興趣的人一定聽過 Medusa 這個蛇髮女妖的故事,但他們說這是源自更古老神話中的 Humbaba。
12. 展覽廳外還有一個角落,教參觀者用紙摺一些動物出來。方某手拙,連摺最簡單的雀鳥,也只摺到個「小頭」出來……
-----------------
跟這位朋友第一次見面,聽完演講看過展覽就去吃飯。了解跟自己不同背景的人如何成長,真是有趣的事。
呵呵,叫我花點心思打扮是早就聽說過的事(甚至連表姪女也有這樣說啊
)。不過我不太能接受這點,就算在下看女生,也不喜歡那些太刻意裝扮的,乾淨整齊就好。(雖然林忌會說,看來不刻意的打扮更需要刻意來做……
這點就算是真的也沒興趣去研究。)
總覺得一個人時間有限,如果花太多時間去構思外表,還有時間去想其他的嗎﹖(當然也不能排除有些人既能搞好外表、同時很有內涵,不過我想大部分人都沒空去把兩者同時做到最好。)「我為什麼要丟棄自己覺得舒服的東西﹖我對給人留下好印象不感興趣。」
李光耀說這句話(《硬道理》),是節儉內斂的美德。
方某人說這句話,就變成不思進取自甘墮落了。-----------------
後話﹕星期天見到尖沙咀天星碼頭的旅發局辦事處
(衰衰地說﹕有下面那行日文,其實還需要中間那行中文嗎﹖)
(朋友提醒﹕「營」和「每」字日文漢字寫法都是跟中文不同的。)
Comments (4)
完全不曉日文的人會問:為什麼中文會有兩個版本?而且都是繁體!
@beanchung - 而且「午前」和「午後」其實易明過「上午」和「下午」。
煤炭屎鬼是屬於我們那一代的成長記憶, 千與千尋已經晚了, 所以佔據不了相關的形象記憶 ^^
我也是看到「多了腳的煤炭屎鬼」XD
@Ki_StarrySky - 很明顯是因為那位朋友比我們都年輕 XD
其實很多人都看得出來,在展廳裡有個年輕人一見到就這樣說了。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