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12, 2011
-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The content of this page does not provide English version (2)
[教協國民教育公開論壇小記]
(題外話﹕雖然去年「補選變相公投」前,已說過無論大家投不投票,也一定會被某方利用。不過在下也只想到不投票會被解讀為「不支持普選」,像林瑞麟般解讀為「支持取消補選」真的令我大開眼界。這真是正常人應該想不出來的。
如果反高鐵也搞得那麼大,要取消我們的補選投票權,難道不值得搞場大規模的抗議﹖﹗)
---
1. 鄙人上次也說過,一不負責公民教育、二不負責中史通識,對課程認識有限,也沒精力去研讀聲稱有二百幾頁的諮詢文件,去這些諮詢會只是「八卦」趁熱鬧。
都要「多謝」教育局啦,至少肯畀「三個月」諮詢咁大把,張國華仲要走出黎受靶。呢份工真係難做過林瑞麟,後者要改變選舉制度、剝削補選投票權咁大件事,連諮詢都可以慳番。
不過教協這場論壇,其實是「捉鹿不懂脫角」。如果我是福利部理事,一定在樓上超級市場拿一箱花生下來即場賣。搞多幾場包保教協想「區區有會所」都不成問題
。
又,莊耀洸律師同樣到場……不是只歡迎教師的麼﹖
2. 會長講乜不用多提(都係果d野啦)。我本來很想問教協會不會搞抗議,不過他後來已說如果教育局不理他們的話「不排除」會有「較激烈行動」(即係上街抗議啦
),那麼我就可以不用問了。
3. 上次張國華「係一科,但唔係獨立一科」的超邏輯發言,今次繼續是眾人焦點。
我本來也想問,究竟即是那一科是不是一定要有獨立課堂﹖如果不需要那麼成立一「科」意義何在﹖也許因為現場
不過這次除了兜圈子(都是各校有各校做法,但沒不講清楚是否一定要開這一「科」)之外,也有點新東西聽到,就是張生說這是「諮詢稿」,未定案所以沒答案云云。其實我會說這是他們自己「抵死」,因為雖然張生常說「各校有各校做法」,但他們的諮詢稿(撮要)是這樣寫的﹕
根據課程發展議會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2002)及《高中課程指引》(2009),學校各級已預留彈性課時(小學、初中和高中:約5%-19%課時),以進行德育及國民教育、閱讀時間、輔導等校本課程。因此,現時學校課程已有適當的學習時間,以不同模式,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學校為本科繼續安排固定課時或作出調整。現建議學校應安排每周1 至2 節。本科亦可蘊 涵相關課程元素如宗教教育,以及大型計畫元素如「共創成長路」、「健康校園」等。
字面上的理解,可以看成「教育局希望學校安排固定課節」。而張生在解釋「各校有各校做法」的時候,又不敢正面回答「可以照現時(不固定課節)的滲透模式做」,那當然不能取信於人。
更何況,從兒童色情物品條例的往事,可見官員口頭說的話根本靠不住。當年律政司代表說條例寫得模糊只為了對付看來真正描畫兒童的色情物品,不是針對(虛構故事的)動漫畫。但結果後來警方拿這一條控告一個收藏色情漫畫的流浪漢。可是律政司代表的發言只供參考,並不會限制法庭的解釋。同理,今天張生說「各校有各校做法」,到他日此稿成真,教育局又可能會強制所有學校劃獨立課節。
4. 小學的區健豪老師說,教育局那份二百幾頁的諮詢全稿(這份全稿因「環保」沒有列印版…),在「個人」、「家庭」、「社群」、「世界」都用了約五頁介紹教學目標,「國家」用了十一頁。司馬昭之心可謂昭然若揭了。
更好玩的是,還有其他同工在諮詢稿裡讀出有趣的東西,例如﹕個人範疇和社群範疇都提到「獨立」、家庭範疇就不提了﹔世界範疇講「批判」、國家範疇也不提了。講普世價值要「兼顧國情」這點更不在話下。
5. 燕京書院譚校長很有趣,說自己加入課程委員會,但文件是教育局的人寫的,他只是負責「監察」人家。當然,既然這份稿在他「監察」之下寫出來,會眾也沒放過他。甚至有人扯到燕京大學司徒雷登和馬禮遜被內地指為帝國主義走狗的事……還問他既然文件跟他理念差那麼遠,有沒有想過辭職以明志。
(明報﹕國民教育委員倒戈 批開科屬長官意志)
(譚校長說這份文件有很多空間,老師可以自由施教……那其實是否指文件裡有很多漏洞可以走﹖
)
6. 教院梁恩榮博士說了不少有意思的事。
6.1 回歸前(1996)的公民教育指引,也是支持劃獨立課節去教。但那份指引是集合了不同黨派各路人馬和學者一起參與,委員會也沒接納到教育署同事編的版本,最後是港大的學者(包括他)起草的。
當年也有人要求叫「國民教育指引」,但因為「全球化」之下「多元公民」的理念更為重要(每個人都是具有不同身份的公民,而香港也有多國人士),認為不宜易名。現在的叫法是倒退,因為「公民」的涵蓋面是比「國民」廣泛的。6.2 關於張生說「批判思考在國際提了,不等於在國家不能提」,當然價值觀是可以跨越不同範疇,但問題正是為何只寫在其中一處﹖1996年的指引中,通用的價值是貫通多層的。
何況在先前的諮詢會中,已有教育高官聲稱「普世價值是西方價值」,這就是官方的想法嗎﹖那麼諮詢稿中所謂「普世議題……兼顧國情」就很自然了。6.3 各諮詢會中,官員和委員們都常常說「香港很自由,不用怕學生被洗腦的」,其實是混淆了不同的問題。
學生如果有幸無法「被灌輸」(indoctrinated),不等於你沒有意圖去「灌輸」(indoctrinate)。
官員和委員們常常在大談教育理念,是講理想的教育(應然),而不是這份現實文件中所包含的教育(實然)。很明顯大家是反對這份文件的教育方式,不是在反對「國民教育」這理念。有些人(如某左校校長)甚至反問灌輸有何不妥,但何謂「被灌輸」,就是一個無視證據、不反思,只盲從(已被灌輸的)教條的人。灌輸等於教人不求真,那根本就是「反教育」的。
6.4 至於評估,是要看目的。文件所載的評估項目,不就是要學生「為祖國自豪」嗎﹖學生可以選擇不自豪嗎﹖這種評估只會鼓勵偽善和造假。
6.5 更有趣的是這份課程文件本身就是避談政治的,他看過整份文件裡連「共產黨」三字都沒出現過。要認識現在的中國,就要明白是共產黨一黨專政。講國情不講共產黨……怎樣討論呢﹖
7. 有老師說,有科就有教科書,這份諮詢稿已經那麼保守,出版社為免重審,只會編得更保守。而老師已經沒時間為這一科備課,於是就拿著教科書去教……
8. 可能因為現場太多「老友」,沒輪到我發問。但我想問的是﹕既然兩次諮詢會我都聽到官員和講者說「用這課程來檢查現在哪些地方做得不足」,他們又說國情教育已做了很多,反而「世界」方面做得不多。
那麼為何不乾脆修訂現有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指引,加強裡面「世界」的元素就好﹖
Comments (1)
6.3點出了問題所在,搔著了癢處,中!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