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31, 2011

  • Kuso Kagaku Dokuhon 3

    (以前介紹過空想科學讀本1、2集)

    空想科學讀本3》柳田理科雄著,談璞譯,台北﹕遠流,2010

    第一個意見﹕TP譯得好慢……人家出了八本啦……

    (後話﹕那套《空想法律讀本》,我想如果以香港電影電視劇為題材寫一本,也很好玩的。)

    聽到不少人說這本比第二輯好看得多,我也同意。本來看空想科學讀本,就是想看作者把那些名作拆解後,得出很爆笑的結果。第二輯的內容,有很多怪獸或超人在下根本不認識(本來就不是甚麼迷哥迷姐啦),自然就讀得不夠投入了。

    這一輯似乎沒上一輯那麼多特輯,多一點討論經典動漫(甚至《星球大戰》的激光劍),於是興致又來了。

    看了幾集,自然會覺得作者有部分說法似乎勉強。筆記有個例子,另一個例子我認為是《飄零燕》的描述,就算改用真人拍攝,樹的高度也可以用鏡頭效果誇張化,就算「看到遙遠下方的教堂」,也不代表樹本身很高,可能只是大樹位於懸崖頂而已(當然,夠膽在懸崖邊玩鞦韆也是強到不行)。只不用說時間方面可以是慢鏡效果,用這時間去估算鞦韆長度必定會高估。同樣的計算方式在後頭討論《未來少年科南》(即《高立的未來世界》)中的跳樓情節時再次出現。
    倒不如學我們以前開玩笑的說法﹕「武俠小說那些人,統統是不工作但有錢花的」、「來往五嶽有地下鐵路,所以話咁快就到」。
    當然,像超人擋海嘯那種,就真的沒說錯。只保護東京,卻搞到核電廠洩露輻射,怎麼行呢﹖

    又當然,大家愛看這個系列也明白,就是「懶認真」才好玩嘛。

    同場加映《貓柳田科學的青春》(全套五本)和《空想科學大戰》(全套四本)﹕

    空想科學系列的伸延版本,《空想科學大戰》是把《空想科學讀本》裡的理論漫畫化,把理論炒成一碟來調侃各大名著。《貓柳田科學的青春》就是《大戰》裡那個吐糟博士貓柳田愛吉的二戰後青年生活篇,比《大戰》生活化一點。要不是《大戰》有一段討論「如何偷窺電車上對面乘客的裙底」(雖然其實也是開玩笑),我就把它們跟《貓柳田》一起放在圖書館給學生看了。

    對《空想科學生活讀本》,在下還是未能提起多大興趣。

    ---

    筆記,或挑骨頭﹕

    p.67註 「恆星的表面存在以氫、氦起頭的各種元素,這些元素會把恆星內發出的光各自吸收一定波長的光線。基於此點,只要把恆星發出的光分解,就會得出名為夫朗和斐(Fraunhofer)線的光譜。」

    「分解」有點怪,聽起來很「化學」。我會嘗試用「分散」或「分析」。(這種現象通常叫色散)

    p.83註 「巴邱蒙的體重﹕因為宇宙中也有直徑為太陽數百倍的星球,所以要能吞噬星球,軀體的直徑至少要有太陽的1千倍,也就是13億公里左右。如果身體長達7400光年的話,體積就是太陽的8700兆倍了。
    問題是密度。畫面上的巴邱蒙看起來像黑暗星雲一樣,但是就算如此,其體內也還是會有足以把地球壓縮成一塊方糖大小的壓力。若真是如此,就表示其中心部就有著比凝縮的地球更大的密度。暗黑星雲的平均密度大約是其中心密度的6分之一,按此計算,巴邱蒙的體重就是像本文說的那麼恐怖。」

    但斷定外星生物的密度不可以更低,是否也太武斷﹖可否假設巴邱蒙的身體就像星際塵埃差不多,如此龐大的身軀一樣會造成很大的質量,但質量分佈在廣大的空間中就不會出現如此誇張的密度和質量。
    不過縱使如此,這樣的生物依然不可能存在。問題不只是密度過低的身體如何組成和活動(這是技術問題),而是吞噬了大量星球的怪獸,就算牠只是「吞沒」而沒有對恆星造成任何改變(包括位置上的改變,令恆星互相併撞為超大黑洞……),牠的身體都會困住了大量的熱能、並不斷被各恆星的恆星風和高能粒子撞擊。試想像一個氣球裡照燃蠟燭的情況(忽視消耗氧氣的問題),這個氣球不斷被加溫膨脹,只會遲早爆炸。

    p.94 「換成是你的話,你希望合體之後變成大腦,還是變成屁屁﹖
    想到合體之後一定有一個拜拉星人要被強迫變成屁屁,我就為他難過。原本還是個智商高達2500的天才,沒想到一合體後原來擁有的知識、思考力、感情等等都會消失不見,從此以後只能當一個屁屁活下去,這命運還真的夠悲慘的。」

    這段很有趣,不過我補充兩點﹕
    1. 智商本來就只在人類當中才適用,而且是有文化背景的影響。例如拿白人的智力測驗給亞馬遜原居民做就不見得可以作準。所以就算說外星人的智商相對人類是2500,其實也說得頗「虛」。
    2. 其實在多細胞生命的起源,不一樣有這種煩惱﹖整個身體的細胞,只有極少數能成為精子卵子參與繁殖,其他細胞都面臨「必死」的命運。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堆注定要做屁屁的細胞,而他們的基因內容跟臉上的、甚至腦裡面的,沒有分別。

    p.101 「可的飛碟」應為「可利用的飛碟」。

    p.109 「諾貝爾要到一八六六年才發明炸藥,但這故事中用炸藥已經是理所當然了」

    作者似乎忘了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如果不是韓國人又說是他們發明的話)。雖然軍事上的「炸藥」是專指,黑色火藥這類爆炸力不強的沒包括在內。不過其實黑色火藥一樣也會爆炸的。

    p.110 「如有錯誤請多包」應為「包涵」。顯然譯者太糟糕了。

    p.178 「如果要在0.5秒內向上吊起1公尺,在不計摩擦力的情形下需要其重量1.8倍的力量。」

    其實我不太明白他怎樣計算出來,或許是因為我的力學都還給老師了……

    p.238註 「不只是他(西川如見)很優秀,更優秀的是電視劇幢那些幕府的職員,一打開《彗星檢分書》,看到上面的圖就臉色大變,表示他們都能理解這圖是什麼意思。江戶時代的日本國還真是到處都有超越時代的天才啊。」

    未來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