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3, 2009

  • [兩件怪事]

    1. 鳩山贏了選舉後,忽然全港傳媒也聲稱他是「日本的甘迺迪家族」。令我感覺很怪。

    我倒相信,如果全港傳媒都用同一稱呼,即是說這個稱呼不是香港人想的。大概不是來自日本就是美國。

    美國人是個人主義,少有靠父蔭的政治家族。因為少有,所以「甘迺迪家族」才引人注目。
    不過日本政治家族林立,很多議員都可以「父死子繼」(甚至女兒也可繼)。

    日本有很多前首相都有子女從政的啦,特別稱鳩山為「日本甘迺迪家族」,不是很怪嗎﹖

    2. 教育局的人來學校,開工作坊介紹「班級會議」。
    其中提及老師應該用正面語句跟學生溝通,例如叫學生「不要遲到」反而會提醒他「遲到」云云。

    這點並不新鮮,不過出自教育局同事的口,就令人想起……

    政府叫學生「向毒品說不」,豈不是提醒學生吸毒……

    有個小活動,叫老師為學生一些負面語句想個正面回應……

    其中有一條是「阿sir,好悶呀﹗」

    方﹕「咁換個 miss 畀你好唔好﹖﹗」同組爆笑。

    幸好同組老師仁慈,沒推我出去回答這一條,否則變了搞局。

    雖然如果導師再問下去也可以答的……

    導師﹕如果學生答你「好呀」咁點算﹖

    方﹕「唔好意思,命中注定我教你。」

    (設計對白)

    ------------

    [出口轉內銷之唔好玩]

    餅﹕Hemp bag and plastic bottle

    > 然而誰都知道,廢物處理的代價只會越來越大,原本低成本的包裝和交易模式,難免有朝一日被顛覆。

    問題正正是,為何不環保的生活方式會那麼便宜(以致那些人說一改就殃及基層),就是因為它們的環境代價根本沒被計算到成本之中

    就像吃魚。我們一直濫捕,魚價就會保持便宜,直到我們把魚吃到瀕臨絕種為止。市場機制無法真正反映吃魚的環境成本
    可是,如果你說以配額開徵漁稅,他們又會抗議說這說那。那麼是否真的要把魚吃光為止﹖

    其實徵稅根本就是試圖透過市場機制(而非強力禁制)去解決環境成本的方法之一,如果一個人同時支持自由市場和環保的話沒理由反對。

    Kursk﹕李國能唔好玩啦

    我們不需要認為一個人做事只有單一原因。

    想理順司法機構退休安排說得通,不爽也說得通。反正被人大常委摑了一巴之後,他也算忍了很久。而且近年政府行事目無法治,更有目皆見,「做到冇癮」絕不出奇。(以法官的慣例,他又不能對政治發表意見,於是就算有不滿都只有屈埋屈埋。)

    不過他公開說「不想替下一任首席法官決定其他法官人選」這點就完全說不通。畢竟司法機構不是政府總部,不需要首長決定由誰做事。難道李國能自己又可以決定誰做同事嗎﹖

Comments (4)

  • 你引我覆。

    美國人是個人主義,少有靠父蔭的政治家族。

    錯,美國個人主義雖盛,機會更多,但政治家族仍多的是,不要低估家族資源的影響力。

    //

    莫忘了馬爾薩斯的人口論… 人口上升,社會演「進」是幾何級增長,天然資源則只是在更替,有變化的是利用量。
    要是普羅大眾的生活水平「上升」/「持平」,環保的可用力方向就總是難以展開。我對你標紅的評語豈有不知?
    只是避而不談,也是知道那可不是個市場問題,而是政治正確與否的大問題。

  • There are quite a few political dynasties in USA. Not mentioning the senator who won the Minesota after his death (his wife filled his seat), there are still the Al Gore family, the Bush family, and now the Clinton family (Bill, Hilary, Chelsea).

    The truth is, boys and girls like to follow the easy path paved by their parents. It is true everywhere.

  • @h - @bencrox - 當然有,但跟日本相比少得多。

    @bencrox - 如果真的「持平」,在科技進步之下人均資源消耗應該可以減少。問題是資源太「便宜」,無法提供足夠誘因去節約資源。(就如回收紙張,如果紙價太低的話根本是蝕本生意)

    但如果要令回收紙有利可圖,若然不是等到紙價因供不應求而大升,就是要政府介入提供誘因(減稅或向非再造紙徵稅)。
    同一道理,套在膠袋或其他資源上都是一樣的。

  • @fongyun或者這樣說,你把重心放在家族關係,已經搞錯方向。
    美國實在有許多政治家族,,甘迺迪家族出名在於傳奇性,說到鳩山家族亦同樣具有異色。特別的不是家族從政與否,而是家族中人的故事。

    --
    科技進步會另資源消耗的形式繁化,當中有些指向節能,有些則是增加提取量臨界值,總的來說並不一定指向減少消耗。

    所謂普羅大眾的生活水平「持平」,僅僅表示沒有明顯變好,也沒有明顯變壞,但很明顯不斷在變。在消耗大於更替力的狀態下持平,也就是一步一步邁向耗盡。
    --
    紙價的例子,反映全球化自由經濟底下,環保危機/責任外移,環保變成強買弱賣的政治交易。

    強國經濟好,可以把高耗生產外移,把垃圾運走,購買或銷售排放配額,但國民保持高度消費 / 消耗習慣,並作為弱國的經濟依賴。

    消費者的墮性,將會使徵稅的干預作用消減,大不了變走私或走法律隙好了,回收紙的溢價是否有所值,很視乎消費企業的策略。

    環保可以是包裝晃子。誰就知道東西大量生產,就有規模效益,但這個效益亦同時會引申為浪費。即使是回收紙業,也有生產規模大到要找商機「浪費」的地步,大凡過了需求拉動供應的階段,就會發生這種事。以需求(有利可圖)模型成就環保,我覺得十分吊詭。

    或者,提升樹價和土地資源估價,使濫用資源納入公共會計制度,更為合理。

    在香港,土發商要斬樹,其實很貴的。那些停車場之所有樹,並不是管理單位想利用樹蔭,而係少了棵樹要賠好多錢給政府。如果能好好審計每一棵樹的相對價值,開放市場信息,那或者許多人就會自發參與植樹,到時又要審計水土資源有沒有在過程中遭到保育或破壞,不然就會變成另一種失衡。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