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17, 2009

  • logic on Home Ownership Scheme

    昨日見到沈旭輝那篇「六大世代困局」,十分醒神到肉。庫大抄了,大家可以去看。

    ---

    施老闆的文章,一向都令我覺得「就算不同意也有道理」,不過這兩天的明顯很犯駁。

    居樓超額認購的啟示居樓的資助似有實無

    前一篇是昨天的文章,我一看就覺得說不通。尤其是這句﹕

    「同一批居屋,上次在金融海嘯期間推出時,訂價雖然比這一次低,卻不見有這麼踴躍的認購。由此可見,買居屋的人根本不是有迫切的住屋問題等著解決(否則為何上次較便宜的時候反而不來申請),而希望搭樓價上升的順風車。」

    似乎施老闆忘記了,更有可能的是﹕金融海嘯時經濟太差人人自危,根本不知自己何時被炒,自然是寧租不買。現在情況穩定下來,但樓價大升,令供樓平過租樓,自然會吸引人買居樓。何況施老闆自己跟著也說﹕

    「因為居屋的訂價向來是以私人市場的價格為依歸的,只不過打個折扣罷了。」

    同樣地,由於居屋轉售要補地價,就算樓價上升,可以得到的「利潤」也是大打折扣的。要貪為何不貪大的、要貪小的﹖

    當然,施老闆的話不是全錯,買樓的確有投資考慮。但對很多人而言,更大的考慮只不過是想要一間「自己的屋」而已。(需知道香港人有很多「沒樓結不了婚」,當然是否林忌所言的「港媽」問題在此不論。)
    對於這些人而言,買樓最大的問題是「供唔供得黎」,而非「搭樓市上升順風車」。

    (為何方某人會想得那麼快﹖因為碰巧老媽的工友也問過方媽媽「你個仔做乜唔去抽居屋」。
    我的答案很簡單﹕「如果呢幾年中學縮班殺校高潮炒左我,係咪佢地幫我供﹖」
    為何我會想這個問題﹖因為我那份高不成低不就的人工,父母皆去之後就會超過公屋限額,然後房屋處就會趕我走的了。若非如此,我寧願一世住公屋,省點腦筋。)

    但更滑稽的是,施老闆昨天說完不應該用公帑資助人買樓,今日卻說﹕

    「房委會建居屋,不但不用拿錢出來補貼買家,而且可以從買家身上賺取龐大利潤。……居屋的所謂資助性質,只是一種假象。」

    我不知施老闆有沒有發覺自己前言不對後語。如果那是假象,那麼昨天就不應該說「公帑資助買樓」(因為那是假象,即是事實上沒有這回事)。而且施老闆自己跟著說出了原因﹕

    「因為香港私人市場的樓價非常高,其中大部分屬地價,只有小部分屬建築成本,所以即使是按市價打一個折扣,房委會收回來的錢,仍足以彌補發展成本,並有可觀的利潤。」

    正如我在繆小姐那邊留言,香港行高地價政策,地價是「炒」出來的,屬於投資部分。高地價的合理之處,是想投資的人,要把投資的收益部分以地價形式歸還人民(透過政府)。
    但人本來就有居住的權利。世上未有地權之前,就有建屋這回事。居屋的意義就在於,有些沒打算「投資」而以自住為主的人,政府不收地價,讓他們自費建屋(實質是政府代建,買者付費。這不是最好的方法,只是簡單而已)。但轉售有限制,讓他們難以借此賺取差價(要自由轉售就要補地價),確保是以自住為主而非炒賣。

    正如施老闆所言,居屋售價不單止足夠建築,還可以補貼公屋興建。但既然買居屋的人有「平屋」(與私樓比較)可買就不介意讓政府賺一點錢,補貼更窮的人,施老闆又何須喊冤﹖
    (這更側證了私樓貴成甚麼地步,以致只要有便宜一點的,大家就願意排隊買)

    「由此可見,加推居屋與提升申請者的入息上限,只會令私屋市場縮小,令政府可以減少推出私人市場的土地,令私人市場的樓價高得與廣大市民的購買力脫節,同時亦令政客可以更加振振有詞地要求加建居屋,造成惡性循環。」

