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16, 2010

  • Geological museum

    約了倫弟(和倫弟的Miss)回港大辦手續,順便趁平日參觀一下假日不開放的地質博物館

    感覺上展品數量以礦物為多,而化石方面較「詳遠略近」,以介紹寒武紀澄江生物群為主。
    也好,其實應該多讓學生認識一下,至少不要連那些地球只有六千年的鬼話也信。

    (不說不知道原來那些花紋就是筆石本身,我原來還以為是劃痕。下面那筆石圖案,看來有點像巨蟹座的標誌。)

    中間有塊講古生代的展板,最後三個紀是這樣排列的﹕(本來拍了照,但原來拍不到…)

    泥盆紀 (…年代…)
    石炭紀 (…年代…)
    二疊紀 (…年代…)

    怎麼跟我印象中的不同呢﹖
    再仔細看,年代是沒錯的,泥盆紀最早,二疊紀最近。不過這排列方式似乎跟習慣的寫法不同,因為表達地質年代,通常越接近的時代排得越前,越遠古的排在後面。(因為如果地層沒反轉的話,通常總是遠古岩層在下的)

    (感覺好像百貨公司專櫃或者自動售賣機,按個掣會有塊礦石跌出來 )

    他們算很大膽,那些大石頭也放出來不固定,可任人移動。(你看過在下之前拍攝的罪證就知小朋友的破壞力可達到「海枯石爛」的程度。)

    (為何一塊木化石裡會有兩個木心呢﹖我給八個趣。)

    (海膽化石,我之前拿到的只是一塊圓形石子般的東西)

    之前介紹的科學館展覽其實也是他們提供資料的,不過在這裡反而指示不足,礦物區沒指示我們穿門而出去香港地質區,於是我們倒過來回到大廳再走上去才反方向走進去這條展覽廊。

    ----------------

    之後帶他們回家下棋。想不到樓下那家原來那麼暴躁,有人摸錯門口也幾乎大動干戈。

    直落吃晚飯,在討論教育界的存在意義,和究竟老師徹底地了解學生和個別引導是否可能。

    個人認為﹕

    1. 假設真的有這樣的方法,做得到的大概也是像女王的教室裡阿久津那種,早晚跟蹤學生記錄檔案,像變態跟蹤犯多於似老師的人物。

    2. 如果我們把學生當量子看,則更不可能。
    首先,不確定原理,我們根本不可能完全了解一個粒子的全部狀態,換言之了解一個人的完整人性/心理亦不可能。
    其次,更嚴重的是,當我們觀察粒子的時候,同時就在干擾粒子。觀察學生的時候,其實就改變了學生,而身為觀察者的我們亦被改變著。亦即是說是兩個不停變動的心靈在躲避追逐。(噢……想起來談戀愛亦如是……)

    3. 有些老師似乎較善於觀察/感知學生心理,令他較易掌握和引導學生。但他們並不需要完全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再者學習他們技巧有可能,但他們掌握心理的心性卻難以學習。

Comments (6)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