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21, 2011
-
Newspapers, a librarian's view
[報紙—圖書館員的少許觀察]
現在連《蘋果》也推出新免費報《爽報》搶市場,爽報有多「爽」姑且不論(反正我沒看過,不過庫大有意見),但同時不再為《AM730》加印,卻引來施老闆冷嘲熱諷。這一篇在下本來只當成CK老闆生意不順時「呻兩句」一樣不以為意。怎料第二天施老闆進一步質問「突然拒加印,合乎道義嗎?」,這倒是「酸」到令人受不了。
首先,我想肥佬黎會回話﹕「合約無加印,需要理由嗎﹖」。商場講合約精神,既然對手願意按照合約印了原定份數,合約以外的幫你是人情、不幫是道理,實在沒理由扯到「道義」去。(除非肥佬黎寧願賠償也要立即終止合約不幫你印,讓《AM730》立即停刊,那就真的可以叫「沒道義」了。)
如果一早見到加印需要,就應該補訂合約,讓雙方都有承擔。要人家隨時預留印量幫你加印,你用不著的時候又不用付費,豈不是佔盡便宜﹖我想到時肥佬黎會反過來說施老闆沒道義吧﹗看不到有長遠的加印需要(所以沒補新約)、看不到蘋果最終會出免費報搶生意,這是施老闆自己眼光失準,可以怨誰﹖
其二,更爆笑的是施老闆本來就沒資格「講道義」,他自己就曾質疑要求企業負社會責任的聲音,認為商界要服膺市場機制。又有網友找回舊文,指施老闆說反對領匯加租是侵犯業權和妨礙自由市場運作。既然如此,肥佬黎不幫競爭對手加印,也不過是「自由市場」的合理決定,你又有何資格去批評他﹖
(最搞笑的是,其實肥佬黎和施老闆兩人給市場原教旨如「膠子山」之流佔用大量版面。如果有人拿這宗「茶杯裡的風波」追問膠子山諸子,難道他們要譴責施老闆有違自由經濟原則﹖)
還是,大老闆一向看不到市民在巨商操弄之下所受的痛苦,現在針終於刺到肉了﹖
---
上面說了那麼多,其實都不是正文。我想說的是自己如何看免費報和收費報。
反正現在雖然有多份免費報,但我有興趣看的仍是《AM730》。其他的免費報對在下而言,若然不是內容不合需要、立場不對頭,就是收廣告太多印得太厚讓我沒興趣拿起來。(施老闆對廣告的看法,至少說得中我。廣告太多也很討厭的,而且濫收廣告也有損格調。現在不時見到那些語調誇大失實的性病廣告已經夠剎風景的了。)
免費報的新聞反正都是簡簡單單,在下看《AM730》除了它比較正經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專欄。雖然給「膠子山類」的篇幅明顯較多,但畢竟還是夠兼容並包。
好像前陣子,見到他們竟然開了幾乎一整版,給世澤兄講星加坡總統大選,令人驚喜之至。(驚喜不是給世澤寫—反正他經常四處投稿,而是本地報章很少撥大篇幅講星州事)
所以看來AM730應該有條件吸引一些較有要求的讀者,同時吸引較具質素的廣告客戶。(當然這一點並非絕對,所以施老闆才心急如焚,以至一反常態吧﹖)---
前幾年餅兄曾謂及《信報》推廣之事,但當年價錢太貴,實在也不可能吸引學校落訂。今年信報突然(再次﹖)發難,以「一蚊份」搶攻學校通識市場(不連財經版)。其他學校我不知道,但至少他們成功在敝校拿了些訂單。
因為溝通有點問題,所以這幾天他們多送了幾份來。我拿了來看,發現信報的厚度跟星加坡《聯合早報》差不多(以前介紹過),沒了財經版的信報相當於聯合早報減掉廣告版(新加坡要看財經消息的人主要看英文報)。我喜歡這厚度,再厚我就沒興趣了。
不過我倒懷疑「一蚊份」究竟有多少賺頭(今年明報星島經濟日報都要$2.5),這個「震撼價」應不長久,可以預期來年會加價。不知道信報比較薄一點,可以省到多少錢﹖
---
提起信報是想說說,學校可選擇的收費報章,選項其實不多。
方向系和生果因為用字太俗、而且有風月版、波經馬經,自然不可能。而免費報廣告多內容少,學校就算不反對學生看,也犯不著叫學生訂。幾份銷量太少的報章,從來都沒向學校推銷過,可能認為訂單不多,根本負擔不起額外費用。至於幾份「左報」,除了「左校」之外應該也沒多少學校會有足夠讓他們派報的訂單。
收費中文報當中,最「友善」大概還是《明報》、《星島》這兩份「最入校」報章。雖然有些網友大力批評明報,星島更擺明車馬保守到令人側目。但偏偏「保守」是很受教育界歡迎的,而且不少老師都(據聞)屬於中產階層,以「中產報」掛帥的自然也很多老師會訂閱。
我說的「友善」,是它們不如其他報章設「最低訂數」限制,總之你訂就送。所以學校還是少不免訂這兩份報紙。(補記﹕其實不然,原來《星島》一直有最低訂數限制。只是方某沒留意,到12/13學年終於因為訂數不夠不送報了。)