    這純粹是施老闆的假設。我也可以假設,如果政府興建居屋之餘也推出足夠土地作拍賣,樓價就不會不斷上升了。施老闆說的話,只不過是重申了「無論做不做甚麼,政府都是在干預市場」的事實而已。如何干預,就是另一回事了。

    新加坡學香港賣居屋(組屋)那麼多年,以至新加坡大部分人口都住在組屋裡,又不見因為私人市場萎縮導致組屋價格大升﹖
    如果香港的居屋訂價策略有問題,就應該修改這個策略,而不是斬腳趾避沙蟲。

    這種低級的辯論,不像是施老闆平日出口的話。

    ---

    都話呢幾日忙都不得了。不過o係庫大既面書又見另一人辦(睇黎我遲D連面書都要戒),忍不住插嘴幾句﹕

    話人廢者人亦廢之。淨係o係人地篇note度得把口講,咪一樣畀人當係廢人。(「做唔到=廢」,不亦宜乎)

    你話要發動停止"綜援輸送",咪去做囉。你使乜理我窮唔窮﹖
    你係做到既,我窮唔窮都阻止唔到你﹔你係做唔到既,我窮唔窮都冇幫過你。

    當然,如果你只係想發下牙痕,搵人嘈交過下日辰既,咁我同樣都阻止唔到你。你自便啦。
    (若然係咁當然唔發動取消綜援好D,取消左你又邊有得鬧呢﹖定還是有人同口中果班「等分配」既寄生蟲一樣,想等人地發動,坐享其成﹖)

    我要講既係咁多。閣下實際,講多無謂,快D去發動啦。

    加多幾句﹕
    閣下天資聰穎(咁先有資格做尊貴既交稅戶嘛),你交稅交得咁慘,遲發動一日就交多一日稅,幾咁唔抵﹖

    你o係度晒時間同阿徐生拗,正所謂「贏左場交,輸左荷包」,真係親者痛仇者快矣。所以你快D發動取消綜援,咪快D慳返個錢黎孝敬父母囉。

    如果你咁都唔領情我真係冇辦法。請呀﹗

    我講既係咁多,睇黎同另一邊一樣,都係「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

    (為免有人不知,我要聲明﹕庫大和徐兄都是要交稅的人。方某當然是窮人,不過間中也要交「少少稅」的。)
    (又﹕難聽點說,事實是以香港行高地價政策,扯高物價,根本所有人買東西時都在交間接稅。)

Comments (10)

  • 喺面書我都同 Brian Indiana Chung 罵戰過一兩次,佢擺明唔係想辯論,詞窮理屈就不斷詭辯加人身攻擊,總之一定會變口舌之爭,所以之後唔再理佢。

  • "對很多人而言,更大的考慮只不過是想要一間「自己的屋」而已。" 很同意。看的時候我心中也滿懷鬱悶:上半生已為學位奉獻儲蓄,要不要下半生就為地產商打工。

    不過看著也實在不難明白施老闆為何會有這樣的語調:
    1.今天修正昨天的話,在施的專欄也不是第一次見的事了:樂於修正自己的想法也是件好事。
    2.施在專欄的重點和思路是:「政府應批出土地」,地產商能多建樓宇,多了供應價格自會下調。至於政客甚至低下階層的訴求,作為老闆的施也會有一點落差;姑且當他的論調正確,按他的方法,樓價下調也不是短時間的事—— 反之確保居屋的供應,則能即時保證升斗市民能置業之餘,也能讓市民對住屋問題有了信心。

    依我淺見,再公正有條理的人面對著利益衝突也會說出偏頗的話來:也何況政府多供應土地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施老闆有這樣的論調也有他想突出的重點。

  • 方老師,覺唔覺近年呢啲「自力更新奮鬥人」好似越嚟越惡?

    同呢班人嘈,嘈得多都生牙瘡。唉。

  • @pineapplesam - 

    修正?有無認錯先?

