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9, 2011
-
how about the textbooks?
[答看倌問之教科書]
話說有看倌點唱﹕
方潤,你會不會談一談教科書價格爭議,你是行內人,對這個問題肯定比其他人知得多。你和教協很關心小班教學,但對這個問題就好像很冷淡,令人很難理解。Posted 4/8/2011 10:08 PM by Bohemian其實在下於其他地方略為討論過,但沒想過要寫一篇,因為根本不知從何說起。不過既然看倌問起,也就談一談「為何不知從何說起」吧。像談反核那篇一樣,點列就算了。
---
1. 其實在下這個「行內人」跟教科書關係不大,因為我是管圖書館的,充其量只是負責分發教科書。要兼教電腦,但用校本教材﹔選教科書基本上不太關我的事。不過我也認識任職教科書出版社的朋友,雖然這不等於熟悉他們的工作,特此聲明。你當我是個學校裡面的旁觀者好了。
2. 教科書賣得貴,是事實。不過如果問出版商是否「牟取暴利」,我真的不知道。
3. 有些人提及某些出版商或商會對學校送贈禮物或設宴,認為有利益輸送之嫌。這些細節我不清楚,但相信不是每間都這樣,而且決定選書的通常都是科組教師,不是校長。當然我不贊成這些行徑的,學校亦應避免收授這類利益,免招物議。
4. 有些人反問,如果出版教科書好賺,為何沒更多人去做﹖我想這一行也有點入行門檻的。跟一般出版不同,教科書出版要配合教師的需要,而且還要通過教育局的審查,當中總有一些竅門(雖然報載也有些教科書出版社因為過不到審查而招致重大損失)。
要迎合教師,除了提供課本和服務之外,還要認識一些學界有知名度的人物,邀請他們當作者或審稿。試想像﹕找個教育系教授當作者或審稿,很多老師都是他們的學生,或許就更有信心、更樂於採用。找個曾參與課程發展議會的老師當作者,內容自然就與課程內容配合無縫,更易通過審查了吧﹖
這些都是「關係」(但這是合法的,不必涉及檯底交易)的好處,開出版社也不一定有這種人脈。後者出教科書時可能就會遇上困難了。5. 這次的爭議,主要是關於「送給學校的教材」的問題。出版商一向都是直接向學校贈送教材(宣傳嘛,當然是希望你覺得教材好用而採用他們的書),而且當學校選用了某課本後,出版商還會按任教老師數目免費提供教師版課本(至少我沒聽見要付錢)。這些成本當然是攤分在家長購買的課本價格上。
當然還有聽聞教科書出版商贊助教育會議,向老師派贈品之類。這些我沒遇過(反正不關我事),但費用自然也是由家長埋單的。(不過這在醫學界好像更普遍,如果沒記錯肥醫生也說過,但一時找不到。)
要規定不准贊助﹖可以,那麼教育局鼓勵各科成立的學會組織,去哪裡找錢開研討會﹖(香港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似乎沒所謂,反正圖書館主任人數不多,會員不過數百借哪所學校的禮堂開會都可以。但中英數通識這些大科可以嗎﹖教育局搞的大型研討會,如果不是用近年落成的自家九龍塘中心,就是去租用商業會議展覽場地。局方有能力付租,不代表學界組織可以吧﹖)6. 教育局要求出版商不再向學校送教材,要學校自己買,那麼課本自然就應該減價。不過又輪到學校不滿(去年已有報導),因為教育局沒答應會同時增加資助給學校買教材。有點像教育局到現在還未表示最低工資實施後會添加資助給學校應付一樣。政府的如意算盤大概是想你們在「一筆過撥款」內自己解決,但錢就是那麼多,教材花費多了,學校自然就要壓縮其他使費了。
我想出版商是萬分不情願改為「校方買教材」的。因為製作課本和教材,對書商而言是同一筆開支。如果要分拆出售、等校方自行掏腰包買的話,賣不出就虧大了。他們當然會認為是這邊送給學校希望選用,另一邊在家長身上賺回來更保險。
當然,送教材也有其問題。姑勿論「家長負擔」這一點,就是因為學校無需付出,所以可能會來者不拒的接收過多教材,做成浪費。而且亦聽聞過有老師說出版商送的教材不大配合需要,這可能也是「不用錢」的副作用﹖(因為現在選書的主要考慮始終是「書」本身,價錢和送了額外教材都不是主要因素。)
