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13, 2011

  • Flags of former colonies & overseas territories of the great powers: flags across through the 500 ye

    列強「殖民帝國」旗章圖鑑﹕從旗幟看五百年世界史》苅安望著、陳美瑛譯,台北﹕麥田,2010

    先前說

    為自己買的,因為一見到有漂亮旗幟就忍不住。不過回家初步一翻,發覺翻譯麻麻(旗幟倒是不錯的,翻譯差可以不理)。拜託有些日本漢字詞是不可以照搬的(例如用「知事」稱呼西方殖民地總督之類的人物,整本書大部分沒譯錯,但無法找回譯錯的位置),又或者把原著提及 Burma 譯成「布魯馬」(中文名叫「緬甸」,布魯馬只會令人想起另一種東西)。還有一個是原著的問題﹕告訴大家「日本軍支持獨立運動」,這實在是太可笑的一回事。

    話雖如此,翻譯或原著似乎有些不小心的地方,不過我還是很喜歡那些旗幟的。旗幟背後的意義是很引人入勝的題目,有些原則沒讀過有關紋章學的文章都沒發現。如果有時間的話,我也希望多讀一點紋章學,可惜這類文章幾乎都只有英文。

    另一方面,有很多殖民地都易手過,並不專屬某宗主國,但本書中只介紹在獨立前所屬那個宗主國時期的歷史。這一點在英國殖民地的部分尤其多(因為很多都是從其他國家奪來的,有不少更多次易手)。如果要全面反映歷史,介紹之前其他宗主國時期的旗幟徽章,似乎是有必要的。

    也許是為了節約篇幅,作者明言不介紹獨立後的旗幟(除非先前已用過),當然以「貼題」而言這樣做完全正確(書名不就說了只針對殖民時期的麼﹖)。但如果站在了解某地歷史的角度看,我很想見到這個地方,由第一支旗幟到現今旗幟的全貌。如果連軍旗之類都有就更好了。當然,如果這樣做的話,本書可能會變成百科全書的厚度。

    ---

    筆記,或挑骨頭﹕

    p.9 「葡屬維德(Cape Verde)」應為「維德角」(或佛得角,不過這名容易令人想起「忽得」……)

    p.14 「西班牙幾乎沒有製作特定的殖民地地區旗,因此在殖民地上飄揚的是殖民地原有的國旗。」

    我想其原意應為「西班牙原有的國旗」。

    p.15 「西屬撒哈拉(West Sahara)」應為「西屬西撒哈拉」。

    p.16 「墨西哥帝(Mexican Empire)國國旗」應為「墨西哥帝國(Mexican Empire)國旗」

    「西屬哈瓦那(Habana)」英文應為「Havana」,不查不知道原來 Habana 是西班牙文名。

    p.23-24 既然提及提那達(Ternate)和提多列(Tidore)王國國旗(Ternate / Tidore)裡有阿拉伯文字,可以解釋一下寫甚麼嗎﹖

    p.25 「海峽殖民地(後來的馬來西亞)」

    這說法似乎太粗糙。因為海峽殖民地本來就包括新加坡、檳城、馬六甲。表面看了除了檳城和馬六甲後來劃歸馬來西亞,新加坡也曾短暫參與馬來西亞聯邦。但海峽殖民地後來還包括其他地方,例如在霹靂州的Dinding、沙巴(北婆羅洲)的納閩(汶萊割讓的,現在是聯邦直轄區),還有印度洋上的科科斯群島和聖誕島。後兩者怎麼也跟馬來西亞扯不上關係。
    簡單點說似乎都是印度洋到南海一帶的英屬馬來語地區(不計馬來半島上的聯邦和屬邦、和婆羅洲上的殖民地)。

    p.32 描述英屬香港旗盾牌上方是持著珍珠的宗主國英格蘭龍」……那隻是獅子來的。
    威爾斯才用龍,但這跟中國龍或香港旗均無關。

    p.33 英屬檳城旗「三根代表威爾斯王子的羽毛飾物」

    因為看不清楚所以有點懷疑,但其實英國人為檳榔嶼改了個 Prince of Wales Isle 的「新名」。這個網頁有較大的圖像,英文維基有介紹甚麼是 Prince of Wales's feathers,原來是鴕鳥毛。

    又,本頁檳城和馬六甲兩支旗幟,其實都應該放在下一頁「海峽殖民地」的段落中。

    p.34 「海峽殖民地由檳城、納閩島(Labuan)、科科斯群島(Cocos Islands)、聖誕島(Christmas Island)(現在均為澳屬)以及新加坡構成」

