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6, 2010
-
Assay on delete
毛向輝先生(Isaac Mao)將於明晚(星期二晚)七點,於尖沙咀翠華餐廳二樓和香港維基人交流維基中文發展和近日事件(即罷免書生事件),有興趣的請去參與。
----------------
這是我對書生一派的呼籲,姑妄言之﹕
這一個問題,我從再早之前的提刪和罷免爭議中就提出了,但顯然沒得到 Shizhao 的正面回應,而這次罷免投票中有不少人都認為這是重要問題。之前雖然已提過,但為免大家(尤其是 Shizhao)「雨過天青」就忘掉,我還是要寫下來。
沒有一個人是全知的,既然每人都有不熟悉的東西,那麼當你(不限於Shizhao)見到某條目,認為它不重要/寫得太差/不符合百科標準,打算提刪之前,是否可以先跟比較熟悉這範疇的維基人討論一下﹖如果找不到創始人或主要編輯者溝通的話,也可以找相關的維基群組。我上次的具體建議例子是﹕不熟悉香港的事物,就先去香港維基人群組詢問,讓香港維基人看看是否真的無可救藥到要提刪,還是可以保留改善。甚至連提刪也可以留給他們 (當然也可以是Shizhao或其他人諮詢後自行提刪)。
這樣當然會令工作慢一點,但每一條百科條目都是志願者的貢獻(儘管未必寫得那麼好),那麼把它們「消滅」之前是否應該慎重一點﹖一條爛條目,就算因為諮詢而遲刪了一個月(let say),維基百科不會因而倒下吧﹖
如果說 Shizhao 招來的怨氣,很多是因為他刪條目帶來的,那麼這樣的一點工作流程修改,已經可以減少很多爭拗。而且就算之後還有爭拗(這也不出奇,正如不是每個香港人都記得陳松青),提刪責任亦因為諮詢流程而大家一起分擔分攤了。就算是那些「政治敏感」條目,如果經過這樣的程序才提刪,「政治審查」的說法應該也煽不起來吧﹖
法諺有云「Justice must no only be done, but must seen to be done」(公義必須彰顯,而非僅僅達致),只要工作流程上的一點小改善,我相信也會對維基管理團隊的公信力有所幫助的提升。我說了很多次,不是不讓你提刪,而是過程要更慎重,更讓新手和生手感到自己的參與和貢獻受尊重。其實這些東西我上次就說過,這次還要借罷免案再捧出來,實非我所願。如果大家還是我行我素的話,爭議和怨氣的累積是無可避免的,只在等待下一個未知的爆發點。只要程序令公信力提升、怨氣減少的話,下一個罷免案是煽不起來的。圖門縣候補知縣 (留言) 2010年4月26日 (一) 11:35 (UTC)
另一建議﹕
如果管理員上任要求降低,罷免要求也應降低。不過我有另一意見,維基是否可以建立一個「暫委管理員」的制度﹖(香港法院就有這種制度,委任一些有能力的大律師為暫委法官審理案件,他們不是全職法官,但幹得出色的話,自然有機會轉任正式法官。)這個「暫委管理員」的要求可以低一點(就像上面建議的﹖),但任期有限制(例如一個月)(職權是否應有限制可另外討論)。如果「暫委管理員」工作出色的話,應該有助於他在日後的正式管理員投票中得到更多支持。圖門縣候補知縣 (留言) 2010年4月26日 (一) 11:09 (UTC)
----------------
麥當勞君作為旁觀者的感想﹕中文維基的腐敗——側看第四次書生罷免戰
(以下摘錄)
「維基社群主流如何變成程序官僚與原教旨化,令部份互聯網群眾無法與他們溝通。」
「維基人由互聯網人組成,如果他們只自視自己是藍血人,抗拒自身的含混,分裂,又帶有群黨性的性質,他們只會與互聯網人脫節。這個混沌,正正也是維基的挑戰。」
「但是,當我們一要討論一個事物的存在合理性,要討論人事的去向,要討論價值觀的時候,要求討論者是中立及超黨派的人,那是不可理喻的。我們太容易忽視的是,中立本身也是一種偏見,存在就是合理;挑戰現有價值觀時,要以共識價值觀為依歸;不可以以有違共識價值觀去推倒任何一個人事任命。堅持在這些情況也竟然要求中立的維基人,我稱呼他們為「中立黨」,予以區別正常意思的中立。」
「反罷免方常見的指摘是,支持投票者的理由不是理由,甚至沒有理由;支持投票者只是被動員出來的,他們對罷免方針毫不認識;支持投票者有強烈地域來源(即是以港澳為主),並不反映主流共識;支持投票者根本來者不善,並不是來尋求溝通;支持投票者是傀儡用戶,以種案及卑劣手段求勝。這些指摘是卑劣的轉移視線的手段,只是把已有問題衝突歸納於幾個個人身上。