7. 有人建議採用台灣或內地的教材,尤其是語文科。
其實大部分地區的中小學教科書,都是本土出版的,這點在介紹《老貓學編輯》時解釋過。教育是頗「在地化」的,課程亦處處不同。如果語文課本「只不過是文章加賞析」的話,那麼早就有人拿其他書來當教科書了。事實上教科書要迎合當地課程要求,並不是純粹把一堆文章選輯一起那麼簡單。台灣的課程重點跟香港不同,更不要說大陸是用簡體字的,與本港不符。你把它們拿來香港也不見得可以通過審查,如果要多處修改的話,那麼跟重新製作一本不一定很大分別。
(更不用說的是,我根本不想見到香港用大陸的教科書。如果課本便宜是那麼重要的話,試問為何那些在深圳的港人子女要長途來港上學,不留在深圳﹖那當然是因為家長較信任香港的教育方式。)8. 有人建議乾脆不用教科書,反正外國也可以。(剛為圖書館買了本《沒有教科書﹕給孩子無限可能的澳洲教育》)
不用教科書本身不是不可以,正如開首已說敝校電腦科也是校本教材。因為非牟利學校只能向學生收材料和印刷費(老師投入人力物力不能額外收費),肯定最便宜,沒一間出版社能匹敵。問題是「不用教科書」的範圍可以有多大。一間學校有幾科自編教材或許可以,不過想完全不用似乎並不實際。香港教師工作負擔重是出名的,如果看倌不信,你看看「外籍英語教師」的工作負擔跟本地教師有多大分別就知道(像敝校的NET今年每周教27節,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他沒有其他校內職務的,連課外活動也不用帶)。如果你要外籍教師負香港教師的職擔,我猜他們可能要罷工抗議。(一笑﹗)
在這種情況下,你想老師抽多少時間和精力出來編教材﹖還有,在介紹《老貓學編輯》的討論裡亦提過,教科書出版其實也是一門專業。老師的專業訓練雖然也包括製作教材,但畢竟不是出版專業。例如借用圖片、內文之類的版權問題,在出版社應有專門人士負責,但在學校就要老師一腳踢。(通常結果大概就是版權問題被忽略了吧﹖
)經歷了這十年的「資源增值」,我想不止教育界,香港大部分專業界別的生產力應該都已經「搾」到差不多接近極限了。你再要老師多做他們也做不到多少(再有人說老師是廢人的話,我已回應過了),你要他們在百忙中再趕做教材,匆忙中做出來的也不見得真的那麼好吧。
如果要香港全面廢除教科書,我想你先要把香港老師的職擔減到跟外國相若才成。9. 問題的重心其實是﹕成本由誰支付﹖
不解答這個問題,單是叫「家長減負」這類口號,我想不見得就解決到。因為家長減免了的負擔,總會轉由其他人(如老師)去負,而結果必然是影響了他們原本在其他範疇的付出(例如老師忙著準備教材沒時間理學生之類)。10. 還有一個問題,近年教科書常常改版(註),很多人說是出版商想迫家長買新書。
我不知道這是否他們的盤算,不過我們也別忘記事實的另一面﹕就是近年頻頻有課程改革。記憶中是李天命(但不知有沒有記錯),他笑說教育界有一大堆縮寫,那些改革往往搞了一堆大龍鳳就不知所終。看倌可以自己去看教統會網頁和維基百科介紹改了多少東西。每改一次、推出新課程,自然就要出新課本和教材。頻頻改課程和開發新課本,一套書有多長的「回本期」可以想像。再加上在常改課程的同時,學童人口減少,可以分擔成本的人口自然也減少了。這些可能都是導致加價的原因之一。
新高中課程未開始前,見到不同出版商竟然送了幾「箱」樣板來學校,嚇了我一跳。我想科主任們要找地方放這堆樣書也應該很頭痛吧﹖但新高中是三年課程,不送那麼多樣書來學校,他們又怕會搶不到生意﹖你可以嘗試猜猜,送這些樣書給全港中學花了多少錢,他們要向家長收多少錢才可以賺回來。(還有出版商說新高中選修單元多,教科書要照出但不一定有人買,成本恐怕又要攤入「有人買」的那些裡面……)
所以當教育局在指責教科書賣得貴的時候,我猜出版商可能會反駁﹕你不要搞新高中﹗

(註﹕不是「年年改版」,因為教育局有「三年內不准改版」的規定,三年後改版也要教育局認為有必要和同意才可以,把關的責任在政府。「年年改版」應該只是「每年都有教科書改版」而已。)