    其實只有科科斯群島和聖誕島為澳屬。

    p.34 「該區域現在已經各自分開為新加坡共和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聯邦」

    這說法雖然沒錯,不過讀起來總是有點怪,澳洲總不會只有科科斯群島和聖誕島那麼小吧﹖
    改成「該區域現在已經分屬……」會比較好。

    p.35 「英屬馬來聯合州旗是白、紅、黃、黑的橫向四色條紋,代表構成馬來聯合州的霹靂、賽藍葛、森美蘭與彭亨等四個地方,旗面中央有一隻奔跑中的老虎(1948-1950年)。Federated Malay States / Union of Malaya / Malay Federation / Federation of Malaya。」

    Selangor 雖然的確有譯成賽藍葛的,但我想雪蘭莪比較好聽。
    這支旗的代表色其實亦很有趣,並不是一種色代表一個州。根據維基的說法(有州旗比較),紅黃是雪蘭莪、白黃黑是霹靂州、紅黑黃是森美蘭、黑白是彭亨州。

    而段落尾的那些名稱,看起來差不多,其實是馬來西亞歷史上幾個不同的政體名稱。

    Federated Malay States (馬來聯邦)是上述四邦的合稱(1895年成立),雖然不是英國殖民地、亦保留了蘇丹,但處於保護國狀態。外交國防都由英國管、而內政都要英國派駐的參政司同意,只有回教法是英國人不管的。為方便管理,四州組織了一個Conference of Rulers (統治者會議)為最高機構,大抵可視為現在馬來西亞統治者會議的前身。
    在馬來聯邦四州以外,還有五個州叫 Unfederated Malay States (馬來屬邦)。這五州雖然也是英國的保護國,但自治程度比較高(英國還是派駐了顧問官),而且沒有像馬來聯邦般整合一起、被當成一個國家。在馬來聯邦和屬邦以外,還有前述的海峽殖民地,就是英國直接管轄的了。
    (後話﹕有人把中國民歌《月兒彎彎照九州》附會為這九個馬來聯邦和屬邦,也許是因為碰巧馬來西亞國旗上有個代表回教的新月。)

    戰後的1946年,英國把馬來聯邦、屬邦和海峽殖民地的檳城和馬六甲整合成單一殖民地馬來亞聯邦(Malayan Union、即上述 Union of Malaya),旗還是沿用馬來聯邦的那支。
    由於戰後反殖呼聲很高,在馬來人反對下,1948年重組為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我想 Malay Federation 應該是指同一回事),檳城和馬六甲仍是殖民地,其餘九邦恢復保護國地位。旗幟變成類似現今國旗的款式(只有十一角星芒和十一橫條,現今是十四)。
    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獨立。1963年,與新加坡、沙巴和砂勞越合組馬來西亞(Malaysia)。1965年新加坡被逐出馬來西亞獨立至今。

    p.36 「布魯馬(Burma)……1989年正式改名為緬甸(Myanmar)」

    如前述。那地方中文向來都叫緬甸,只是用英文名字改用緬甸語名字而已。

    p.37 「莫固爾帝國」有通用的譯名叫「莫臥兒」或「蒙兀兒」。

    「就地理上來說,印度帝國由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英國政府直接統治下的英屬印度各州,以及被列為英國政府保護下的五百六十二個諸侯國所構成。1886年布魯馬也被印度帝國併吞。」

    這段說得有點亂。
    首先漏了孟加拉(孟加拉原來是巴基斯坦的東部飛地,後來獨立)。
    其次「英屬印度各州」和「諸侯國」其實就是現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各部分,所以「英屬印度各州和諸侯國」不應該與「印度、巴基斯坦」並列。這說法的奇怪程度有如說「中國是由現在的中國、蒙古、台灣,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的幾百個諸侯國組成」……

    p.40 「英國保護領地巴林 Babrain﹕1880年成為英國的保護領地,1971年完全獨立。……1832~1972年使用的英國保護領地巴林地區旗……1820~1832年使用的巴林旗」

    首先 Babrain 應為 Bahrain。其二,巴林在1820年已受英國保護,1880應為1820之誤。

    p.42 英國保護領地停戰阿曼「1971年七個酋長國組成聯邦,以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聯邦的型式獨立」,國名聯邦二字乃贅字。(這稱呼在台版書中,或者也算錯誤。因為台方譯法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p.47 「英屬蚊子海岸……現在的尼加拉瓜共和國(Republic of Nicaragua)」