方潤甚實與其他維基人一樣,沒有很特別的名氣,他的 blog 也不少長者讀者,很同級的維基人其實也算不少。他在做的行為其實不少人都在做,只有「站外拉票」一點不同,他公開讓別人他有拉票的,但其它人做的是完全秘密的。林忌有關的文章其實只有兩篇,他所關心的根本不是中文維基的社群發展,他只是關心他一直關心的議程,而維基/維基人的行為如何在互聯網影響這些議題。黃世澤直接被書生點名,但事實上,任何認識黃世澤的人也知道,他的仇家比他的朋友還要多,黃世澤寫文章可以第四次書生罷免戰變成這樣壯大,決不是黃世澤有個人魅力(他的作用反而可以催生反對票),而是物先腐而後蟲生,黃世澤的作用只不是其中一個觸發點。
要說明一下:我並不是要說明「站外三人vs書生一派」那一方才是受害者,不是這樣,我所講的是這個「站外三人vs書生一派」其實是虛假的對立想像,只是用來轉移視線。這個對立是真實的,但問題的核心根本不在這裡。
反對方不斷把對方婑化,令人以為傀儡用戶主要是來自支持方,這樣只會引來一波又一波的對抗性行為,因為講道理是完全浪費時間的,只會換來另一個官僚的回應。」「其實一個重要的指責,是指三人「站外拉票」,破壞維基的中立性。這個指責我要單獨抽出,指明維基方針舞弄成為攻擊對手的利器,而方針的應有功能卻被消滅殆盡。」
「我們要承認一個事實,這次爭戰的主要來源其實是不滿的部份讀者(濫刪令部份讀者的權益受損),而不是主流的編者,他們原來就有一定的虛擬世界凝聚力,禁止/懲罰他們使用原有通知渠道,等於把要求洋人用快子進餐,這只會進一步增加對話成本,減少對話的意願。因為各個方針連同尚未成為方針的準方針的數量大,而這些方針與他們在互聯網的網上禮儀差異亦甚大,這個對話成本一早已是十分氣力。
「站外拉票」是個很有玩味的詞語,這是經過多重推敲,千篩萬選才能得到的詞語,完全是度身訂造。第四類不文明拉票是秘密拉票,其原意是針對拉票的不透明。不公開拉票會令人有產生合理懷疑與擔憂,兩方都會擔心被秋後算賬,或有其他不良效果,這對被提議解任者不公允,對動議者及已投票者亦不公允。然而,把「秘密拉票」 spin 成為「站外拉票」,就玩得大了。這樣要說一說背景,其實在中文維基人中秘密拉票是尤來之久之事, Skype,MSN,QQ 的拉票,若非收件人將拉票內容公開,根本是無可查考的。在公開的網誌議論及拉票,反而就變得眾矢之的。世間豈有如此荒唐之事,只懲罰或責難在公開網誌拉票的人,而對反對秘密拉票的人卻只說愛莫能助或查無實據?這豈不是與第四類不文明的原有精神完全相反呢?」「維基主流派之所以如此偏執,其實是害怕失去「中立與超黨派」。這個「中立與超黨派」其實並不真實存在,他們其實是不自知的中立黨,他們以主流行政員或部分元維基的解釋去鞏固他們的價值觀,亦即是,存在就是合理:「你要求我改變,就要來證明我因為嚴重違反已有站內共識因而有罪」。這個「中立與超黨派」是非常美麗的詞語,對一些人甚至是精神依靠,沒有「中立與超黨派」就不能在維基共事。但背後的含意只不過一套偽精英主義,嘲笑外來者不懂得遵照他們訂立的遊戲規則。這套遊戲規則(五支柱,方針,指引,其他準方針)其實的存在是很合理的,問題是這些規則不應該成為維基精英與外來維基使用者之間的溝通的阻礙,更加不應該成為一個堅固的堡壘,強迫對方以八仙過海與扭六壬的方式去攻破。」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維基人當然可以去討論現有的社群解任管理員制度有沒有漏洞,我亦相信總是有改善之處的。可是,如果維基人以為這樣做就可以把這批「不明真相群眾被煽動」堵在外面,不斷在社群內建立「不明真相群眾被煽動」的想像,或以為可以以「認識維基」或「認識維基方針」去教化他們,那是不可能的任務,把維基方針淪為原教旨主義。我並不是有什麼妙計,但是眼前明明就是一大座冰山,沒有理由要一船人不顧一切地撞過去。」
Comments (2)
明天整天都要上班 orz……
如果是今天就能來……
在下過去曾多番要求要設立提刪門檻:
如果是以什麼不重要不知名沒價值之類「理」由去提刪,那麼提刪者必須經過求證(列出他的求證過程),去證明在其求證中,有理據顯示條目的確是什麼不重要不知名沒價值等。
如果是以條目質素成疑去提刪,那麼提刪者必須向始創條目者和主要編輯者發訊,指出條目差在哪兒要求改善,在一段合理時間後(如三個月)有關人士仍沒動過手才能提刪。
提刪門檻的意思,是因為那些提刪控永遠在把責任推在撰寫編輯者身上,
而從來故意地拒絕審視自己的責任,把自己的責任轉移,並以他們所建構的種種維基方針、維基規則等作為藉口,去把他們這種不負責任行為合理化。
然而,在提刪控主導的維基中,在下曾作長期爭取,終究無果。故數年前在下已公開宣佈退出維基。至今顯示問題沒有改善過。如方兄和各位朋友屆時在場,不知能否替在下轉達一下這個設立「提刪門檻」的構想?不勝銘感!
@syaoran_tsubasa - 我沒法去,已經 twitter 送交 Isaac。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