11. 有人甚至建議,由政府出版教科書,確保價錢便宜。我想不到竟然有香港人支持這樣的想法。
情況就像學校自編課本,因為老師的投入不能計入費用,只能收紙和印刷費,自然便宜。但背後投入的資源雖然不反映在書價上,並不代表是便宜的,只是把成本計入政府開支中而已。如果只為這樣的話,政府只要增加書簿津貼也就解決了﹖更可怕的,不是政府增加少許開支,而是由政府壟斷教科書出版。因為既然最便宜,而且是政府出版的,學校總會受到採購的壓力(無論來自家長或政府)。
台灣等地走向民主,其中一點就是不再由政府壟斷教科書出版,而改為百花齊放人人可出版。為何我們反而要倒退呢﹖就只因為「嫌貴」﹖
還有,大陸那種向學童灌狼奶的教育,還不夠可怕麼﹖我們還要在這個被中共遙控的城市裡再試一次﹖是否因為我們未試過這種政府強力的意識形態灌輸,所以不懂害怕麼﹖12. 其實對於最窮的學生,除了書簿津貼或許還有另一招。以前老媽在星加坡讀書的時候,是可以向公共圖書館借課本的,當然不准塗鴉破壞(否則要賠償),當年用完歸還。其實對香港最窮的學生,政府或學校也可以嘗試推行這樣的政策。總好過建議「出黑白版」給他們買。(當然政府是否要向出版商交版權費,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我想真的最窮的那批學生,應該會珍惜課本的,就像鮮魚行學校的學生會為了一罐午餐肉努力讀書一樣……---
本文不為炮轟商家無良、或者替教科書出版商辯解,只為指出個人看到的一些問題和死結。
----------------
碰巧見到聯合出版集團老總陳萬雄以前的訪問,談及教科書。他自然也是出版商,但你可以自己斟酌一下他是否有道理﹕
「我最近看報紙,真是失笑,他們說,既然教科書貴,不如出黑白,因黑白便宜!去年我到法蘭克福,很大感慨。那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個書展,四分之一攤位擺放的都是兒童書。它們有聲、有工具、有顏色,十分漂亮,小朋友可以從中看到人類的血液如何流動。那些書雖然很貴,但看那些書成長的小孩,與我們香港的,不一樣。香港人呢?很反智。先生的職責是教書,有甚麼理由叫他們去編書?編書是另一種專業,很多書是教授編的。即使不是教授,編輯的學歷也不會低過老師。而且他是專業去編書的,有甚麼理由要老師編書?」
另一篇〈周日話題﹕書商食死貓 ——教科書共謀者的自白〉的作者反對分拆教材出售﹕
「分拆教材的潛台詞,就是讓出版社斷絕支援教師,亦即解除出版社身為教育協作者的角色。大部分教師是不分拆教材的既得利益者,(方按﹕教材分拆後)家長最終受惠的只是課本折扣,而不是整體的教學效果。」「維安事變的重大關鍵,在於政府否認一直有欺壓教師的政策暴力,藉分拆教材將社會視點轉移到兩群敢怒而不敢言的既得利益者﹕出版社與教師。」
「暴利論源於對教科書所授的知識不予肯定,對學科知識的不尊重,如果社會需求的知識以印刷品成本來定價,而不是以知識本來的尊嚴來定價,這個社會的文明進程如何,可想而知。」
「有人提議,不如由政府去出教科書,如果這筆錢真的由納稅人去付,我敢說,一本教科書豈止賣百多元,是幾百元一本!書商是經過累積多年營運經驗,盡量減省成本,書度、用紙、用墨等等,計過度過,才可以維持這個成本水平。由官員去辦,大家認為還會絞盡腦汁去節省成本嗎?」
「長遠解決書價太貴問題的方法,林教授建議,應由檢討送審機制著手,放寬教材送審,不要經常改學制,減輕出版商開發成本壓力,讓更多小書商有機會入行,讓行業生態變得更健康,百花齊放。」
Comments (9)
書商係做生意嘅。一味指責書商,係無補於事。有乜嘢制度,就出乜嘢現象。如果唔想敎科書咁貴,只可以由敎育制度入手。理論上,可以唔用敎科書,不過學校係咪有咁嘅人手財力,可以搞得掂就係疑問。先生都忙到死,教書行政一腳踢。學校嘅助理,人工極低,又多繁鎖嘢做,做唔做得好都成問題。
用教材的是學校,不是學生,更不是家長.
