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0, 2009
-
The heart sutra
《心經與生活智慧》,潘宗光,香港﹕中華,2009-4(增訂二版)
《圖解心經》,張宏實,台北﹕橡實,2008-3《心經與生活智慧》的介紹之前已寫了,這裡捧出來純粹讓看倌當對照。
這本《圖解心經》比前者厚得多、也貴得多。因為作者較偏重於心經的背景和不同譯本的比較。提供了七個中文譯本和三個英文譯本互相比較,以闡釋各自的重點所在,和佛教不同宗派的關係。甚至附上一張七個中文譯本逐句比較的表。
圖解也不錯,尤其有一幅「保坂玉泉的《心經》組織分析圖」,把玄奘版心經每一句歸納起來。
如果只打算聽人淺釋心經,潘宗光那本應該已經足夠。如果對歷史和語言有興趣的,這本應該適合。
了解心經的背景也能解答一下疑惑。例如心經裡提及的舍利子,潘宗光說明是佛祖的弟子。但心經裡只是「觀自在菩薩」在說法,究竟佛祖在不在呢﹖
原來因為玄奘法師譯的心經是略本,前言後語被捨棄了,於是說法的背景就沒說清楚。而且心經就像很多宗教經典一樣,都經過歷史而改變。就連說法的人,也由其他人變成佛祖,最後才變成心經裡的觀自在菩薩。這是因為在心經形成當時,最受歡迎的就是觀自在菩薩的緣故。有很多時候,我們沒留意到習慣或思想形成的原因和道理,所以才固執於這些故習。迷信有時不止於宗教,就連日常生活中都有這種傾向(也許可稱之「法執」)。
如果我們了解過背後的成因,知道這些習慣和思想的演變過程,或許能令我們對變異寬容一些,不需要固執於「行之有效」的一套。(這對於科學教育也有同樣的啟示,就是應該多讓學生接觸科學思想史。讓學生知道今日理論的來源和探索的過程,而非只供應一套「正確答案」給他們。多讓學生了解科學的人文面向,減少科學跟人文之間的距離,亦可以令學生更了解科學本身。)
Comments (1)
"這對於科學教育也有同樣的啟示,就是應該多讓學生接觸科學思想史。讓學生知道今日理論的來源和探索的過程,而非只供應一套「正確答案」給他們。多讓學生了解科學的人文面向,減少科學跟人文之間的距離,亦可以令學生更了解科學本身。"
在科技社會,我們濫用、誤用科技,以為科技可以解決一切,結果...唉!不說了。
科技應該和人文精神融合起來。
人類需要一個具備人文精神的科技社會。
Comments are closed.