前述《信報》的對手,表面看似乎是同屬財經報章的《經濟日報》,不過仔細看似乎也不完全是。因為經濟日報的徵訂方式很奇怪。
明報、星島都是「大包圍」報章,基本上甚麼版面都有,你訂一份就看到所有東西(除了馬經版)。(其實明報、星島都提供「另類」選擇,少訂幾種版面可以便宜一點,以吸引訂單。不過我試過一年後就絕對不會再這樣做。
一則,老師訂報的話一定想全部版面都要,「廉價殘缺版」只會讓學生訂,但這樣很容易令家長誤以是「廉價包括所有版面」,收報後就會投訴——反正你寫了「說明」也一定有人沒看到。
二則,除非你訂的數目非常多,否則報館是不會預先為你套報的,校工要像報販般把不同版面套在一起才可以分派給大家。有幾種不同的版面組合,等於大大增加出 錯機會。而且學校派報先給老師,給學生的如無意外也要在小息前完成,時間其實非常緊迫,還要校工計算不同版面的數目分派,未免苛刻。
如果為免家長投訴,同一班還要提供不同版面組合的訂閱選擇,那就更恐怖了。單是學生取報時拿了別人「比較厚」的那疊也足以造成紛爭。
所以在「fool-proof 工作角度」而言,一種報紙,訂閱時只可以提供一種版面組合,而且一定是最整全的那種。其他組合有多便宜也不能理會。)經濟日報本來是「經濟科專用」的,不過幾年前開始搞一些「特別版」開拓市場,分通識、英語街、校園中文(顧名思義針對哪三科),一星期五日按日出其中一種。開始時,訂閱分「一般版」和「特別版」,「一般版」就是原來的經濟日報,「特別版」就是當日的通識、英語或中文特別版,加經濟日報主版新聞乙份。「一般版」的價錢跟明報星島相若,「特別版」的價錢便宜得多,擺明是跟明報星島這兩份「傳統學校報」搶生意的。
後來,連原本附於一般版的「校園經濟」(經濟日報原來的主打菜﹖),也變成特別版了。也許是成本問題,這兩年「特別版」就不再附經濟日報主版了,變成純粹個別科目的特別報。這個做法有助控制成本,不過對老師實在不便。因為有些老師明明訂了經濟日報,但不單獨加訂「特別版」的話就無法看到那些內容。這造法變相令老師不想訂經濟日報(除非他對財經特別有興趣,另作別論),進一步縮減了經濟日報的訂量。看來他們自己也不太想在學校推廣「一般版」,只想推(我猜更為本少利大的)「特別版」。
幾年前,方某曾提及經濟日報接了敝校大量「特別版」訂單,但嫌「一般版」太少不肯接單,要幾番周張才解決了。後來我們決定,如果他們再不肯接的話就乾脆不訂。今年不知是否因為沒向他們訂英語版,金額減少了,他們索性真的不接「一般版」訂單(而且如上述,他們的組合令老師少了訂經濟日報,令這張單進一步「冇肉食」)。於是圖書館也就乾脆改訂信報。
(註﹕不計老師學生個別訂閱或集體訂閱的選項,圖書館內每日供應明報、星島、經濟日報、南華早報和文匯報各一。文匯報只是為了它的中國新聞,請校工每天去買的。其餘都是跟隨師生集體訂,今年經濟日報再「推單」,圖書館就不訂經濟日報,改訂信報了。)
現在敝校裡,通識科分別要求初中和高中生訂經濟日報的通識版和信報(即是說訂信報沒有令經濟日報通識版訂量減少),而且信報根本沒打算拿財經版打進學校,如此看來兩者並不直接衝突。(當然這只是今年敝校的情況)
「通識」這塊餅,各大報都想爭。不過暫時看來還是經濟日報較有針對性,專版受歡迎,在初中較有優勢﹔但老師想高中生多讀一點分析,就似乎以信報和明報較受青睞。
另一塊大餅就是英文科。英文報本來是《南華早報》的天下,雖然近年給經濟日報《英語街》和星島的免費報《虎報》搶了不少空間(雖曰免費,但派送學校的虎報是收費訂閱的)。
不過虎報的內容較簡單,通常都是低年級訂的,這方面又跟經濟日報爭生意。高年級的大抵還是訂南華早報。(當然,哪一級才「高」到訂南早並非單看年級,不同學校的學生程度亦有不同)---
不過說那麼多,不論免費或收費,報紙還是要「讀」了才有價值。
自從《都市日報》開始,就不時見到老伯老婦在地鐵站向人拿報紙去賣。免費報越來越多,為「回收報紙」而來的老人家就越來越多了。方向報攻擊對手的免費報一出就拿去回收,在下不知真假,但看來其他免費報又有多大分別﹖有多少免費報是拿的人沒看過、或者只看了幾眼,就變成「回收資源」﹖
對這種事情……
環保人士(或方某這種姑寒種)想到的是浪費能源、濫伐木材,諸如此類。
施老闆就想到廣告費是否真的用得其所(如前述)。
可謂「見仁見智」又一新解。當然,某份免費報,因為立場不對頭,於在下眼中確實只有「回收」的價值。因為它的閱讀價值為「負」,讀壞市民,讀了差過不讀。這是後話。