所以為了貫徹"用者自付"原則,教材應該由學校自費購置,
而非由出版商用家長給的錢,去送教材給學校.
至於"教育局沒答應會同時增加資助給學校買教材"
教育局已經多次正式拒絕這個建議,並說:
"為學校購置教材'包底'不可接受".
所以"錢從何來"是一大問題.
另外,原來日本也是跟香港一樣,由政府審核私人出版的教科書,
跟明報社論說的不一樣,似乎大家都有類似的歷史因素,
因為害怕"洗腦"而拒絕由政府出版教科書.
不過跟香港差不多的系統,在日本不是也出現"竄改歷史"事件嗎?
所以由政府審核私人出版的教科書,跟政府自己出版教科書沒有分別.
同樣都有"洗腦"的風險,這樣的話何不選擇對學生和家長更有利的政策?
當然,世界上有更多方法解決教科書問題,
例如集合教育界有心人和高等院校的力量
仿效南非和加州等地,建立"開源教科書"
(open textbooks)
讓學校可以選用可自由複製的教學材料,
從而減低教科書對家長的負擔.
@飛蚊導彈 - 開個玩笑﹕你總不能說用針筒的是護士而非病人,所以病人不應付錢買針筒吧﹖:p
我同意「由學校出錢買教材」這一點,亦不必要「包底」(出版商好像反駁教育局說他們沒要求包底,信邊個由你),只要教育局增加資助就可以。第一年的增加資助額要靠估算,當學校買教材後,教育局調查各校平均使費,就知道來年應該添加多少。再不然可以撥一筆幾年用、較大額的教材資助,讓學校自己決定每年用一點還是一次過購置。
總之是教育局要求教材由學校買的,錢自然應由教育局來,否則它不如閉嘴。世上沒有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事。
日本是有纂改歷史的教科書,但其實用的學校非常少。(當然,用一般教科書的學校,有沒有教侵略史那部分是另一回事)
民間出教科書,百花齊放,不同學校可有不同選擇。至少避免了政府教科書下「眾口齊一」的局面。
「開源教科書」當然是好,問題還是「錢從何來」……
補習學生給我看過一些所謂的「自編教材」,對不起,我認得出是由哪本教科書中剪輯出來的。學校有跟出版社商討過版權問題嗎?我十分懷疑。在fb見某人說老師的自編教材未必比出版社的skills series差,我想擱他一巴掌。
近年的家長,把教養子女的責任全推給學校。他們認為老師自編教材,是理所當然的事吧。(還有直資學校學費高昂,也令他們覺得老師要多做額外工作?)
@栗姐 - 以前充其量是剪輯練習題,現在可能連教材課本都要……
@飛蚊導彈 -
開源教科書的建議並非不好,而事實上,今時今日用「維基語」編輯各方文本已經漸催簡便,問題是,那兒有教師願意分那麼多精力。
首先,你要明白特衰政府的行政德性,若果沒有長官的行政意志,又沒有被驗證的成效,要求增加資源製作一個新的活動/項目,就如要求警方為執法道歉--天方夜譚。
集合全港老師之力去製作香港維基(wikitextook_hongkong)課本可以嗎?今日香港由政府資助的助人行業最大的問題是,無論是醫生、教師以及社工,根本連閒暇的時間也沒有。不少老師每天五六點起身上班,但可能要晚上十二時才完成改簿;社工界眾多繁重的行政會議已將他們見事主的時間擠得透不過氣;香港公立醫院的醫生,動不動就工作七八十小時,還未計算回到家中的行政以及研究工作。
一個沒有餘暇的城市,是攪不成什麼「創意」的。
@fongyun -
另一件我非常擔心的是,若自費購買教材上,窮學校與富學校有很明顯的差距…
@raymondwoo - 另有一篇反對分拆的文章,剛添加了,請看看。
教師是幾乎不可能願意參與開源教科書的。一來因為時間問題, 二來如果用工作時間完成的東西, 理論上版權是屬於僱主(學校)的, 三來他們嘔心瀝血的筆記, 跟別的學校分享, 其實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口語講的就是我咁辛苦開幾晚通宵做份野出黎, 同人分享真係過唔到自己果關)。
@Kursk - 確焉。開源這種東西,恐怕是要QEF撥款給大學/教院帶頭做才成。
(唔好話跨校,有時同校都未必得……)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