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5, 2010
-
[直資之出口轉內銷]
Kursk﹕何不食肉糜﹖(再談直資制度)
@bigbrother1984 - 非也,別忘記佛利民終身都倡議搞「學券制」,政府除了提供人頭定額資助和規定最低教學標準之外,就不干涉學校辦學。學校收多少學生就有多少資助,自由發揮。「直資」制度其實很像「學券制」。右派經濟學家怎樣看,只視乎他有多「右」,市場原教旨之流,應該會拍爛手掌,說要給更多自由。階級分隔的致命後果他們是不會理會的。
當然,我的看法跟你完全一樣﹕要不受管、要收貴學費,變成私立學校就可以。不收政府資助,自然不用被人管。政府資助的教育,理應是完全平等。收生一是看居住地區,一是看學生表現。
(方按﹕其實按居住地區收生,也有變成以樓價分隔學生之弊,這點支持教育市場化的人士早已指出。他們認為為了爭取入學而買貴樓,倒不如變成交貴學費,至少能回饋到學生身上。不過明眼人也應該看得出,教育需要錢,但不代表錢越多教學就一定越好。這次也揭發不少直資學校收了學費但不見得都用在學生身上。
以居住地區收生,其實是為了避免學生長途上學。所以學校也應該保留相當的跨區學額,以能力收生。更好的方向是學芬蘭,讓學校不分上下,那就不用憑什麼能力爭取入讀哪所學校了。當然,這對迷信競爭的香港人而言似乎不大可能。)你要自己一班人圍起來搞貴族教育/精英教育,有此志氣就不要伸手問政府拿錢。
鄧璟﹕抵賴
根本直資這回事一開始就是教育當局想出來,以教育商品化/市場化推卸責任的招數,監察方面自然不周。
--------------
林超英這一篇把直資學校帶來的問題說清楚了,反對縮班的理據比之前清晰有力得多﹕致教育局局長信件
「直資學校其實接受香港政府按照學生人數給予的數目不菲的津貼。既然收了政府公帑的津貼,就應該分擔香港教育界踫到的困難,沒有理由置身事外。」
「我們多次向跟我們溝通的官員說過,我們支持以減班的方式去面對學生人數減少的現實,但是把政策時執行到官立中學時應該考慮各區各校的具體情況,不可以盲目「一刀切」把十六間有關官中綑綁在一起。考慮到西區的歷史情況,尤其是近年與英皇書院同等優秀的學校相繼轉為直資學校和收取高昂學費,大幅降低了基層家庭子弟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我們反對英皇書院納入減班的計劃。」
雖然,我並不同意只有名校才能提供優質教育。不過中西區的學校數目的確有限,但集中了很多名校。學校總不可能間間優質,卻有很多轉了直資。
Comments (3)
... 你要自己一班人圍起來搞貴族教育/精英教育,有此志氣就不要伸手問政府拿錢。
我想你都會覺得不止如此,這樣「裝沒志氣」只是掩飾貴族學校斂財的態度。
既然人世間還有有心人辦基層教育,無類教育,那些貴族教育也好,精英教育也好,都是他們自己的事。也讓我我覺得,扯上社會流動性來談,是否也同在為這個「貴族流動性」賣廣告?教育、社會流動性、跟貴族與精英,如果在普羅大眾都是同一回事,那批評的焦點,都似乎不再在真正的教育上面了。(唉)
@inhr - 「社會流動性」是一個問題,「真正的教育」本身是另一個問題。
直資和貴族學校影響社會流動性,卻不一定影響「真正的教育」是否實踐。
芸芸名校,就算在津助年代,也不見得都提供「真正的教育」。
直資學校,若然入賬入錯了,也只是枝節問題,不代表不能提供「真正的教育」。
今早881仍在說這個話題,發言人 (好像是直資學校代表之類) 認為審計處的批評大多嚴苛,如在網頁上找不到資料云云,聽在我耳中,有點垂死掙扎之感 :p
極不贊成強制縮減官中學額,但既然沒多少學校和應孫公,也就只好拿「官」開刀吧?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