    Mosquito Coast 這個名字似乎跟蚊子沒關係……

    p.50 「紐芬蘭於1855年成為英國的領地,一直到1949年被併入加拿大之前都是個別的殖民地。」

    紐芬蘭應該是自願加入的,說成被併入似乎容易令人誤會。

    p.52 「英屬格瑞那達(Grenad)」應為「Grenada」。

    p.53 第一支旗是1958-1962年英屬千里達及托巴哥旗(我會叫它多巴哥),第二支是1880-1889年千里達旗,第三支是1880-1889年托巴哥旗,第四支是1877-1880托巴哥旗。那麼1889-1958呢﹖

    p.60 英屬獅子山「1787年脫離英國,建設為一個由奴隸組成的自由國家。1808年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

    這個說法很奇怪,如果按照英文維基的說法看來,應該是英國在1787年成立以安置重獲自由的奴隸。1792成立 Sierra Leone Company 管轄,1808年才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

    p.63 1924-1964英屬南羅德西亞旗是 「英國水藍色船旗」加徽章,其實是藍船旗。

    p.77 法國委任統治領地黎巴嫩「使用於1920年獨立到1943年」應為「1920年到1943年獨立為止。」

    p.78 「1832-1843年使用的大溪地王國國旗」,但前面已有另一幅「1829-1842年使用,波馬雷四世統治下的大溪地王國國旗」。在英文維基的大溪地王國條目可見到1822-1829年波馬雷三世所用的旗,亦有1843-1880法國保護領大溪地的旗(開始年份與本書差一年,本書是1842),本書註1829-1842年波馬雷四世所用的旗,被當成本條目的主旗。至於本書註1832-1843的那支旗就見不到,在FOTW網頁也見不到。

    在另一個FOTW網頁可見端倪,書中所載這幅宣稱「1832-1843年使用的大溪地王國國旗」,其實是 Gambier Islands旗幟(書中譯甘比亞、中文維基譯甘比爾)。Gambier Islands 隸屬 Tuamotus 群島,而 Tuamotus Islands 和大溪地所屬的社會群島是兩個不同的島群,都歸法屬玻利尼西亞

    p.97圖說明 「屬馬紹爾群島」應為「德屬馬紹爾群島」。

    p.100 「德國併吞下的瑞典地區」應為「蘇台德地區」。

    p.106 「Free State of Cong」應為「Congo」。

    p.127 美屬波多黎各「1917年升格為美國的準州」及「1948年以前使用的美屬波多黎各知事旗」。

    準州」是日文對 territory 這種政治區劃的翻譯,不宜直接搬用,中文可用「地方/地區」、「領地」或「領土」。雖然中文維基的條目叫「美國領土」,不過如果在文中單獨用「升格為美國的領土」就會令人混淆(因為中文「領土」可泛指一國擁有的全部國土)。我想用「領地」會比較合適。
    同樣地,「知事」即英文的 governor,中文視乎所指地方不同而有不同的譯名(如總督、州長、省長之類)。在波多黎各的情況,中文應為「總督」。

    p.133 同上,「布魯馬」應為「緬甸」。

    p.134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旗「黃、藍、白、紅等顏色組成七條橫向條紋旗。Inner。黃色代表漢人,藍色是蒙古人,白色是穆斯林,旗幟中心的紅色代表日本。」

    「Inner」字樣看來像是誤植,看不出甚麼意思。雖然擺明是傀儡政府,在旗中心放紅色就成象徵日本人似乎水平太低了,不過查看似乎的確如是。

    同一頁提及滿州國國旗也很有趣,書中滿州國旗的五色跟五行的方向相符,黃色為主象徵中央統治四方。
    不過中文維基的描述就是「黃色是代表滿族與統一、紅色代表大和族的熱情和勇敢、藍色代表漢族的青春和正義、白色代表蒙古族的純潔、黑色代表朝鮮族的意志和決心。國旗象徵著五族協和,四個民族在滿族的統治下攜手建設滿洲國。」還引了參考
    這一點跟蒙疆旗幟的配色似乎相通。不過既然是日本的傀儡國,我反而傾向相信日方的說法。日文維基的說法,正與本書相同。或者待在下有時間再慢慢看看維基應該怎樣寫才對。

Comments (3)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