但這種事情還不只發生在免費報身上。在坊間買報的人,就算讀完不拿去回收,往往也會有其他用途。由墊煲抹鞋,到街市包菜(小時候買豆芽是用報紙包著,再加一條鹹水草紮住的),以往我們都可以見到很多例子。
可是在學校「要求」之下,拿父母的錢去訂報的學生,心態大大不同。
所以我們每天可以見到不少報紙一整天沒被動過,到夜晚就要送進回收筒。就算是在下讀書的時候,沒興趣看報的學生,就算訂了也沒興趣看了。不過時代不同,我們那年代,要做剪報的話還是必須有報在手,所以不喜讀報還是要拿回家(尤其是英文報,因為家裡不會買)。
現在是網絡時代,報紙不拿也沒所謂,反正要交剪報功課的話,臨急臨忙開電腦印一篇就好了。所以可想而知,一定有很多人不把報紙拿走。(重點是「不看報紙」,否則學校訂了 wisenews 網上新聞資料庫,學生也可以看。但你不看的話,就無論實體報紙還是網上版,你都不會看。)
您問我﹖這麼浪費資源,我一定會覺得「不訂好過訂」的。不過在下有利益衝突(表面看來,少訂報我做少一點
),所以不便提出。
反過來說,學生買了教科書,有些人回家也不會看的(甚至不拿回家),那麼是否也不買好了﹖只能說,報紙這種東西無論免費收費,在這個「網絡 vs 非網絡」的交接年代,似乎都很尷尬。
而人性從來都是喜易捨難。網絡世代,除了小道消息傳得比較快之外,在資訊能力和識見上也不見得跟上一代有分別。
Comments (7)
免費報越出越多, 為「回收報紙」而來的老人家卻不會增加多少, 因為一公斤廢紙只值一元, 冇乜肉食. 本人估計, 免費報至少有三成是從來沒有人看的, 很多人攞了跟手就丟掉, 大多數攞了回家收集, 到一定份量就拿去丟或賣, 其餘七成雖然有人閱讀, 但平均只會看不超過十分鐘, 最終, 九成以上的免費報會輾轉落入回收商手裡, 很環保的!
頭條及晴報的立場親權, 荼毒讀者, 只有「回收」價值. 爽報目前看來遠離政治, 沒有立場, 集中報道軟性新聞, 並添加其他免費報均缺的情色內容, 路線似乎仍在摸索中, 將來如何, 且拭目以待.
@Anonymous - 1. 晴報沒讀過,不過覺得圖片太多內容太少。至於爽報,如庫大所言,方向集團要照出一份並不難。
2. 我只見到,自從有三份免費報章後,收報紙的老人遠比只有世界日報時多。當然現在再多兩份,也不見得會再多一點人,畢竟要來的已經來了。
3. 正正因為留住眼球困難,所以施老闆講重質素而不濫落廣告的策略才有「可能」。吸引到人細心看下去,廣告才有可能收效,才有可能收較高的廣告費。可惜這一切都不是「必然」。
我想在這方面,除了AM730,世界日報也比較有利。因為世界日報在地鐵獨家派發,在地鐵的人若然手持免費報,沒事可做就自然會讀報(當然也可以開手機上網,不過若是如此不如上網看報,不用拿了)。至少在坐車(~企一程車)的時間內會看報紙內容。
1. 搞錯了,不是庫大,這個point是tommy大的﹕http://tommyjonk.xanga.com/755124500/%e8%a6%81%e7%88%bd%e5%bf%85%e5%85%88%e8%a6%81%e6%ad%aa%e6%ad%aa/
另外johncoal大還有一篇﹕http://johncoal.xanga.com/755164257/some-notes-about-%e7%88%bd%e5%a0%b1/
在香港時免費報只睇都市同AM730,但都係有就睇冇就唔睇,實睇既包括信不信由你報同網上睇生果;頭條同星島這種"中文差的左報"(相對於文匯真係算差得可以,甚至生果都不如,睇得多中文都會退步)真係完全冇興趣,真係想懷念當年左校歲月既拿份文匯來睇好過。
@若缺齋老人 - (你唔講我都唔記得果份叫「都市」……)
你們學效的校工還真辛苦啊!
我們當年是學生自己‘疊報紙’的(小學時風紀需要幫忙,中學就換成‘數好份數送到各自的課室自己拿、自己疊’)。
Metro 還好,最少資訊較多元化和世界性(例如旅遊版,可以看到外國人的看法等),晴報暫時起碼有些漫畫可以接受,廣告又沒有頭條那麼多、那麼濫、那麼廢⋯⋯
我現在的做法是,看見有人派頭條,見一個拿一份,全都分派給(數個不同的)回收公公婆婆(紅墈站早上很多),只留下730和都市等用來看。你們也參考一下吧!(幫助頭條發揮最大價值和意義,全數回收不要污染更多人的思想。)
@Frostig - 依家乜都唔使細路做架啦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