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31, 2012

  • Food Science by Miraikan

    星期日跟老媽去科學館看「美食科學」展覽,材料來自日本未來館(我喜歡他們這個東西),所以有來自不少日本食品公司(如日清)的支持。

    先看了歷史博物館和科學館外的地質和化石小展
    (這次終於學精了,用膠盒把石頭圍起來。要不就好像上次般,堅固如岩石也會被小朋友粉碎掉。科學館有那麼多活動展品,沒理由沒發覺小朋友的破壞力有多驚人。)

    ---

    進去轉個彎,就有十幾個小罐提供不同香味,給你混合起來說會嗅成另一味道云云。可是方某的鼻向來差,除了朱古力味外甚麼都聞不到……


    (用地球儀展示產地,一讚。而且那些公司對可可油的融解溫度十分注重。)

    看到加工食物原本的顏色,你就會明白為何會加色素﹕
    (來源)

    老麥用這樣的色板去分辨菠菜質素﹕
    (來源)

    日本的老麥也在場內推廣「50秒內即叫即製」。不過在香港「50秒」肯定是不可能,我想大部分人都覺得不滿意,認為排隊的時間比以往更長(因為排隊買了,還要排隊拿)。

    而且所謂「即叫即製」,只不過是即時「砌」那個包而已,那些材料還不是預先煮了放在這裡﹖有多新鮮﹖要即製我不如去 MOS﹖光顧老麥本來就是為了快,既然不快所以現在也很少光顧了。

    (讀過 physical chem 的人都很熟悉的三相圖)

    (製乾墨魚的凍乾法,比傳統風乾更能保持風味)

    在太空食品的角落,他們說太空食品造成的「一口」大小,是以那個太空人的「一口」為標準云云……
    (來源)

    現在的太空食品畢竟比以前的「擠牙膏」先進,至少像人吃的東西。日本太空人示範如何在太空翻熱食物,不同國籍的太空人互相分享自己國家的出品﹕

    (日本太空人示範如何在太空中分享食物,不怕紫菜碎四處飛的嗎﹖抑或是特製紫菜﹖)

    (食物相和相剋表,如果有相機在手應該仔細拍的)


    留心營養品的科學根據是很重要的資料,但顧著玩的人有多少會看到﹖(就像我在圖書館小書展出示的資料……)


    (繼續推銷眼蟲藻,有營養但沒味道沒嚼頭的東西,怎樣吸引人呢﹖)

    一個有趣的遊戲,我想是利用 RFID 技術,讓電腦立即計算你選擇的三餐食物(都是玩具)營養是否均衡。不過小朋友多我就不去爭了﹕
    (來源)


    (日本人平均每月製造的廚餘量,我猜香港人隨時會更多﹖)

    (食物銀行的原理,就是拿商業上不能銷售,但仍可吃的食物,轉送給慈善團體。不應該再有那種傳說中「倒奶落河」的事了。)

    (有關食物的流言﹕你吃得到多少洋蔥﹖)

    (雖然我們都想有多點食物資訊,但如果把全部資料都印在牛奶盒上的話……)

    (兩則小新聞)


    (展示防腐劑的量有多少,而食鹽致死比食防腐劑死更容易)

    (右下角,重點是區分中國產和日本國產……)

    最後有一批環球議題,我倒懷疑有多少人有細心看﹕

    (肥瘦懸殊)


    (南韓是亞洲唯一一個超過每人每日3000大卡的國家,排在最右的是剛果共和國。)

    (食物里數碳足跡)

    (日本的人口已超出了土地生產力)

    (日本人危機意識重,很注重食物自給率)

    (食物自給和餐單的關係,可以想像食西式餐應該更難自給了吧。)


    (如果日本完全依賴自己生產食物的話,三餐會變成這樣。午餐左邊被遮了的是「一個馬鈴薯」。)

    香港的家居廚餘回收桶,好像沒聽見有推廣﹖不過以八三的經驗,如何倒入的廚餘「不對頭」(例如營養不夠、油分太多),就會發臭。似乎要先讓用家學懂技術才能廣泛推廣,或者分離丟棄後中央處理(至少在屋村層面做)會更有效率﹕

    ---

    之後還要待點時間才去見藝術圖書館的舊同事,所以在館內閒逛。館內廣播說有液態氮表演,雖然方某已經見慣不怪(大學時試過伸手拾物,差點被灼傷了),不過老媽想看也就去看看﹕
    這位技術員相當生鬼,而且像液態氮直接倒在手上、倒在瓶內的氣球可以把它迫出來,這些我都沒想過。
    不過科學教育永遠可以抓錯處,說蔬菜主要是水沒錯,不過如果說蔬菜沒纖維,那就肯定是信口而出之錯了。

Comments (2)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