  • @clevergeniustaurus - 果篇文佢根本冇講過理由,一開始就玩人身攻擊。如果佢唔係自稱玩緊人(徐兄),我都唔會落場同佢玩下。

    你再過去睇下,佢依家已經開始語無倫次,直頭似食左K,十分滑稽。

    @Perennial_Loser - 好簡單,好似蔡子強本新君王論話齋(引某著名學者論),當社會機會越來越少,大家就會出現一種你賺我蝕、零和遊戲的想法(部分是迷思,部分是事實),於是進入互相攻訐的狀態。

    「自力更新奮鬥人」之所以越來越惡,是因為怕既得利益為人所分。

    @pineapplesam - 1. 學 smileooooooo 話齋,修正係要說明之前有錯,沒有的話就只是前言不對後語。

    2. 前文提及,施老闆的說法其實是建基於「政府增減土地供應」。
    如果要增加供應,建居屋也可以同時增加供應。(前文所指)
    如果不增加供應,不建居屋也可以不增加供應。
    現在發生的事就是後者,所以施老闆的說法單是看現狀也說不通。

    建居屋就不增供應,不建居屋就會增供應,只是施老闆個人的希望。
    退一萬步,就算增加供應又如何﹖增加多少﹖我不認為政府願意大量增加供應,令地產商單位收益減少。畢竟特首制度上是受商家牽制的。

  • @Perennial_Loser - 另,「勢不在我」嘛,不論建制派、反對派、大商家、小市民、結o左婚、唔結婚、結唔到婚、返教會、離開教會、唔鍾意教會、讀緊書、畢o左業、上夜學,撐高鐵、反高鐵,差唔多個個都嫌自己o個套唔係贏晒,愈等愈唔見,咪隨時猴急兇狠囉。

    但如當年上街反鄭大班(奸)反政棍,雖道不同仍壯之;不過此番豪情,無乜幾許,寧願費時正人賺多兩個錢者,甚多矣。佢捨得有錢唔賺,孜孜不倦想鬧醒諸位收徒弟,有佢啦,「佢犧牲好大o架」 XD

  • @fongyun - 你回佢回得咁鬼斌爺o既 :p

    都話喇,日喊到夜,夜喊到日,喊得死董卓麼?應當提刀劈頭去也,鬧乜呢?有幾多人可以被你鬧得醒跟你搵食?

  • @eric_spanner - 近朱者赤嘛。

    既然一見對方已是瘋狀,又何必跟他認真﹖

  • 不過,我睇完沈副教授o既文章,我只係聞到陣陣o既精英主義味道,佢提出o既觀察同對第四代o既困局結論,其實並唔係指向一個更公義o既世界,唔係帶領大家離開新自由主義o既夢魘,而僅僅只是將香港全新調回精英而階級分明的世界

    例如在文中他承認了新自由主義的必然性,將新自由主義的醜陋約化成為時間遺留下來o既問題;又將人口質素o既問題(原本屬教育及社會福利的資源投放問題)轉化成為新移民來港o既問題;甚至係認為「青年組織」o既責任係協助青年宣洩,而不是帶領社會的進步思潮與變革行動等

    所以,我覺得文章最主要目的,是透過「解構」第四代的運動,去為新自由精英主義護航

    ps 我甚至覺得,其實問題唔只係世代問題,更加係青年與社會心世世代代都存在著的矛盾

  • @kks82831 - 啊,餅兄同時批評﹕

    http://bencrox.xanga.com/716662616/scandal/

    但我欣賞的,只是他點出那「六大困局」、第二代如何失去第四代的信任(或忍耐)而已。

    例如他說教育普及化,令很多人有無法實現的期望。這是否代表他支持回到精英主義教育﹖
    我看未必,他後一句就說,他認為政府應該控制期望,但政府玩延遲爆破,才失去信任。
    至於他是否支持新自由主義﹖這點我不懂得答。但我想他這篇文應該是「沒有足夠資料」。

    輩份衝突代代有,但在機會多的發展時代容易「各有各搵」小事化無。依家機會減少,上位者就更顯得「阻住地球轉」矣。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